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石门县夹山镇三板中学 415306
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实施10年多了,教师们更新理念、积极探索、勇于实验,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如学生主动地开展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我作为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探究活动中面对学生的变化、课程变化、教学形式的变化、考试变化中有一些思考、疑问和困惑,现与各位同行交流。
一、 新课程可喜的变化
1.学生更喜欢数学了。 新课程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比传统教材更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更关注学生的现实世界,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自我需求”,密切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相联系,引导学生亲身体验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课堂呈现勃勃生机,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共同学习的民主关系逐步形成,学生更喜欢数学了。
2.教师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每位教师来说既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也是不可多得的一次机遇。教师是新课程的开发者,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要重新认识、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们迫切更新理念,提高整体素质,重研讨、重实践、重反思、重互助的新型教研氛围蔚然成风,新课改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 新课程实验中的困惑与思考
1.课堂变“集市”,教学过于追求“情境化”。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教学环境,不仅可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更能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生动形象的数学问题与认知结构中的经验产生联系。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于追求情境化,“上游乐场分组玩”、“上街买东西”,单纯用“生活化”、“活动情趣化”冲淡了“数学味”,忽略了数学本身具有的魅力。新教材提倡设置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但教师不能简单化机械理解新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境由心造”——富于时代气息的情境的设置只有在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学生才能学会从数学角度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真正由情感体验激发有效的数学认知活动。
2.教师由“独奏者”过渡到“伴奏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有些教师常讲“我们要蹲下来与学生对话”,如果是平等的,有必要蹲下来吗?部分教师常重教案的精心设计,注重从如何教的层面考虑,照“案”宣科时更关注的是教学进度和当堂的教学效果,忽略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做数学”的过程,置学习过程中的“想不到”于不顾,只是形式上的牵着学生去合作、探究,不愿放手让学生去体验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淡化探索,重模仿,教师实质上还是“解题的指导者”,走出了新课程倡导的学生是探索知识的“主动建构者”的意境。
3.分组合作学习、讨论“热闹”充当新课改“标签”。 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教学中评价一个学生的重要指标,但评价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尤其是定性部分更要关注学生是否真的有效参与、独立思考,真正获得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部分教师刻意追求上课气氛热闹,笑声越多越好,小组讨论流于形式,讨论问题数学思维层次低,指向不明,为讨论而讨论,以问代讲,“双向交流”太多太滥,教学出现盲目性、随意性,教学过程匆忙零乱,缺乏整体性。课堂教学贯穿新课程理念必须重视“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基本思想方法),重视教学目标多元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评价的多样化与呈现形式与中考指向“短路”。新课标指出:“评价的方式应多样化,可将考试、课题活动、撰写论文、小组活动、自我评价及日常观察等多种方法相结合。”数学学习评价多样化,评价形式要求通过“评分+评语”的形式呈现。而现实的升学压力和功利性,让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基本素养的培养,“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不考,不教”成为课堂主旋律,更关注中考命题走向、题型分值,而对全新的中考命题新框架、新思路、新亮点,部分教师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缺乏细致深入的专业化研究。
新课改的精神、理念要转化为实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深入开展对新课程的研讨交流,让课堂教学与研究“共生互补”的同时,不仅要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而且要从主体认识上找根源,树立“问题意识”,积极实践,找差距,找问题,找不足,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素质。
论文作者:张常贵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6年10月总第10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23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新课程论文; 情境论文; 数学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评价论文; 《教育学》2016年10月总第10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