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案例的另类理解及教学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课论文,中学生论文,对策论文,另类论文,案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学校德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极具时代感的课程。正因为这样,课程的主要目标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思想意识与思维品质的培养,效果如何取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而人的心理变化本来就是最难以预测的,而且随着时代的变化,人的思想观念变化就更剧烈了。所以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理解是十分正常的,尤其是想象力丰富、喜欢标新立异的中学生更是如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面对教材所例举的事例,经常会产生出乎老师预料的另类理解。 其中虽有荒诞不经的一面,但也不乏有道理的想法和看法,甚至还有一些十分珍贵的真知灼见。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就要处理好学生的另类理解和教材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不相统一的局面,不能不顾事实对学生的另类理解一味打压,从而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作为教师应该研究学生的想法,寻找对策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达到既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又符合预期教学目标的目的。
结合初中思想政治课七年级教学案例内容,学生中出现比较典型的另类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环保价值型
愚公移山是大家所熟悉的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愚公以他的“子子孙孙无穷尽矣”的搬山精神成为了坚持不懈、坚忍不拔的典范。教材第五课“提高毅力水平”就是以这个寓言故事作为引言的,希望学生通过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能够培养自己持之以恒的心理品质。然而当学生看了这个例子之后议论纷纷:“愚公很傻,与其费尽心力搬山,还是搬家容易得多。”“愚公把家门前的两座山挖掉不是破坏生态环境吗?”“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愚公完全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两座山开发旅游资源。”你能说学生的理解错了吗?在全社会大力提倡保护生态环境,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今天,学生们怎么可能不对愚公的所为提出自己符合时代特点的看法呢?由学生的环保意识形成的新式理解,我们可以称之为“环保价值型”。
面对学生颇具时代特色的理解,教师应投以赞许的目光,更要让学生明白:寓言并非事实,它总是通过简短的故事,夸张的手法阐述深刻的哲理。学生们通过讨论完全理解了愚公移山所要讲述的寓义:坚强的毅力是成功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别小看了一次小小的寓言故事的讨论,它既体现了学生符合时代潮流的环保理念,又使学生理解了毅力对于成功的意义,更体现了学生智慧的火花,可谓是“一个寓言多种收获”。
二、法律规范型
“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来,一下把中国大批有志青年的心点燃了,高君宇作为当时爱国青年的代表毅然带领学生冲入了卖国贼曹汝霖的住所,火烧了‘赵家楼’,在中国历史上谱写了不朽的篇章。”这一段是教材“青少年富于激情”所引用的事例,高君宇的爱国热情引起了学生的共鸣,但对他们“火烧赵家楼”的举动提出了疑问:“他怎么可以随便跑到别人的家里把房子给烧了?他这样做不犯法吗?”在依法治国的今天,随便闯进他人住宅是违法行为,更何况放火烧房呢?学生们又怎能理解高君宇当时的作为是爱国行动呢?这一类型的理解建立在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基础上,所以可以称之为“法律规范型”。
当今社会,学校教育与新闻媒体以多种方式进行着法律的宣传,这既加强了学生的法律意识,又使学生掌握了初步的法律知识。按照学生现有的法律知识,私闯他人住宅并放火是被现行法律所不允许的,所以学生提出疑问是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学生所缺乏的是对于那个非常时期的历史背景的了解。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授课前教师要对“五四”时期的历史有深刻的了解,授课中结合法律精神的讨论解决学生的疑问。法律是有阶级性的,法律总是代表统治者的利益。当今中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政府代表的是广大人民的利益,当然可以用法律惩治一切危害国家人民利益的人。然而1919年的中国,军阀混战,列强横行,北洋政府为了依靠列强维护自己的统治不惜向列强出卖整个国家民族的利益,曹汝霖正是北洋政府派出准备在巴黎和会上签字的谈判代表,此时又怎能指望他们制定的法律会惩治像曹汝霖这样的“自己人”呢?如果没有高君宇等人的“无法无天”,就不会有后来的“五四”运动,就不会激起全国人民熊熊的爱国热情。因此“火烧赵家楼”不仅不应当被看作违法行为,而应当看作是一场反对卖国贼的革命,更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
三、价值取向型
十几年以来,赖宁一直以“为保护国家财产而光荣献出自己生命”的英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记忆中,现在的学生在“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这一价值取向上对赖宁的行为提出了异议。对于人来讲,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毫无疑问,人的生命是最重要的,只有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自己的生命才能够谈得上保护其他,所以学生们认为赖宁的行为是不可取的,更不值得学习和提倡。在以人为本、尊重生命和保护青少年权益的今天,这种认识颇有道理,可以归类为“价值取向型”。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不仅使我国的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更使广大人民的思想意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课堂上所遇到的有关“赖宁的行为是否值得”的讨论就是这一变化在学生思想意识上的体现。教师要对学生尊重生命的理念予以充分肯定,同时要引导学生把赖宁舍己为公的精神和行为区别开来:我们要提倡的是赖宁保护国家财产的精神和品质,而不是学习他的不顾生命闯入火海的行为。这一观点和现行的法律规定是相符合的。国家《森林防火条例》第23条明确规定:“扑救森林火灾不得动员儿童参加。”保护国家财产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青少年学生应在自己能力的范围内采取可行的办法保护国家的财产,这是我们学生可以也是必须做到的。
四、时间效率型
请看这样一组数字:马克思写《资本论》用了40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经过22年才完稿;司马迁编《史记》历时20多年;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花了30年时间。这些数字是教材第五课“提高毅力水平”中为说明人必须持之以恒地工作、学习而引用的。然而在课堂教学中这些数字非但没有得到学生的认同,而是让学生觉得花毕生的时间写一部书不值得,是没有效率的表现。同时学生们也用一组数字来证明他们的观点:从人类社会第一种科学杂志问世以来,新的科学刊物及其所发表的文章平均每年以3%的速度持续增长,目前已接近5万种,全世界每天平均发表的各种论文达万余篇,而且知识倍增的周期已从19世纪的50年,20世纪60年代的8年,70年代的6年,发展为90年代以来的3年,仅近50年来,人类社会所创造的科技发明和思想文化,就比过去3000年的总和还要多。更有甚者例举世界首富的事例来说明效率的作用:比尔·盖茨若在去办公室的路上看到地上有500美元,他不值得浪费弯腰的时间,如果他径奔办公室去工作,他会挣得更多。学生们用数字证明了在当今飞速变化的时代中讲时间、讲效率是何等的重要,我们可以将这种认识称之为“时间效率型”。
学生的理解其实很符合时代的要求,只是没看到时间效率背后存在着的毅力的支撑,反而把原本一体的毅力和效率对立了起来。面对这样的理解,老师可以采取“化敌为友”的方法,先微笑地表扬他:“你的观点很正确。”然后告诉他:“从本质上来说,你的观点和老师是一样的。老师举的例子产生于工业化时代,进入信息时代后,时间变得更为宝贵,也能够带来更大变化,停下来就会立即被淘汰,你的例子比老师的更恰当。”这样先成功化解对立气氛,然后帮他分析:“提醒自己千方百计珍惜每分钟时间去学习、创造和发明,那不是顽强毅力的体现又是什么呢?在竞争激烈,每分钟都在产生淘汰者的今天,如果没有坚持精神,那么你就是下一个。比尔·盖茨当然不该去捡那500美元,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努力完成,正因为对自己事业的坚持,他才从无数个被淘汰者中幸存了下来,成为真正的强者。事实证明‘有毅力者不一定成功,但没毅力者一定失败’。”此时学生一定能够明白和接受老师的观点。
时代在变化发展着,学生的观念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对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再也不能把教材的内容强加于学生的思想意识中,而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使之适应时代的需要。只有这样,我们的思想教育才能被学生所接受,才能起到真正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