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日本报业的发展与嬗变
尹娜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
摘要: 1867年明治维新促使日本主动国门,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意识等诸多方面接受西方文化,这股风潮被称为“文明开化”,这是继日本吸收中国唐宋之后对外来文化吸收的又一次热潮。随着西方文化的导入传,在教育普及、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进一步发展的背景下,日本的纸媒也登上历史舞台。事实上,日本纸媒的经历了从报到街谈巷议到关注国家政治,再到鼓吹战争的变化轨迹,这一变化过程既体现出了纸媒的本质,也与该时期日本自由民权运动的性质息息相关。日本纸媒对战争的支持和鼓吹,加速了日本在军国主义道路发展的步伐。
关键词: 日本;报业;发展;嬗变
一、19世纪末日本报业的发展
日本报纸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江户时代的“瓦版”。当时社会上的将奇闻怪谈刻在粘土做的瓦坯上,烧制成型后,拓印于纸上,故称“瓦版”。由于商贩们边读边卖,所以也称为“读卖瓦板”,这是日本报纸的雏形。据说1615年大阪夏之阵的就是通过“瓦版”进行报道的。在江户时代,无论是火灾、地震等灾害,还是街谈巷议,乃至批评幕府政治的话题,都被印刷在“瓦版”上在街头巷尾叫卖出售,“瓦版”对信息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日本最早的日报是诞生于1870年(明治3年)的《横滨每日新闻》。随后在1870年至1879年间,以《东京日日新闻》、《日新真事誌》、《朝野新闻》、《读卖新闻》、《邮便报知新闻》、《朝日新闻》等报纸为代表,报纸和杂志不断创刊问世。到了19世纪80年代,报纸多与自由民权运动相结合,以发表政治观点为主的政论报纸大量出现并获得了显著发展。当时,这些作为言论机关的报纸被称为“大新闻”,意为大报。在大报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倡导“中立自由”的《实事新报》创刊了。与此同时,以普通百姓为对象、带有娱乐色彩的“小新闻”(意为小报)也陆续问世,1875年创刊的《平假名绘入新闻》、《假名读卖新闻》等小报都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
1890年前后,兼具时政报道与娱乐报道色彩的、以新闻报道为重心的全国性商业报纸开始出现。以《大阪朝日新闻》、《大阪每日新闻》为代表的两大报纸凭借对甲午战争的新闻报道为契机,取得了实质性的发展。1900年日俄战争前夕,《万朝报》、《二六新报》成为异军突起的报业新锐,随着发行量的不断增大,开始从社会大众角度剖析政治问题,报道内容也更倾向平民化,在一般民众中颇受欢迎。
1898年(明治31年)报纸年发行量的前五名分别是:年发行量3621 万份的《大阪朝日新闻》,年发行量为3148 万份的《万朝报》,年发行量3059 万份的《大阪每日新闻》,年发行量2072 万份的《中央》和年发行量1548 万份的《东京朝日新闻》,这些报纸日均发行量在5 万-12万份左右。
与报纸并驾齐驱登上历史舞台的还有各种杂志。1873年由森有礼牵头组建明六社,次年《明六杂志》创刊,明六社成员在该杂志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内容涉及政治、思想、历史等各方面。该杂志每月发行2-3 回,发行份数约为4000-5000份,虽然后期因明治政府干预而被迫停刊,但作为日本学术杂志的先驱,《明六杂志》在启蒙思想的传播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1877年以讽刺画为中心的漫画杂志《团团珍闻》创刊发行,1889年《国家学会杂志》、《史学会杂志》等各种学术杂志也纷纷问世。
日本近代报业发足于明治维新,是美国准将柏利率黑船进入日本横滨港口,使得日本主动打开国门、吸收西方思潮的产物。无独有偶,中国近代报业的发端也与欧美列强的侵略有关。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列强借此进入中国,从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开始对中国进行侵略。报纸无疑成了外国对中国进行文化输出最方便、最快捷的手段之一。19世纪60年代,《上海新报》问世,这是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第一家报纸。1872年英国商人在上海创办《申报》,这些报纸被认为是中国近代报业的发端。由此可见,明治维新时期报纸成为宣传新政、谈论政治的舆论工具,其成功经验也对中国近代报业产生了一定影响。甲午战争的失败和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惨痛事实,唤醒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提出了变法维新的主张。受日本明治政府借报纸的平台宣传新政这一举措的影响,中国的维新派也努力通过办报来宣传变法精神。1895年5月8日,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创办报纸《中外纪闻》,利用报纸的受众面广、流通速度快这一特点,报道时事,宣传变法。同年9月他们组织强学会,印制书刊,介绍西学,制造舆论,积蓄实力。不久后强学会上海分会成立,《强学报》同时问世。与日本报业在发展过程中曾受到明治政府打压一样,1896年初,《中外纪闻》与《强学报》遭到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封建顽固实力的攻击和阻挠,被禁止发行。但是《中外纪闻》、《强学报》等报纸所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人们已经习惯了通过报纸针砭时弊,议论时政,维新变法的思潮正在冲破阻扰,积蓄力量。1896年至1898年间,维新派在北京、上海、湖南、广东和广西先后设立学堂、学会、报馆近三百多所。梁启超主笔的上海《时务报》,严复等编辑的天津《国闻报》,这些报纸宣传变法的重要性,倡议民权学说,在当时颇具影响力。梁启超等有识之士通过创办报纸,宣传变法精神,开创了中国政治家办报的先河,也将中国报业发展带入新阶段。
课程改革的本质是适应国家及社会人才培养的要求,修正及调整原有课程中的问题和缺点,改善课程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及水平。通过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改革,“基础会计”的教学效果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二、明治政府对报业发展的约束
在这种情况下,明治政府又于1875年继续颁布了《新闻纸条例》,其第1 条写道,“凡欲发行报纸者,必须向内务省提出申请,获得许可”,13 条规定“刊登企图反政府颠覆国家言论,引起骚乱者监禁1-3年”。以此进一步加强对言论的管制,并对违规者进行处罚。同时还颁布了《谗谤律》,规定无论公私事与否一律严禁批判官吏。在此情势下1873年组建的明治政府对于纸媒管制的原因在于政府专制统治的本质,明治维新是日本“自上而下”的近代化革命,它并没有从本质上触动官僚专制的统治,生产关系决定上层建筑,这也决定了明治政府对以纸媒为阵地的自由民权运动的态度。
随着自由民权运动的推进,各大报纸成了讨论自由民权运动的舞台,其中不乏发表反对政府言论的报纸。报纸已然成为自由民权论者的最大武器,日本明治政府也觉察到了报纸的威力,担心其影响力过大,会对政权稳定构成威胁。因此于1873年10月太政官第352 号颁布了《新闻纸发行条目》,规定发行报纸须经过政府批准,严禁在报纸上批判法律与政治,严禁报纸妨碍国事与政事。但由于《日新真事志》为英国人创办的报纸,政府难以监管,设置民选议院的建议书就刊登在《日新真事志》上。可以说,《新闻纸条目》并没有起到明治政府预期的效果,各报继续以报纸为阵地,发表反政府言论。
三、日本近代报业对同时期中国报业的影响
此时期日本纸媒迅速发展发展的原因有二。其一,印刷技术的进步为报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本木昌造(1824-1875)是日本活版铅字创始者,活版铅字印刷使得日本印刷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和进步,日本最早的日《横滨每日新闻》就是本木昌造的徒弟印刷的。其二,自由民权运动从思想上推动了纸媒的发展。日本明治维新是一场“自上而下”革命,但接受了西方先进思潮的知识分子对明治政府的专治并不买账,他们以纸媒为阵地,宣传自由民权运动,同时也客观上促进了纸媒的发展。此时期,除了少数官办报纸外,民间报纸接二连三创刊发行,足以说明纸媒已然成为自由民权运动的重要阵地。
磁通门传感器安装示意图如图3所示,传感器磁芯接口垂直于电力变压器铁芯叠片表面放置,安装磁通门传感器后,主磁芯中的交流磁通ΦAC和直流磁通ΦDC将通过低磁阻磁路流过磁通门传感器,从而在该区域产生高磁通密度。假设变压器堆叠方向指向Z方向,这意味着磁通路径平行于X-Y平面。为了实现低磁阻路径,磁通门传感器的堆叠方向指向X方向。
四、结语
日本纸媒的发展是明治维新历史背景下必然的产物,铅活字印刷技术的革新与西方思想的涌入,为纸媒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技术与思想层面的保证。同时期,中国的报业也取得了发展。可以说,中日两国的报业几乎是同时期产生的,在报业的起步萌芽阶段两国报业既不同程度地受西方国家的影响,又相互借鉴相互影响。
根据我国发电厂污染物排放的相关法规限定,发电厂燃机的NOX排放量需要限制为低于50mg/m3,任何火电厂的NOX排放量都必须严格遵守这一标准。然而在实际生产过程当中,以西门子9F燃机为例,虽然该燃机机型装配有低浓度NOX混合燃烧装置,在9F燃机工作过程当中,会在内燃机工作载荷超过一半时自动开启进气导叶片,使得内燃机的工作方式变为均相预混,进而将NOX排放量严格控制在规定范围内。在实际生产过程当中,NOX的排放量并不是一个常态,可能会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对工业生产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日)井上清.日本历史[M].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241.
[2]周光明.日本步入近代化过程中的政府与新闻媒体之关系[J].国际新闻界,2001(2):76-79.
[3]宁新.日本报业简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24.
[4]赵冬梅.基于原型理论的日语动词自他性认知探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7(7):20.
[5]王东艳.日本近代报业的形成及其特点[J].日本学论坛,1994(4):62.
注: 本文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日本近代报纸的衍生机制研究”(2017SJB015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标签:日本论文; 报业论文; 发展论文; 嬗变论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