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工作要“慢慢来”_思想政治课论文

思想政治课应在“慢”中前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课论文,应在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的序言中写道:“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1]孩子慢慢来到这个世界,慢慢地成长,所有喜爱孩子、教育孩子的人,都应像龙应台一样学会耐心等待,犹如等待枝头挂满果实,从春天等待到秋天。这才是最美丽的教育场景,一种关于“慢”的教育艺术。然而,这却与当下追求快节奏的思想政治课堂格格不入。

      一、当下的思想政治课节奏太快了

      随着网络时代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中国的教育某种程度上步入了一个“快教育时代”。大家有时用超乎寻常的模式,希望能在短期里创造奇迹:三年的课两年上完,剩下的一年用来应付高考;高考结束,部分学生把教材连同成堆的试卷一起撕掉、卖掉甚至烧掉;放眼课堂,很多教师像做工程一样抢进度、赶时间,看不到教师从容地提问、耐心地等待、真诚地倾听,看不到学生全神地阅读、安静地思考、自信地质疑。师生马不停蹄,没有一点缝隙,没有一丝停息。冷静思考,课堂教学走得太快透视出浮躁功利的教学态度,表现为急躁轻率的教学行为,其结果要么如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要么似走马观花、不得要领。这样的“开快车”实质上违背教学规律,说到底是对学生作为一个个鲜活生命个体的漠视。

      二、思想政治课应该放慢教学节奏

      (一)放慢教学节奏是政治学科特性的需要

      高中政治教材的名称是“思想政治”,政治学科的灵魂是“思想”。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规定:“思想政治课是中学的一门主要学科,是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知识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这一规定说明思想政治课程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课程的特有性质,承载着课程教学和德育的双重任务。也就是说,思想政治课程不仅要解决学生“知不知”的问题,更重要的它还要解决学生“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但是,即使是知识的获得,通常也是一个困难、缓慢的过程,人的成长更是曲折、艰难,有自己的规律。[2]换言之,知善未必行善,从道德知识到道德实践的转换必然是一个漫漫长途。所以说,德育本身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要尊重这一客观事实和规律,思想政治课教学是非慢下来不可的。

      (二)放慢教学节奏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

      《南方周末》曾刊登过一名高三学生的文章《我被中国教育逼疯了》。文中作者发出了令人痛心的呐喊:“我被中国教育逼疯了,我不清楚自己是怎样走到今天这种地步的。父亲说:‘考不上一本你就去死,你死了老子不会掉一滴泪……’我受够了!我想过自杀,但我不甘心被中国教育折磨死。我恨父亲,我更恨中国教育,是中国的教育让所有亲人只用分数衡量人。”作者近乎绝望的呼喊难道还不足以引起我们沉重深思么?如果我们辛辛苦苦兢兢业业所进行着的教育,最终培养出没有幸福感、使命感、且心灵空虚灵魂虚无而仅仅拥有“知识”的人,那将来的社会又将成为怎样的社会?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回归其本义和初衷,旗帜鲜明地追求其“育人”价值,多给学生一点思考感悟的时间,多给学生一些交流探讨的机会,多给学生一片阳光灿烂的天地……让每一位学生做课堂的终身受益者。

      (三)放慢教学节奏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一文中写道:“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我嫌他爬得慢,催他、扯它,甚至踢它……放弃它,任它往前爬,我闻到了花香,看到了星斗……体会到了以前没有的东西。我恍然大悟,原来是上帝叫蜗牛带着我去散步。”细细想来,我们不正是牵着蜗牛的人吗?因为学生学得慢,我们越俎代庖;因为学生考不好,我们怒其不争;因为学生犯了错,我们大发雷霆。结果,学生受伤,我们疲惫,可以说是“两败俱伤”。教育是一种慢的事业,需要平静和平和,需要细致和细腻,更需要耐心和耐性。正如教育学者张文质所说:教育的变化是缓慢的、细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潜,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需要从容、悠闲、优雅的心态。[3]作为担当“人类灵魂雕塑师”这一天职的我们,应该调整好心态,静心倾听学生声音、细心关注学生成长、潜心研究教材教法,这样才能培养我们的耐心和智慧,锤炼教学功底,促进专业成长。

      三、思想政治课应追求怎样的慢

      思想政治课追求的“慢”,不是死气沉沉的“慢”,也不是随心所欲的“慢”,而是贴近学生生活的“慢”,是符合教学规律的“慢”,是为了抵达快的“慢”,是为了提高效率的“慢”。

      (一)慢在重点中

      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师,不能只把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的纯理论简单地传授给学生。尤其在处理一些“冰冷僵硬”的重点知识时,教师要放慢教学节奏,要舍得下工夫,花大力气,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通过小组合作,深入探讨,进而理解和消化这些重点知识。

      比如在《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国家利益是如何决定国际关系”这一重点知识,笔者精心创设了情境材料——中法关系风风雨雨的十年:2004年1月26日,胡锦涛访法,中法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法关系前景看好;2008年12月6日,时任法国总统萨科奇不顾中国强烈反对,执意会见达赖,中法关系陷入低谷;2010年4月28日,萨科齐在中法关系出现裂痕后首次访华,中法关系翻开新篇章;2013年4月25日,法国总统奥朗德首度访华,中法关系稳步向前;2014年3月25—3月2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首次对法进行国事访问,与法方隆重庆祝中法建交50周年,中法关系进入三维时代。围绕此情境材料,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2004到2014年,十年间中法关系为什么会经历从“热”到“冷”再到“热”这样一个过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本问题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并将交流探讨的成果向全班汇报。各组在充裕的时间里“研读”情境、“探索”问题、“深入”合作、“畅谈”感受,最终归纳出:中法关系由“冷”到“热”再到“冷”,这种变化是由国家之间利益的一致或相悖引起的。当两国有共同利益时就合作,关系表现为热;当两国利益相悖时便出现冲突,关系表现为冷。因为课堂节奏慢下来了,才使学生对“国家利益是如何决定国际关系”这一重点知识有了更丰富、更深刻的理解。

      基于此,在课堂教学中,思想政治教师绝不能作冷冰冰的“卫道士”,应该引导学生分清主次,对于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应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慢慢地咀嚼、细细地品味、静静地思考、悠悠地联想,争取让每一个学生能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辨别,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二)慢在生成处

      课堂,不是由一堵围墙、一段篱笆围成的一块自留地,教师也并不只是它的看守,学生也不会按照预先确定的轨道按部就班地发展。因此,我们需要对课堂进行重新的认识、理解、计划和安排,要有机融合教师、学生、课程、情境等资源,确立多角度、立体性的“交互”和“对话”,使思想政治课教学始终处于一个互动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如图1。

      

      课程改革下的思想政治课堂已由“完全预设”不断走向“动态生成”,生成性课堂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与沟通,是师生共同思考、合作探讨、平等对话、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揣摩他们的心理、体验他们的情感、调动他们的热情,激活他们的思维。这一切,慢才能达到。

      如在学习“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内容时,学生分析这样一则材料:某乡农民刘某拉了一车西瓜准备去县城卖,途中碰到一伙歹徒拦路抢劫,一车西瓜被抢走了。无奈中,刘某和他的儿子跑到派出所报案。听了案情,值班民警说:现在已经下班了,再说,一车西瓜也不值多少钱,这事我们管不了。围绕“面对值班民警的行为,刘某应该怎么办”这一话题,许多学生纷纷阐述自己的看法。正当笔者准备进行总结,引领学生充分认识民主监督的意义,珍惜自己享有的民主权利时,突然有个学生脱口而出:“既然已经下班了,民警不管也是正常的。”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骚动起来。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意外”,如果“扼杀”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如果“无视”会丢失德育的功效性。思考再三,笔者以“民警该不该管”为辩题,在班级组织了一场辩论会:正方是“民警应该管”,反方是“民警不该管”。学生很兴奋,一番唇枪舌剑开始了。

      正方:民警的职责就是维持社会秩序和保护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当公民遇到紧急情况时,民警挺身而出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反方:民警在上班期间是警察,但是下班时间只是普通市民,没有业余抓贼的义务。并且民警在繁重的工作后也应享有休息权,这样才能恢复体力,才能更有效地工作。

      正方:警察不同于其他职业,警察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警察履行职责的特殊方式:不管是在工作或非工作时间,只要遇到属于其职责范围内的紧急情况,就应挺身而出。

      正方:如果警察以下班为由,临危退缩,不仅会伤害人民群众的感情,纵容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而且会损害人民警察的集体形象。

      经过思考、争论、探究,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民主监督的实质和意义。很显然,学生通过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所收获的要比教师单纯的说教丰富得多。虽然我们可能因为处理鲜活的生成问题而放慢了教学速度,脱离了教学设计,扰乱了教学计划,减少了教学内容,但学生的思维方式正确了,探究能力提高了,看问题也更全面了。可见,精彩的课堂需要等待,这是一个尊重的表现,尊重学生的认知,尊重学生的思维,尊重学生的差异。

      (三)慢在生活里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课程的基本理念第四条为:“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本课程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我们不要急于把完整的结论抛给学生,因为学生在没有经历亲手实践、探究实验的无意识状态下所获得的知识是不清晰、不透彻、不牢靠的。我们要停一停、等一等,给学生一个实践和体验的过程,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去调整自己的认识,同化、重构新的知识。

      思想政治课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生活处处都是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场”和“实践场”,思想政治课应时时处处联系着生活,观照着生活,浸润着生活。笔者记得曾经和学生分析这样一道漫画题——《植“数”造“零”》(如右上图),本漫画设置的问题是“漫画给我们的哲学启示”。笔者并没有让学生仅就这个画面空谈,因为纸上谈兵很难让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学生深入理解“植‘数’造‘零’”这种情况。教师利用周末组织学生走进了班级在今年植树节栽种的那片树林,实地查看自己栽种的那些小树,并就此写出思考和感悟。等到再分析这道漫画题时,学生们侃侃而谈:有的说,看到当时干瘪枯瘦的小树苗如今生机盎然,感到非常兴奋;有的说,当时自己奋力地挖坑、细心地培土、辛勤地浇灌,但是如今小树苗却已成为枯枝,感到非常失落;有的说,当时栽种小树苗是成排成行的,如今却是东倒西歪,自己陷入沉思;有的说,自己栽种的小树苗已经成活,但是后来却被人为折断,看到小树苗身首异处,感到非常气愤……此时此景让笔者更深刻地认识到:思想政治课堂应该给学生一个田园式的生活,不仅要走进学生的生活,还要让学生走进生活。我们应给学生一方空间,让他们去发现;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去体验;给学生一个契机,让他们去思考。

      

      缺少生活气息的课堂是没有生命的课堂,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深入思考,精心选择,善于开发和利用生活资源,努力构建一个充满清新、充满活力、充满智慧、充满灵性的生活化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践行,做生活的主人。

      印第安谚语说得好,人如果走得太快了,不妨停下来,等一等灵魂。慢下来,我们才能从容领略教育事业的精彩;慢下来,我们才能轻柔触摸教育行走的真实;慢下来,我们才能用心咀嚼教育生活的美好;慢下来,我们才能细腻感受教育生命的神圣!课堂,就是扶着生命慢慢走。慢课堂才是真教育,只有在慢课堂的浸润下,每一个学生才能得到温情的照顾、真挚的鼓励、善意的提醒。我们的课堂,要慢点,再慢点,在“慢”中期待、在“慢”中教诲、在“慢”中践行、在“慢”中孕育,唯有如此,我们缔造的课堂才是温馨的、优美的、和谐的。

标签:;  ;  ;  

思想政治工作要“慢慢来”_思想政治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