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探讨*_国企论文

四川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探讨*_国企论文

对四川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考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从改革与发展的视角着眼,对四川省22户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验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对试点企业已取得的初步成效从理论上进行了分析和总结。(1)产权制度有所创新;(2)企业制度和组织形式发生了较大转变;(3)建立了公司制的治理机构;(4)强化了企业内部的科学管理和经营者的内在动力;(5)企业活力有所增强,经济效益明显好于非试点企业。文章还就如何进一步推进改革试验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在四川的经济发展中,国有经济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993年,四川省预算内国有大中型企业608户,仅占预算内国有工业企业2708户的22.45%,但却拥有雄厚的工业经济实力;工业总产值达365.11亿元,占预算内国有工业企业总产值的73.38%;销售收入499.66亿元,占74.46%;产品销售利税为49.06亿元,占80.70%;上缴利税35.00亿元,占86.02%。从资产实力来看,全省大中型企业平均拥有固定资产原值9176.77万元,其中大型企业23324万元,中型企业3324.27万元,分别是小型企业的45.38倍、115.33倍、16.44倍。

四川的国有经济虽然在地区经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但是与全国其他省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其经济效益尚不理想。如四川的国有工业每百元固定资产原值实现的利税为10.82元,居全国第15位,低于12.41元的全国平均水平;资金利税率为8.33%,居全国第15位,低于9.71%的全国平均水平;产值利税率为10.59%,居全国第16位,低于11.38%的全国平均水平;每百元销售收入实现的利润为3.00元,居全国第14位,低于3.21元的全国平均水平;流动资金周转次数为每年1.47次,居全国第19位,低于1.65次的全国平均水平。

四川国有经济的这种落后局面,与其所拥有的强大的生产能力和经济实力很不相称。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资金短缺

资金缺口大,这是国有大中型企业面临的普遍困难。由于目前处于新旧体制转轨时期,新的运行机制尚未形成,企业的盈利大部分上缴国家,企业缺乏正常的补充生产经营资金的机制,这是资金困难的主要原因。

2.债务重

目前的财税体制改革,企业盈利的80%要上缴国家,企业的留利和自有资金极少,而企业的基建、技改、日常生产活动所需资金,以及85%以上的流动资金都要来自于银行贷款。这种情况使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四川国有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高达77.4%,远远高于50%的正常水平。

3.社会包袱重

企业办社会,这是我国国有企业的通病。由于传统体制的影响,国有企业不只是生产经营单位,而且还是基层政权单位和社区单位,担负了许多社会职能。因而,导致企业内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包揽了许多富余人员。由于企业承担了许多额外的社会职能,不仅增加了企业的负担,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使企业的领导人不能集中精力考虑生产与经营事务,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4.机制僵化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企业内部体制的改革不够深入,企业运转不灵的现象普遍存在。一是政府机构职能转换不到位,行政干预过多,企业的自主经营很难落实。二是国家与企业之间的经济关系尚未完全理顺,企业的经济利益有所削弱,造成企业内在动力不足。三是由于平均主义思潮的影响,收入分配拉不开差距,影响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四是领导体制很不完善,党组织、厂长经理和职代会之间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目前尚无妥善的办法,这也导致企业领导之间的扯皮和内耗,影响了对生产经营活动的指挥和协调。同时,对厂长经理的选拔、任命、考核、监督等尚无规范性的方式与规定,对经营者缺乏应有的约束机制,企业管理中人治的因素太多,管理方式与方法不够科学。

四川国有企业的困境,还突出地表现在三线国有企业上。四川是我国三线建设的重点区域,毫无疑问,三线企业具有许多优越性,如规模大、人员素质高、技术装备先进等,在历史上对四川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现在来看,由于传统体制的影响,以及经济与市场环境的改变,国有企业所面临的所有困难,都在三线企业中再现,而且三线企业的困境比一般国有企业更为严重。当然,也有一些三线国有企业的领导人素质高,把握时机制定正确的决策,“军转民”工作抓得及时,很快适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是从整体上看,三线国有企业其改革难度大,行动迟缓,更缺乏活力,制约因素更多。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国有经济当前所面临的种种困难,搞活企业,其关键,是要从体制上解决问题,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为此,四川省在深入调查研究、掌握实际材料的基础上,于1993年初,确定了22户国有大中型企业作为改革的试点企业。其主要内容是:改革企业体制和组织形式,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实行多元财产组织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理顺产权关系,强化企业法人财产主体地位,增强企业财力和资金吸纳能力;落实和维护企业经营自主权;认真减轻试验企业负担;强化企业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加快企业的技术改造;加强党的领导,保证改革试验工作的顺利进行。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试验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产权制度有所创新。在核实国有资产的基础上,吸收法人、职工和外资入股与合作,调整了产权结构,形成了财产多元化的新型产权制度。二是组织制度有所改进。各企业已逐步实现由工厂制向公司制、集团制的转变。三是治理机构已经形成。各企业普遍设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实行了董事会授权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建立了新的公司治理机构。四是经营者的积极性有所调动。通过改革和实行经济责任制,强化了经营者的内在动力和压力,责任心有所增强,行为有所规范和约束,管理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五是企业活力有所增强。通过完善和改进经营机制,提高了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参加试验的企业经济效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生产经营保持了稳定增长的势头。到目前为止,22户企业以改革促生产,主要经济技术指标都好于面上的企业。据统计,1994年1月以来,22户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4.33亿元,销售收入27.53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6.13%和9.13%,比预算内全省国有工业企业的增长幅度分别高1.57和0.03个百分点。由于大环境的影响,企业的实现利润有所下降,但试验企业利润减少的幅度小于全省国有企业。22户试验企业累计实现利税2.64亿元,实现利润9456万元,与去年相比分别下降3.01%和13.66%,但同期全省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利税和利润总额分别下降39.5%和30.2%。试验企业还加大了技改投入,今年以来已开工技改项目实际财务支出1.1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40%,这就为企业持续稳定发展打下了基础。此外,试验企业注重产品质量,争创名牌产品,也取得较好成绩。

四川省对22户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试验工作的实施,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的。

(一)改革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

十多年来,我国的企业改革一直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从推进方式来看,走的是渐进式的道路,基本上是按照两权分离的思路,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入手,注重在外部调整国家与企业之间的经济关系。通过上述改革,企业的活力有所增强。但是,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和经济发展的加速,国有企业活力不足的深层次原因进一步显露出来,主要是企业产权关系不明晰、组织制度不合理和管理制度不科学。因此,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必须解决深层次矛盾,由放权让利为主要内容的政策调整转为企业制度的创新,由在外部调整国家与企业的关系转为从内部转换经营机制与改革产权制度。四川的改革试验工作,主要是从公司制改造入手来理顺产权关系。

——经省体改委批准,22户试验企业逐步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试验企业普遍通过清产核产、资产评估和产权界定等,清理债权债务,核实了企业的国有资产占用量,界定了国有股权与权益,用同股同利、同权的原则来规范企业行为,使国家的出资者所有权得到维护和不受侵害。

——为了落实企业法人财产权,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实施与建立,由省国有资产管理局向22户试验企业颁发《国有资产授权占用证书》,使企业在国家授权的范围内,依法使用、占用、经营国有资产。(1)企业有了独立使用的法人财产,就能保持自己独立的法人地位和独立的经济效益,企业的自负盈亏才有了相应的经济基础。(2)通过合理界定国家的出资者所有权与企业的法人财产权的关系,确立企业法人财产制度,可以更有效地防止行政干预,限定政府机构的管理范围,维护企业自主经营的地位与权利。

——在坚持公有制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产权的多元化,促进产权结构的合理化。一方面通过吸收法人入股和职工持股,兼顾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引进外资合作,如川西磷化工集团、亚太企业总公司、成都制药二厂等在本企业划出一部分资产,与外商进行合资经营,在不改变公有制性质的前提下,进一步调整了企业的产权结构,同时也增强了企业的经济实力。

(二)重新构造新的企业组织制度

建立科学的组织制度,合理设置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使企业的指挥决策系统更为精干灵敏,运行高效率化。

——试验企业在进行公司制的改造中,都按照公司制的要求,建立了规范的企业组织制度,如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等,使企业的权力机构、监督机构、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之间相互独立、权责明确,在企业内部形成激励、约束、制衡的机制。这种组织机构和制度使出资者、经营者、生产者的积极性得以调动,行为受到约束,利益得到保证,可以达到出资者放心,经营者精心,生产者用心。

——在公司制改造的基础上,向集团化方向发展。企业按照集团公司的管理体制,进一步调整和规范分厂、分公司、子公司、控股公司等成员企业的关系。如东方电工机械厂依靠自身强大的实力,先后自办、兼并、组建了22家生产厂,原有的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企业的快速发展,经省经委批准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于1993年12月成立了东工集团。集团公司成立后,公司按照分权管理的原则,围绕建立以公司总部为投资决策、宏观调控中心和以各生产厂、子公司、分公司为成本利润中心这个总目标,来调整内部组织机构设置。(1)东工集团公司作为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法人实体,对所属22个生产经营单位实行全权管理,对下属单位的国有资产,由政府授权集团公司进行管理。(2)在以资产为纽带,集团公司实行控股的基础上,对下属单位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二级考核,自负盈亏。(3)东方电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作为集团公司所属最大的子公司,由集团公司对其进行控股,股份公司内部按规范化要求设置机构。

——试验企业在公司制的改组中,都较好地处理了“老三会”与“新三会”的关系。(1)多数企业都实行了党政领导交叉任职或党政领导一肩挑,党组织的负责人通过法定程序进入董事会和监事会。(2)工会负责人和职工按法定程序进入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工会还作为企业设立的职工持股会代表,负责持股会的管理。(3)试验企业都较好地坚持了职工代表大会,企业的重大决策和改革措施等都反复征求职工意见,得到了职工的理解和支持。

——加快剥离非经营性资产的步伐。剥离的对象主要包括食堂、招待所、医院、幼儿园、学校等。由于历史的原因,剥离工作具有很大的难度,必须采取积极稳妥的措施。如四川什化集团专门成立了什化服务公司,负责管理剥离出来的非经营性资产。服务公司隶属于集团公司并接受其领导,是具有法人代表权、自主经营、独立核算、逐步达到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集团公司向服务公司提供优惠政策,以实现平稳过渡。一是服务公司所需的基建维修、设备设施等费用以及经营中的亏缺部分,由什化股份有限公司国有股分红补贴;二是集团公司在发展规划、经营管理等方面,对服务公司给予支持;三是服务公司所需的技改投资,按银行同期利率向集团公司借贷;四是集团公司代为服务公司缴纳法定的全部税额,减轻其经济负担;五是对所剥离单位保留原有职工工资总额,但工资、奖金费用全部分设帐目,实行计帐核算。

——实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新型经营形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必须在坚持主业的前提下,开展经营的多元化,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和稳定性,减少市场风险与损失。如东方电工机械厂,坚持走“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路子,由原来的单一生产电工专用设备的企业,发展成为生产电线电缆、钢丝绳、石油钻采设备、建筑机械、改装专用汽车、粮食机械、饲料机械、农用铸锻件、钉丝、金属结构件、印染、模具、中小电机等30余个大类340余种产品,有职工6300多人,固定资产原值近2亿元的综合性大型企业集团,形成了“规模大型化、经营多样化、管理现代化”的经营新格局。

(三)强化企业的激励机制

试验企业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强化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积极性。

——在劳动用工制度上。试验企业普遍实行了全员劳动合同制或劳动合同化管理。22户试验企业中,实行合同制的职工达47872人,占职工总数的76.5%。各企业还实行职工优化组合、竞争考核上岗,并建立了职工上岗、试岗、待岗的“三岗”工作制,实行劳动动态管理。到目前为止,22户试验企业下岗待岗职工1629人,辞退或解除劳动合同的职工458人,分别占试验企业职工总数的2.6%和0.73%,强化了职工自身的压力和动力,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

——在人事制度上。试验企业对职工实行考工考核管理方式,考核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思想素质考核,包括政治学习、思想表现、劳动态度、劳动纪律、工作作风、安全文明生产等;二是业务技术考核,包括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三是实际技能考核,主要是在现场岗位上对职工进行实际操作水平和工作能力的考核。考核的成绩直接关系到职工的上岗、下岗和收入水平等切身利益,因而增强了职工的竞争意识和主动提高自身素质的愿望。各企业还深化干部管理制度改革,打破干部、工人身份界限,普遍实行了干部聘用制,使干部能上能下,完善了干部队伍。

——在分配制度上。各企业坚持了收入与业绩挂钩的原则,采取多种分配形式,按职工的劳动好坏、技能高低、贡献大小来进行分配,拉开收入差距。有的厂在改革分配制度时,还实行了厂内拔尖人才制度,每年在厂内评选一批拔尖人才,并发给特殊津贴。各企业为了鼓励科技人员多发明、多创造、加速新产品开发和产品质量的提高,按生产利润的一定比例提成来重奖科技人员。对企业的供销人员,实行按产品销售盈利率和物资保证供应率计奖的办法。对企业的经营者实行年薪制,各试验企业厂长经理的年薪,其数额在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程度、资产的保值增殖和技改完成情况等进行综合考核的基础上确定。经营者的收入水平,可以为职工收入的3-10倍。经营者的年薪收入进入成本,并在职工工资总额之外单列。对经营成果特别显著的经营者,政府有关部门还可在年薪收入之外,在企业增盈所得效益中,确定经营者的其它效益收入或奖励。由于决策失误、管理不善造成了经营性亏损,则要对经营者的年薪收入进行一定比例的扣减。

(四)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

理顺了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之后,管理是否完善就成为影响企业活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各试验企业在公司制改造的同时,都进行了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

——设置高效精干的管理机构,在传统体制下,企业中普遍存在着臃肿的管理机构,不仅管理成本过高,而且效率低下,不利于企业的发展。试验企业在改革过程中,都按照新体制的要求,重新设计了企业内部的机构设置,压缩科室管理人员。据统计,22户试验企业共精减机构174个,减少了30%;压缩管理人员1270人,占原管理人员总数的23.46%。

——制定各项管理规章制度。试验企业按照“转机制、抓管理、练内功、增效益”的要求,通过改革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在改制之后,企业的营运与管理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公司的章程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成为企业运行与管理的基本依据,企业据此建立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如成都轴承厂制定了《职工行为规范准则》、《文明处室办公准则》等规章,促进了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持久性;东方石化通用设备厂制定了《公司章程》、《财务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内部管理制度,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管理制度体系。

——抓好各种专项管理。制定管理规章制度,为企业搞好管理工作提供了依据、奠定了基础。但要真正搞好管理,还要把规章制度落到实处,抓好各种具体的专项管理工作。如乐山造纸厂以现场管理为中心,强化工序质量控制,使产品合格率达100%;什化集团公司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大力开展全员考工考核和技术练兵活动,提高了职工的科技素质。

——坚持两手抓。在搞好改革与发展的同时加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各试验企业一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增强职工参与改革、支持改革自觉性;二是大力开展各种企业文化教育活动和劳动技术竞赛活动,增强职工的主人翁意识、敬业意识、爱厂意识和艰苦奋斗的意识;三是加强员工队伍建设,努力建立一支作风硬、技术精、素质高的职工队伍,以及善经营、会管理的企业家和管理者队伍。

(五)注重企业的发展与技术改造

选择22户企业进行改革的试验,其目的并不在于试验本身,而是为了增强企业的活力,促进企业的发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此,各试验企业都把改革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推进技术改造与技术进步,以增强企业发展的后劲。

——围绕市场需求抓技改。各企业在抓技术改造的过程中,都强调了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目标开展技术改造,增强企业的市场适应性和竞争力。如四川嘉华企业集团公司是以生产特种水泥为主的综合性建材企业,其油井水泥产量占全国20%,石棉水泥瓦的生产量占全省第一。由于国内生产的抗硫水泥不能适应受硫酸盐严重侵蚀的西北地区施工的需要,该公司通过技术改造生产出了高级抗硫水泥,该产品在西北地区特别是国家重点工程甘肃引水入秦工程中,表现出良好的环境适应性和很强的抗硫酸腐蚀能力。该公司还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所生产的油井水泥已全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API标准,产品被美、英、日等国在我国沿海开发油田和承包的重点工程中免检使用,并直接出口东南亚和香港地区。

——围绕提高经济效益抓技改。试验企业都把技术改造落实到提高经济效益上,在加强管理、搞好生产组织、节能降耗工作的同时,掌握市场动态和产品信息,抓紧上一批“短平快”项目,做到技术上先进、质量上适用、经济上合理,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如自贡鸿鹤化工总厂坚持以科技为先导,1993年组织力量开展了技术开发项目17项,其中新产品4项、新技术10项、微机推广应用3项。全年投入技术开发费用748.20万元,有6项获省、市及中国纯碱协会科技进步奖,增加经济效益313.44万元。1994年2月17日《经济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对该厂依靠技术改造、上技改项目、提高经济效益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和好评。

——围绕企业发展抓技改。试验企业在扩大生产能力、加快发展速度的过程中,通过技术改造和内涵扩大再生产的方式,使企业走上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的轨道。如亚太企业总公司生产的亚太啤酒是省名牌产品,市场需求量大,但现有的生产能力年产只有3万吨,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为此,该公司增加技改投入,重点实施啤酒生产的技改工程,1994年就实现年产5万吨,力争1995年达到7万吨,1996年达到10万吨。

——围绕增强企业经济实力抓好技改。试验企业在加快技改过程中,出现了资金缺口大和资金补充困难的局面。为了促进企业的技改工作,省委、省政府决定,对试验企业从1988年起形成的新增资本金中划出不超过50%的部分留在企业支配使用,所有权属于国家。按上述办法划出的新增资本金所形成的利润从1993年7月起,在缴纳15%的所得税后,全部留在企业,主要用于技术改造和补充流动资金及弥补企业亏损。这一决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困难,增强了企业的经济实力,调动了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的积极性,加快了企业技术改造的步伐,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中央已经决定,1995年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企业改革,搞活国有企业是改革的攻坚战。在这一大背景之下,四川省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试验应当在现有基础上,扩大改革成效,完善改革方式,进一步推进改革试验的深入发展。

(一)理顺产权关系,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理顺国有企业的产权关系,当前的着重点应当是实行公司制,合理界定国有企业中资产关系与所有者权限,确立出资者与经营者相分离的原则。其目的是强化企业的独立法人财产权,把最终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分开。出资者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的权益,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经营者的权利,实行有限责任制度,使出资者不再干预企业的具体经营事务,企业则对出资者承担资产增殖保值的责任。确立出资者与经营者相分离的原则,就是要使国家不再对国有企业承担无限责任,改变过去那种企业隶属于政府的状况,使企业经营者拥有充分的生产经营权力,把企业推向市场,消除企业对国家的依赖。

实行国有资产的人格化。理顺国有企业产权关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政府作为所有者的权利必须明确和具体,由一定机构中的一定人员来行使,即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人格化。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这种权利不是直接由政府来行使,而是由政府经一定的形式和条件授权给特定的机构来行使。从改革的过程来看,可授权予独立于政府部门的国有投资公司、资产经营公司以及规模较大、资本实力雄厚的企业集团等。在现有体制下,实行国有资产人格化涉及面广,难度较大,因而可先实行一些过渡性办法,即对22户试验企业实行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的办法,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向试验企业颁发“国有资产占用证书”来强化企业中所有者代表的职权,落实企业的财产处置权。以此来促进政企分开,减少行政干预,增强企业的主动性和独立性。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实行国有资产人格化,由国有投资公司或资产经营公司来行使所有者代表的职权,这就确立了国有企业的投资主体,明确了企业中国有资产的所有者代表,为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殖创造了前提条件。在这一基础上,还应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可以选择一个条件较好的城市,成立由财政、银行、国有资产管理局、计经委、主管局等部门参加的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由市长担任管委会主任,来管理国有投资公司或资产经营公司。这有助于合理界定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权责关系,避免政府对企业的多头管理;促使政府的一般行政管理职能与所有者职能的分离,减少政府机构对企业的过多干预;促进政府职能的转换,把政府从繁琐的经济事务中解放出来,而注重抓好基础设施建设、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宏观经济调控等工作。

(二)改革企业领导体制

企业要成为能动的市场竞争主体,除了政企分开、理顺国家与企业的关系外,在企业内部还要改革领导体制,建立统一的指挥系统,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自1980年推行厂长负责制以来,企业领导体制的改革已经进行了十多年,现在看来企业内部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党政工三者关系的协调。根据党章规定,党委是国有企业的政治核心,对党和国家的方针与政策的贯彻起监督保证作用。根据《企业法》规定,厂长是企业经营活动的中心,起指挥协调作用。此外还有职工代表大会,它又是企业活动的重心,保证职工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和民主管理。在实践中,企业内部关系的协调也就是中心、核心、重心的协调,即“三心”如何并为“一心”的问题。另一方面是“老三会”与“新三会”协调。国有企业改组为公司制后,原有的党委会、工会与职代会等机构依然存在,加上新设的股东会、董事会与监事会等机构,使企业内部的机构设置更加臃肿,这也是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由于企业内部机构增多,导致权力多头和指挥困难。党组织为了保证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贯彻,必然要参与企业的决策;而由社会制度和民主管理的性质所决定,企业的重大决策也必须经过职代会的同意和审查;股东会、董事会则是由《公司法》规定的最高权力机构,负责制定公司的各种决策。多重机构都能参与企业的决策过程,说明企业内部存在着多重权力机构,而在权力多元化的条件下,很难保证指挥系统的统一性。这种情况,是与企业作为商品生产者、作为能动的市场主体的本性是相悖的。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企业要顺利地履行商品生产者和市场主体的职能,就必须完善经济机制,确立统一的权力机构和指挥系统。

如何理顺企业内部关系,改革企业领导体制,在企业改革的实践中,主要有以下两种模式。第一种是兼职化模式。即由一个人兼任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职务。这种模式有助于解决统一指挥和提高工作效率的问题,但也有不利之处,例如总经理如果不是党员,就不能兼任党委书记,另外在规范的公司制中,董事长一般不能兼任总经理。由于存在着上述问题,这一模式不便于普遍推广。第二种是融合化模式。在机构融合上,大多数职能相近的党政部门实行合署办公;在职责融合上,党委成员和职代会成员经过正常程序,可进入董事会和监事会。现在看来,第二种模式有助于精简机构,减少制约因素,便于形成高效、精干、统一的指挥与管理系统,具有普遍推广的实用价值。

(三)改革分配方式,完善经营者年薪制

在22户国有大中型企业内部的分配制度改革中,根据职工实际完成的工作量和企业的经济效益,来确定具体的分配方式,拉开了收入差距,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其中重点是对经营者实行年薪制。经营者是企业重大决策的实施者和执行者,负责安排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担负着很大的责任和风险,因而对完成任务好、业绩高的经营者,应当实行重奖。厂长或经理的年薪,其数额是根据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程度、资产的保值增殖和技改完成情况来考虑。厂长(经理)的年收入可为职工平均收入的3-10倍。

对经营者实行重奖,这是调动经营者积极性,强化企业内部激励机制、增强企业活力的一项重要措施。但是从22户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试点情况来看,多数企业都未实行年薪制,其原因就是在目前平均主义和“大锅饭”观念还没彻底克服的条件下,经营者大都存在着不愿拿、不敢拿的心理。为了完善和落实年薪制,应当在制度上把职工分配与经营者分配分开来。其具体办法是:(1)经营者的年薪不应由企业确定和发放,而应当由主管部门或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确定和发放;(2)年薪制既可以对经营者个人实行,也可以对经营者集团实行;(3)经营者年薪收入可以不计入成本,而在企业盈利中提取。

(四)减轻企业负担

目前国有企业的负担主要是债务负担、职工安置负担和社会负担。

关于债务负担。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较高,表明企业自有资金较少和经济实力不强。目前企业80%的盈利,以各种税费的形式上缴各级政府,企业留利很少。这就造成了企业对银行的全面依赖,企业不论是固定资产投资、技改投资还是流动资金,都要依靠银行的贷款,离开了银行的支持企业就无法生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很难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为了减少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增强企业的资本实力,必须建立企业正常的补充生产经营资金的机制。(1)以前国家规定可在销售收入中提取1%用于补充流动资金,现在应当提高这一比例。(2)提高折旧基金的提取比例。(3)出售国有资产或国有股权的收入,应留在企业用于补充生产资金。

关于职工安置负担。这包括企业富余人员和离退休人员的负担。对于企业的富余人员,可以由企业与国家共同出资,采取再就业培训、转换工种、开发第三产业等多种方式来安置。对于离退休人员,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制度,逐步实现统筹和社会统一管理,来减轻企业的负担。

关于社会负担。减轻企业负担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剥离非经营性资产。对不同的非经营性资产,可采取不同的剥离方式。一是将非经营性资产剥离出去后成立独立的法人单位,进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主要是指某些可以改造成有盈利能力的那部分非经营性资产,如商店、招待所、劳动服务公司等。二是企业代管,有些非经营性资产如医院、学校等,剥离出去后短期内很难作到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可暂时由企业代管,国有资产的一些收入可以拿出一部分用于对它们的补贴。三是生活福利设施剥离出去后,可以由政府予以接管,纳入市区统一的社会服务体系,对社会开放和营业。

注释:

*参加本课题讨论的有:章玉钧、肖光成、余国华、韩儒理、孟庆山、郭元晞、陈永忠等。

标签:;  ;  ;  ;  ;  ;  ;  ;  ;  ;  ;  

四川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探讨*_国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