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代小说发展过程中志怪成份的消长

论唐代小说发展过程中志怪成份的消长

温灿龙[1]2004年在《论唐代小说发展过程中志怪成份的消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唐代小说中怪异描写成份的大体变化趋势,大至可分为叁个时期:初期的传奇作品基本上是承袭六朝时期志怪的创作特色,题材内容多以描写神怪故事为主,但篇幅较魏晋南北朝时期较长,而敍述故事情节发展过程方面也比较详细具体,作家们已逐渐留意到人物形象的描绘与结构的完整性。创作意识开始有所发展,较诸六朝时期的“实录”和不是有意创作的路向明显不同,显示出唐人传奇已初具承上启下的发展痕迹。中唐时期,是唐人传奇空前繁荣的鼎盛时期。这时期的作品在内容上,一个重要特点是从初期以志怪味较重为主的作品开始过渡到以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为主。即使是一些牵涉神怪的篇章,也往往暗含有社会现实的成份。而且反映的生活层面较为广泛,触及到社会的敏感问题方面,具有较高的批判价值。艺术方面也更趋向成熟,作家想象力丰富,故事结构布局细致精密,情节曲折动人;且能注意人物形象的描绘和刻画形态晚期的小说作品,由于晚唐政治形势、民众心理等方面的作用,志怪气味复盛,题材内容倾向搜奇猎异,与现实生活逐渐疏离。唐人小说经过由承袭前朝到创新繁盛,再到走向衰落的叁个时期,也是唐人小说中的志怪描写成份长而消,又消而长的叁个阶段。

汪聚应[2]2002年在《唐代侠风与文学》文中指出唐代侠风炽盛,初、盛、中、晚绵绵不绝,成为继战国、两汉、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又一次任侠高潮。同时,唐代出现了的文人任侠风气和文人之侠以及咏侠诗和豪侠小说,成为唐代文学思想内容和美学风格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可见,唐代的任侠风气,显示了与文人、文学的密切关系。但在唐代文学研究中,“唐代侠风与文学”还是一个鲜有人涉足的领域。因此,“唐代侠风与文学”注意在中国侠的历史文化变迁和中国侠文学承传发展的座标中,立足于唐代侠风和侠的文献记载,立足于唐代文学中丰富多彩的任侠内容和任侠精神,通过对唐代侠风和侠的历时性的宏观观照和共时性的类型分析,以期揭示唐代侠风和侠的时代特征和精神内涵,揭示侠义传统和侠文化在唐代的流传与新变,为进一步揭示唐代侠风与文学的关系、揭示唐代文学中某种特质的形成建立一个较为科学的层面。同时,“唐人侠风与文学”也力图通过唐代任侠风气对文人的人格理想、生活理想、审美理想的影响和对唐代咏侠诗、豪侠小说的探讨,进一步揭示唐代文人独特的时代文化心理以及唐代文学中某种文学主题、体裁和风格形成的直接原因。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叁大块,即唐代的侠风和侠、唐代的侠文学以及唐代侠风与文学的关系。 在唐代侠风和侠的研究中,首先研究分析了自战国、两汉经魏晋六朝、隋唐到宋元明清中国古代的侠风和侠,为在侠的历史发展中揭示唐代侠风和侠建立了一个重要的座标。其次,通过勾稽《旧唐书》、《新唐书》和唐代史料笔记等文献中有关唐代侠风和侠的记载描写,综合分析了唐代任侠风气的社会文化成因、侠风流变以及任侠群体中的类型和地域分布。 在唐代侠文学研究中,首先从《全唐诗》、《全唐诗补编》等唐诗总集中搜辑出唐人咏侠诗四百多首,又从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搜辑出魏晋六朝咏侠诗七十多首,并对宋、元、明、清各代咏侠诗的创作进行了初步整理和宏观研究。在咏侠诗宏观发展过程中分析了唐人咏侠诗的社会思想文化渊源、唐代诗人与咏侠诗的创作、唐人咏侠诗的内容、艺术及其文学地位。其次,从唐代传奇、笔记小说中考辑出唐人豪侠小说九十叁篇,对其创作、内容、艺术以及豪侠小说武功描写与杂技的关系进行了深人的分析研究。 在以上两方面充分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唐代任侠风气对文人人格理想。生活理想和审美理想的影响,深人分析了唐代仟侠风气与文学的关系。 本论文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 1.唐代是中国侠文化史上古代侠和近代侠的分水岭。唐及唐前,任侠风气的主体为上层权贵豪富和文人,以少年游侠为核心和形象代表,贵族化、享乐化色彩重;唐后各代任侠风气的主体为民间群体,民间世俗性和结社性色彩重。唐代任侠风气是中国古代任侠风气的最繁荣的展示和中国古代型游侠的最后辉煌,与唐代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相一致,表现出承变期、高昂期和变衰期的全面发展过程。包融了丰厚的现实内容,成为唐代时代精神的表征之一,形成了类型齐全,富于特征性的任侠群体。任侠被视作一种英雄气质,成为唐人身上的重要习性和当时社会普遍的价值观念。同时,它又与文人士大夫宣泄不平之气的心态和建功立业、追求自由的人生理想相合拍,洋溢着高昂的时代内容,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文学审美观念。 2.唐代咏侠诗的创作是波及初盛中晚绵绵不断的咏侠诗潮,唐人咏侠诗和高昂的任侠风气、边塞时事、文人建功立业等现实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价值体系,又在对魏晋六朝咏侠文学传统的继承创新和近体诗新的艺术形式下提高了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成为咏侠诗发展史上一座承前启后的艺术高峰。唐代数量较多的豪侠小说,不但使豪侠成为唐人小说的一个主题类型,而且首开风气,为后世武侠小说的创作奠定了丰厚的基础,在武侠小说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3.唐代任侠风气和文人崇侠任侠、侠文学创作显示了唐代侠风与文学的密切关系。这种关系表现在文学和文人两个文化层次。唐代侠风对文学的直接影响是促进了唐人咏侠诗和豪侠小说的创作与繁荣,并以其刚健豪放、昂扬向上的文化精神促进了唐诗风格的形成和豪侠主题在传奇小说中的确立。唐代侠风对文学的更为内在的影响,则是通过影响文人的人格理想、生活理想和审美理想而影响到文学创作的风格特征和精神内容。

黄洁琼[3]2014年在《形象与现实》文中研究指明自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儒家几千年来被视为社会的正统思想。随着政权更替,儒佛道文化在融合斗争中此消彼长,进入唐朝时期,儒家势力被极大削弱,佛、道两教先后达到顶峰。武则天时期奉行“抑道崇佛”,佛教一时风头无两,占据社会主流地位,神佛为世人敬仰依赖。而唐玄宗开始,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实行“以道压佛”,道教迎来黄金时代,求仙学道成为个人的人生追求,出世为修仙之人追求的最高境界。唐代佛道思想的盛行反映在文化上,便是鬼神怪说在市井盛行,难辨真伪。其中,女鬼故事在经历了魏晋志怪小说到唐传奇,已初具规模,为宋话本、元杂剧直到明清集大成者的女鬼系列小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本文的研究便是以《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中的女鬼形象为基础,通过与小说中其她女性异类的描写进行比较,总结出《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女鬼的独特性,继而探索其艺术想象背后反映出的唐代人民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总结出女鬼形象对唐朝社会的意义。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交代本文的研究内容,说明研究的方向和意义。其次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采取文献法,再对不同主体的形象描写进行直观对比,有利于全面的总结出女鬼形象的特殊性。然后对本研究涉及的“鬼”、“神”、“精”、“怪”、“巫”这五个概念进行界定,确定本文的研究范畴。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一书,重点在于分析《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中女鬼形象的特征。首先,从外貌、服饰、性格、爱好四个方面进行简单概括。接着,详细描述女鬼和人类的七种互动形式。最后,比较小说中的女鬼与女神、女精、女怪、女巫的不同描写,从而全面直观的展现出《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中的女鬼形象。第叁部分,整理了唐代以前的女鬼形象,总结出唐代女鬼的两大特征——世俗化、人性色彩。然后对于女鬼类型、故事情节等所表达的佛教、道教观点进行阐述,说明唐代笔记小说中的女鬼形象所独有的文化内涵。第四部分讲述《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女鬼形象与唐朝社会的关联性。首先是宗教在唐代迎来发展契机,政治需要推动了佛教和道教的繁荣,佛教和道教自身发展的需要又推动了鬼神小说的普及,丰富了女鬼形象,宗教教义的世俗化也为女鬼形象的世俗化创造了思想条件。其次,唐朝女性政治地位的提高,佛教、道教对男女平等的倡导,都为女性的个人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但儒家文化对女性的束缚仍然存在,这就导致笔记小说中女鬼的形象呈现多样化特征。然后是小说领域中的创新,唐传奇作者都是当代文化水平较高的知识分子,也不乏当朝重臣,这使得唐朝笔记小说无论是文字风格还是思想内容都白成一派,女鬼形象也被赋予了独特的思想内涵。最后,神鬼精怪描写满足了唐朝人民的好奇心理,是唐朝好奇文化的产物。第五部分主要分析《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中女鬼形象所蕴涵的意义。从文化功能理论来看,无论是借女鬼宣扬宗教观念,还是以女鬼经历影射社会现实问题,又或是女鬼的形象对唐朝以后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都反映出唐朝各阶层的需求,是唐朝社会思想的体现。最后,结语总结全文内容,说明本研究的局限性,指明需要深入研究的相关问题。

谭浩源[4]2014年在《关中盛唐壁画墓中的四神图像研究》文中指出在唐墓壁画的发展演变当中,玄宗时期的墓室壁画一直被认为是简化和式微的一个阶段,但通过全面考查,这一时期墓室壁画的内容和题材不能以此而概括。玄宗时期,壁画题材、内容和布局出现了多方面的变化,其中,四神图像的转变尤为引人注目。这一时期,朱雀、玄武图像重新被绘制到了墓室壁面之上,从而与墓道中的青龙、白虎图像重新构成了完整的四神组合形式。由此,也构成了唐墓壁画中全新的图像配置模式。这在成功表达四神的思想观念同时,也反映出这一时期时人的丧葬观念、墓室壁画的主题和思想均较前一时期有所调整。本文正由此出发,希望通过对当时社会思潮、丧葬观念乃至图像配置等多方面的分析和考查,探讨图像转变的原因及其体现的影响和意义。全文共分叁章:第一章讨论玄宗时期四神思想得以被强调和注重的社会基础及其在此时期的发展和应用;第二章从视觉文化角度探讨四神图像在这一时期的时代和地域特点,分析其得以重现的原因及图像所承载的功能和意义;第叁章尝试在此研究基础上,探索社会思潮、丧葬观念和图像之间的影响和关系,讨论墓室壁画设计主导思想和核心原则问题,并进一步联系整个时期墓室壁画题材和布局的变化,为“开天”之变的综合研究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论唐代小说发展过程中志怪成份的消长[D]. 温灿龙. 暨南大学. 2004

[2]. 唐代侠风与文学[D]. 汪聚应. 陕西师范大学. 2002

[3]. 形象与现实[D]. 黄洁琼. 安徽大学. 2014

[4]. 关中盛唐壁画墓中的四神图像研究[D]. 谭浩源. 中央美术学院. 2014

标签:;  ;  ;  ;  ;  

论唐代小说发展过程中志怪成份的消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