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文化构建的路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路径论文,幼儿园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广义的文化是经过长期的物质活动和实践活动积累起来的、为某类人群共同认同的活动方式及其产生的物质成果和非物质成果,包括民族心理和价值观念的总体。它具有时代性,是动态的、发展的。基于此,幼儿园文化可以定义为经过长期发展和历史积淀而形成的、为全园师生所认同的教育实践活动方式及其所创造的成果总和,其核心是属于精神层面的价值观念、办园思想、教育理念、群体的心理意识等。由于幼儿园文化是经过全园师幼长期的努力建立起来的具有本园独立品格的文化传统,因此这种文化传统一旦建立,就具有指导幼儿园办园方向、统一价值观念、引领师幼教与学的行为的作用,对凝聚全园力量实现办园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加强文化建设,是所有幼儿园实现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构建精神文化,提升办园品质
精神文化是幼儿园内涵、个性、风貌的集中反映,是幼儿园文化的深层体现,因此笔者所在幼儿园将幼儿园文化建设的重心放在精神文化建设上。首先,以混龄教育为载体,进行“学会做人”的教育,促进幼儿社会性良好发展。2003年,为弥补独生子女个性的缺陷和家庭生活的不足,我们开始探索混龄教育,从混龄班逐步发展为全园大混龄教育,促进了每个幼儿的社会化进程与个性的良好发展。其次,以闽南文化教育为载体,进行“文化之根”的教育。2001年,我们以闽南文化为蓝本,充分挖掘本土文化优势,构建了独具特色的闽南文化教育课程体系。闽南本土文化不仅思想蕴涵极为丰富,而且深深扎根在肥沃的生活土壤里,焕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强烈的创造精神,其新颖、独特、缤纷多彩的表现形式特别容易引起幼儿的好奇、兴趣和心灵的共鸣,所以能够很好地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富有个性的发展,同时培养幼儿强烈的民族精神。再次,我们实施了具有国际视野的多元文化教育。文化的多元共存是社会变迁的必然结果,它要求幼儿园教育要注重文化的本土性与多元性融合。因此,我们在尊重本土文化并着重呈现本土文化的同时,力图给幼儿提供多元文化信息,让幼儿在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文化环境中开阔眼界,进而引导幼儿学会参与、沟通和合作。2005年,我们即着手开展了“多元文化与本土文化课程整合的研究”,着力培养一代既根植于本民族文化又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文化新人。
精神文化的构建,对幼儿园全体成员能够产生巨大的心理影响,一方面是对全体师幼的情操、意识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是产生一种强大的心理制约力量,使全体师幼都能自觉地约束自己,让自己的行为符合群体规范,进而有助于办园品质的提升。
二、构建课程文化,提升教学品质
课程是幼儿园教育实施的基本载体,办园思想、园训口号终归要通过课程来实现,因此构建课程文化是提升幼儿园核心发展力的必由之路。笔者所在幼儿园一直以来就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希望通过幼儿园课程建设这一抓手,着力推进幼儿园的课程文化,提升幼儿园教学品质。具体来说,为了建设有生命力的课程文化,我们以“探索‘学会做人’、构建‘根’的教育、造就‘国际视野’的教育”为幼儿园课程文化内涵,以师幼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努力创造适合并服务于幼儿终生发展的课程。同时,我们将课程从基础层面提升到文化层面,力图在课程建设、体系确立、课程评价等方面体现出幼儿园文化特色。作为对课程文化建设的支撑,我们还将园本培训与幼儿园组织文化的建设以及幼儿园环境文化的构建统一在课程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进行。
在实践中,我们遵循全面性、兴趣性、差异性、整合性、发展性等原则,确立幼儿学习的课程目标:一是接受;二是反应;三是情感;四是评价和创造。这四个层面课程目标的确立为选择课程实施途径、利用环境资源、设计活动方案提供了更开阔的视野,有助于实现园本课程以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本的宗旨。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已经建构起丰富多彩、活泼生动的园本课程体系,既有包括“五大领域”内容在内的显性课程体系,又有支持本土文化和多元文化教育的隐性课程体系,为幼儿提供了多样化的生动有趣的学习方式,促使幼儿的认知、情感、意志与个性品质等得到了全面和谐的成长。
课程建设以幼儿发展为根本目的,幼儿的有效发展是课程文化建设的最高信念。为了检验课程文化构建的成效,我们还建构了具有幼儿园特色的课程评价文化,即通过具体的教育活动过程、活动成果评价幼儿的学习状况和课程实施效果,为此我们强调课程评价取向的多元化、评价情境的自然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手段的客观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科学化、人性化的课程评价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幼儿园教学和课程体系的构建,同时发展了幼儿园课程文化,提升了幼儿园课程与教学质量。
三、构建制度文化,提升专业品质
幼儿园制度文化是幼儿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教师发展的保障,包括幼儿园内外特有的规章制度、管理条例以及各种社团和组织机构及其职责范围等,起着激励、规范、凝聚人心的作用,对保障幼儿园工作科学有序地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幼儿园制度文化的构建同时是在幼儿园师幼中培植幼儿园倡导的价值观的过程。因此,应赋予制度以灵魂,着力于幼儿园制度文化的形成。
幼儿园制度文化介于幼儿园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层面之间,以幼儿园的物质文化为载体,同时反映着幼儿园的精神文化,对幼儿园教育实践和理念产生深刻的影响,在幼儿园教育工作中担负着“承上启下”的重任。幼儿园的发展、教学与课程的实施乃至评价工作的开展都与幼儿园制度文化密切相关,都要受到幼儿园制度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因此我们在把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这一幼儿园工作重点时,十分强调用制度文化引导和调整教师的行为,促使教师将自己的行为与幼儿园倡导的主流价值观相统一。我们制定了一系列学习制度、奖励制度,包括定期请专家来园讲学并合作开展教育研究,引导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等。几年来,全园教师共有80多篇论文、案例、课例分获国家、省、市级一、二、三等奖,涌现了一批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特级教师、杰出教师、省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建设了优秀的教科研团队。
四、构建办园理念,提升做人品质
构建先进的办园理念,能够提升做人的品质。我们将“以人为本”作为幼儿园办园的根本指导思想,具体体现在:第一,尊重幼儿文化。幼儿教育活动体系的设计与实施、幼儿教育环境的设计与建设都应关注幼儿的生活背景和生活需要,体现“童心”“童真”“童趣”,才能在幼儿园建立起“以幼儿为本”的幼儿园文化,使幼儿园真正成为幼儿成长的精神摇篮。第二,尊重教师文化。教师是幼儿园教育实施的主要力量,教师通过设计和实施一系列教育活动,体验着“教育人生”的意义,体验着自身教育生涯的本真价值。可见,构建“以人为本”的办园理念,从本质上说就是要建设具有发展性价值的幼儿文化和教师文化,以达到提升幼儿和教师做人品质的根本目的。
当今独生子女的缺陷主要表现在缺乏责任感、依赖心较强、自我控制力弱、懒惰、不懂友爱和关心他人等方面,这会对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造成消极影响。针对这一现实,我们探索混龄教育,把不同年龄的孩子放在同一个班内,一起游戏、生活和学习,增进异龄互动。目前全园每个幼儿都有固定的“大小”对子,极大地促进了幼儿与不同年龄同伴的交往。这样的交流对各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重要意义。首先,能力强的年长幼儿用自己的语言、学习方式、经验用心地教年幼的幼儿,担任着领导角色,对自己充满信心;其次,能力弱的年长幼儿和年幼的幼儿在一起,仍然能看到自己的优势,不至于对自己灰心,维护了自尊;第三,能力强的年幼幼儿能和年长幼儿一起活动,解决了原来“课堂吃不饱”的现象,满足了自身发展的需要,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了哥哥姐姐,有助于其树立起“我能行”的信念;第四,能力弱的年幼幼儿在年长幼儿的细心帮助下,没有太大的压力,能够放松地模仿和学习,在爱和关怀的氛围中对自己也充满了信心。可以说,在混龄教育中每个年龄的幼儿都有更多的机会与不同年龄的幼儿接触和交往,并在此过程中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弥补了当今独生子女家庭生活的不足。多种形式的混龄活动也使全园师幼关系更为融洽,为保障幼儿园教育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幼儿园文化建设的过程是在本土已有文化基础之上,围绕儿童发展的根本目的,对幼儿园的精神、制度以及物质环境进行再组合和再创造的过程。幼儿园积极构建本园文化,能够有效地凝聚人心,形成有影响力的价值观和教育合力,进而促进幼儿园教育改革与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