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_高等职业教育论文

关于高职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_高等职业教育论文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改革论文,高等职业论文,几点思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826(2000)01—0016—02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开发劳动力资源、直接向社会输送实用型人才的重任。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高等职业教育应走出普通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突出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在经济建设中,源源不断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实用人才,这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根本所在。因此,如何进一步搞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

1 拓宽办学思路,改进办学模式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导致新技术产业的出现和落后技术产业的被淘汰,促进了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从而为我们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因此,开拓办学思路,多渠道、多形式办学,成为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笔者认为,要把握好这个“关键”,必须重视以下三个方面:

1.1 要依靠政府、企业、行业等各方面力量办学, 建立联合办学或协作办学的有效机制。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决策和管理,改变政府、学校包办的体制,这是高等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如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职业教育制度。在双元制下,职业学校的教育和企业中的培训是同时进行的,企业中的培训是在一定条件下,并且是在符合所学技术最现代化状况的机器和设备旁进行的。学生经常不断地同新技术打交道,就能直接获得最新技术,取得实践经验。所以,接受过培训的学生从学校毕业后即可掌握一门全新的专业技能。再如,同济大学高等技术学院在与上海市建委、市建工集团等行业、企业联合办学中,由双方共同组成“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对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进行调研,根据社会需求开设了房屋建筑工程、环境治理工程、汽车应用技术等专业,双方合建实训中心,共同编写系列教材,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中优势互补。由此可见,这种联合或协作办学的教育机制,具有很大的生命力,是值得大力推广的。

1.2 切实贯彻教育要“面向世界”的方针, 大胆冲出国门与国外联合办学,引进国外先进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加强双向交流,提高教育质量。这一点,从同济大学职业教育学院与德国联合办学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证明。1994年该学院承担了中德两国政府在同济合作开展中德职教师资培训的项目,德方总投资1200万马克,并参与实验室设备的更新、设备实践基地的建设、师资培养等义务,而且德方与学院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决策、专业的设置、教学计划的制定等。在与德国广泛合作的基础上,博采众长,为我国培养了首批职教博士。并开设了全新的土木建筑、电气与信息和机械与制造三个职教师资专业。在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成功经验的同时,充分依托德国的资金优势,为同济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培养专业师资创造了条件。实践证明,这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

1.3 在办学层次上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广泛面向社会, 面向市场,直接有效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采取多层次、多角度的办学方法,以满足社会不同层次对人才的需求。不仅要分别开设中专、大专、本科乃至更高层次的教育,而且在学历教育的过程中提倡一张文凭、多张证书的教育形式,使学生在获取毕业文凭的同时,还可以拿到多张岗位资格证书,以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也使学生学到了多方面的就业本领。

2 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育质量

高等职业教育要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要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就必须强调质量意识,提高教育质量。因此,我认为首先要增加教学投入,改善现有的办学条件,更新教学手段,加强多媒体电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如同济大学职业教育学院在使用多媒体电化教学的过程中,组织专职教师进行课间开发,制作完成了10多门课程的多媒体教学片。利用声音、图片、动画等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学生引入个性化、柔性化的授课艺术世界。通过演示教学能够让一个原来对照实物也无法观察清楚的几何部位,通过画面让学生一目了然,能够使在课堂上难以演示的阴影透视面与面的相交,通过三维动画的画面让学生加深印象,使得某些复杂的主体构件及其投影过程准确形象地表述出来。从而使学生在感性认识中对理性认识有了质的飞跃。实践证明,这些高效而又灵活的现代化教学方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二,要建立和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体系,认真抓好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落实从教学计划、教材、教师及日常教学管理的检查和督导。完善并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把好学生毕业关。第三,重视专业职教师资的培养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本保证。高等职业教育对教师提出了“双师型”的要求,要求教师能以职业技能为中心,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构建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形式,尤其是专业教师应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既有专业职称,又要有技术职称。但是,目前大多数高等职业教育学院中普遍缺乏“双师型”教师,因此必须对职教师资队伍加强技能培训、技能考核,使教师做到:要求学生会的技能,自己首先掌握,做好示范和指导。另一方面可从企业聘请一些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才担任兼职教师,与本院教师有机结合,在教学上各取所长,以此促进职教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3 推进素质教育,满足社会需求

素质教育是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也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要求贯穿和渗透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高等职业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根据社会的需求,基于学校的学科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模式,优化知识结构,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加强动手能力培养,从而造就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实施素质教育可从三个方面入手:一要改变以往专业面过窄的教育模式,向培养综合型、技能型人才方向发展,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二要改变过去那种“灌输式”的应试教育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培养高素质人才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基础,而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因此,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应始终贯穿于教育的整个过程。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确定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的教育体系,实现“两个转变”,树立“两种思想”,即必须转变学科系统性的教育观念,树立知识综合性的教育思想;转变以课堂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树立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育思想。在课程设置上需进一步突出主干课程,在保证必要的基础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减少相似的课程,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通过实践锻炼得以提高动手能力和思维创造力。在专业设置上要直接切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强调综合化的培养模式。这就不仅要强调针对性,而且要强调适应性,既能体现出与普通高校在培养研究型、工程型人才之培养目标方面的类型区别,又符合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能够把工程设计和理论研究成果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一线技术人才的素质要求;在教学形式上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企业实践为依托,建立培养集专业知识、社会实践、动手能力为一体的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从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输送高素质人才。

收稿日期:1999—12—15

标签:;  ;  ;  

关于高职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_高等职业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