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1]2017年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核心素养”这个崭新的概念成为当前全面进入深化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标志课程改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需要探讨和了解课程改革十多年来,处在“少、边、穷”被边缘化、弱势的少数民族农村小学场域中,课程实施的问题与命运,需要我们去厘清和总结。自2001年课程改革以来对课程实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改革实验区、城镇及农村地区,对于“少、边、穷”的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课程实施问题的研究被忽视、缺少关注。本论文从微观视角去分析,以少数民族农村一所小学为个案,运用质化研究取向的工具性个案研究策略,集访谈、观察和实物分析等几种主要研究手段,力图描述并呈现一所少数民族农村小学在学校和课堂两个层面上课程实施实然样态,进而分析影响个案农村小学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形成结论并提出建议。经研究发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校课程实施基本需求与现实相差甚远,其中办学所需要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素质不高、学科结构严重失衡;课程资源严重匮乏、潜在丰富的本土课程资源闲置;硬件的设施设备缺乏、陈旧和落后;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执行力缺失,课程管理无权无条件,传统课程评价制度成为课程实施的枷锁;个案村小培训无论是在质上还是量上均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教研活动也无法开展;学校在“副科”的歧视文化、考试价值文化取向和功利主义及教师缺编等情况下真正进入课堂并得到实施的只有“语文”和“数学”两门基础学科,其余开设的课程均不同程度被束之高阁,在课堂中处于可有可无,如同虚设的现象。第二,大多数教师在课堂运作中的课程实施呈机械、忠实水平,少数教师呈现调适、混合性样态的实施水平。第叁,对于课程改革多数教师持认同的态度,然而认同的同时缺乏自信心,认为他们远远达不到要求;部分教师认为主要国家实行的课程改革就是好的,对权威的盲从,缺乏理性的反思。对课程改革的认识停留在表面化、浅层次和意识上。对课程价值(语文和数学)、课程标准普遍认可,但在课堂运作中行为与认识之间存在悖离。第四,个案村小课程实施样态的主要影响因素:课程本身、学校内部和学校外部及母语各因素,他们之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及相互交织的构成一张错综复杂的网。目前决定学校课程得到实施和“副科”能够生存最关键因素是教师数量和教师编制是否有得到保障,这也是影响课程实施样态最重要的因素。本研究最后提出一些粗浅的建议:强化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训;提高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及利用;改革传统的评价机制;教育行政部门要恰当执行好“干预”的角色;实施双语教学;在立足“差异”中寻求“均衡”等方面提高课程实施的水平。
张彤[2]2016年在《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L中学“唤醒心灵教育”理念下的课程构建》文中研究指明2004开始实施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于2012年在全国全面推行。伴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推进,课程实施的研究也不断深化,但是基于学校层面的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研究还不多。为此,本项研究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依据国家制定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稿)》(以下简称《方案》),以一个普通高中L中学为研究个案,考察学校层面的课程实施状况,分析课程实施中各种要素及其关系,探究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以期提出有效的实施高中课程的建议。本研究通过对个案学校L中学的课程实施状况的深入分析,剖析出学校层面课程实施的若干核心问题。为探索学校如何有效地落实国家制定的《方案》,L中学把握实施过程中的众多因素,以《方案》为依据,以学校自身的发展历史和学校文化为依托,以学校现有条件和现状为基础,力争创造性地在学校层面做好课程体系构建,促进课程实施。L中学的课程实施是基于多年形成的学校理念与文化特征,以“构建唤醒心灵课程体系”为主线开展的。唤醒心灵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依据《方案》的要求,将唤醒心灵教育理念作为学校发展特色的灵魂,融入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同时满足社会和家长的需求。唤醒心灵课程体系落实体现在叁个维度:一是国家课程的自觉落实,力求保障学生发展的国家课程的全面落实,力求给学生较为充分的选择性,尤其是真正落实能体现学生个性化的课程,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才能真正达到全面的唤醒心灵;二是加大校本课程的选择性,通过建设符合学校自身特点的课程用以体现课程选择性,力求让每个学生追求自由,放飞心灵,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叁是以自主为核心变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以此支撑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在课堂上的落实,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主性。研究表明,学校层面的课程实施中,以课程体系构建为载体的课程规划是至关重要的,它保障了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方向正确,也保障了过程中的调控和反思;学校课程体系构建不能简单照抄照搬《方案》的要求,要构建符合自身理念的课程体系,形成有灵魂的课程规划,保障学校发展特色的持续;学校课程体系构建要依据学生发展特点,满足学生发展需求。通过研究,初步探索出了学校层面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的一种模式,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情况下,将《方案》调试成一种适切的选择来构建课程体系,能够落实国家课程的基本要求,能够体现学校的文化与特色,并能够最大限度满足社会需求。在研究中笔者还发现由于高中发展的限制因素众多而复杂,学校层面的课程实施仍然存在以下问题:《方案》自身存在缺陷,如描述的清晰度不足等;行政部门在行动的引领、政策的给予、自主权的赋予等方面的力度不足;学校层面缺乏理念、自我规划意识淡薄等。
尹弘飚[3]2003年在《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个案研究》文中认为作为一个重要的课程研究领域,课程实施研究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理解与评定课程变革的过程中,其核心问题是研究新的课程方案的实际使用情况。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2001年9月进入实施阶段。为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我们有必要对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实施展开研究。本研究在分析现有课程实施研究的基础上,采取个案研究方式,运用访谈、观察、问卷调查、文献分析等多种方法,对新课程的实施程度与新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同时为新课程实施的深入发展提出了具体建议。 全文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导论。概要性地介绍了课程实施研究的发展脉络与基本取向,阐述了这一论题的研究意义与研究构想,并对本研究进行了几点说明。 第二部分,教师对基础教育新课程的认同程度分析。通过对甲、乙两校教师的问卷调查,发现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同程度较高,并且小学教师的认同程度又高出中学教师;教师愿意积极参与新课程改革;新课程实用性还有待提高。 第叁部分,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行为分析。借鉴“关注为本采用模式”(CBAM),评定了甲、乙两校四位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关注阶段”(SoC)和“使用水平”(LoU)。结果表明,新课程已在两所学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施;考试以及学校以往参加的相关教育改革是影响新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 第四部分,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分析。参考已有的理论框架,结合甲、乙两校与新课程改革的实际情况,重点分析了影响新课程实施的若干主要因素,即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特征、新课程实施的策略与模式、新课程改革的决策参与机制、学校组织结构与教师文化、教师发展与资源支持,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建议。 第五部分,结语。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从宏观层面展望了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及其研究,并指出了未来相关研究的发展方向。
史丽晶[4]2016年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实施程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吸引着越来越多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和研究,有关课程实施的研究更是中国课程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下文简称《纲要》)明确了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的目标,指明了基础教育的具体发展方向。本轮课程改革以改变课程功能、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改变教学方式、建构新的评价体系和课程管理体制为目标。十多年过去了,我们一直朝着这个改革的目标努力。课程改革目标是我们研究和考察课程实施程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参照点,课程改革最初确定的目标落实情况也是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本研究重点聚焦《纲要》中提出的课程改革目标,以此为着眼点,考察课程改革目标的达成程度,分析实施过程中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并引发有关课程改革进一步值得思考的方向。本研究设计的思路是一种基于课程改革目标的课程实施评价。首先采用文件分析法,确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十二个关键要素,将这些关键要素作为本研究的考察点。其次在文件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专家咨询和中小学教师咨询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自编问卷并修订,共咨询了本领域40位专家和62名中小学教师,最终形成的正式版问卷对1554位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最后在问卷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群体访谈加个体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共访谈了22位中小学教师。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教师认为课程功能、教学方式、课程评价叁类改革目标实施程度良好,而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管理叁类改革目标实施程度一般,总体上表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呈现中等偏上的实施程度。其中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实际中实施的改革目标实施程度良好,具体为教的方式、学的方式、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与情感等改革关键点。涉及课程结构与内容、课程开发等目标教师认为实施程度中等,具体为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编排、内容适应性和选择性、校本课程开发等改革关键点。通过对不同群体的中小学教师进行比较发现,课程改革目标的实施程度存在显着差异,主要表现在:小学教师认为实施程度显着高于初中教师;城市教师认为实施程度显着高于农村教师;课程改革后参加教学的教师认为实施程度显着高于课程改革前参加教学的教师;省市级重点学校教师认为实施程度显着高于一般学校的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认为课程实施程度高,大专及以下学历的教师实施程度不高。这样的调查数据充分显示,不同群体对课程改革的理解不同、需求不同以及能力不同所带来的实施程度也不同。在对中小学教师课程实施的调查进行分析和讨论之后,本研究又通过对教师的访谈来聚焦于教师认为的影响课程目标实施程度的因素:一是文本课程的特征。当遇到需要调整、修订的文本课程时教师会认为是不实用的,这影响他们对改革实施的认同。二是教师自身及所处的情境。教师们倾向于用自己的知识、信念和态度来诠释课程,但又对这种诠释并不满意。叁是学生的差异和家长的支持。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何在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差异的前提下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并提高教师课程实施程度是研究者和教师们应该思考的,同时家长的文化与支持也是影响教师课程实施的关键因素。四是评价与高风险考试。当评价与高风险的考试相结合时,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同时,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决定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他们又一起成为决定评价的因素。五是教学文化与资源。大多数教师对新课程的态度是赞同的,但在实践中会受到多种根深蒂固的文化因素制约,而教学资源的短缺也是教师在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难题。从整体上看,要进行有效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还需要强调不同团体的共同努力,如管理者、课程工作者、教师与学生、家长等的积极参与。应该开发可供选择的文本课程资源,教师们更希望改革所带来的东西是一套可以操作的、实际的、已经经过论证了的材料。还应该强调校长对课程的领导力,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以校长为领导核心的专业学习共同体,集体性地承担改善学生学习的责任,促使校长更好地完成塑造具有创新性和适应性文化的责任,并有效地引领学校朝改革的目标前行。同时,可以建立明确化、公开化的课程评价体系,避免教师被动培训、被动评价,主动去经历不断被确认进而改变行为方式的过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是课程改革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学校中的课程与教学活动试图要达到的结果,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需要长期努力的一个明确方向,目标的坚定性是课程改革需要在教育工作者之间达成的一个“契约”。这个“契约”约定我们不仅要理解和清晰改革的目标,还需要处理和实践“如何进行改革”的方式。
李水霞[5]2014年在《新课程下小学科学课程实施个案研究》文中提出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改革一直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小学科学课程是在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诞生的,该课程把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科学教育的根本宗旨。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颁布后,《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开始在全国38个国家级实验区进行实验。然而,在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改革十多年来,许多学校在实施小学科学课程时举步维艰。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方案在学校实际运行过程中究竟是怎么样的?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状态?我们应该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这些问题的回答都是小学科学课程改革走向成功,使全面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要求真正落到实处不容回避的问题。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研究是进一步推进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立足于学校场景研究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样态,探寻当前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本来面目。根据本研究的目的和研究者所关注的焦点,研究者以质化研究为取向,以“工具性”个案研究为策略,综合运用访谈法、观察法、文件分析法等多种具体的研究方法,还原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真实样态。在本研究选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学校为个案,以某市五所个案学校中的23名科学学科教师为主要研究对象全程跟踪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深入认识目前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现状,了解影响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揭示新课程下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特征,为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进一步推进提供依据。本研究在有关课程与课程实施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小学科学课程的文件课程进行深入解读,从教师的课程决策入手,对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对小学科学课程实施影响因素的分析主要立足于以下几方面,首先是课程本身的因素,主要关注的方面是地方、学校、教师对改革的需要,实施者对改革的清晰程度、文件课程——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参考等的实用性。教师层面的影响主要包括教师的个人特征、教师的知识、教师信念、培训等方面。学校的特征,主要关注来自于学校层面的对该学科的支持,如校长的工作支持、学校行政的工作、学校的支持系统、学校的环境、学校文化、学生的学习。学校外部的特征,主要来自于社区与家长的影响、政府部门的影响、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和帮助等因素。通过对小学科学教师课程实施现状的分析以及影响小学科学课程实施因素的分析,总结出了小学科学课程课程实施的特征。研究发现,目前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特征如下:第一,实施者对小学科学课程价值的认同高、使用教材的难度大。第二,实施主体的认识和行为相悖离。第叁,实施课程与文件课程的要求差异明显。第四,目前小学科学课程的实施环境并不能满足课程需要。第五,影响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核心因素主要为校长对小学科学课程的重视程度,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性,小学科学教师的培训支持,小学科学课的社会评价导向,课程本身的因素。根据本研究的发现,本研究对进一步促进小学科学课程的实施提出如下建议:第一,我们要加强科学教育的政策法规建设。第二,努力解决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化问题。一方面要加强小学科学教师的职前培养。另一方面要针对目前的师资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其次,教师自身也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以适应小学科学课程教学需要。第叁,要增强学校校长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第四,改进现有小学科学课的评价体系。第五,文件课程的修订要提高与教师的适切性。第六,通过多方力量合作提升课程实施水平。
袁志芬[6]2005年在《粤北农村新课程实施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的重要阶段,想要成功地推进课程改革,必须深入地研究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过程,以对方案进行及时调整、修订和完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2001年9月进入实施阶段,目前已有不少农村学校使用新课程。对农村学校新课程实施状况进行研究,才能使我们全面、深刻地认识新课程实施的整体情况。本研究采取个案研究方式,运用了访谈、自陈问卷、开放性问卷、观察和文献分析等资料收集方法,对农村学校新课程实施的程度和影响因素进行p深入的考察,并提出了改进农村新课程实施的建议。 文章由四部分构成:(一)绪论。概要地介绍了课程实施研究领域已有的理论成果,阐述了研究目的与问题,并对几个基本问题进行说明。(二)粤北农村教师实施新课程的基本状况。以“关注为本采用模式”(简称CBAM)为理论基础,以教师实施探究教学的状况为切入点,考察了个案学校新课程的实施状况。(叁)粤北农村学校新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在个案学校中,新课程方案的操作性,新课程所提供的材料的实用性,教师培训的实效,资源支持,教师的学科知识,学校教师的专业结构,校长对新课程实施工作的参与和支持,学生的素质与学习动机等方面的因素对新课程实施有重要影响。(四)结语:关于农村学校新课程实施的建议。推进农村学校新课程改革,需要优化农村学校教师专业结构;加强校长对新课程实施工作的参与和支持;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提高教师开发、运用乡土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陆宏钢[7]2007年在《桂西南农村小学新课程实施个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课程实施是课程问题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1年9月起,全国各地中小学陆续开始实施新课程,目前许多农村小学也已经使用新课程。为了全面、深刻的认识农村小学实施新课程的基本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更有效地促进新课程改革在农村学校的顺利开展,我们有必要对目前农村小学实施新课程的现状进行研究。本研究主要采取个案研究的方式,运用文献资料分析、访谈和课堂观察等资料收集方法,对一所农村小学实施新课程的现状、落实程度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分析,进而提出推进农村小学有效实施新课程的一些策议。全文由四个部分组成:一、绪论。首先指出研究农村小学新课程实施的重要意义;其次简要概述国内外关于课程实施研究领域所取得的主要理论成果;最后简要介绍本研究的基本思路。二、个案小学教师实施新课程现状探究。借鉴“关注为本采用模式”(简称CBAM),考察和分析个案小学的教师们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的“关注阶段”和“实施水平”,以此说明个案小学的新课程实施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个案小学虽然使用了新课程的教材,但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关注程度比较低,多数处于“个人化”或“信息”的阶段,并且是在被动的状况下去关注新课程的;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新课程的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教师的教学行为没有发生多少实际性变化,个案小学的新课程实施水平处于“机械实施”或“准备实施”的低水平阶段。因此,新课程在个案小学没有得到有效实施。叁、影响个案小学有效实施新课程的因素分析。参照已有的课程实施影响因素分析框架,结合个案学校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影响农村小学有效实施新课程的几个方面因素,即新课程的特征、个案学校的特征、个案学校的师资水平、教师培训与教师发展、资源支持、评价制度。四、推进农村小学有效实施新课程的策议:对农村小学教师提出合理的期望和要求;重视教师新课程培训、加强教师理论认识,提升农村小学教师的素质;提高农村小学教师开发和运用乡土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加强农村小学教师与外界的沟通和对话;强化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常规管理;修订对教师的评价标准。
郭敏[8]2009年在《农村小学数学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文中提出2001年9月,我国正式启动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较大的一次课程改革。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推进和反思,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成为大家广泛关注的焦点。国外的课程研究表明,课程改革的关键往往在于实施。往往文件中所规定的课程,与实际实施的课程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我国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比较明显。在新课程推进和实施的过程中,势必会存在不同地区间的差异,尤其是经济和教育发展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那么新课程在农村地区实施的情况如何呢?文件课程与实施课程是否会存在差异,在哪些方面和多大程度存在差异?是否需要进一步改革,以便更加适应农村地区的教育实际?因此通过对小学数学课程在农村地区实施情况的考察,既可以了解数学课程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而产生的变化和出现的问题,也能够了解新课程在设计和实施中的表现和存在的问题,还可以为新课程在农村更好地推进提出建议,促进义务教学数学课程在农村学校的健康发展。基于以上分析,有必要在认识我国此次新课程改革中小学数学课程特点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小学数学课程在农村地区的实施情况。因此本文以农村一所小学为研究对象考察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小学数学课程的实施情况。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介绍研究设计,包括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研究对象的选择与确定、研究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分析。第二章主要是分析、归纳小学数学课程的特点。第叁章是我国课程实施的研究现状的梳理,主要是对相关概念和新课程实施后农村课程实施研究概况进行述评。第四、五两章是本研究的重点篇章,主要是通过个案研究、访谈、课堂观察等方法来深入研究X小学课程实施的总体情况,通过对学校课程实施的管理系统、保障系统、课程实施参与人员的现状来全面了解该校数学课程实施的总体状况,同时通过对数学教师决策的分析来了解X小学课堂层面上的数学课程实施的一些特征和真实情况。第六章是本研究结论与建议部分。通过整理和分析,总结个案研究的发现及X小学数学课程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
李继抄[9]2010年在《普通高中选修课实施现状研究》文中提出高中新课程在银川市实施以近五年了,选修课成为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选课制在内在机制上为课程内容的更新与重组提供了切实保障;为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有效落实奠定了外部基础,对于最大程度挖掘和发挥学生的潜力、让不同的学生脱颖而出、使所有学生各得其所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以选课制为核心内容的课程实施与管理机制,还能够使学生在不断的选择中提高选择能力,学会规划人生。本文以选修课的实施为主线,选取银川市某高中为个案研究对象,对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了解选修课实施的现状,探究选修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使选修课的实施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明了研究的缘起、研究的意义和目的,以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相关文献综述:解读高中新课程改革策略、选修课理论探讨、实施策略及制度保障、各国选修课的比较研究、选修课的变革研究以及课程实施相关文献。第叁部分,介绍个案学校,个案学校实施选修课的现状以及基本情况。第四部分,分析了选修课实施的现状。通过大量的访谈、观察及文献资料搜集等方法对选修课实施后的学校管理、教师、学生叁个层面进行分析和研究。由于这叁个层面是选修课的具体实施者,只有通过这叁个层面才能详细、透彻的解读选修课实施的现状,了解选修课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针对个案学校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材、学校管理、教师及学生等进行了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以确保选修课的实施在高中阶段真正落到实处。
刘云[10]2016年在《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使用研究》文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实践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是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但如果学生一直以被动接受的方式来获取知识,那么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必然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转变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教科书编写“应把‘数学探究’等活动恰当地穿插安排在有关的教学内容中”,让学生通过数学探究活动,“初步了解数学概念和结论的产生过程,体验数学研究的过程和创造的激情,提高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在该标准指导下编写而成的各套高中数学教科书,与传统数学教科书相比,在内容、体例、结构、组织等方面有较大变革。尤其是人教版高中数学教科书,在教科书正文及附录中设计了众多的数学探究内容,为高中数学探究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充足的课程资源。这种在教科书中设计探究内容以顺应知识转型社会背景的教科书编写新方式,给习惯了传统讲授式教学的高中数学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与实施者,教师的教学方式往往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在使用教科书来教学的活动中教师同样居于主导的地位。面对课程改革中教师对新课程提倡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误解,所带来的用“学生通过记忆和练习接受导学案上的数学知识”来替代“学生依据教科书设计进行知识探究”的错误做法,研究教师主体对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使用具有了重要的现实与理论意义。论文围绕“高中数学教师是否会使用教科书中的这些探究内容?会如何使用这些探究内容?哪些因素影响了教师对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使用?应该如何促进教师使用教科书中的探究内容?”等问题,以教师为主要对象,兼涉学生,对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使用进行了系统研究,一方面可揭示高中数学教学方式改革的推进情况,另一方面也可为课程改革的深化发展提供来自实践和实证的考量。本研究将教科书视为课程的载体,亦为教学的工具,兼具课程文本和教学活动文本的双重身份,其本质属性包括内容属性和教学属性,内容属性侧重的是教科书的编制取向、内容选取、内容编排与组织等方面的特征,关注的是教科书内容的课程价值取向;教学属性则指向教科书在教学设计、学习评价和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属性,是教科书所体现或潜在地有助于促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特性。借鉴教科书分析及使用研究的已有成果,本研究认为探究内容作为教科书中的一类特定内容,其亦具有特定的内容属性和教学属性。本研究从探究内容的教学属性出发,借鉴教学设计“教什么、怎么教、达到什么目标”的叁维度架构,建构了探究内容的分析框架,并将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使用操作化界定为:教师选取探究内容、执行探究内容教学策略、实现探究内容教学目标的活动。本研究视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使用为微观领域内的课程实施,故而以TIMSS(国际数学与科学趋势研究)课程框架为理论基础,在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导下,采取文献法、内容分析法、课堂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了人教版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编写特点及教师使用活动中对这些特点的践行,并探查了影响高中数学教师使用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因素,提出了促进高中数学教师使用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策略。具体而言,研究首先对课程文件、教科书中探究内容已有研究成果以及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探究内容进行综合研究,以构建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探究内容文本分析的框架。其次采用该框架分析了人教版(必修和选修2系列)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探究内容在内容呈现和探究对象、教学策略和教学目标等侧面的编写特点。再次基于内容分析的结论,使用课堂观察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收集样本教师使用探究内容时对这些特点的践行情况及影响因素的相关数据,并在数据叁角检证的基础上归纳出样本教师使用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情况及影响因素。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促进高中数学教师使用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建议。研究主要获得了如下结论:其一,探究内容文本分析框架由3个维度(探究内容、教学策略、教学目标)8个类目组成,包括:呈现探究内容的栏目、探究的对象、探究的主体、探究的组织、探究的技能、探究的水平、探究目标的类型和呈现。其中多数类目分为若干子类,如探究的对象分为陈述性知识探究、程序性知识探究、知识创造性应用探究和知识模仿性应用探究,而探究的水平则分为问题起始型、论据起始型、结论起始型和论证起始型。其二,文本分析发现,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编写具有如下特点:在内容方面,教科书中设计了众多的探究内容,主要有两种呈现方式,章节正文中的思考、观察和探究小栏目,以及章节附录中的阅读与思考、探究与发现、信息技术应用和实习作业大栏目;它们以引入数学新知识为主要意旨,72.4%的探究内容以数学知识的探究为对象(其中以陈述性知识居多,占58.7%,程序性知识仅占13.7%),余下27.6%以数学知识的应用为探究对象(其中创造性应用占11.8%,而模仿性应用则占15.8%)。在教学策略方面,教师用书中对探究内容的指导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62.2%的目标设计陈述及39.0%的探究内容教学建议陈述主体包括学生);强调应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探究内容仅占18.1%,强调给予学生充足时间来探究的仅占2.0%,明确标注多人探究的仅占4.2%,其余则未指出学生探究的组织方式;探究技能以基础技能为主(占总技能频次的84.1%),综合技能为辅(占总技能频次的15.9%),接近半数(48.0%)的探究内容训练的探究技能超过2种,在基础技能中推理、观察、比较最受重视,分别在50.1%、20.3%、18.1%的探究内容中需要使用,最不受关注的是控制变量、下操作性定义和形成假设的探究技能,分别在0.6%,0.6%和1.5%的探究内容中受到使用;探究开放水平以结论起始型最多占81.5%,证据起始型次之占10.2%,论证起始型第叁占6.0%,问题起始型最少占2.0%。在教学目标方面,73.1%的探究内容教学指导中陈述了教学目标,其中陈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比例最大,占到57.8%,陈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比例次之,比例为26.1%,陈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相对最少,占到了13.3%;探究内容目标在陈述时以内部过程为主,占52.7%;其次是既不陈述内部过程也不陈述外显行为的,占10.0%,仅陈述外显行为的排第叁,占6.4%,余下的则为既陈述内部过程也陈述外显行为的,占4.0%。其叁,样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使用具有如下特点:探究内容的选择与改编方面,正文中的探究内容选用比例较高,观察课例中89.6%的探究任务得到了选用,问卷调查中64.8%的样本教师反映选用了教科书中多数探究内容,相对而言附录中的探究内容选用较少;教师较少对探究内容进行改编,观察课例中58.0%的探究任务未经过教师的任何改编,且教师的改编往往弱化了课堂上的学生探究(占58.6%),教师访谈中有5人改编弱化学生探究,有2人改编加强了学生探究。探究内容的教学策略执行方面,学生主体性地位获得了一定体现,问卷调查中仅5.8%的教师喜欢选用教师讲解的方式,其余94.2%的教师倾向于给予学生一定探究机会,课堂观察中比例相当;教师倾向于师问生答的师生互动方式,问卷调查中84.7%的教师喜欢采取师问生答的方式来进行探究,课堂观察中这个比例为81.5%;学生更多运用基础探究技能来进行探究,问卷调查中教师选择让学生提问创造的比例最小,课堂观察中则综合技能使用频次仅占到9.8%;探究开放水平维度的考察则发现,学生的探究空间较小,课堂观察中探究任务的平均开放水平为2.23。探究内容的教学目标凸显方面,接受访谈的9位教师,叙述了自己在使用教科书中探究内容时所关注的教学目标,有7位(77.8%)谈及知识与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有4位(44.4%)谈及过程与方法领域的教学目标,另有5位(55.6%)谈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目标。其四,样本教师对探究内容的使用,受到来自教师自身、学生、教科书、学校环境和社会文化五个方面的影响:教师自身方面,65.6%的教师认可探究内容的编写意图是提供师生开展探究教学的素材,但仅52.4%的教师认可探究内容的探究任务应由学生来完成;72.4%的教师认同高中数学教科书中的探究内容,且对教科书中探究内容内容属性与教学属性的认同均值超过对配套资源的认同均值;处于5个探究内容关注阶段(信息、个人化、管理、结果、合作)的教师比例分别为39.8%、77.3%、58.0%、73.3%、86.5%,表明教师主要关注探究内容对自身带来的影响,探究内容使用对学生带来的影响和与其他教师就探究内容的使用进行合作等叁个方面;另外教师的个体能力水平和经验亦会对探究内容的使用带来一定影响。学生方面,学生的认知和能力水平、学生的参与性、学生的已有经验与兴趣分别有71.1%、64.2%、61.1%的教师认同会对其探究内容使用带来影响,另有81.3%的教师反映班级人数太大,影响了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实施。教科书方面,探究内容对考试的重要性、探究内容是否符合教学的需求、探究内容教学目标的明确性、探究内容的难度、探究内容的启发性与必要性、探究内容的生活性、探究内容的可操作性等均会对教师使用教科书中探究内容带来影响。学校环境方面教学时间紧、硬件条件缺乏、教学以知识为取向而非能力为本位及政策制度层面的文化如是否提供给探究内容使用有利政策和教研制度支持等,亦是制约探究内容使用的重要因素。社会文化方面,对探究内容使用的影响则来自于科举制度的考试文化传统、实用主义的功利文化环境和精耕细作的农业文化传承。其五,在上述研究基础上,从教师内在提升、教科书编制、学校环境改善以及社会整体文化等四个侧面提出促进教师使用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策略:教师提升策略方面,对探究内容的选取与改编,教师应依据探究主线来取舍教科书中探究内容、依据“探究的流畅性”来增加探究内容、依据“探究的明确性”来改编探究内容、依据“教学的现实性”来创生探究内容;对探究内容教学策略的执行,教师应树立合理的教科书使用观、从数学本质和数学探究的特征以及数学探究的方法技能出发来引导探究、正确认识数学探究过程与结果的双重性、并分清教师和学生在探究中的角色地位;对探究内容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应正确认识并合理呈现探究内容的教学目标。教科书的编制方面,应通过广泛调研来确定并明确指出探究内容编制的目的,并正视不同教科书位置中探究内容编制目的的差异;探究内容的选择应遵循价值性、探究性、操作性、趣味性、层次性、文化性等原则;探究内容的呈现则应遵循集中性、完整性、问题性、阶梯性、阅读性、指导性等原则。学校层面应转变仅围绕高考的教学取向并在教研活动中关注探究内容使用。社会文化层面则应做到全面认识高中数学教育培养目标、家长和社会大众切勿给予学校教育过多外部干涉、高考命题应转向关注问题解决能力。论文分为8章,绪论、文献综述、研究设计、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编写特点分析、高中数学教师使用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现状透视、高中数学教师使用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影响因素、促进教师使用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策略、研究的结论与思考。本研究的创新之处:1)研究首次对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编写特点和使用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主题新;2)研究着眼于教科书的教学属性,将高中数学教师对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使用视为探究内容教学设计意图的实施活动,从探究内容的选取、探究内容教学策略的执行和探究内容教学目标的凸显叁个维度对其进行了探查,研究的视角新;3)研究采用TIMSS课程框架作为理论框架,通过研究证实了其对探究内容使用这一微观课程实施领域的解释力,亦发现了课程、教师、学生、学校和社会文化各个层面因素对教科书使用及教学实践活动影响的交互性,揭示了教科书使用是一复杂的教育现象,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并提出了促进教师使用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策略,研究结论新。本研究的不足之处:1)研究仅涉及TIMSS课程框架中叁个层面课程中的两个——预期课程与实施课程,且仅关注教师主体对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使用,未能够揭示探究内容使用的效果;2)研究采取多种工具收集数据,原始资料非常庞杂,掌握不易,故不排除数据分析时忽略其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的“整体意义”,而只作了片面推断的可能性;3)研究受取样局限,故而更追求理解性和建设性的结论,而缺少一般量化研究的确定性、普遍性和推广性。
参考文献:
[1].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D]. 王燕. 东北师范大学. 2017
[2]. 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L中学“唤醒心灵教育”理念下的课程构建[D]. 张彤. 东北师范大学. 2016
[3]. 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个案研究[D]. 尹弘飚. 西南师范大学. 2003
[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实施程度研究[D]. 史丽晶. 东北师范大学. 2016
[5]. 新课程下小学科学课程实施个案研究[D]. 李水霞. 东北师范大学. 2014
[6]. 粤北农村新课程实施个案研究[D]. 袁志芬. 华南师范大学. 2005
[7]. 桂西南农村小学新课程实施个案研究[D]. 陆宏钢. 广西师范大学. 2007
[8]. 农村小学数学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D]. 郭敏. 东北师范大学. 2009
[9]. 普通高中选修课实施现状研究[D]. 李继抄. 西北师范大学. 2010
[10]. 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探究内容的使用研究[D]. 刘云. 西南大学. 2016
标签:中等教育论文; 课程改革论文; 数学论文; 数学文化论文; 基础教育论文; 课程论文; 教学过程论文; 教学技能论文; 数学素养论文; 教师技能论文; 课堂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