扶贫:当代中国伟大的“德治”_贫困地区论文

扶贫:当代中国伟大的“德治”_贫困地区论文

扶贫:当今中国的一大“德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政论文,一大论文,当今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4年,国务院在《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决定:从现在至本世纪末,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力争用7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全国农村8000万人口的温饱问题。

扶贫,作为社会稳定、发展、进步的一项至关紧要的内容,提上了党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之一。

扶贫:正向“攻坚阶段”挺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与贫困作斗争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全国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1993年的8000万人,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由31%下降到8.8%。世界银行评价说:中国是亚洲乃至全球所有发展中国家贫困发生率最低的国家之一,中国政府为帮助落后的农村地区摆脱贫困作了极大的努力,这种努力比其他许多发展中国家所作的努力要成功得多。

但是,按照国际经验,贫困人口下降到总人口的10%以下时,消灭贫困现象就进入了最困难的阶段。中国的情况亦是如此。占全国农村总数8.8%的贫困人口大部分居住在耕地资源贫乏、水源困难的石山地区、黄土高原地区,及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的深山区、大山区和荒漠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且其中又多是社会发展程度相对较低的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地区的开发难度很大,解决群众温饱、消灭贫困也最困难。有关资料显示,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农村人均年纯收入已达1500-2000元,而中西部贫困地区人均年纯收入才300-600元左右,相差数倍。数倍的差距表明,我国以解决温饱为目标的扶贫工作已进入了攻坚阶段。

政策:变“输血”为“造血”

消除贫困,让人民过上富裕生活,是共产党人孜孜追求的奋斗目标。自建国开始,我国就重视扶贫工作。1984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出《关于尽快帮助贫困地区改变落后面貌的通知》。1986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将扶持贫困地区尽快摆脱经济文化落后面貌作为主要内容列入国民经济“七五”发展计划。随后,国务院成立了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领导、组织和监督全国扶贫工作。

多年来,国家相继对贫困地区实行了减免粮食定购任务、减免农业税、放开农产品销售价格等优惠政策。同时增加扶贫资金和物资投入。自1986年以来,国家用于贫困地区的专项贷款和拨款累计达400多亿元。国家每年还拿出专项扶贫化肥、地膜、钢材、木材、运输、汽车等,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经济。在目前国家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国务院仍决定:在原扶贫投入的基础上,从1994年到2000年,每年再增加20亿元。另外,从1994年起,中央把原来投入广东、福建、江苏、山东、辽宁等沿海比较发达省的扶贫资金分一到两年调整出来,集中用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开发建设。与此同时,有80多个国家机关、国务院直属企事业单位在贫困地区建立了扶贫联系点,与贫困地区保持着稳定的对口扶持关系。为发挥民间扶贫渠道的作用,1989年3月又成立了“中国扶贫基金会”,它除了接受社会捐赠外,还组织开展外引内联、兴办经济实体、进行干部交流、智力开发等,为贫困地区解决资金、技术、人才等问题。

近年来,国家扶贫工作的重点已从单纯的生活救济转向经济开发,变救济式扶贫为经济开发式扶贫,将扶贫资金捆起来使用,鼓励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自力更生发展有助于直接解决群众温饱问题的种植业、养殖业和相关的加工业;积极发展资源开发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乡镇企业;有计划地组织劳务输出等。

国家有关部门通过不同渠道资助贫困地区兴办一些经济开发项目。由国家计委牵头,中国扶贫基金和国务院扶贫开发办、华能集团精煤公司和陕西省共同投资2亿元,在陕西榆林地区北部风沙区实施60万亩河滩改水田的项目,用5-6年时间,建成商品粮和副食品基地。这个项目从1991年实施以来已打井2244眼,修河堤39.4公里,改、扩建水渠4.43公里,改善水利条件。项目区内人均增加粮食85公斤,已有7.34万人脱贫,人均年收入超过500元的达2.63万人。这个项目不仅为陕北开发煤、气、石油的职工提供蔬菜肉蛋等副食品,而且开始为该地区6个县市的51个乡镇、70万人创造安居乐业的条件。由国务院扶贫开发办和农业部采取资金、技术、物资配套输入的办法,在四川、贵州、广西等17个省区的453个县推广地膜覆盖玉米种植技术,即“温饱工程”。1989-1993年推广地膜覆盖玉米面积5689万亩,共增产粮食78.5亿公斤,使1500多万贫困农民解决了吃饭问题,又掌握了新的生产技术。

西进:浩浩荡荡的扶贫热潮

“八七”攻坚计划提出后,国家计委着手制定了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优势互补的发展计划;农业部策划了乡镇企业东西互助的“发展工程”,实行政策资金倾斜,大力扶持发展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电力工业部推出了“电力扶贫共富工程”,到本世纪末解决全国28个无电县、1269个无电乡、54860个无电村和集中连片的“八大片”贫困地区用电问题;中国科学院决定选择最贫困的西南喀斯特地形地区为扶贫攻坚重点区域,联合黔、桂、滇三省区,组织科技扶贫攻坚的“西南战役”……

一些国际性经济机构、跨国大公司和港台侨大财团的投资兴趣和重点正趋向中国西部的基础产业。世界银行提供1.25亿美元的贷款,开发“塔里木农业灌溉及环境保护”项目。开采云南大红山大型铁矿的1.9亿美元,由美国国际公司,瑞士爱奥钢铁公司和香港三永资源发展公司共同投资。1994年,中国西部利用外资达数十亿美元,是90年代以来外资利用率最高的年份。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客商,在中国西部办起“三资”企业逾万家。

天津、山东、浙江、福建等省市都制定了“西进计划”,并已在西部建立起一批乡镇企业东西合作工程示范区和项目。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一些实力雄厚的企业也纷纷到大西北、大西南寻找开发项目。正在实施的项目100多个,其中上亿元的项目10多个。

江苏华西村1994年以来为陕、甘、宁、晋四省区培训100名基层骨干,学员回去后,华西村的领导又亲自带队赴学员所在地跟踪考察,同当地一起研究脱贫措施,还准备从每位学员所在单位吸收有一定文化素养的青年农民到华西边学习边工作,培养致富能力。他们打算用这种滚雪球的办法,7年内带动10万人脱贫。浙江万向集团鲁冠球制订了一个“西进计划”,几年内拿出1亿元投入西部地区发展乡镇企业。

贫困区:劳务输出与异地开发

政府行为的劳务输出,是贫困地区加速资金积累过程,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一条必由之路。许多外出打工者掌握了技能,开阔了眼界,为家乡传递经济信息牵线搭桥;还有的带回技术、资金和市场头脑回到贫困地区的家乡,带领乡亲们办企业搞开发。8个县市全部为国家级贫困县的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把劳务输出作为全州支柱产业之一。州里第一支柱产业是“烟业”,每年提供约8000万元利税。劳务输出按每人净收入1000元计,出去5万人,每年就有5000万元资金流进来。全州农村剩余劳动力40多万人,其潜在的剩余劳力转化为生产性资源,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在四川省,现在每年输出劳务1000万人,其中国外1.1万人,省外500多万人,年劳务收入就有100亿元。

近几年,贫困地区探索出异地开发的新途径。即走出山外创办扶贫开发区,山内山外结合,以摆脱贫困地区的区位劣势,增强造血机能。办得比较好的要算广西北海市东星扶贫开发区。组织实施这一工程的思创公司总经理张一明认为:东星扶贫开发区的最大成功是把扶贫与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建设、贫困地区劳力与发达地区地域优势结合起来。

1994年8月,全国第一家国家扶贫工业在海口市奠基。它将为贫困地区在大特区提供一块工业开发的试验地。

在一些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地区,政府经过精心组织,进行了适度搬迁,帮助生活在恶劣自然环境的特困人口,早日找到适于生存能够发展的新家园。近10年来,甘肃定西、河西和宁夏西海固即“三西”地区搞“吊庄”,成功移民40多万人,为大西南石山区和其它一些不具备人类生存和发展条件的特困地区指明了方向。

通向脱贫致富的路千万条,只要有心人去走。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扶持下,扶贫攻坚战的战斗定会取得胜利。“到本世纪末,解决了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占世界人口1/4的中国人民的生存权这个最根本的人权问题,从此就彻底解决了。”江泽民总书记的这一科学预言,一定会变为现实的!

标签:;  ;  ;  ;  ;  ;  

扶贫:当代中国伟大的“德治”_贫困地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