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综合开发战略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黄河论文,综合开发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 要 本文论述了黄河三角洲地区综合开发的优势与不足,并就黄河三角洲综合开发的模式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综合开发的战略构想。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综合开发 模式 战略构想
黄河三角洲位于山东省北部,渤海西岸,面积6000m[2],几乎全部都在东营市范围内。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三大三角洲之一,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和大农业后备土地资源基地。据专家分析,黄河三角洲的综合自然资源丰度在世界著名三角洲中是最高的。但是,黄河三角开发的速度、规模和深度与其富足的资源相化,只能说是处于开发的起始阶段。因此,分析该地区开发的条件、优势与劣势,研究区域整体的开发战略,是黄河三角洲进一步综合开发的前程。
1 开发的优势条件分析
1.1 资源优势
黄河三角洲自然资源种类繁多,分布集中,适于大规模开发,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
(1)土地资源。黄河三角洲拥有土地约70万公顷, 现已开发利用的仅占38%,尚有40多万公顷土地待开发;黄河每年还造陆0.27万公顷,这是世界上唯一尚在增长着的土地。
(2)矿产资源。这里是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所在地, 年产原油3350万吨。胜利油田经过30多年的开发建设,现已控制含油面积9580KM,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32亿吨,天然气储量257亿立方米。 还有储量巨大的地下卤水和岩盐资源,据估算:三角洲两侧沿海地下卤水资源达60—80亿立方米,含盐度高出海水3—6倍。岩盐矿床丰富,已钻探盐矿地质储量近6000亿吨。
(3)海洋资源。黄河三角洲海岸线长589公里,滩涂面积近2000km[2],宜盐面积18万ha,对虾、文蛤、梭子蟹等海产资源丰富;辽阔的海岸线还为建设现代化港口和发展海上运输提供了有利条件。
(4)淡水资源。黄河下游平均来水量317亿m[3],三角洲地区引黄灌渠纵横交错,已形成蓄水能力6亿m[3]的淡水库, 如继续建造大型平原水库,基本上可以满足工农业发展远期淡水需要。
(5)旅游资源。黄河三角洲新、奇、野、 美的自然风光和现代人文景观,都是绝妙的旅游资源。黄河千里入海,创造了壮丽的河海交汇和造陆景观,具有与泰山、孔庙同等旅游开发价值。此外,还有因油田建设而形成的人文景观,如油田海堤丛式井架、海上平台、黄海海港、斜拉吊索黄河大桥、平原水库等,都是极富有地域特色的旅游资源。
1.2 区位优势
黄河三角洲位于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环绕的地理中心,北依京津唐经济区,南连青烟潍开放城市,是环渤海经济区与黄河流域经济带的交汇点,处在环渤海经济区的关键部位。随着德(州)东(营)铁路和黄海港的建成,将使黄河三角洲地区与陕、晋、蒙等内陆省区连接起来,形成以能源开发为中心的东西部经济融合发展的纽带,成为沿海与内地连接通道的桥头堡。
在东北亚区域内,黄河三角洲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同资源集中的远东地区相比,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资源优势使黄河三角洲的区位优势锦上添花,它将成为东北亚重要的资源供应地区。通过区域内国际间的交流合作,使资源、劳动力、资金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转移,黄河三角洲在国际分工中将获得比较利益,并对东北亚经济的发展起到主要的推动作用。
总之,黄河三角洲在促进各大经济区联结、互补中的区位优势十分突出;具备了建成现代化新经济的地缘条件,它是我国北方乃至东北亚经济区中十分重要的待开发地区。
1.3 开发基础
以石油开发为基础的黄河三角洲开发的初级阶段基本结束,并为三角洲地区综合开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一是经济和社会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为加快开发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石油工业稳定发展,胜利油田已建成为全国第二大油田,原油生产进入稳定高产期。农业开发取得初步成就,三角洲地区粮棉总产和单产尽管不是很高,但人均占有量高于全省平均水平,94年棉花人均占有量高于全省人均占有量近一倍,具有农业规模开发的巨大潜力。近年来,三角洲地区畜牧业、海水养殖业、林业也都有了较快的发展。二是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初具规模,黄河三角洲全面开发的承载能力大大增强。自83年东营市建市以来,实施了以能源、交通、通信三个超前发展来带动三角洲地区开发的战略,大大加强了中心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目前,东营市适应现代化经济发展的立体交通体系已经建立起来,油田的矿区改造基本完成,具有90年代先进水平的邮电通信网络也已建成,全市蓄水能力已达6亿m[3], 三角洲地区所有的乡镇村都通了电。三是治理河口稳定黄河现行入海流路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全面开发三角洲创造了稳定的环境条件。
1.4 良好机遇
目前,国家和山东省已把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系统,并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1986年,国家计委在《二000 年全国城镇布局战略重点》中把东营市列为山东省未来三个特大城市之一;1988年,黄河三角洲被国家和省列为黄滩海平原农业开发区;1993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东营市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党的十四大确定重点开发环渤海之后,山东省把黄河三角洲和建设“海上山东”列为两大跨世纪工程。最近,黄河三角洲综合整治又被列入“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优先发展项目。总之,黄河三角洲正在成为国内外瞩目的投资开发和经济协作热点,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 黄河三角洲综合开发的制约因素
2.1 黄河水患
黄河尾闾流路不稳,尽管经过长期的疏浚等措施治理,已保证30年流路不变,但河口每年10余亿吨的输沙量是河道淤塞、流路不稳的一大隐患,这对三角洲的长期开发规划造成很大的消极影响。另外,洪水期的地上悬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建国以后,国家对抑制黄泛作出了重大努力,但对黄河中上游的水土保持却没获得重大突破,因而上游来沙淤积河道而造成的水患威胁依然很大。
黄河水是三角洲地区工农业及采油业主要的淡水来源,但因自然和人为的原因,近几年黄河枯水季节上游来水量逐年减少,并连续几年出现春季数月的断流现象,这对淡水资源本就缺乏的三角洲地区将产生极大的影响。
2.2 土质低劣
黄河三角洲地区成土年幼,淤土层薄,草甸过程短,土质疏松,盐分易升地表,土壤盐渍化严重,土壤多数质量低下难以利用,影响农作物产量,这是导致多年来本区农业基础一直比较薄弱的重要原因。
2.3 自然灾害频繁
黄河三角洲地处渤海之滨,但旱涝危害十分严重。据气象资料统计,蒸降比为3:1,全年干燥度在1.3—1.8之间,气候偏旱。 由于降水不足,蒸发量大,致使地表实际径流量少。而且由于年内降水过分集中,导致降水量的可利用率降低,远不能满足作物生长的要求。本区年际降水量变幅大,丰枯年降水量相差2—3倍,旱涝年份频繁,这对工农业生产影响极大。
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扇面向海, 陆海界面宽大, 潮间带宽度3 —10km,海潮的侵袭和浸渍对三角洲土地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极为严重。海潮所经之处一片盐荒滩地,土壤盐分重,潜水矿化度大,生态环境恶化,草场退化,树木难以成长,农业牧业均遭破坏。所以黄河三角洲开发中防潮工程建设也十分重要。
2.4 区域经济结构不合理
黄河三角洲地区现有的经济结构特点是传统的农业经济与现代石油工业经济并存,形成经济社会的二元结构。长期以来,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基础薄弱,以农业经济为主,开发程度低。胜利油田建立后,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工业发展的步伐,但总体上还没有产生强有力的带动作用。油田的勘探、开采业以镶嵌式地置于黄河三角洲传统农业之中,油田所产原油全部外运,作为原料产地的黄河三角洲地区未能建立起以石油为主导的产业体系,造成了原油输出去,污水排回来的逆向生产局面。这种产业布局导致黄河三角洲失去了以石油化工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使黄河三角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只充当了能源来源地,而处于石油经济和农业经济之间的地方工业发展缓慢。
3 黄河三角洲综合开发战略构想
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山东经济发展总的战略部署,鉴于国内外石油富产区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从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的现实出发,黄河三角洲开发的总体战略应是:从油气勘探开发起步,多层次、全方位开发国土资源,大力发展石油化工和盐化工,加强农业 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建设以石油为主导的工业生产基地和以棉花、畜牧业和渔业为主的农业生产基地,把黄河三角洲建设成为现代化开放型的经济繁荣地区。
3.1 开发模式的选择
综合黄河三角洲经济发展优势和特点,要想达到上述目标,从长远的观点看,必须走外向型资源综合开发的道路。这不仅符合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国家生产力总体布局的要求,而且有利于地区经济的繁荣和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是振兴黄河三角洲区域经济的必由之路。
首先,走外向型资源综合开发之路,符合国家生产力总体布局的要求,有利于地区间合理分工。目前,沿海地区由于能源、原材料供应不足,导致至少三分之一的加工能力得不到正常发挥,成为制约经济的瓶颈。充分利用黄河三角洲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加快石油资源开发和石油化工的发展,将有利于缓解沿海地区能源,原材料供给短缺与加工能力过剩的矛盾。
其次,走外向型资源综合开发之路,能够充分发挥地区经济优势,扬长避短。黄河三角洲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土地资源和海洋渔业资源,但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生产技术水平低,由于资源综合开发需要大量资金,单纯依靠本地区积累和省内投入,将很难填补大规模开发形成的资金缺口,因此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积极引进国内外资金人才参与开发,是启动本地区经济增长的关键。
第三,走外向型资源综合开发之路,有利于消除二元经济结构框架,促进地区经济的繁荣和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中央和省地共同参与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开发,形成中央和地方利益的统一体,才能促进黄河三角洲地区生产综合体的良性发育。
为把黄河三角洲建成为我国现代化的外向型资源综合开发区,必须合理确定主导产业的发展序列。黄河三角洲主导产业的发展应以农牧及农产品加工业、石油化工、海洋产业三者综合开发为模式,而不能一味地把眼光盯在石油工业上。
3.2 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3.2.1 稳定黄河流路,加强河口治理。 黄河三角洲综合开发要求黄河下游长期稳定现有流路,以提供必需的淡水资源。理论研究信为:黄河现行流路为最佳入海流路,南移则黄谁合流,北徒则黄海合流,必然加变南北水患。黄河下游现行流路惠及冀、鲁、豫三省,经济效益最高。目前,从社会、经济、技术等方面的条件看,根治河口,稳定流路,不仅有必要,而且可行。近年来治理河口的成功为稳定黄河现行流路提供了技术前提,只要投入必要的资金,选择合理的方案,长期稳定现行流路的愿望便一定能够实现。河口的治理还应继续加强理论研究与工程实验,争取尽快把黄河口治理和长期稳定黄河现行流路的工作列入国家计划,使之成为跨区域的联合行动。
3.2.2 改善外资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继续抓好电子、 通讯建设的同时,要重点搞好以下几项建设:(1)积极开拓对外通道。首先是扩建东营港,建造万吨级泊位,拓宽三角洲地区的海上出口。其次要扩建东营机场,争取早日开通国内航线。三是在省建德(州)烟(台)铁路的同时,延伸德烟铁路至东营港,延伸张(店)东(营)铁路至黄河大桥,实现海陆连按。长远计划中,还应争取建设东(营)新(沂)铁路,从东营向南经青州、临沂到东陇海线的新沂站,与江苏在建的新沂至扬州的铁路接轨,加强黄河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的经济联系。(2)建设大型平原水库。黄河三角洲地区地下水矿化度高, 工农业生产难以利用。建设大型平原蓄淡水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胜利油田生产发展和黄河三角洲综合开发所需淡水的供应问题。(3)加快中心城市建设。三角洲中心城市东营市的发展,应重点发展东城,改造完善西城,走以东城为中心的组团式城市建设路子,努力把东营市建设成为以“黄河口、大油田、组团式”为特色的、距省会济南最近的、具有综合功能的港口城市。
3.2.3 发展替代产业,重构区域产业体系。 胜利油田的开发建设,已使黄河三角洲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按照石油工业发展的般规律,石油开发区应在开发油气资源的基础上,建立包括石油化工在内的多元经济,才能维持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因此,黄河三角洲目前应大力发展石油加工和石油化工,形成石 油化工基地,增强东油区的经济效益。同时,利用当地丰富的土地资源。洋资源,加快棉花、畜牧业和海水养殖业的发展步伐,大力发展盐化 工业。适当发展纺织、建筑建材、机械电子等优势产业,逐步建立起布局合理的、充分发挥地区优势的区域产业体系。
3.2.4 建立黄河三角洲经济开发区。国家建立深圳、 珠海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开发区,推动了珠江、长江流域率先成为全国经济最活跃、最发达的地区,井由此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无论从资源、区位,还是从发展潜力看,黄河三角洲完全可以发展成为与珠江、长江三角洲相媲美的经济发达区。目前,黄河三角洲虽已列为沿海开放区,但开放程度低,限制了它的发展。为此,要创造条件建立黄河三角洲资源开发区和黄河三角洲经济开发区。资源开发区以资源的开发和资源的转化为重点,以独资、合资、合作、成片土地出租为开发方式,充分利用国外资金、技术,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矿产品深加工,以及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把黄河三角洲巨大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强大的经济优势。经济技术开发区要建成技术、资金、信息密集的高度现代化的开发区,逐步发展成为环渤海区域和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的“龙头”。
3.2.5 开发与保护相结合,走持续发展的道路。 由于黄河三角洲是一个新生的陆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在开发过程中既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又要充分考虑到该地自然生态系统演替的规律,采取不破坏生态系统平衡的经济行为,才能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略)
*山东省跨世纪工程研究项目
收稿日期:1996-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