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分析_农业论文

对目前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目前我国论文,国际竞争力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现阶段,一个国家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主要体现在这个国家粮食生产自给基础上的剩余程度,和以社会实际生产成本为基础的粮食平均价格水平这两个方面。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经过改革开放20年的不断发展,目前农产品已经基本自给自足并且略有剩余。但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丰歉程度在年际间有较大波动性,因而在粮食的供求方面对国际农产品市场存在某种程度的依赖。下面将对我国农业及其国际竞争力状况进行比较分析。

一、粮食生产及消费的基本状况

截止到1995年底,我国人口为12.11亿(不含台港澳),其中农村人口8.59亿,占总人口的71%;城镇人口3.52亿,占总人口的29%。我国耕地面积为9497万hm[2,],全国人均0.08hm[2,]。1996年,我国的粮食产量达49000万t。

1995年我国城镇居民直接消费粮食为4541万t,占当年粮食总产量的9.7%,人均年消费129kg;通过食用鱼肉蛋等而间接消费的粮食年人均为128kg,总计4506万t,占当年粮食总产量的9.6%。两项合计,我国城镇居民年人均食物消费的粮食为257kg,总量为9047万t,占当年粮食总产量的19.3%。即城镇人口每年食物的粮食消费量约为我国粮食总产量的1/5。

1995年我国农村居民直接消费粮食约为22248万t,占当年粮食总产量的7.7%,人均年消费259kg,是城镇居民人均消费量的2倍多;农村居民通过食用鱼肉蛋等而间接消费的粮食年人均约为59kg,是城镇居民人均消费量的46%,总计为5068万t,占当年粮食总产量的10.9%。两项合计,我国农村居民年人均食物消费的粮食为318kg,比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量多61kg,高23.7%,总量为27316万t,占当年粮食总产量的58.5%,农村居民每年食物的粮食消费量约占我国粮食总产量的近3/5。

二、粮食的进出口状况

在正常年景下由于每年我国粮食的生产和国内消费大体持平,所以此时我国粮食的进出口是以品种的调剂为主。与正常年景不同的是,因丰年稍有剩余,且国内粮价低于国际市场,因此粮食的出口大于进口;歉年则正好相反。这种情况在近年来我国粮食征购价几次上调,粮价已经接近或达到国际市场价格的情况下,变得更为明显。并且由于体制方面的原因,上一年的丰歉与否将会对下一年的进出口计划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例如1949年以来,我国净进口粮食最多的1995年共进口2081万t,出口214万t,逆差1867万t,净进口量占当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的4.0%;出口和净出口最多的年份是1993年,出口1535万t,进口752万t,净出口783万t,占当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的1.9%。这两次净进出口峰值的出现,分别与1994年我国粮食减产,以及1992年我国粮食增产有直关。

在我国粮食进出口的品种方面,出口是以稻米、大豆等国内价格高于国际市场的品种为主,而进口则是以小麦、大麦等国际市场价格比国内低,或者国内产量或品种不能满足自身消费需求的种类为主。

我国粮食生产虽有扩大耕地面积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潜力,但在近期内开发这些潜力的资源投入速度却十分有限,而且人均粮食产量还要受到人口自然增长的制约,所以在可以预料的中长期内,我国粮食的进出口还仍将是以品种的调剂为主,进口量与出口量在正常年景下大体持平,而丰年出口少有盈余,歉年则以进口相补。

三、粮食生产和消费的国际比较

据日本《朝日年鉴》的统计,世界上几个主要国家的粮食自给率如下:日本为30%,英国为105%,美国为110%,加拿大为150%,法国为220%,澳大利亚为297%。由于我国已经基本实现粮食自给自足,而且我国的粮食价格的整体水平不高于国际市场,所以我国的粮食自给率应不低于100%。在当今世界粮食产量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可见美、加、法、澳等国粮食的生产和出口在世界上所占的份额,及其控制国际粮食市场的地位。

1995年是我国和世界的粮食生产都较为正常的年景,当年世界谷物的总产量为188364万t,而中国谷物的总产量为41611万t,占世界当年总产量的22.1%。同年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1.5%。1995年世界人均谷物产量329kg,中国人均344kg,比世界人均值多15kg,高4.6%。目前我国的人均粮食产量基本处于比世界的平均值稍高的水平。

日本是亚洲的工业化发达国家,饮食习惯与饮食结构在许多方面同中国比较接近,因而可以把中日两国的人均粮食消费及饮食结构进行比较(见表)。

中日两国人均粮食消费及饮食结构的比较

[单位:kg/(人·年)]

注:食物的粮食总消费是指粮食的直接消费与消费的鱼肉蛋等折算成粮食的总和

资料来源:中国的数据根据1996年《中国统计年鉴》,或据其进行的计算;日本的数据根据1994年日本《朝日年鉴》进行的计算

在人均食物的粮食消费总量方面,日本为384kg,比中国的300kg多84kg,高28%。但因其中的鱼类消费,日本是中国的7倍多,而日本人习惯于吃渔鱼,其人工养殖的量比较低,而我国食用鱼的人工淡水养殖比例却很高,所以,如果将这一部分的粮食折算去掉,那么日本人的实际粮食消费大约是280kg,比我国的平均水平低6.7%,但比我国城镇的平均水平要高8.9%。

在人均食物的粮食直接消费方面,我国的平均水平比日本高49.9%,但我国城镇的平均水平却比日本低11.2%。

在副食的消费方面,我国的食用油和蔬菜的消费已与日本大致相同,其中蔬菜比日本高18.8%,这一方面是由于日本的蔬菜价格比较贵,限制了居民的消费;另一方面日本市场出售的多是净菜,而我国市场净菜销售的比例还比较低,从而造成统计口径的不统一。日本人均消费的肉、蛋、鱼,分别比中国高75.3%、205.9%和606.0%,这三项指标,特别是其中的后两项远远高于中国。

无论是中日两国的比较,还是中国城乡之间的比较,都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重体力劳动逐步被机械化所取代,人均食物的粮食消费总量增长趋缓,但饮食结构却随之发生较大的变化。在粮食的直接消费量逐步大幅度降低同时,鱼肉蛋等副食的消费量却相应提高,而且中国农村的食物消费也可能向城镇那样,出现价值总量增加,但粮食消费的总量却逐步减少的趋势。

如果以日本目前人均粮食消费总量的380kg,作为我国未来年人均食物的粮食消费总量来计算,我国目前的粮食产量在今后还需增加;如果以我国城镇居民目前的饮食结构,作为我国农村人口饮食结构未来演变的模式,那么在我国农村居民食物的粮食总消费中的鱼肉蛋等的比例还要有较大的增长。

1994年日本的人均GNP为34630美元,而同年中国的人均GNP为451美元,为日本的1.3%。即使考虑到购买力平价、饮食习惯的差异,以及恩格尔系数的食物消费在日常消费中的刚性等,中国的人均食物消费,特别是鱼肉蛋的消费程度要达到目前日本的水平,无论是社会的实际供给能力,还是居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都需要一个较长期的增长过程。

四、粮食生产成本的国际比较

1994年美国谷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为每公顷5572kg,比我国的4500kg高24%。而美国氮磷钾肥料的施用总量平均每公顷比我国少19.6kg,为中国的68%。假设美国农业生产是机械化程度高效率高,但工资和机械设备投资成本也高,而我国的农业生产是机械化程度低效率低,但工资和农机成本也低,双方的工资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因素相抵,这方面的差异可以忽略不计,那么仅就粮食的单产和化肥的施用量来进行比较,美国的单位粮食生产成本比中国至少低20%。

另外,中国的耕地面积占世界耕地总面积的7.1%,但中国的人口却是世界总人口的21.3%。美国的人口总数为2.6亿,占世界总人口的4.6%,是中国的21.7%;美国的耕地面积为18574万hm[2,],占世界耕地总面积的13.8%,是中国的1.95倍,美国人均耕地面积为0.72hm[2,],是中国的9.1倍。在上述方面同中国相比,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粮食生产大国也有同美国基本相类似的地方。

近两年我国粮食征购价格的两次大幅度上调,已使我国的粮价水平与国际市场基本持平。

五、粮食生产和消费的基本特征

我国粮食生产和消费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国内的粮食总产量在世界所占的比重,与我国人口所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基本相吻合,即人均产量接近世界的平均值,另外,每年我国食物的粮食消费量约占粮食总产量的近80%,而其余的20%则作为种子、国家储备和必需的工业原料等。所以从总量上看,我国的粮食生产和消费基本是国内自给自足。

2.我国每年粮食总产量的60%多被农村自身所消费,向农村以外的地区或工业部门提供的商品粮不足年产量的40%。

3.我国的人均粮食消费同经济发达的日本相比虽有一定的差距,特别在副食的消费方面,差距还比较大,但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粮食消费已接近日本90年代初的水平。

4.我国粮食的进出口数量在世界粮食市场上的份额还非常低。

六、提高我国粮食生产国际竞争力的途径

我国粮食价格的整体水平已经接近国际市场,而且粮食年产量基本与当年的消费量持平。另外,我国的人口在未来的30年内还要以年均1%左右的速度递增,这就迫使今后我国的粮食生产在力争维持原有人均400kg的同时,每年还要与人口的增长同步递增。尽管我国还有3000多万hm[2,]的宜农荒地,但这些土地的开发,一是需要长期的粮食生产收益具有足够的示范效应,起码是不低于社会的平均收益率,从而刺激社会资本愿意投向农业;二是需要社会资本的充分积累并且其中有相当的数量能够投向农业。

根据目前的国情,提高我国粮食生产的国际竞争力,应该分作两步来实现。第一步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前和加入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使我国的粮食产量稳定在年人均不低于400kg的程度,并且逐年有所提高。与此同时,国内市场的粮食零售价不高于国际市场的价格水平,从而当国外的粮食进入我国国内市场时,我国的粮食能够据守原有的市场份额,使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够抵挡住来自国外的冲击。第二步是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实现粮食生产的集约化经营,达到年人均500kg的产量,且粮食的批发价低于国际市场的价格水平,具有明显的价格竞争优势,从而使中国的余粮能大量进入国际市场,使中国变为粮食的净出口国。

七、提高我国粮食生产国际竞争力的政策性建议

1.我国的粮食供给必须立足于国内生产的基础上 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只能依靠自己来解决,不能有丝毫的依赖思想。因此,对于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以及粮食在我国国民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性,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2.确保粮食生产者的现有收益率 我国通过近两年提高粮食的征购价,使得农民种粮在目前的农用物资与粮食的比价下,已经明显有利可图。要长期维持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就必须确保我国粮食生产的现有收益率。在我国目前粮价水平基本与世界市场持平的情况下,粮食征购价再度上调的余地已经很小,所以确保粮食生产者收益率的主要手段:一是严格控制农用物资价格的上涨,二是下大力气减轻农民身上的不合理负担。

3.切实解决农民卖粮难的问题 每年卖粮难的主要症结,一是由于征购粮款不能及时足额到位,出现给农民打白条的现象;二是由于国家的粮食储备与烘干能力同实际需求不平衡,导致收购上来的粮食不能及时安全仓储。我国每年新粮收购的特点,一方面是时间集中,另一方面是收购量大。农民于收获季节,在同一时间里大量地向国家出售粮食这种情况,是很难人为改变而且是年年都要重复出现的现实。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只能是每年及时备足新粮的收购款,并严格规定专款专用,同时国家要加大对大型粮食仓储建筑和粮食烘干设备的资金投入,从而确保新粮全部、及时、安全收购入库。

4.积极创造条件,促进我国农业生产早日走上良性循环的持续发展之路 在加大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同时,一方面要逐步创造一个林业、畜牧、水利、土壤等自然生态条件适于农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另一方面,要处理好农村、农业和农民中的耕地同人口的矛盾问题。在严格限制占用耕地,并努力增加耕地,即维护和扩大现有耕地数量的同时,鼓励农民对土地的投入,增强地力,提高现有耕地的质量,并切实控制住农村人口的增长。

标签:;  ;  ;  ;  

当前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分析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