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粮情与中国应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全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2年以来,南美、美国以及俄罗斯、乌克兰等世界主要粮食产区分别遭受旱灾,导致粮食大幅减产、粮价剧烈波动,给全球粮食市场稳定和粮食安全形势带来严峻挑战,引起国际社会对爆发全球粮食危机的担忧。
一、旱灾对世界粮食生产影响严重
第一,年初南美遭受严重旱灾,已使南美大豆大幅减产。由于拉尼娜天气自2011年9月开始一直持续到今年1月,使南美正值生长关键期的农作物遭受严重干旱影响,大豆等作物大幅减产。据有关机构估计,与去年相比,今年南美大豆减产高达2200万吨,减产16.3%。其中,阿根廷大豆减产800万吨,巴西大豆减产1000万吨。
第二,美国玉米减产已成定局,大豆减产预期较强。美国农业部、气象局等机构发布的信息表明,今年6月以来,美国中西部地区遭受历史罕见的高温和干旱双重影响,截至8月中旬,美国政府已宣布32个州的1584个县为自然灾害地区,受灾面积已占全美粮食产区的90%以上。美国农业部认为,此次旱灾对其粮食生产的影响,有可能是自1988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
7月底,我们曾与来自美国明尼苏达、伊利诺伊等10个粮食主产州的农场主进行座谈研讨,他们表示,此次旱灾尽管对各地玉米生产影响程度不一,但减产已经不可避免。由于旱情在7月底没有缓解,因此美国农业部在8月份发布的农产品供需预测报告中,大幅下调玉米单产,从6月预测的每公顷10.42吨(即亩产695公斤)下调到7.74吨(亩产516公斤),比预期水平减产25.7%。综合各方面的情况,估计今年美国玉米产量比2011年的3.139亿吨减产4000万吨,减产12.7%。
美国豆农、美国大豆基金会主席郭范妮莎与7月底与我们座谈时曾经指出,按照当时天气预测情况,美国大豆减产幅度不会很大,估计比去年减产5%左右(即减产400多万吨)。但从8月上旬美国降雨情况看,大豆减产幅度预计上调到15%(即减产1200万吨)或更高。
第三,俄罗斯、乌克兰等黑海产区受旱灾影响,小麦等主粮减产压力增大。据俄罗斯国家水文气象中心发布的信息,今年8月份俄罗斯将面临持续高温干燥天气,对农作物生长非常不利。俄罗斯政府有关部门估计,今年小麦等谷物可能减产15%~20%(即减产1500~2000万吨)。有关粮食分析机构估计,今年俄罗斯、乌克兰、乌兹别克等黑海产区的小麦有可能减产2500~3000万吨。
此外,近期澳大利亚受干旱影响,其西部主产区小麦减产幅度较大,估计比去年减产1/3左右(该地区去年小麦产量1500万吨,今年预计只有950~1050万吨)。
二、爆发全球粮食危机的可能性较小,但世界粮食供需形势趋紧
今年旱灾形成了较强的粮食减产预期,特别是近期美国旱灾导致全球粮价在短期内突发性上涨。7月中下旬,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玉米、大豆与小麦价格分别创历史最高水平,与6月初相比,玉米价格上涨63%,大豆上涨33%(比去年年底南美干旱初期上涨53%),小麦价格上涨40%。旱灾引发的全球粮价大幅上涨,引起国际社会对爆发全球粮食危机的担忧。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警告称,美国、俄罗斯等主要产粮国的旱情推动了国际粮价上涨,将威胁到世界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
目前全球粮价上涨预期较强、世界粮食供需形势趋紧,虽然存在一些危及世界粮食安全的风险和问题,但与2008年相比,今年爆发全球粮食危机的可能性并不大。
其一,这轮粮价波动以玉米、大豆价格快速上涨为先导,而直接关系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的小麦库存比较充裕,大米价格相对稳定,粮价上涨具有阶段性、预期性特征。目前国际大米价格比2008年世界粮食危机时低近30%,而且今年生产形势不错、库存充裕,保持全球粮食市场稳定的基础较好。联合国粮农组织上周发布的食品价格指数报告显示,7月份全球谷物价格指数为260,虽比6月份上涨17%,但仍低于2008年274的历史最高水平。玉米、大豆价格在7月大幅飙升、不断刷新历史高点后,8月初以来已呈回调迹象,如8月上旬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大豆价格比7月最高点下降5~6%,反映了旱灾对粮价影响的阶段性特征。
与此相反的是,2008年,由于小麦、大米库存降到30年来的最低点,加上旱灾形成的强烈减产预期的影响,粮价从主粮产品小麦、大米价格上涨开始,短期内引发全球恐慌性上涨,且持续近1年的时间。其中,2008年大米价格上涨3倍多,直接危及全球贫困人口的生存,从而引发严重的社会和政治问题。
其二,这轮粮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金融投机对美国农作物减产预期的炒作放大,一些非粮因素,如全球经济低迷、需求不振,美元出现明显反弹,原油价格处于相对低位等,对此轮粮价上涨的影响较小。因此,虽然此轮粮价初期上涨势头较猛,但一旦后期美国旱情缓解、粮食实际减产情况好于预期,则期货炒家将回归理性,炒作持续时间也难以超出农作物生长周期。最近两个星期以来,由于美国国内降雨,粮食期货市场价格已结束单边上扬趋势,开始震荡回调。若美国后期旱情发展不再恶化,炒作将基本趋于稳定。
相对而言,2008年粮价上涨的起因也是灾害性气候导致小麦等粮食作物的减产预期,但根本原因是当时全球流动性过剩、美元贬值、石油价格大幅上涨以及市场投机等非粮因素形成的过度炒作,加上部分产粮国限制出口,引发全球粮价恐慌性上涨,高位持续一年多,使37个国家爆发粮食危机、全球10多亿贫困人口遭受饥饿威胁。
但是,当前以及今年底、明年初,世界粮食形势也面临一些复杂的问题和挑战,需引起高度重视:
第一,南美、北美在同一年内均遭受旱灾的情况在历史上并不多见,要警惕旱灾对全球粮食供应格局带来颠覆性变化。今年以来,全球粮食市场出现了令人不安的变化,一是巴西作为世界上大豆出口国,受干旱影响,大豆库存大幅下降,需从国外进口才能满足国内加工和养殖业需求;二是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米出口国,今年则需从南美进口玉米才能满足国内需求。由此反映,今年干旱的减产预期不仅推动了全球粮价大幅上涨,而且将影响到全球玉米、大豆等产品的实际供给。特别是,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粮食生产与出口国,玉米产量相当于世界总产的36%,玉米出口占世界出口的44%;大豆占世界总产的35%,出口占世界的40%。若今年其国内粮食实际产量大幅降低,显然会对全球粮食市场带来实质性影响。
第二,俄罗斯、乌克兰、澳大利亚等地区旱灾走势,有可能进一步加大小麦供给减少风险。按照目前的天气预报信息,若今年后期出现世界小麦产区旱情恶化趋势,有可能使全球粮食供需格局发生逆转,将对世界粮食安全带来真正的挑战。特别是俄罗斯、乌克兰等黑海产区,每年出口小麦近3000万吨,占世界小麦出口的近20%。目前令人担心的是,若后期俄罗斯、乌克兰政府为应对旱灾采取类似2008年限制粮食出口的政策,对全球小麦的有效供给将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
第三,今年全球粮食供需形势将趋于紧张。到目前为止,估计今年南美、美国、澳大利亚以及俄罗斯、乌克兰等粮食主产区因旱灾使玉米、大豆、小麦等粮油减产约1亿吨,相当于全球粮油总产量的3.6%,全球贸易量的1/4,已大大超出2008年的全球粮油减产水平。从现在开始到今年后期,若世界粮食主产区旱灾持续恶化,粮油减产幅度或更大。这意味着维持多年的全球粮油供求平衡格局有可能会被打破,全球粮食供需形势将趋于复杂紧张。
三、国际粮价上涨对中国的影响
近年中国小麦、水稻连年丰收、库存充裕,此轮全球粮价上涨,短期内不会对中国粮食供给与市场形成冲击。今年6月以来,中国粮食市场保持稳定,粮价波动处于合理范围。但是,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2011年大豆进口达5264万吨,占全球大豆进口量的60%,对外依存度达80%。近2年还通过国际市场解决国内粮食玉米、小麦等粮食品种结构性需求。因此,必须高度警惕和防范全球粮价上涨以及供需形势变化对中国国内粮食市场乃至宏观经济运行的不利影响:
第一,通过大豆、谷物等进口链条,国际粮价上涨将直接传导到国内市场,推动国内食品价格上涨。如由于国际价格上涨,8月初进口大豆到广东口岸价格每吨5200~5300元(比目前国内价格每吨高300元,超过2008年的最高水平5100~5200元,目前已经有所回调)。主要影响包括,一是,将通过植物油传导,使今年下半年后期食品价格高企压力增大;二是,与玉米等动物能量饲料不同(玉米饲料可用小麦等替代),豆粕作为蛋白饲料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若豆粕价格高企,将直接增加下游养殖业成本压力,进一步压缩畜禽养殖盈利空间,打击养殖户生产积极性,抑制养殖业回暖,这在今年年底将突出表现出来;三是,大豆进口成本升至历史高位,国内压榨持续处于亏损状态,企业经营风险越来越大,今明两年部分地区有可能出现中小压榨企业关停、倒闭问题。
第二,抑制中国粮食进口,有可能造成国内大豆、饲料等原料供应不足。去年以来,由于国内玉米供应偏紧、价格高企,每月约有250万吨的小麦替代玉米用于饲料。今年小麦生产总体上虽然获得“九年丰”,但局部地区小麦因病害导致质量下降,且略有减产。为补充国内供给,今年上半年中国加大了进口规模,共进口小麦、玉米等谷物734.3万吨。但从今年7月开始,由于国际价格大幅上涨,后期继续进口小麦、玉米的难度将越来越大。其中,由于玉米价格大幅度上升,部分谷物出口供应商为了减少亏损,对进口商违约不交货,据了解,出口商承担10%的履约保证金,在财务上讲要比交货划算。
从大豆进口看,由于前期国内外大豆差价每吨300元(每进口1吨大豆将亏损300元),因此出现了所谓“洗船”现象,即部分企业为规避进口亏损风险,减少进口大豆到货,将已装船待运的大豆,直接在国外退货或转卖给其他国家,每吨另外可赚40~50美元。尤其是由于南美大豆减产、供应减少,今年后期全球大豆供货压力转向美国,但美国大豆也因旱灾减产,价格有可能居高不下。今年下半年中国大豆供应形势或将趋于紧张,将直接影响下游养殖业饲料供应。
第三,国内外差价扩大,或将形成不合理的粮农产品出口需求。调查表明,在全球粮价上涨的背景下,国内粮价低于国际市场的趋势日益明显。如目前国内玉米价格每吨2400元,比进口玉米价格的2900元低20%,因此,近期部分玉米深加工产品出口出现增强趋势。据了解,7月份赖氨酸出口比去年同期增长35~40%。目前中国豆粕报价约每吨690美元(CIF价),印度豆粕每吨850美元,国内部分压榨企业为维持运转,弥补损失,已开始计划出口豆粕到印度。本来今年国内玉米、豆粕等饲料供应就相对紧张,若这种不合理的出口需求增加,将进一步加剧国内供需矛盾。
四、可供选择的应对措施
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的局面下,积极有效应对全球粮食价格上涨与供需形势变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市场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意义重大。我们认为,必须在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千方百计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及早做好政策应对准备。建议:
第一,目前应暂停大豆等粮食储备的调控性拍卖,为年底应对更加复杂的粮价上涨形势留足政策手段,夯实调控基础。我们判断,全球粮价上涨影响有可能于今年后期传导到国内市场,年底国内食品价格或呈上涨趋势。建议目前暂停大豆等粮食储备的调控性拍卖,减缓政策性粮食储备释放,为后期调控政策预留足够的空间和手段。
第二,积极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减少行政干预,增强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抓住当前相对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机遇,减少农产品价格扭曲,逐步建立国内外农产品价格接轨机制,引导农产品价格回归市场均衡水平。为保持市场正常运行,建议尽可能避免对农产品采取行政性限价措施,进一步增强调控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抓紧探索建立定向食品补贴制度,对低收入阶层特别是贫困人口,以发放购粮补助金、食品券或定向供应平价粮等方式,缓解粮价上涨的影响,保证贫困人口和低收入阶层的对粮食的基本需要。
第三,强化粮食需求管理。根据国际粮情变化与中国粮食供需新格局,适时调整粮食产业政策。坚决控制粮食深加工产业发展,特别要严格控制粮食用于工业酒精、燃料乙醇、涂料等非食物链生产;对高能耗、高污染的粮食深加工产品,全面取消出口退税,征收环境税和出口税,推动粮食深加工产业结构调整。
第四,支持开展共同应对粮价上涨的国际合作与政策协调行动。重点要避免粮食出口国采取出口限制、囤积居奇,减少乃至停止玉米等粮油资源用于生物能源生产等国际政策协调。积极支持和参与联合国机构开展的援助低收入、贫困国家粮食安全的国际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