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对中国东北“武装移民”的考察论文_张逸伦

日本对中国东北“武装移民”的考察论文_张逸伦

(东北大学,辽宁 沈阳)

摘要:日本殖民主义者对中国东北的“武装移民”亦被称为“试验移民”。是日本帝国主义“寄兵于民”侵占中国东北的一种方式。1931年到1936年的五次“武装移民”作为向中国东北移民的先行“试验品”,为后来成为日本国策的“百万户移民”打下了基础。“武装移民”不仅对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同时日本政府和日本军国主义者对日本移民的隐瞒欺骗,也为日本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痛苦。

关键词:日本;中国东北;武装移民;强占;欺骗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开始向中国东北有计划,有组织的派出“武装移民”。所谓“武装移民”是以日本北海道的“屯田兵”为原型,携带武器,既能从事农业生产,又能随时参与战斗。狡猾的日本帝国主义者向中国东北地区移民,既解决了日本国内棘手的农村人口过剩问题,同时又能达到军事上对抗苏联,加强巩固对中国东北地区的统治等多重目的。通过历史研究分析来看,目前对于“武装移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殖民主义者强制收买中国农民土地,巧取豪夺之下给中国人民带来的伤害这一方面。而对于日本政府在招募“武装移民”时,向移民描绘的美好开拓生活的承诺,与实际开拓生活中日本移民受到的欺骗以及残酷的生活状态的对比研究较少。通过阅读整理相关文献及实例资料,本文拟对“武装移民”政策从出笼到实施过程进行论述分析,试图揭露日本帝国主义者的丑恶嘴脸,剖析“武装移民”对中日两国人民所带来的沉重灾难。

一.“武装移民”产生的原因

相比四面环海,耕地稀少,自然灾害频发的岛国日本,中国东北地理面积是日本全域的三倍,物产丰美土地肥沃,矿产资源十分丰厚。正因如此,当时的中国东北成为日俄侵略者竞相争夺的“宝地”。从1904年日俄战争起,日本,俄国,和中国军事力量在中国东北纵横交错,当时的中国东北地区也有“远东的弹药库”,“东亚的巴尔干”之称。[1]

九一八事变前,以轻工业为主要经济支柱的日本受到了世界经济恐慌的严重打击。从农村走向城市的大量劳动力失业返回农村,导致农村人口严重过剩。针对这一问题,日本政府将向海外移民作为解决的对策。日本拓务省首先将移民的重心放在气候条件与日本相似的南美地区,向中国东北移民仅作为南美移民的一种补充。[2]仅有满铁退伍兵在东北进行农业生产和“爱川村”移民团等小规模移民尝试。九一八事变后,为达到控制东北,藏兵于民的效果,日本政府逐步将移民重心转移向中国东北。正如田中奏折中指出,“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这样的论调在日本国内流行起来。日本殖民主义者也开始着手进行有组织,有规模的“武装移民”。

二.“武装移民”政策的出笼与实施

1932年1月,石黑忠笃,加藤完治,宗光彦三人经密谋后,向日本拓务省递交《满蒙移殖民事业计划书》,提出了主张招募以在乡军人为主体的移民。同年2月,日本关东军制定了《屯田兵制移民案要纲》,建议按屯田兵制办法移民。6月,“满洲开拓团之父”东宫铁男向日本政府提交《屯垦意见书》,7月由日本陆军,日本关东军和日本拓务省三方相互协商具体事宜。同年8月16日,“武装移民”预算方案在日本第63次临时内阁会议中被提出,并通过了《满洲农业移民方案》。[3]移民方案几经修改调整后,9月1日起正式发表移民募集公告书,开始了以在乡军人为主体招募对象的移民选拔。从“武装移民”计划的提出到具体实施仅用了不足一年的时间,足见日本殖民主义者对移民中国东北的急切。移民纲要中还指出移民的核心是具有战斗能力的特别移民和矿工业移民。日本政府强烈阻止无组织的自由移民和朝鲜移民。[4]可见“武装移民”中国东北地区,不仅期待在军事上控制东北,同时也觊觎着中国东北丰厚的矿产物产资源。

第一次“武装移民”募集时间从1932年9月1日至5日,仅五天时间。募集对象仅为日本东北部青森,岩手,秋田,山形等11县的在乡军人。选择在日本东北部地区招募是因为东北部农渔山村较多,冬季气候与中国东北相似,应募者耐寒能力强且经济较为贫困。招募对象必须单身奔赴中国东北,两年后可以接来家属或组建家庭。9月10日起开始对第一次“武装移民”进行为期三周的训练,并于10月3日集结向中国东北进发。从移民方案的制定到第一批“武装移民”向中国东北进发,仅仅用了三个半月。由此可见,在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对于控制中国东北的急切之心。短时间内仅对移民进行思想精神上的鼓励,而并未对实际移民生活技能进行系统性的训练。1933年春,第一次武装移民团在桦川县永丰村建立,后改称“弥荣村”。

随着第一次武装移民团开赴中国东北,次年,第二次“武装移民”团入殖地选定在“弥荣村”所在地南20公里的七虎力地区。招募对象与招募条件同第一次相同。第二次“武装移民”团于1933年7月到达七虎力地区,后迁至七虎力以北较为繁华的湖南营。第二次武装移民团团长由宗光彦担任并定名为“千震村”移民团。截至1943年12月,该团共有462户,1753人。

1934年3月日本拓务省发布《昭和九年度满洲自卫移民实施纲要》,开始着手招募第三次武装移民。因第二次“武装移民”团受到“土龙山事件”的影响,第三次武装移民团着重强调加强与当地中国农民的交流融合。招募的对象也由在乡军人转为在乡军人和普通农民同时招募。为防止“屯垦病”的发生,第三次“武装移民”团要求移民必须携家庭共同参与开拓。招募地也由日本东北部地区扩大为包括中部以西的山形,福岛,宫城,长野,山梨,岐阜,鸟取等十六县。[5]1934年10月来自日本各府县的第三次武装移民团到达黑龙江省绥棱县北大沟,建立“瑞穗村”移民团。截至1943年12月,第三次“武装移民”团,共计208户934人。1935年6月,来自日本各府县的第四次武装移民到达黑龙江省鸡宁县,截至1943年12月,该团共有259户,1029人。第四次“武装移民”团的选拔范围已经扩大到全国,入殖地的选择和收买土地管理也由日本拓务省转为满洲拓植公社。从第五次移民开始,由满洲移住协会主导的移民已由小规模武装移民转为大规模的集团移民。

从1932年起至1936年,日本帝国主义共组织四批“武装移民”入殖中国东北。从第五次移民开始,由“武装移民”转为“集团移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移民地点的选定和土地的买收

对于第一次武装移民,日本拓务省首先将目光瞄向吉林省蛟河以及奉天省通辽地区,在九一八事变以前,该区域为“东亚劝业会社”所购买的农场。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开拓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于“寄兵于民”,通过移民来制衡苏俄军事力量。同时日本关东军也寄希望“武装移民”来维持当地治安环境,镇压盛行的反满抗日武装。北满地区相对于南满,未开垦的荒地较多,最大程度能够避免与中国农民产生土地纠纷。综上原因,移民入殖地的选定不断北移,经与时任吉林省长协商,将佳木斯的桦川县永丰镇作为第一次“武装移民”的最终选定地。

由于第一次“武装移民”从地点选定到开赴东北仅一个半月时间,在选定地里不但有官有未耕土地,同时也含有大量当地农民的私有土地和正在种植中的土地。以第一次“武装移民”为例,所征用450平方公里的土地中,就包含了700町步的已耕种土地,耕作的农户共99户。日本拓务省仅按每人5日元这样严重低于市场的价格,强行从中国农民手中收取土地,并强制要求立即完成土地转让。[6]在日本政府武力要挟下,以土地赖以生存的中国农民流离失所。“武装移民”中很多人由于并不熟悉耕作之法,索性做起了地主,雇佣原土地所有者做长工。失去土地的农民为了生存,拿着微薄的收入耕种本属于自己的土地。大量的中国东北农民累死,饿死。日本殖民者收买土地的行为是不折不扣的强盗行为。

四.日本政府对武装移民的欺骗

在第一次“武装移民”募集时,日本拓务省提出向移民每人每月给予100日元的生活补助,并承诺在中国东北开拓生活两年后,再赠与15町步的土地,定期向国内家庭发放补助金等优异条件。[7]当时国内也鼓吹宣传“到满洲去”的理念。生活窘迫的日本农民面对如此优厚的“承诺条件”,争相报名。

开赴中国东北的“武装移民”也从此开始了悲惨生活。相比日本政府优厚的“承诺”,实际现实是,每个月仅有五日元的饮食费,折合每日不足17钱。当时牛马的饲料费为每日18钱。[8]“武装移民”每日食不果腹。分发的服装也仅有在奉天时,所配发的一套服装。经济上,需要依靠日本国内老家寄钱来维持在中国东北的开拓生活。日常生活中,被严格限制人身自由,强制要求参加大量义务劳动。[9]奔赴东北前的训练,仅局限于日本殖民主义者精神上的鼓吹,而并没有掌握在中国东北生活所需要的技能。防寒装备,居住的建筑物很不完备,种植水稻也毫无章法可言,劳作时也没有合适的农具可供使用,痢疾等传染病肆虐,指导员态度蛮横,能力不足。[10]在平时生活中经常遭受抗日武装和土匪的袭击。部分有良知的“武装移民”得知所耕种土地是殖民主义者以近乎抢夺的方式从中国农民手中得到的,内心挣扎不安。正由于长期处在这样饥寒交迫,内心不安,强体力劳动,精神紧张的状态中,“武装移民团”很多人患上了“屯垦病”。自杀和互相残杀的事件屡有发生。

五.政府缺乏责任与数据造假

残酷的开拓环境,一度导致“武装移民团”中出现大量的脱团者。日本政府为了不影响后续“武装移民”的发展,故意篡改脱团者数量。从日本拓务省官方数据来看,第一次移民团总人数为493人,其中死亡者13人(战死9人,病死4人),除名者64人,补充者16人,共计432人。总人数减少约一成左右。而根据战后大藏省秘密资料中显示:第一次移民团,总人数为492人,死亡人数不变,除名者40人,退团者达66人,共计380人。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了第二次移民团之中,第二次移民团共计494人,其中死亡者12人(战死10人,病死2人)除名者54人,补充者22人,共计450人。人员减少量不足一成。事实上,大藏省秘密资料的数据显示,移民团共517人,死亡者4人(战死2人,病死2人)除名者26人,退团者99人,共计388人,总数减少了近百分之二十五。[11]日本殖民主义者为了“武装移民”虚假的繁荣不惜篡改数据,颠倒是非,完全是一种欺骗行为。

作为把握中国东北开拓政策的大臣广濑丰作在去佳木斯进行实地考察时,本应对东北地区匪患状况,今后是否适合继续移民,移民地选定是否合理等情况向“武装移民”进行询问调查。而事实上,广濑大臣仅用一小时进行走访,在调查过程中完全没有倾听当地“武装移民”的意见和声音。[12]对“武装移民”毫无责任感可言。走访后在前几次“武装移民”报告书中显示,“武装移民团”生活状况优良,无移民产生水土不服等症状。移民人数也在不断持续增加。[13]

在第三次移民之后,日本农村经营情况持续恶化,在第四次移民募集前,各地方厅均请求更多的开拓民分配人数。日本政府对于国内农民过剩的问题,不寄希望于政策调节,完全寄托于向中国东北进行移民。1934年11月,关东军制定的《满洲农业移民根本方案》的出笼,开始由“武装移民”阶段转向“百万户大规模集团移民”。

结语:

在关东军1932年9月制定的《关于满洲移民纲要》中曾指出,“武装移民”政策的核心是为了“加强日满两国国防力量,维护伪满洲国的治安,宣扬日本的远东文化。”营造一种“五族协和”“王道乐土”的假象。而揭开这种假象,反映出的是日本殖民主义者煞费苦心的经营移民侵略的盲目和狂妄,包含的更是对中日两国人民造成的无尽伤害。

参考文献

[1]二松啓紀.移民たちの「満州」 [M].平凡社

[2]「関東軍統治部産業諮問委員会議事速記録」『満州移民関係資料集成 第一巻』不二出版1990

[3]顾伯冲.日本开拓团移民侵华纪实[M].商务印书馆

[4]「満州開拓史」満州開拓史刊行会編 1966

[5]「昭和九年度満州自衛移民実施要綱」(今吉敏雄文書)

[6][7][8]加藤聖文.満蒙開拓団—虚妄の日満一体[M].岩波書店

[9]「第一次移民団ノ内部的動揺二関スル件」『移民部創設当時公文書』

[10]「第一次移民幹部排斥運動勃発当時ノ状況及原因」『移民部創設当時公文書』

[11]「第一次満州特別農業移民人員異動調」「第二次満州特別農業移民人員異動調」(今吉敏雄文書)

[12]「大蔵書記官広瀬豊作氏ノ来訪視察ノ状況報告」『公文書雑件』

[13]「満州試験移民ノ実況」『満州実施要綱案』(今吉敏雄文書).

作者简介:张逸伦(1992.03-),男,辽宁省沈阳市人,东北大学日语语言文学专业2017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日本文化。

论文作者:张逸伦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0月4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21

标签:;  ;  ;  ;  ;  ;  ;  ;  

日本对中国东北“武装移民”的考察论文_张逸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