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装配式混凝土的建筑进行发展,符合绿色、协调、共享和开放的理念,有助于建筑行业的转型与升级。文章以某小区在建装配式建筑为研究对象,从构件质量、运输质量、施工进度和施工安全等方面出发,围绕项目管理的关键点展开了研究,希望能够在某些方面给人以启发,为建筑施工的顺利进行提供帮助。
关键词:装配式混凝土建筑;项目管理;质量控制
前言:近几年,经济的发展为高污染、高耗能建筑行业的转型提供了支持,“建筑工业化”的概念被提出。建筑工业化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分别是标准化设计/信息化管理/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由现浇混凝土向装配式施工进行转化,需要以科学的管理为基础,本文所研究课题的意义不言而喻。
1构件质量控制
北京市丰台区某小区,占地总面积为88000m2,建筑为剪力墙结构,外墙以预制结构为主,内墙以现浇结构为主,连接二者连接节点和预制构件后,再进行浇注即可。作为典型装配式建筑,在对该小区内建筑进行施工时,管理人员应对以下内容引起重视:
装配式建筑与机器生产相似,都需要先加工零件再进行组装,对成品质量起决定性作用的为加工、组装零件的过程。构件质量控制是建筑质量控制的要点,主要涉及以下内容:其一,加工预制构件;其二,运输、安装预制构件。只有高效开展上述工作,才能使建筑质量得到保障。对构件生产质量进行控制的关键是选择信誉良好、管理规范的构件加工厂,通过实地考察的方式,对加工厂的情况进行深入了解,避免产能不足,导致施工要求无法得到满足的情况出现。质量控制措施如下:保证所设计预制构件模具科学、合理;严格控制模板周转的频率和次数,彻底清理模板,为其外观质量提供保障;定位、套版外露钢筋所应用工具以定型模具为主,这样做可以避免扭转、变形等问题的发生;精准计算配合比,以操作指南为依据,完成拆模、养护、堆放等环节[1]。只有对构件加工环节进行系统化控制,才能凸显管理工作的作用。另外,验收合格的商品构件,方可入库并流入市场。出厂前,应着重检查以下方面:其一,构件尺寸、外观是否存在偏差;其二,预留钢筋保护层、位移规范性;其三,钢筋外露高度与穿线管需求的契合度。实践证明,通过驻厂监理的方式,检查生产材料和保证资料,监督生产过程,对构件质量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应当引起重视。
2运输质量控制
2.1构件运输
作为对建筑质量具有决定作用的环节,构件安装需要经过以下流程:运输、堆放、定位、灌浆与连接。一旦出现管理不当的情况,就会导致构件质量受到影响,棱角缺失等现象十分常见。由此可见,运输质量控制也是需要管理人员引起重视的部分。其一,在运输过程中,全面保护构件,以构件特点为依据,完成支撑架、运输车辆的设置工作,利用软接触物包裹构件、支撑件,为构件质量提供保证。其二,以设计方案为依据,按照特定路径、顺序,对构件进行吊装。其三,对信号管理引起重视,将指挥工作交由专人负责,避免不必要问题的出现。对于已经出现质量问题的构件,可采用配比等级较高的细石混凝土、砂浆,按照设计方案进行修补,为后续安装、灌浆等作业的开展奠定基础。
2.2构件安装
构件的安装环节,仍然需要将设计方案作为重点参考的对象。第一,明确并落实管理岗位职责,在施工正式开始前,通过培训和技术交底的方式,强化管理人员、施工人员能力,其中,需要重点交底的技术,包括模具连接、装配节点做法等。第二,为设计方、施工方搭建互动平台,利用BIM工具完成碰撞检查的工作,以设计方案、施工现场情况为依据,离散构件、对预埋件开洞进行设置。第三,在对每层进行安装前,通过测量的方式,对作业面高程加以控制,视情况选择专用封堵材料、柔性材料,嵌实连接部位。第四,按照运输对场地所提出要求,布置施工现场,例如,转弯处能够通过长度为16m-18m的运输车。另外,起重机械吊重的最大值,应当与吊臂远端所提出吊装要求相符。第五,以专项施工方案为依据,完成分仓和灌浆环节,及时封堵出浆口,避免拌和物溢出。除特殊情况,调配和搅拌灌浆料的时长,不应超过30min。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连接节点
构件和构件连接,现浇部分和构件连接,均是装配式建筑的施工重点,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的几率也更高,应当被视为质量管理的核心。常见问题,包括完成绑扎的钢筋,尚未完全拧入套筒;锚固钢筋长度不达标;随意在构件上开洞等。要想解决上述问题,关键是制定系统、详尽的调整脚手、锚固加强方案,在此基础上,对后续楼层进行优化[2]。对装配式建筑而言,装配质量所带来影响往往十分深远,可以说,装配质量不仅可对设计、施工的协调程度加以反映,还可以对施工人员素质、能力进行检验。
3施工进度管理
装配式建筑的特点,主要是施工进度、安全目标、质量目标和成本控制,既协调统一又相互制约。因此,在工期内完成安全、质量、环境及进度目标,不仅是工程管理提出的要求,还是决定施工过程协调性的要点,如果管理人员针对施工进度展开的管理有所欠缺,极易导致质量问题的出现,进而威胁居民的安全。进度管理不力所带来的质量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过早拆模,导致构件棱角缺失;其二,养护时间不足,致使混凝土构件有裂缝出现;其三,振捣不密实,无形中增加构件麻面、空洞的几率。另外,一味地加快进度,还会导致措施费用增多,施工成本大幅上升。如果建筑项目的造价被严格控制,施工安全、质量必然会受到影响。由此可见,进度管理需要将装配式建筑视为系统工程,分解进行论证、立项、招标等环节,将工程划分成更容易被控制的简单工序,再对进度进行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以加工模具、预制构件等关键工序为依据,制定并落实进度目标;尽量增加前期准备时间,避免过程频繁变更的情况出现;预留准备首层安装施工的时间,为后期流水施工的正常进行奠定基础。正常情况下,完成深化图纸的步骤后,构件厂可以通过对施工资源加以控制的方式,对吊装构件、运输材料所需时间进行分配,保证标准层的作业时间达到下限。
对进度计划、保证措施加以制定,能够降低控制关键工作的难度。对施工进度具有直接影响的因素为构件供应,因此,参建单位在确定合作供应商前,需要对供应商的生产质量和速度进行考察。在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的工作不仅仅是统计构件数量,还包括比对由于质量不达标被退回构件和储存构件的数量,通过动态跟踪和实时更新的方式,使安装需求得到满足。
4施工安全管理
装配式建筑施工可能遇到的安全风险,主要发生在运输、堆放、吊装构件,外防护体系建设的过程中,由此可见,对装配式建筑的施工安全进行管理,其难度普遍大于现浇混凝土的安全管理。实践证明,规范的堆放构件,可以有效控制安全风险,发生安全事故的几率也会降低。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在堆场对安全通道进行设置,避免由于存放间距不规范,导致在吊装过程中其他构件遭到破坏的情况出现。另外,需要管理人员引起重视的部分,还包括堆放架是否可靠,强度和刚度是否达标等。
决定装配式建筑能否如期竣工的因素,主要是安全管理的力度和效果。参建单位的安全管理人员,均应当遵循“持证上岗”的原则。当然,对安全管理体系进行建立,实施追踪安全防范措施落实效果,同样很有必要。参建单位的工作,还包括定期培训付的吊装构件的人员,保证施工人员对预制装配式的潜在风险具有准确认知,只有这样才能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将风险发生几率降到最低。首先,对预制构件堆场的安全管理工作引起重视,以标准层对应构件存储数量为依据,完成场地的设置工作,一般来说,堆场的面积应当达到300m2[3]。另外,管理人员还可以沿楼号平面长边,对符合现场特点的堆场进行设置,所设置堆场的管理方式,通常为封闭管理。其次,将安全警戒线设置在作业区内,管理人员需对吊装作业条件是否符合要求、各岗位人员状态、安全方法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再次,先试吊再正式吊装,试吊的目的是检查吊索、吊具和机械情况,避免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问题。最后,吊升构件时,管理人员应安排专人对下方区域进行监护,禁止其他人员进入。就位后,利用临时支撑固定构件,调准后方可正式固定。
结论:综上所述,作为系统管理过程,装配式混凝土项目管理所涵盖内容十分丰富,包括造价、安全、质量等。对建筑项目进行管理,应当凸显装配式所具有特征,保证各环节工作的协调统一,只有这样才能使工程质量得到保证。希望上文中讨论的内容,可以在某些方面给人以启发,为项目管理等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华庆东.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结构施工技术要点探析[J].建材与装饰, 2019(32):30-31.
[2]王飞.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施工过程质量问题和防控措施分析[J].居舍, 2019(31):10-11.
[3]朱敏,张哨军,李子昌,等.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成本控制研究[J].价值工程,2019,38(30):268-270.
论文作者:朱国建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3
标签:构件论文; 建筑论文; 管理人员论文; 质量论文; 混凝土论文; 预制构件论文; 堆场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2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