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个东欧国家访问的说明_博物馆论文

关于三个东欧国家访问的说明_博物馆论文

东欧三国访问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访问记论文,东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孙永猛(注:孙永猛,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 常书智,湖南图书馆馆长;李小强,山西省图书馆馆长;赵宝晨,文化部图书馆司办公室主任)为团长,常书智、李小强、赵宝晨为团员的中国图书馆代表团一行四人受文化部的派遣,于1997年9月18日至1997年10 月10日先后访问了罗马尼亚、俄罗斯、白俄罗斯三国。我们拜访了三国政府文化部(图书馆司),参观了15个不同类型图书馆——国家图书馆、总统图书馆、科学图书馆、市(县)公共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少儿图书馆、公园图书馆等,同时还参观了不同类型的博物馆(纪念馆)等历史名胜近20个,并观看了文艺演出,游览了异国风光。代表团所到之处,受到各方热情欢迎,有关方面都表示要与中国加强文化(图书馆)交流与合作。

1 访问罗马尼亚

9月18日下午2时,我们离京出访,取道苏黎世,转飞罗马尼亚,于19日凌晨一时(北京时间19日6 时)抵达世界闻名的花园城市布加勒斯特。在机场,代表团受到我驻罗马尼亚使馆文化参赞崔念强同志和罗马尼亚文化部接待人员(国家图书馆依沙彼拉女士,翻译娜拉小姐等)的迎候,为了使我们访事顺利,崔参赞和罗文化部文字司事前进行了精心策划,共同商拟了访罗日程安排,待征求代表团意见后即按既定方案执行,并由依沙彼拉女士和娜拉小姐全程陪同。活动日程安排周密,虽早出晚归,感到紧张,但有条不紊,且在突出访问图书馆这个主题的前提下,还安排参观了部分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机构和历史名胜。我们重点访问了罗马尼亚国家图书馆、布加勒斯特市图书馆及其分馆、布加勒斯特大学中心图书馆、布拉索夫县图书馆,以及由布加勒斯特市图书馆与饭店老板共建的“卡罗”公园图书馆等。同时还参观访问了佩列什皇宫、布朗城堡、农民博物馆、学校博物馆、历史博物馆、黑教堂、艺术中心等近十个文化设施。

下面主要介绍一下我们耳闻目睹的罗马尼亚图书馆事业。

1.1 图书馆事业领导体制

国家文化部设文字司,全司共九人,除主管图书馆事业,还主管出版、国内外图书展览等。最近罗马尼亚实行新的政策,即由文化部文化委员会选购图书分送到各图书馆。这个司每年得到国家68亿列依(约合710万人民币)的拨款,其中20亿列依用于购买书籍,20亿列依搞书展,其它用于补助出版、文艺家活动经费,其中每年用于作家方面3 亿列依(约合36万人民币)。

罗马尼亚有一个国家馆,其它(公共)图书馆归各地政府领导。布拉索夫县图书馆馆长说:“1989年革命以后,管图书馆的是地方政府,由地方政府出钱购书。但有的地方政府不给钱,所以人们不满意由地方政府管图书馆。”

1.2 图书馆体制

据介绍,市县公共图书馆都实行分馆制,中心馆(总馆)下设多个分馆,各分馆的经费、人员、财务、总务等均由总馆统管。如布加勒斯特市中心图书馆在全市6个区设有40个分馆,其中有4个较大的分馆。总馆只有9万册藏书,有一个收藏价值较高书籍的书库。 而每个分馆一般收藏20万册书籍(据实地参观,新开放的一个分馆藏书约3万册)。 总馆负责分馆之间的借阅调剂。各分馆多为租赁用房。位于布拉索夫市的布拉索夫县图书馆下设8个分馆,其中5个在市区,3 个在各文化中心。布加勒斯特大学有一个中心馆,12个分馆(类似我国大学的系资料室)。

1.3 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

罗马尼亚凡国家图书馆到市、县图书馆,日常的大量读者是学生。中学生也可以到国家馆来借阅。国家馆设有10个阅览室、400 多个阅览座位,每天接待读者约1,000人,持证读者5万人,年借阅图书50万册(次)。布加勒斯特市图书馆60%-75%的读者是大学生,去年借阅人次达60万、借阅册次达124万。 大学中心图书馆除了对本市各个大学的读者开放,对社会上的专业研究人员每次也可办3-7天的阅览证。图书馆对外开放时间一般是8∶00-20∶00或9∶00-19∶00。布拉索夫图书馆每天到馆读者达1,400人(该市人口近36万), 他们觉得假日旅游的人多而读者少,故星期六、日不开馆。平时,来馆读者较多。

1.4 图书馆自动化建设

我们所到的国家,市、县、大学图书馆普遍已经或开始使用计算机。罗国家图书馆设有一个自动化部,1990年以后的书都使用计算机编目,上了国际互联网(INTERNET),使用的英国的TINLIB软件。布加勒斯特大学中心图书馆是由欧洲图书馆联合会派专家帮助制定的自动化规划,荷兰帮助其建立了自动化部,使用荷兰软件系统,设有60个终端,采、编、期刊、流通等部实现计算机管理。去年开始把过去的卡片目录改为机读目录,建立了自己的馆藏书目数据库,并与INTERNET和OCLC连通。布拉索夫大学图书馆也上了INTERNET。布拉索夫县图书馆9月刚买了 12台电脑,开始使用计算机。

1.5 图书馆队伍情况

据介绍,罗1991年开始在罗马尼亚大学设立了图书学专业,每年毕业30多个学生,布加勒斯特市中心图书馆共有员工190余名, 其中中心馆60人,大学生占85%;各分馆80人,大学生占50%,高中生占50%;另有50名工人。国家馆有350名员工,过去,大学生占80%,现在为 50%,原因是图书馆工作人员工资低(布拉索夫县文化局副局长的月工资约合70美元),年轻人不愿呆在图书馆,人员流动大。

1.6 图书馆设施及经费状况

罗马尼亚的图书馆不象我国的庭院式布局,看不到国家馆的大院,公共图书馆和学校图书馆都迎街而立,建筑年代较久远,外表较陈旧,但其内部设施都较典雅,地面多铺地毯,十分干净,书库无灰尘,但普遍感到空间狭小,特别是书库架位紧张。其阅览室较宽敞,环境舒适。国家图书馆原是罗马尼亚股票市场,后改为国家图书馆,藏书1,000 万册(件),总面积1万平方米。布加勒斯特大学中心馆原有13,600 平方米的建筑,1989年连同50余万册图书被烧毁,现租居三个地方。在1989年罗马尼亚大动乱,很多图书馆遭到破坏,新的国家馆80年代就开始修建,动乱后至今由于国家经济困难,还未修好,估计还需一、两年才能竣工。 布加勒斯特大学中心图书馆现已部分修复, 看起来非常豪华,1999年将全部竣工。

布加勒斯特市图书馆每年的经费51%用于支付工资,30%为行政租赁费,只有18%用于购书,每年新书进量2.8万册。 布拉索夫县馆今年的购书费为13万美元,馆长说无法买齐重要的书刊。布加勒斯特大学中心图书馆每年的购书费约30万美元。经费普遍感到紧张。

1.7 两国之间的馆际交流(换)

罗国家馆馆长劳丹·亚塞安称:罗与世界各国馆都有交换关系,与北京图书馆、北京外语学院图书馆有交换关系。但我们在罗却很少看到中文书刊。布加勒斯特大学仅有177部翻译成罗语的中文书。 国家馆称其收藏有19世纪的60多种中国画,我们一看,原来绝大部分是日本画。

中罗传统友谊渊源流长,今天更有增无减,我们在布拉索夫最早的一个中学博物馆内,目睹了1841年出版的罗语地理教科书,其中有40多页是介绍中国的。我们不管到哪里,特别到图书馆,都受到热情欢迎,都希望与我们建立交往关系。布拉索夫县作家协会主席与我们不期而遇,特别到办公室拿书分送大家,希望通过我们与国内有关作协建立联系。罗国家图书馆馆长劳丹·亚塞安带领各部门负责人迎接我们,并在厅里布置了中国书刊专柜,在桌上铺上中国国旗。他的简短致词是:祝贺你们前不久收回香港;你们改革开放成功了;我们都知道邓小平的白猫黑猫(理论);你们在开的十五大很成功;再过几天是中国国庆节,向你们祝贺;我们希望发展罗中友谊,经常见面。在接待我代表团方面,他们虽然经费紧张,但是尽了很大努力。

2 访问俄罗斯

9月26日17时(当地时间),我们飞抵莫斯科, 列宁图书馆(即国家图书馆)外事处长等到机场迎接。我们被安排住在莫斯科大饭店。这里距列宁图书馆很近,距红场只有一路之隔。具体负责接待代表团的是列宁图书馆东方文献中心,翻译是东方文献中心的马尔克和安德烈先生。因26、27日是星期六、星期天,俄方没有安排我们的活动,主要由自己安排休息和参观。在以后的日子里,俄方主要在莫斯科市内安排我们访问了列宁图书馆、涅克拉索夫图书馆(莫斯科最大的公共图书馆)和门捷列夫化工大学经济系和图书馆。同时,安排我们观赏了国家芭蕾舞团在克里姆林宫大剧院演出的《天鹅湖》,游览了克里姆林宫、普希金国家文化艺术中心(博物馆)、普希金故居博物馆,参观了特列基雅可夫画廊、地铁等,拜会了俄文化部图书馆馆长等,我驻俄大使馆参赞贾福云同志也向代表团介绍了有关情况。10月1日晚, 列宁图书馆设宴招待代表团和贾参赞等,庆祝我国国庆节。

2.1 与1991年原苏联解体前相比, 俄罗斯图书馆经费紧张,加上处在国家体制转轨阶段,图书馆的日子不太好过

列宁图书馆现任馆长是从文化部调来的, 他说, 今年很不容易,1991年前有计划经济,现在既无计划经济,也无市场经济,最难的是经济问题。图书馆希望克服经济困难,希望多赚钱,他们自己要赚30%。我们所到的几个图书馆都在利用自己的各种条件搞经营,抓收入,都很重视创收工作,提出要研究市场。列宁图书馆有自己的出版社,出图书馆学理论书不赚钱,所以出版小说,并利用多余的房子对外开饭馆等。涅克拉索夫图书馆开展了录像带租借业务等。 门捷列夫化工大学从1995 年起国家除了给教授发工资,其他要靠自己创收。今年,国家拨的钱比前年更少了。

2.2 耳闻目睹的俄罗斯图书馆状况

据俄文化部图书馆司司长古丽明介绍,现俄有2个国家图书馆, 一个是莫斯科列宁图书馆,一个是圣彼得堡图书馆(新建馆面积为欧洲最大),全国有5万个公共图书馆,图书馆司有11名干部,工作非常忙, 现在正准备拟定新的图书馆法。

列宁图书馆的前身是1862年成立的鲁勉采夫博物馆附设的图书馆。现有藏书4000万册(件),有247种不同语种的文献,有中文书13万册。现有2,500名工作人员,其中副博士200多个。设有阅览座位1,951 个(最大的阅览室465座),每天接待读者5000名,每天9∶00-19∶00开放(今年10月1日后改为9∶00-21∶00),每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一为闭馆日,搞内务整理等,该馆接受全国2,700多家出版社的缴送本。

馆长由文化部任命,通过改革,图书馆可以自己决定内部人事问题,自主设立处、部,自主对外签订各种合同。

该馆位于红场附近,规模宏大,一条近500 米的大街两边都是列宁图书馆的建筑,建有一个19层、每层1,300平方米、可放1,000万册书的大书库,城外还有一个大书库,书库很拥挤,整个建筑外表很陈旧,但很早以前就开始使用气体管道传送设备,馆内阅览设施也很好,特别是各阅览室,很讲究,室内绿化也很好。大概是经济原因,去年12月才送暖,今年从10月1日就可开始送暖。列宁图书馆设有计算机中心, 但馆内还缺乏现代化气氛,庄重陈旧的建筑、传统的手工作业、庞大的目录柜厅更显示这是一座根底厚重的文化机构。馆长说,搞自动化30多年了,投资很多但无结果,现在向美国学习,以读者为主。

莫斯科市有400多个公共图书馆,涅克拉索夫图书馆建于1919年, 现为莫斯科市政府文化委员会中央公共图书馆,是莫斯科市立最大的公共图书馆。它有四个分馆,都是中央馆的书库,藏书200万册(件)。 全馆(含分馆)共有160名工作人员,有持证读者6.5万个,有阅览座位100多个。每天从10∶00-20∶00开放,星期天闭馆,每天接待读者500名。中央馆藏书10万册,开架5万册。每个读者每次可借书5本。除常规服务外,还租借录像带,每本每天租金5,000卢布(合7.1元人民币)。设有缩微阅览室(不收费),复印收费。外文室有40多种文字的图书,其中有15本中文书。每月购进两批新书,每批300-400册。

该馆自动化建设始于1993年,1995年建成电子阅览室,现拥有54个微机工作站。从1995年起不再手工编制报刊书目。

涅克拉索夫中央图书馆馆舍狭小,在一个不起眼的临街口,对街开小门,门内通道上,还设有两名身着枪支的警卫站岗(据说是为了公共场所的安全)。在不大的外借处,挤满了借书的读者。因为分馆距中央馆太远,每年的交通费达12亿卢布(合20.6万美元),租房费要花20亿卢布(合33万美元)。现已作出新馆修建方案。

门捷列夫化工大学图书馆藏书100多万册。1991 年开始引进计算机管理,设了电算中心,有12万条书目的数据库。现有一台主机带了25个终端。与INTERNET联网,并置有WWW客户服务器。 这个图书馆也使人感到空间十分紧张。

2.3 俄罗斯图书馆界希望加强与我合作交换关系

列宁图书馆馆长说:“我们从报纸、电视上看到中国经济比较稳定。我们虽是国家馆,但也希望与各类型图书馆交流,不仅是书刊交流,还有专家交流等,不是某个方面”。还说:“现在图书馆之间的交流没什么困难,不需要由文化部签合同,你们应看一下我们和上海馆签的意向书,11月7 日即由东方文献中心负责人到上海正式签署合作交流协定”。俄文化部图书馆司司长说:“希望都这样交流。现在不仅文化部直接组织合作交流,莫斯科的图书馆和其他图书馆也都可组织交流。俄中两国的经济、文化等很多方面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我们想超过美国,但没有成功,现在中国和我们一起赶超美国。列宁1918年就讲要研究美国图书馆。”涅克拉索夫图书馆馆长原是国家馆副馆长,她说:“我们一知道有出版翻译成俄文的中文书就买,遗憾的是市场上翻译的书很少。我们准备明年召开国际图书馆会议,讨论图书馆的协作,想当这方面的信息中心,因为今天的图书馆不仅是书库,这个问题对公共图书馆很重要”。门捷列夫化工大学经济系主任是东方文献中心和俄罗斯总统的好朋友,他说,中俄是世界两个大国,又是邻国,加强彼此之间的关系有很大好处,希望帮助与中国建立化工经济方面的关系。

3 访问白俄罗斯

1997年10月3日下午2时,我们来到建于930 年前的公园城市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开始为期六天的参观访问。在这里,代表团一行受到了白俄罗斯国家文化部副部长、社会文化(图书馆)司司长以及各级图书馆及文化单位的热情接待。我们先后访问了白俄罗斯总统图书馆、白俄罗斯国家图书馆、文化部直属的明斯克市扬肯古巴里图书馆、明斯克州中心图书馆、白俄罗斯科学院图书馆、白俄罗斯国家医学图书馆、涅斯维斯卡雅区少儿图书馆等7 个图书馆以及卫国战争纪念馆(军事博物馆)等,游览了尤里城堡等历史文化遗址。同时,还观赏了白俄罗斯芭蕾舞《胡桃夹子》和民族歌剧。白俄罗斯文化部负责图书馆工作的副司长施世根(原国家图书馆党委书记)和国家图书馆信息部主任戈尔巴乔娃负责全程接待,陪同我们参观访问。我国驻白俄罗斯大使馆文化处张仲华同志到机场接送代表团一行。

3.1 白俄罗斯文化(图书馆)事业概况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白俄罗斯带来了空前未有的大灾难,首都明斯克被德国法西斯占领了三年,因此这里成为打击侵略者、保卫列宁格勒和莫斯科的主战场。战前这里有30万人,战后只剩下了3万多人,1/4 的人死于战争,83%的建筑被摧毁。残酷的战争使明斯克遭受了巨大损失,同时也给它造就了辉煌的历史,前苏联命名明斯克为英雄城市。

这里建有二战纪念馆(军事博物馆)和英雄纪念碑,人们一谈现在的发展,无不勾起对二战的回忆。现在这个城市已成为拥有170 万人口的工业城市。这里原有的图书馆等文化设施多毁于二战,战后重新修建起来。文化部副部长介绍说,上至总统,下至百姓,都把文化事业的发展摆在重要位置上。全国现有人口1100万,大小博物馆竟达144个。 国家剧团24个,歌舞团(含民间)13个,国家公园24个。还有遍及全国的农村文化站(每站工作人员3-5人)。1990年出台的白俄罗斯文化管理法规定,拿出整个财政收入的3%用于支持文化事业。 明斯克各系统有图书馆几十家,基础设施都很好,平均不到一万人就有一个象样的图书馆。经常利用图书馆的人达450 万以上(占全国可利用图书馆人口的一半),每年人均借书19次。

图书馆组织体系上实行分馆制,最小的图书馆只有一个工作人员。在一万名图书馆工作人员中,有75%受过专业教育(含中等专业教育)。因为战争原因,至今工作人员大部分是女的(明斯科州立馆全是女的)。白俄罗斯图书馆网络系统比较健全,这是为他们引以自豪的。

由于前苏联解体和改革遇到的困难,普遍认为图书馆经费比以前紧张,财政主要保障国立图书馆,地区图书馆多是捉襟见肘,比较困难。

在改革中,曾把文化部与信息部合在一起,现在文化部社会文化司共6人,机构改革后, 仅副司长施世根一人分工负责管理全国的图书馆事业(原三人),感到人手太紧张。再精简就没人管图书馆了。司里不具体管理各类协会(学会),但要在这里注册登记,同时给这些协会(学会)领导开工资,给这些团体提供一定的物质帮助。

1990年以前文化方面没有立法,主要靠行政命令。最近几年他们对图书馆、博物馆、俱乐部等文化机构进行了调整,准备拟定6 部文化方面的法规,将首先出台民族艺术文化法,接着出台创作法、电影法等。

文化部干部职级分8级,按等级领取工资,部长拿最高工资, 主要专家拿6-7级工资,国家图书馆等文化单位工作人员分4个工资段, 国家馆为一级工资单位,多于任何图书馆的工资,按各人的工资级别和工作成果评工资。馆长享受政府同级干部待遇,但没有干部级别,一般拿最高一级工资。现在图书馆工作人员工资太低,文化部建议再提高1.5倍。

就我们所参观的图书馆看,除少儿馆外,其它6个馆多都在90 年代初启动自动化管理,上了计算机,与INTERNET联网。国家设立图书馆自动化委员会,规划指导全国的自动化建设。

3.2 几个主要图书馆的情况

(1)、白俄罗斯总统图书馆

这是一座30年代初建立的,主要为政府所用的图书馆,藏书150 万册(件),84名工作人员,拥有经常到馆的读者1.5万人。 每星期一至星期五9∶00-18∶00对外开放。不仅主要为总统、 总统办公厅和为州委的领导人服务,对老百姓也开放,大学四、五年级的学生也可以利用这所图书馆,馆长索菲娅说,只因目前馆舍面积太小,不能对所有的人开放,现在准备再找地方增开四、五处阅览室,目前该馆除了为政府工作人员服务外,主要是每天给总统办公厅提供三方面的信息:报刊上的经济信息,总统身边的人和事的信息,有关各政党正反两方面的信息。他们说,总统关心的不是他做的怎么好,而是老百姓不满意什么,这可以调整他的工作。该馆有7个专门的信息员,每天要向总统提供350条信息(其中中国信息主要是以英文报刊得来),一点钟以前用专车将整理好的信息送到总统那里。对国会议员们提出的任何咨询都必须予以回答。

该馆1995年开始搞计算机自动化管理,现馆内建立了局域网,并和总统办公厅、政府内阁、独联体等信息中心联机,正准备上INTERNET网。本馆1.9万种书、13万篇期刊文章已输入电脑。

该馆接受所有出版物缴送本,每年的购书费为1.8万美元。 每天收到各类杂志700种,主要是有关经济和法律方面的。 由于其书库在距中央馆50公里的地方,因此每天提书很困难。

该馆刚刚举办了一个纪念鲁迅的展览,一个中国经济展览。

(2)、白俄罗斯国家图书馆

与总统办公厅仅有一路之隔的白俄罗斯国家图书馆建于1922年,由于空间窄小,苏联解体后,与其相邻的原白俄罗斯共青团中央大楼划归图书馆使用。二战期间,该馆被德国人占有,抢走了不少珍善本书籍。现有藏书250万册,350名工作人员,每年国家给购书经费30多万美元。去年国家没给外汇,国外文献唯一靠交换获得。该馆以收藏人文科学(即文、史、哲)文献为主,其他由有关专业性图书馆收藏。平均每天接待读者2,000人次,年底考试期间每天接待读者5,000 人次, 每年借阅300万册次。这里设有博士论文阅览室、音乐室、外国文学室。 类似这些地方只对教授、博士生、艺术家等专业人员开放。馆长卡列娜女士说,专门为研究人员服务不是很好,作为国家图书馆应当为所有人服务,目前因为情况摆在这里,地方太小,只有66个座位(正在维修)。

苏联解体前已决定修建新馆,但因时局动荡,至今还未动工。新馆已经完成设计,明年开始修建。今年政府拨款20万美元维修老馆。卡列娜说,她是第一位女馆长,多次给总统写信,要求建新馆,总统就在对面大楼办公,上下班都能看到。10月25日是该馆建馆75周年,总统准备出席庆祝会。

谈到图书馆自动化,卡列娜说,自动化比建造一座房更难。人员素质很重要,素质不好,自动化、现代化都搞不好。应该说,你不热心图书馆工作就不要到图书馆来。该馆1998年初实现全国十大馆联合编目。1989年苏联未解体前,使用的自动化系统与世界不接轨,1993年搞的可与国际对接,前四年搞的东西都废了。目前该馆已开始使用计算机检索,但传统的手工书目检索也没丢掉。

白俄罗斯国家图书馆是国际上很多组织的成员,前不久又加入了欧盟,卡列娜前不久的中国之行,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她没有想到中国发展这么快。文化部副部长说:“我们的工作人员访华回国后,几个星期都激动得干不好工作。我要代表白俄罗斯文化部和我个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大使馆表示谢意,因为你们为两国合作交流作出了贡献。

(3)、扬肯古巴里中心图书馆及明斯克州中心图书馆

扬肯古巴里图书馆即明斯克州中心图书馆。明斯克市有两个图书馆系统,一是供成人使用的图书馆,一是供少年儿童使用的图书馆。市中心图书馆下设22个成人分馆。少儿系统设有15个图书馆,其中一个音乐图书馆,共有藏书200万册。300名工作人员,其中总馆50人。每个分馆有0.5万-1万册基本藏书。总馆每天9∶00-20∶00开放, 接待400 -500名读者,每年为16-17万人服务(较大的分馆每馆持证读者达1万个,总馆发放借书证2万个)。馆长舒罗赫娜认为, 图书馆的主要功能有三个,即提供信息、文化休息(娱乐消遣)、知识交流。为实现上述三个功能,就必须争取经济支持。现在经济不景气,但已渡过最困难的时期,财政上已基本满足需要。这个馆除了争取国家财政支持,也在积极寻求以商养文的途径。他们向私人企业、公司出租场地,合作办一个音像资料公司,并由企业出钱购置企业名录、工艺书刊等,开展商业信息服务,赚来的钱给企业分20%。

扬肯古巴里中心图书馆有个市场部,主要任务是与舆论、信息、政府部门打交道,宣传图书馆,推销图书,组织读者交流。他们说,现在正在探讨图书馆形象问题,这是个热门问题。在市场部工作的不仅是图书馆专业人员,还有哲学、文学博士生、还有学外语的。他们认为学外语的可以带来新的思维方法。这个图书馆还组织有读者俱乐部、电影工作者俱乐部、读书(文学创作)会、老年读书协会,设有美术馆,经常组织讨论会、演讲会、国内外美术摄影图片展览等。他们认为现在最大的读者群是青年人,还有退休的老年人。读者最感兴趣的是经济学、政治学。他们感到遗憾的是没有(供办展览的)中国图片。

馆长舒罗赫娜认为,现在摆在面前的两大难题一是编目,二是技术改造(自动化)。这个馆已经开始使用计算机编目,只是起步晚了点。馆长说,手段不是重要的,目的是最重要的,办馆方针必须坚持好,虽然图书馆传统意义上的功能在减退,但图书馆最终要保留下来。最近四、五年尽管电子通讯手段发展很快,但读者增加到2.3万人, 说明需要图书馆。这位馆长还不无自豪地说,他们的工作人员都是最强最棒的,即使工资低,但没有一个人另图高就,大家认为和文化打交道,非常重要,都不愿离开。

明斯克中心图书馆下设30个分馆,分馆归中心馆领导。明斯克州有22区,区馆由地方政府管辖,州馆和区馆建有业务关系,开展业务交流。这个馆置有20台电脑,建立了局域网,与其他馆联网进入了调试阶段,使用国家馆的软件,90年代以后出版的书都已输机。法国大使馆与该馆共建一个博览大厅,设有法国现代文化研究室。政府准备拨款新建州图书馆。

(4)、白俄罗斯科学院图书馆及医学图书馆

以白俄罗斯著名诗人雅科罗斯基命名的科学院图书馆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合一的综合性图书馆,藏书350万册,每年下库新书3万册,设有12个部门,其中不仅设有数理化研究室,也设有文学研究室、经济部(搞创收)等。其外联部不仅负责国际交换,还和读者建立了INTAS 读书网络(国际互借)。由于学汉语的少,故希望得到英文中国书。该馆自动化部正在研究联网问题。他们使用USMRC,已与INTERNET接通, 有两台微机投入运行;因上机的人多,最近要再接通两台。

直属卫生部领导的国家医学图书馆是一个拥有100万册藏书,2万名读者,75名工作人员,是具有较高自动化水平的国家最大的医学图书馆,设有4个分馆。它除了为专家提供医学文献信息服务, 还负有教学中心、对工作人员进行知识更新再教育的任务,还建有自己的出版社,出版医学、图书馆学、医学信息等书刊。

该馆早已设有管道传送装置,从1991年开始搞计算机管理,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美国国家图书馆的援助。现在除与INTERNET联网,使用国外信息数据外,而且出售自己的数据库。按照他们的说法就是:“我们所有的工作就是读者第一,让读者得到最多医疗信息。谁掌握的医疗信息越多,那里的人就越少受苦难,我们为此而努力。”

这个图书馆对全国医学界服务,每月25-30日举办最新医学信息展览会和全国医学工作者交流会。从1994年开始,他们用计算机登记医生们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课题,随时提供相应服务。最近他们得到10万美金大奖,准备用于自动化建设。

由于外汇原因,他们主要从美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得到国外医学文献100余种,全世界主要医学杂志都有了。 他们希望与中国医科大学图书馆建立关系,得到中医(针灸、拔罐等)技术资料。

4 感想

4.1 抓住机遇,扩大国际交流合作关系

我国近20年的改革开放成就,举世瞩目,而东欧各国现还处于困难的改革起步阶段。因此特别令东欧各国刮目相看。包括俄罗斯这样的超级大国,都希望学习中国改革的经验,加大与中国的合作交流。我们图书馆界应当抓住这个时机,加强与国际图书馆界的联系,开展各种业务合作,使图书馆工作进一步打破“闭门锁国”的局面,学习外国好的经验,宣传自己新的形象,真正实行双边交流。50年代我们一味学习苏联,但他们却对中国了解甚少,最明显的是他们很少收藏中文文献,懂中文的人更少。我们国家要在世界上有地位,有影响,就必须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应当在资料交换、馆员交换、业务技术交流与合作方面加强与世界各国特别是东欧各国的联系。东欧国家基础底子好(物质和文化科学),只是近期落后了一些,一旦复苏,仍然是一头了不得的“北极熊”。与此同时,由于历史原因和近邻关系,我们过去借鉴和使用了不少苏联等东欧国家的工业科技,也造就了一批懂俄文的专业技术人员。因此,引进东欧现代科技,对我们更有方便之处。所以我们应当在重视与西方交流合作的同时,加强与东欧的关系。

4.2 要尽量做到统一协调与东欧各国图书馆的交流、 交换关系

目前东欧国家图书馆都热心与中国图书馆建立关系,如果忽视了协调,势必会出现重复交换文献的现象。

4.3 东欧国家图书馆实行分馆制的经验值得借鉴

分馆制不仅方便了读者,也提高了图书利用率,同时,也可把现在的综合性大型图书馆办成综合性与专业性图书馆相结合的新型结构的图书馆(相当一部分分馆可成为某一学科文献的集散地,进而成为研究型的图书馆)。

4.4 当前要加强对外馆际文献交换,通过交换得到国外文献

原苏联和现在的东欧国家都主要是通过交换获得各国文献资料,这是一条节约的道路。列宁图书馆通过国际交换获得的外国出版物占总入藏的60%以上。

4.5 要进一步加强国内的缴送本制度

东欧国家向图书馆缴送出版物的制度一直坚持下来了,特别是国家图书馆,通过这一途径获得大批文献资料。列宁图书馆缴送本一度占该馆入藏量的65%,成为藏书补充的主要渠道。

4.6 学习东欧,建设花园式的图书馆

我们所到之处,特别是俄罗斯、白俄罗斯图书馆,到处给人一种城市花园和图书馆花园的美好感受。时值初冬,图书馆里却生机盎然,每个办公室、阅览室、走廊都摆满了各种花草,虽多为常见品种,但布置得颇有雅趣,养护得十分精心。这确给读者和工作人员一种极为舒心的感受。同时这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事业的精神风貌。干净、安静、舒适是东欧图书馆给我们留下的第一印象。

4.7

组织古籍(字画)鉴定专家出国开展中国古籍鉴定业务和培训古籍整理人员

所访东欧三国图书馆均收藏有数量不等的我国古籍,但他们缺乏中国古籍鉴定业务技术,致将不少和刻汉籍、字画误为中国古籍。这些国家的图书馆里很少有懂汉语的工作人员。

标签:;  ;  ;  ;  ;  ;  

关于三个东欧国家访问的说明_博物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