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力可靠性是指供电系统对电力持续供应的能力。它是供电系统考核电能质量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是评断社会经济是否发达的重要标准之一,也反映了电力工业满足国民电能需求的程度。为满足当前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必须有力保证供电可靠性。因此,本文主要探究如何提高电力运行中的供电可靠性。
关键词:电力系统;电力设备;可靠性
一、影响电力系统及电力设备可靠性的因素
1、落后的配电系统技术
目前,配电系统技术无法与时俱进,导致无法满足更加复杂的设备运行需求,影响供电可靠性。某些地方规划配电网时未利用智能设备和先进技术,没有构建自动化电网系统,导致运行故障频繁,且运行管理效果不佳。我国当前的电力自动化技术依然处于探索阶段,实际应用时存在许多问题。然而,频繁的检修配电系统将导致多次停电,无法提高供电可靠性。
2、不合理的配电网结构
当前,配电网的线路依然是放射形分布的发电源,需要较大的供电半径,覆盖广泛,无法满足实际的用电需求,导致时段性或区域性的断电,供电可靠性差。同时,由于配电网的放射性结构,只有少量的分段开关,使得独立性较强的各电源之间无法很好地协同配合,影响整个配电网系统的顺利运行。此外,线路经常处于高负荷运行状态,将存在较大的运行故障风险。
3、供电设备未能及时更新
短时间内建成完善的电力配网系统的难度较大,且供电设备全面翻新所需要的时间与精力都不小,因此部分地区设备较落后导致的安全事故频发。例如2018年4月27日,某供电局的一名员工误将变压器失灵问题归结于高压电线断路,而在维修时缺少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在检修时触电身亡。事故除变压器本身的损坏问题外,变压器供电能力不符、监控器失效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抢救的及时性。
4、日常维护等故障停电
配电系统直接暴露在外界环境,长时间的运行导致线路设备老化。为保障良好的配电线路和设备工作性能,电力部门需要进行定期维修,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隐患。维修前需要配电系统停电,以保障维修人员的生命安全,导致系统无法正常供电运行,影响供电可靠性。
4、部门人员合作意识薄弱
部分地区的供电企业内部的管理系统及其相应的制度规范都不够合理,管理存在较大程度的权责不清问题,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不足。于是因沟通不足而导致的工作效率大幅度减少,工作人员不能及时发现电力配网运行可靠性的安全隐患问题。在这种制度僵化的情况下,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降低、工作服务不达标,电力配网运行可靠性也难以提升。
二、提升电力系统及电力设备可靠性的对策
1、预防发生电线事故
落实按时、非定时的电线装置运营管制作业,加强检查和测量关键电信频率的工作力度,且在电压和断路设备上安装预防设备,核实电线等地方是否有障碍物,提前做好因季节或天气出现故障的防护措施,尽可能减小雨、雪、雷电等天灾导致的电线事故范围。如果电线由于地理原因无法达到标准,尽量使用绝缘电线代替裸露位置,以便更好地抵抗自然灾害。对于有较多雷电或环境不佳的地方,可使用20kV的电线替代10kV架空电线。
2、完善电力配网系统
完善电力配网系统可以从优化电网结构出发,根据先后顺序,按不同的方式提升配网结构的合理性。首先电力企业应当根据各地区的用电历史水平,借助如SAS,MATLAB等工具预期未来时期内各地区的用电规模与用电状况,通过线路预计与设计等方式确保地区用电容量的足够性与安全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次应当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完善检修工作,确保工作人员在制度的要求与安全的规范范围内完成结构改善工作。例如建设双回路式的供电方式以提升电力配网运行的可靠性。除此之外,电力企业还需要根据仪器损耗、折旧的速度安排设备的维修工作,避免仪器失修导致的起火、断电情况。最后,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与自动化技术及时调控并操作仪器设备,确保及时发现故障并及时排查故障,从根本上提高系统工作效率并保证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3、线路运行管理加强
定期修剪电力线路中阻挡的树枝等物,并将电力通道清理通畅。连接配电变压器的低压线和高压线时,应留充足的安全距离,减轻彼此间产生的不良影响。日常应巡视和维护线路,及时更新已老化的设备,通过在线监测时刻掌握电力系统的实际运行情况。安装设备时,应考虑交通事故产生的障碍,需在设备处做清晰的标记或安装减速带,而视觉无法触及的地方不
3、注重设备安装
同时,加强配电技术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检修人员的综合素养,提高供电可靠性的同时,缩短修复线路的时间。对于易发热的线路部位进行编号和档案建立,详细记录巡视工作。按照轻重缓急的程度,对发现和处理的问题制定检查和维修方案,力求逐步解决。雷电导致设备故障的防护工作必须落实到位,同时普及避雷器的应用知识,缩减停电抢修时间。工作人员随时随地检查接地体和防雷装置引下线是否生锈、腐蚀,并经常检测变压器、接地电阻等。
4、电网结构的优化
电网结构合理化可保障供电系统的供电可靠性。改造电网时,必须考虑其经济性、技术性及安全性。改变传统陈旧的供电模式时,加强和完善配电网架的重要条件是增加二次变电站间的线路,减少迂回路线,更新替换导线载面,且合理调整供电的半径和走径。使用的设备必须达到较高的可靠性水平才能进行组合,通过联系其他系统构建易维护且一元化运行的最理想网络。改造线路和重新构建的设计中,应考虑各方面因素。例如,线路应避开树林等障碍物;和道路之间保持一定距离;将预应力电杆运用在主要道路旁,避免车辆撞击时折断。装置断路设备必须选择合适的地方,可以分段操作电线。一旦出现电线事故或需要进行维护修理工作,需要减少停电范围,提升转供实力,同时保障断路设备的整定值,实时调节断路设备的电流数值。
5、提高软、硬件水平
为使配电系统的各个装置始终处于最佳运行状态并保持分配电能的作用,应使用具有高安全性能、品质优良、修理次数少的设备,充分发挥其用途,创建电能网络的硬件知名度。对于能力强的电力单位,可利用通信网构建和创新具有分配电能作用的网络自动化,监督、管理分配电能网络的整个过程。利用收集处理电路事故信息的功能,定位检查事故发生的不同位置,通过操纵实现复原供电。随时了解各个配件在网络中的实际工作情况,提前消灭电路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除了应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完善的网络结构,还需要严格系统的管理措施,保障检查、维修等工作的顺利进行。分配电能网络的科技含量随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渐增长,电力单位必须重视职工的综合素养培训,有针对性地提升其实际能力。创建供电安全性能的基本信息管理制度,通过完善或精准计算用户的断电时间提高其实时性。改善故障处置等相关机制,使安全性管制作业更完整。同时,尽量缩短停电时间,营造良好、安全的供电环境。
5、优化部门内部联系
设置管理考核制度增强部门之间的联系,借助制度的方式提升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工作交接。除此之外,管理人员还能够借助安排技术培训的方式来增强部门人员之间的学习、交流,降低沟通时信息失真情况的发生次数。
结束语
综上所述,提高配电运行中的供电可靠性,可为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提供更好的电能支持。提高供电可靠性离不开先进技术、工作人员的积极配合与政策保障,应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产品的作用,结合实际统筹安排,构建最佳的配电系统,真正实现线路管理自动化,保障线路安全的同时,减少维修线路的次数。
参考文献:
[1]高嘉鑫.陆丰配网供电可靠性与改善措施的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8.
[2]马海文.配电网供电可靠性分析及提高措施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17.
[3]张江.深圳龙华供电局供电可靠性分析及配电网投资效益评估[J].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19(20):177.
论文作者:罗世豪1,刘兴艳2,龙燕3,陈晓红4,张宇红5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9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8
标签:可靠性论文; 设备论文; 线路论文; 系统论文; 电力论文; 电线论文; 电能论文; 《电力设备》2019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