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2014)“全球化视野#183;大学图书馆馆长论坛”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馆长论文,第二届论文,大学图书馆论文,视野论文,论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DOI:10.13663/j.cnki.lj.2015.11.018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高等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大学图书馆变革已成为共识。如何切实把握用户需求,准确为自身定位,实现战略转型,是目前大学图书馆亟待解决的问题。图书馆发展战略根据其使命与愿景而设计;从战略转型高度来理解组织变革,即实现图书馆由传统管理与服务模式转变为符合未来发展要求的新模式;馆员是组织变革中最根本的因素,直接关系到战略转型的成败。 为深入探讨以上议题,2014年11月18日至20日,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主办了第二届“全球化视野·大学图书馆馆长论坛”。论坛主题聚焦于“大学图书馆战略转型:组织变革与馆员职业发展”,包括三个分主题:“大学图书馆战略转型的必要性、核心思想及关键因素”,“大学图书馆组织变革的策略、模式与评价”以及“大学图书馆馆员角色转化、路径与职业发展”。来自美国、荷兰以及中国香港和内地的33家图书馆的馆长及专家学者逾50人参加了论坛。本文通过对三个主题的十余位发言人的报告[1]进行综述和分析,总结了此次国际馆长论坛的学术成果和相关专题研究的发展趋势。 1 大学图书馆战略转型 从战略规划的角度思考未来图书馆在大学战略体系中的位置及影响力,是大学图书馆转型的必由之路。与会嘉宾阐述了大学图书馆转型的必要性和发展方向,并从战略规划制订、组织文化变革、新技术应用等角度,分析了大学图书馆转型的关键因素。 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在报告《大学图书馆的昨天、今天、明天》中,勾勒了大学图书馆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关系。若将大学比作有机生命体,图书馆就是心脏,图书是知识的主要载体,而流通(Circulation)是图书馆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他认为,目前的大学图书馆正处在传统的以藏书为中心向数字化和合作交流为中心转型的阶段。未来,大学图书馆依然是大学的心脏,但激活大学的动力之源不再仅靠图书,而是通过知识(包含图书、数据、图表等)的流通来实现,这源于大学学术生态的变化和第三使命(除教学、研究之外,与社会和经济的合作)的兴起。在未来以知识为中心的时代里,知识的流通不仅发生在大学内部,而且与外部社会紧密关联,大学图书馆将成为知识出版和交流的中心、技术创新与文化的中心、知识资源的中心。目前,大学图书馆正处于转型期,面对知识生产与交流方式的转变、学术出版物价格垄断加剧,以及长期以来大学与社会经济发展脱节等问题,图书馆的门户功能在弱化,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在突显,同时,开放运动的兴起正有力地推动着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转型,带来了机构库和信息共享空间建设的蓬勃发展。今后,积极支持学术出版和移动技术,提供数据管理服务等非传统图书馆领域,并努力与国际和本地研究者的实践和要求同步,将成为图书馆转型的重要内涵。 上海财经大学党委书记丛树海在报告《建设面向未来的大学图书馆》中指出,自“图书馆再造”这一理念在2010年首届“全球化视野·大学图书馆馆长论坛”上提出以来,图书馆的生存环境继续发生着深刻变化: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及其丰富的应用模式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用户的信息需求更多地通过搜索引擎、社交媒体等互联网工具得以满足,同时,MOOC、文库、问答、百科类互联网应用使得社会化知识组织方式日益成熟,改变了未来的学习模式。在这样的环境下,图书馆再造依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他强调,再造大学图书馆必须以内涵再造先行,立足高校,体现大学发展使命及价值观认同,将信息共享、知识创新和文化传承作为图书馆的核心价值,运用新常态思维应对变革,将自身建设成为复合型、研究型的学术服务机构。 美国蒙大拿大学图书馆馆长张沙丽以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战略思考与设计(ARL Strategic Thinking and Design)项目所提出的“能力陷阱”为切入,介绍了图书馆战略制定的重要性、考虑因素和步骤等方面。图书馆需要制定发展战略,以免掉入“能力陷阱”,应努力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发展各种新技能,围绕新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创新。战略的制定要体现战略眼光,描绘的未来愿景要具有说服力,且积极正面、激励向上。她以所在馆为例,详细介绍了制定战略规划时应考虑的主要因素和制定步骤。她指出,出色的大学图书馆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应充分考虑如下几个层面,即:服务大学的教职工和学生,主动为学校发展战略服务,努力体现并引领图书馆行业发展方向,并在全球范围内起到标杆示范作用;通过以下七个环节制定发展战略,包括:列入图书馆工作议程,组建团队,邀请专家指导,鼓励广泛参与,定期发布进展信息,保持透明度,严格遵守制定的时间表。图书馆需充分征询校内各方的需求和意见,并在战略实施过程中予以回应。 香港浸会大学图书馆馆长李海鹏在报告《高校图书馆发展趋势与重新定位》(Trends and Repositioning of Academic Libraries)中,从Ithaka S+R[2]、ACRL[3]以及NWC[4]最新公布的有关高校图书馆发展趋势的研究报告中归纳出六个重要主题,并举例阐释,这些主题包括:图书馆的领导作用、创意管理、技术应用、开放教育、数字化学术创作与管理以及学术交流与出版等。他指出,组织文化变革是图书馆转型面临的最大困难,而领导力对大学图书馆的未来发展具有核心作用,不仅涉及图书馆领导,还包括图书馆团队及馆员个人。他认为,欣赏型领导(肯定式领导)方式对机构变革非常重要,能够鼓励馆员充分发挥才能,并通过探寻(Inquiry)、阐明(Illumination)、包含(Inclusion)、激励(Inspiration)、诚信(Integrity)五种策略实现。图书馆还面临嵌入教学,发展馆员技能,将数字科研成果纳入馆藏体系,与其他资源发现服务及产品竞争,欢迎激进变化,保持持续的融合、互动、合作等方面的挑战。总之,在重新进行自身定位的过程中,图书馆一定要作为平等的合作伙伴而不仅仅是支持者,融入教学和科研活动中,为更多的师生所认可,进而真正成为大学的中心。 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图书馆馆长乔恩·考索恩(Jon Cawthorne)在报告《大学图书馆转型》(Academic Library Transformation)中,以所在馆为例,介绍了图书馆领导者在变革组织文化以推动图书馆转型的过程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他认为,21世纪的大学图书馆是可以从当前的馆藏建设和日常服务中成功转型的。但创造性地采用技术、空间和服务去满足用户持续变化的信息需求,对图书馆转型仍是一个艰巨挑战。一场大胆而具有可持续性的大学图书馆转型,要求员工能够在合适的位置上工作,这离不开图书馆领导者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图书馆领导者一方面要与馆内各个层次的员工开展交流对话,并将他们纳入图书馆发展规划中;同时也要敢于冒险、尝试新想法,并且拥有梦想,能够不断探索各种可能性,系统创造和培养一种鼓励创新和试验的组织文化。 此外,与会嘉宾(吴建中、张沙丽、李海鹏)在报告中还多次强调了技术对于图书馆转型的引领作用,并引用新媒体联盟(New Media Consortium,NMC)最新发布的《2014年地平线报告》(Horizon Report 2014)[4],分析未来五年里影响大学及研究型图书馆的主要趋势、面临的挑战以及新兴技术。 综上,大学图书馆在转型进程中,首先要制定科学的战略规划,与大学发展战略保持一致,奠定良好的开端。战略转型最核心、也是最大的挑战是组织文化变革,需要采用积极、肯定的领导方式,尽可能调动全馆的积极性。此外,还要重视技术对图书馆战略转型的深刻影响和巨大挑战,拥抱技术变革所带来的挑战,使其成为图书馆转型过程中的有力支持。 2 大学图书馆组织变革 大学图书馆的组织变革由外部环境变化引起,但其实施需从组织内部开始。因而,图书馆需要分析战略目标实施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明确变革的紧迫感,形成拥抱变革的组织文化,并通过有效评估,指导推动组织变革的实施。与会嘉宾分别基于各馆实际情况,分享了组织变革的实施策略、模式及评估方式等方面的经验。 美国罗格斯大学图书馆副馆长梅丽莎·贾斯特(Melissa Just)在报告《转向外部》(Turning Outward)中指出,随着图书馆经费削减、书商打包销售策略等对馆藏建设工作的深入影响,学科馆员作为“书目专家”(Bibliographer)的角色正在弱化。她介绍了所在馆正在进行的变革尝试,希望通过将工作焦点从内部转向外部,改变学科馆员的服务模式。二者差异在于,前者即传统的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以用户的需求满足度为评估标准;后者则着眼用户的期待和关注点,以对用户的影响为准绳。图书馆与哈伍德公共创新研究所(Harwood Institute of Public Innovation)开展合作,采用其提供的“转向测试”(Turn Quiz)工具,考察和评估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外部转向策略的焦点。他们针对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三个群体开展“共同体对话”(Community Conversation),邀请学科馆员、留学生及研究生代表、校内利益相关者参与,就用户都需要怎样的共同体、图书馆在创造这种共同体时面临何种挑战、需要做哪些改变等问题开展交流。考察的一项发现是,图书馆可以为研究生提供跨学科的交流和对话平台,并开展有针对性的学科服务。这种转向外部的努力,重新定义了馆员角色,描述了工作职责,为图书馆公共服务的组织结构变革提供了新机遇。在基于馆内调研所形成的《2023年图书馆员》的报告中,图书馆尝试定义了未来图书馆员所应具备的个人素质和技能,排名最高的“软”技能包括:适应性、灵活性、智识参与、共治与合作以及倾听技巧等,而这与实施外部转向策略对馆员素质的需求基本一致。 李海鹏在报告中认为,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优势,与研究人员合作,成为他们的研究伙伴,切实支持教学和科研活动,是实现馆员角色转变的必然选择。在介绍大学图书馆支持数字化学术创作与管理时,他提出,正在兴起的数字人文是图书馆角色转变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支撑数字人文得以发展的三大支柱包括:研究人员提供数据内容,馆员提供数据管理支持,技术人员给予技术支持。他列举了杜克大学图书馆数字人文中心2013年成立的部门DC3(Duke Collaboratory for Classics Computing)[5],通过馆员、研究人员、技术人员的多方合作,利用新媒体技术,支持人文学科经典文献的研究和教学,从而成为数字人文帮助图书馆重定位的典型。此外,三校联盟图书馆通过合作建立的贵格会与奴隶制(Quakers & Slavery)项目[6]对教学科研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香港岭南大学图书馆馆长、首席信息官郑瑞琼在报告《异曲同工:美国和香港高校图书馆管理的个人观感》中,对比分析了美国与中国香港高校图书馆在组织结构、员工发展、评估考核等方面的异同。她认为,两地高校图书馆在数字出版、书籍流通、馆际互借、员工评估考核等方面的管理实践基本相同。以员工评估考核为例,两地图书馆都分为直接评估和间接评估,直接评估包括年度个人考核、学生学习成果评定和用户调研;间接评估涉及院系认可度、学生组织认可度以及个人的获奖情况和科研成果。在管理方面,两地高校图书馆除了在类型、规模、数量、工作语言上的差异外,还体现在组织文化、经费管理、人力资源发展等方面。在组织文化方面,香港馆员的个人工作效率更高,但在合作和协作效率上低于美国的馆员;前者更加注重保护个人隐私,而后者的组织文化更加开放,在工会建设上也更为完善。在经费管理方面,美国的分馆经费独立于总馆,图书馆的经费独立于院系,而在香港,图书馆采访经费的三分之一划拨至院系,用于院系自主购置信息资源。在人力资源发展方面,香港馆员的入职要求需要研究生学历,升迁对科研考核的依赖也较弱,但在机构间的流动机会、学术交流机会比美国的馆员少些,这些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馆员在聘任、寻求新的工作职位和开展学术交流的机会。 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书记余海宪介绍了所在馆进行组织变革与馆员发展的实践经验。他认为,大学图书馆的组织变革由社会环境和管理发展需求决定。在实践中,华师大图书馆设立了校长领导下的学校图书馆委员会,并根据发展需要,在馆内设立跨部门的学术委员会和四个专业委员会,统筹相关工作,涉及藏书发展、文献整序和规划、读者教育和服务、系统与网络等业务领域。他认为,组织变革和服务转型中,馆员的作用是第一位的。近年来,图书馆注重引入具有理工科背景的馆员;对原有组织结构进行渐进的优化重组,实现中层干部和支部书记年轻化;成立学术委员会指导科研工作,设立科研基金,鼓励馆员立足工作开展研究,使其职业发展与图书馆发展方向一致。总之,国内大学图书馆的发展态势是不平衡的,传统图书馆的组织机构设置模式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国内的大学图书馆还处在不同发展阶段,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决定组织模式。 综上,美国、中国香港以及内地高校图书馆因为所处环境和发展程度不同,在战略转型上所采取的策略各有特点。国外大学图书馆的学科服务模式相当成熟,但面临数字化和合作转型的发展趋势,打破传统馆藏建设合作的局限,积极寻求与院系用户建立更为广泛而紧密的合作关系,从而更好地融入学习和研究进程之中,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图书馆的关注。国内大学图书馆的发展程度参差不一,在现有的管理体制下,寻求馆员建设和组织文化变革的突破,也正在为众多图书馆所关注和实践。没有统一的模式,各馆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变革策略并开展评估。 3 大学图书馆员角色转变与职业发展 组织变革的关键是图书馆员能否改变原有的行为模式和工作态度,以适应图书馆新的发展需要。图书馆的发展定位、馆员对自身的角色定位,以及图书馆为馆员发展提供的环境和条件,这三者的互动直接影响馆员的角色转变和职业发展。其中,学科馆员的角色转变得到了与会嘉宾的共同关注。 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陈思和在报告中认为,大学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具有专业知识背景、从事专业学科研究的读者,大学图书馆应该由单纯的教学辅助机构转型成为学术机构。这需要馆员在图书馆专业学科的基础上,丰富自己的学科背景,深层次地参与到师生的学术科研工作中,成为大学图书馆与具体学科之间的纽带。同时,学科馆员还应提升学术研究能力,将馆藏资源建设与学科建设相结合,在大学中更加积极主动地发挥科研作用。此外,大学图书馆所承担的人才培养工作,除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外,还体现在对图书情报专业人才的培养上。 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馆长李笑野在《学习型组织中的知识工作者:未来大学图书馆馆员角色定位和职业发展》的报告中,重点探讨了图书馆馆员的角色定位。他提到馆员是图书馆的灵魂,表达着图书馆的真实存在,馆员也是图书馆价值实现的核心及图书馆发展的基础,而馆员队伍建设也是图书馆转型面临的最重要的困境。这种困境体现为,传统图书馆文化带来的馆员发展滞后,与学科服务对于复合型知识结构人才需求的矛盾。这需要馆员不断提升职业追求和职业素养,完成专业技能与所处服务环境中基本学科需求的有机整合,成长为具有知识管理和知识服务能力的知识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他强调,面向未来的大学图书馆必须通过学习来塑造组织的变革能力,并及时帮助馆员找准自身的发展定位,明确发展方向,以获得组织及个人在发展中的双赢。只有创造一支崭新面貌的馆员队伍,才能创造一个新形态的、适应这场巨变的、有生命力的图书馆。在案例分享中,馆长助理刘金涛介绍了在大学图书馆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实践经验,包括:建立并完善科研管理制度,为馆员提供海外访学机会,系统设计和开展岗位培训工作,以创造有利于开展学习的组织环境,孕育和培养学习型组织文化。未来,图书馆还将强化制度的执行力,完善激励机制和成果转化机制,完成从建设组织机构与制度,到生成组织文化的转变。 北卡罗来纳大学绿堡分校图书馆副馆长凯瑟琳·克劳(Kathryn Crowe)在报告《从馆藏建设到参与服务:学科馆员的角色转变》(From Collections to Engagement:The Changing Role of Liaison Librarian)中介绍到,她所在的图书馆正在进行一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组织变革,重新定义开展逾二十年的学科服务的工作内涵。图书馆通过调研同类馆,对学科馆员的职责进行梳理和思考,并于2013年夏成立了学科馆员部(Liaisons Department)。该部下设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3个学科组,每个组设一名协调人,由参考及教学服务主管负责协调各组工作。与此同时,成立参考咨询、信息素养教育、馆藏发展和学术传播3个功能组,每个功能组由若干个学科馆员及其他馆员和支持人员构成。转型后的学科馆员,经常开展工作交流和业务培训,不断提升业务素养。这样的工作模式完善了馆藏建设的操作流程、强化了信息素养教育的针对性、让更多助理和研究生参与咨询台工作,同时,也深入推进了特藏资源、学术传播等工作的开展。图书馆认为这一转型很成功,新的组织架构使学科馆员在线上和线下与师生建立了更为紧密的关系。她总结道,转型成功的重要因素包括:图书馆各个层面的参与以及使图书馆转型目标与大学目标相一致。 美国蒙大拿大学海伦娜学院图书馆馆长德拉·杜波(Della Dubbe)在报告《嵌入式图书馆:一种必要的拓展》(Embedded Librarianship:A Necessary Outreach)中指出,在当下,图书馆必须转变角色,走出服务台,到学生常去的环境中,发掘新的工作内涵,以保持自身的存在价值。图书馆努力的目标之一是帮助师生在使用课程管理系统时,能够在合适的时间获取合适的信息。因此,借助教育信息技术,图书馆将其资源和服务嵌入学校的MOODLE课程管理系统的在线教育环境中,使之成为师生开展在线教学、混合教学和面对面教学活动的关键要素,是一种必要的服务拓展,也是一种最佳的实现方式。为此,馆员需要详细了解学院使命,深入理解信息素养教育的内涵,发展多种技能,学习教学设计的新兴技术,并具备前瞻性和创新性的思维。具体做法上,包括一开始要阅读文献、参加培训、锁定目标人群,然后确定时间和预算,与有需要的院系或教师合作,开展小规模尝试,并注重不断推广这一服务;同时,注重在实体和虚拟空间上的协同。 蒙大拿大学西分校卡森图书馆馆长迈克尔·舒尔茨(Michael Schulz)介绍了指导性探究(Guided Inquiry)这一课堂教学模式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发展和应用。有别于以往偏重介绍信息源或工具的使用方法的书目利用指导教学,指导性探究是一种基于过程的教学方法,它以建构式学习理论为基础,通过情境化教学,将图书馆技能重新定义为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包括:学习课程内容、学习如何检索、学习交流技能、学习研究的过程,以及发展社交与合作的技能五种学习活动。由卡罗尔·库尔斯奥提出的信息检索过程(ISP)模型考察了人们如何思考、感知和实践,以及这些方面又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该模型对于理解指导性探究在信息素养教学中的应用至关重要。指导性探究教学团队除了培养学习动机、阅读理解力、语言发展、写作能力、协作学习和社交技能外,还帮助学生发展研究能力和学科知识。所有这些都被认为是成功的终身学习的要素。 鹿特丹伊拉斯谟大学图书馆副馆长格哈特·格里斯(Gerhard Goris)在报告《作为研究伙伴的图书馆》(The Library as Partner in Research)中指出,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为学术研究带来了更多的机会,作为数据管理机构的图书馆,不仅应管理科学意义上的数据,还需要管理研究数据。同时,为学术研究的各部分及阶段建立可行的联络、积极主动地提供跨学科服务、将馆藏资源及服务与研究战略相结合、研究成果的传播与评估等都是图书馆未来要面临的挑战。图书馆必须重新发现自身及其在学术界的角色,因此,大学图书馆的战略转型是至关重要的。在支持师生开展科研方面,鹿特丹伊拉斯谟大学数据管理中心为研究者提供伴随整个研究周期的服务,包括:资源的查找与利用、研究资助的申请、研究数据的管理、研究成果的评估与传播等。提供服务的馆员均为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承担创新者、探索者、教师、组织者、分析人员等多重角色。他们以小组形式开展工作,不仅提供服务,还参与研究活动策划,进而成为研究组成员。这就要求馆员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与专业技能,并有统计和信息通信背景和项目管理经验等。图书馆为馆员提供培训、交流等机会,制定馆员发展及任命策略,使馆员与师生协同工作,并请教师参与学科馆员的任命工作。 综上,学科馆员制度在各馆的发展程度不尽相同。学科馆员制度成熟的图书馆在馆员职责上,以往强调馆藏资源建设,而今更注重开展广泛而密切的合作,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嵌入式服务和信息素养教育,与研究人员形成更为平等的研究伙伴关系。从知识服务的角度看,未来的图书馆员应该成为知识工作者,具有相应的职业素养,应对图书馆转型所带来的挑战,抓住发展机遇,成为图书馆战略转型的核心力量。 4 结语 大学图书馆变革日益紧迫,论坛中,与会嘉宾就图书馆管理理念创新、组织架构优化、馆员发展等大学图书馆战略转型的重大主题提出宝贵见解,对大学图书馆与时俱进,提升和拓展服务价值与服务内涵,应对巨变环境下全球大学图书馆面临的共同挑战具有重要意义。馆长论坛立足于“全球化视野”,体现了关注图书馆战略重构的眼界和格局,为海内外专家学者、业界同仁搭建了一个大学图书馆战略转型的国际化、高层次对话平台,分享大学图书馆创新求变的实践经验,促进和深化海内外图书馆界同仁的交流与合作。第二届(2014年)“全球化愿景#183;大学图书馆馆长论坛”摘要_图书馆论文
第二届(2014年)“全球化愿景#183;大学图书馆馆长论坛”摘要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