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条件下既有铁路涵洞改造施工技术论文_李元龙

李元龙

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工程建设指挥部 山东青岛 266011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铁路客货运量持续不断增加,既有线运行速度低、运输质量差、线路运输能力小的缺点日益凸显,较大部分既有铁路的运输能力已不适应运输增长的需要。因此,为提高既有铁路的运输能力,必须对其进行扩能改造。既有线的扩能改造主要有提速既有线、增建第二线扩能提速以及新建双线扩能提速等方式,其原则为避免大拆大改、节约成本的大前提下选择经济效益好、运输质量高、对既有线运行影响小的方案。在既有铁路扩能改造及站场、货场改造施工中,经常需要对既有涵洞进行接长施工或拆除新建以满足新的需要。

关键词:运营条件下;既有铁路;涵洞改造;施工技术

1 工程概况

某铁路2座不同条件下的涵洞改造施工概述如表1所示。各涵洞改造施工前,根据各涵洞的自身条件、周边环境、铁路运输要求等,分析可能会发生的各种风险及对铁路线路和运行造成的影响等,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技术措施方案并报铁路运行单位进行评审,签订相关各项安全协议。

表1不同条件下涵洞改造技术概述表

2 K191+541框架顶进涵施工技术

既有K191+541涵洞为(1~1.5)m×2.0m的过人涵洞,位于某某铁路站内,下穿车站1道(站线)和2道(正线),间距为5.0m;涵位(既有线)左侧为一条进村5m宽主干道路及3~7层楼房民宅区。因货场改造需要,需将K191+541涵洞改造为(2~5.0)m×5.3m的货场进场交通涵洞,施工涉及既有铁路运营线,需保证既有线路的运营安全,施工风险水平较高。因此,快速安全顺利顶进施工是本工程控制的重点。根据现场铁路运输要求(运行速度高、运输能力强),采用挖孔桩+承台+D24型便梁双线过渡加固防护既有线,线路右侧空地预制涵洞(顶进段),框架涵顶力为1500t,采用6台400t卧式千斤顶顶进,顶进方式采用全断面切土顶进,边挖土和边拆除既有盖板涵边顶进。通过对K191+541涵洞的成功改造,在保证工程质量以及不影响既有线运营的前提下,提高了施工效率,节约了施工成本(设备租赁、人工费等),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达到了本次涵洞改造的预期效果。

2.1 框架预制

施工准备(施工便道、场地等)→工作坑开挖→滑板、后背墙施工→框架涵施工(主框架)→防水层施工。

2.2 线路加固

施工准备(三电迁改等)→信号、道岔移位→既有线临时便梁加固(挖孔桩、承台施工)→既有线便梁架设施工→框架顶进坑道开挖。

2.3 框架顶进

框架顶进→线路道碴回填→拆除便梁、恢复线路→右侧框架接长施工。

2.4 线路沉降监测数据分析

为保证既有线路运营安全,K191+541框架涵顶进施工过程中,对线路沉降进行了实时监测。现取其中一组典型断面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框架涵顶进施工初期阶段,线路沉降变形速率较大,线路沉降变形一直处于急剧爬升状态;约经过15d,变形速率变缓,线路沉降变形处于平缓发展阶段,并最终趋于稳定。以上分析表明,框架顶进施工方案合理,顶进施工过程中线路沉降变形稳定,无异常变形情况。

3 DK147+213框架涵改造施工技术

既有K182+535.5为2~6m钢筋混凝土盖板箱涵,为通往周边各村落主要交通通道,涵洞进出口旁边有密集居民楼和商铺,涵洞内倒角处有密集的各类管线,既有涵洞顶现有5股运行股道。周边环境见下图。为增强既有K182+535.5涵的交通能力,为此,将其由(2~6)m×5.3m翻新成2~10m交通框架涵。

3.1 线路加固

由于需保证既有铁路正常运行,无法进行大开挖,本框架涵施工分2次翻场进行施工,翻场之前需对既有线路路基进行加固,确保铁路运行线路稳定和安全。加固采用防护排桩,排桩设置于2-3道之间,既有涵体中线两侧各分布10根,桩径1×1.25m,桩间设50cm间距,护壁25cm厚进行填充,桩长18~20m按照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对称分布既有涵体两侧,防护桩平面布置图、剖面图如图。

防护桩剖面图

靠近既有涵洞侧的①、②号防护桩,开挖到既有涵洞的墙身浆砌条石后,在既有涵洞墙身植入短节钢筋,以加强与既有涵身的连接和稳定性。植筋采用φ20mm螺纹钢,长度60cm,植入涵体30cm,间距25cm。桩基钢筋主拉钢筋采用21根φ28mmHRB400钢筋,主筋采取3根一束,共7束布置于受拉侧;非受拉区采用φ22mmHRB400钢筋间距20cm,箍筋采用φ12mmHPB间距20cm,非主要受拉区钢筋及箍筋配置满足结构要求。

考虑到拆除右半节既有涵洞影响左侧涵洞的整体稳定性,在基坑开挖之前对右侧涵体进行涵内临时加固,涵体单孔内设置2排立柱(采用Φ630mm螺旋管),间距5m设置一根,钢管柱之间采用Ⅰ14的工字钢进行横向连接。

3.2 翻场施工

第一步:线路右侧涵体施工。先停用青田站既有3道、4道、5道→设置位移观测桩→既有2道与3道之间线路防护排桩施工→加固左侧涵洞临时支撑→拆除既有线路右侧涵体→基础处理→基础及框架施工→八字墙、防水层等附属施工→过渡段填筑→新建1道、2道、4道股道铺设。第二步:启用新建2道、4道,停用既有1道、2道→设置位移观测桩→基坑开挖及拆除后半场老涵洞涵体→涵洞基底处理→基础及框架施工→八字墙、防水层等附属施工→过渡段填筑→翻场改移拨线(铺设新建3道、5道)。

3.3 线路沉降监测数据分析

为保证既有线路运营安全,DK147+213框架涵改造施工过程中,对线路沉降进行了实时监测。现取其中一组典型断面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框架涵改造施工初期阶段,线路沉降变形速率较大,线路沉降变形一直处于急剧爬升状态;约经过22d,变形速率变缓,线路沉降变形处于平缓发展阶段,并最终趋于稳定,线路最大沉降为10.2mm。以上分析表明,框架改造施工方案合理,顶进施工过程中线路沉降变形稳定,无异常变形情况。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运输条件上为涵洞改造及过渡施工提供了最有利条件,集中了资源完成站改及过渡施工,大大减少了人力、物力的配置,造成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且安全隐患大大降低,为安全、高效、高质完成站改及过渡施工提供了便利条件,从施工单位角度来讲,该施工方案已达到最优化、最有利。

参考文献:

[1]叶怡君,张一兵,顾贤光.徐州铁路旧社区的更新改造策略[J].工业建筑,2016,46(11):64-68+151.

[2]黄培敏,张爽.铁路尽端式站台设计及改造的几点建议[J].高速铁路技术,2016,7(03):59-62+96.

[3]向志华.既有铁路GSM-R系统改造方案的探讨[J].铁道通信信号,2016,52(06):53-57.

[4]宋尚周.废旧铁路及站场的景观改造策略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6(05):282-283.

论文作者:李元龙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3

标签:;  ;  ;  ;  ;  ;  ;  ;  

运营条件下既有铁路涵洞改造施工技术论文_李元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