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发挥音乐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由此可见音乐教育对幼儿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更是不容忽视。从国内外的研究发现,关于心理健康教育与音乐教学的融合研究较少,且集中于小学、中学、大学上,关于幼儿的研究极少。本研究以音乐教学为手段,以心理健康为目标的,研究老师如何开展活动才能真正使儿童在学习和表现音乐的过程中身、心等方面获得全面、和谐发展,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一、有效融合促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一)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音乐教学活动目标的有效融合。
在领域活动中的目标,我们都会从知识、能力、社会性三维进行设计活动的目标。其实能力目标和社会性目标当中有很多都是和心理健康目标十分契合的,例如"仔细观察"、"耐心倾听"、"合作游戏"等等,这些其实都是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目标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在制定目标的时候就有意识地把这些可以整合的目标放在音乐活动中,把心理健康的目标和音乐教学的目标有效地融合起来了。
(二)音乐要素与心理健康目标的匹配融合。
音乐的基本要素是指构成音乐的各种元素,包括音的高低,音的长短,音的强弱和音色。由这些基本要素相互结合,形成音乐的常用的"形式要素",例如:曲调,节奏,和声,以及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织体,音色等。构成音乐家的形式要素,就是音乐的表现手段。音乐的最基本要素是旋律和节奏。心理学的定向反射和探究反射原理告诉我们,一定距离内的各种外在刺激声音是最能引起人们的听觉,它能够迫使人们的听觉器官去接受声音,这决定了听觉意识较之视觉艺术更能直接地作用于人们的情感、震撼人们的心灵。曲调活泼、欢快的音乐会使人心情愉快,同时更加自信。沉闷的音乐使人容易情绪低落。所以,当我们需要孩子有饱满的精神,更活跃地表现在音乐活动中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利用音乐的感染力,让孩子在欢快的音乐中更愿意表现,更加自信。
(三)心理健康辅导技术在音乐活动中的运用促进幼儿音乐思维发展。
音乐思维是人对音乐作品复杂的认识和评价过程,这个复杂的过程在音乐教学中,我们把它叫做"人对音乐的反应"或"领会音乐"。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已经证实,4-7岁的儿童已经能够表现出各自对音乐的"近层意义""远层意义"这两层意义的反应,他们都是由个人的音乐活动经验和日常的活动经验所决定的。而心理健康辅导技术当中,例如,积极反馈,是指让团队成员知道自己做得不错,以及他们的付出对于整个工作进展起到了多么积极的推动作用。正确地提供积极的反馈绝对是值得的,因为这能增加团队成员的自信,并改善他们的表现。
(四)心理健康教育和音乐教学融合中促进特殊儿童的自我发展。
分离焦虑是初入小班幼儿的常见问题,对于有严重分离焦虑问题的幼儿,教师在实践中尝试采取音乐治疗的方式缓解其状况。教师结合文献和已有实践经验,开展情绪宣泄环节,结合分离焦虑有关的音乐情景故事,让幼儿在音乐情景中感受分离焦虑的情绪,并结合乐器大胆表达自己的心情,从而缓解分离焦虑。这样的音乐治疗的尝试正是在音乐活动中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有效尝试,教师可以尝试在音乐教学中设计音乐治疗活动,对有特殊需求的儿童进行有效引导,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从过程性观察记录中也可以看到,运用孩子对音乐的感受力和音乐对孩子的感染力,班上的特殊儿童(轻度阿斯伯格)对音乐活动的参与度逐渐增加,同时孩子的情绪稳定,表现出有更强烈的交往欲望,并为了完成能更好的控制自己的行为和友好地与同伴交往,不管是发出请求还是对同伴的回应都有很明显的表现。虽然,对比其他的孩子,他的水平还是有一定的距离,但是对于他自己而言确实在自己的水平上得到提高和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有效策略促心理健康教育成效
(一)有效的指导语策略。
指导语指向心理目标。在领域活动中我们为了完成领域目标,会使用指导语
引导孩子观察或探究而常常会忽视孩子的感受。例如,在一般的情况下,音乐活动中会更多的关注孩子歌唱的声音是否自然好听,节奏是否准确,例如在学习《表情歌》的时候,如果只是学习歌曲的话,指导语会倾向于"开心的时候声音是怎样?轻快的",当更多关注孩子对开心情绪的体验时,会说"开心的时候你的感觉是怎么样的?""让我们用开心的感觉歌唱。"由于老师的指导语的导向不同,孩子关注的也不一样,导向声音的时候,孩子关注的是声音,但是这个声音是否轻快就是老师判断的了,如果关注的是开心的感觉的声音,由于孩子刚刚有了游戏的体验,开心的感觉经验很容易就被提取出来,歌唱出来的声音自然就是愉快而轻松的了。当然不是说引导"轻快"的声音歌唱是不对的,只是当指导语指向孩子的心理目标--表达的时候,孩子会由自身的经验出发去体验学习的过程。同时提升孩子在学习中愉快的感受。
(二)积极的师生互动策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环节之中,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避免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因此,师幼互动中老师的言行给予孩子的反馈是否积极,就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孩子的水平差异,我们在领域教学中总会发现有个别的孩子在回答问
题的时候不着边际或问非所答,这样的情况下,老师为了让大家有正确的认识,通常会否认这些孩子的回答,通常这些孩子得不到回应的时候有可能一直喋喋不休。或者有个别的孩子总是在活动中表达自己的体验而没来的及去跟上同伴的探究步伐的时候,我们也常常会忽视了这些孩子的互动,很快这些孩子会变得越来越跟不上,同时又可以逐渐地不愿意表达,会不发言要么就别人说什么他也说什么。其实是老师没有关注到孩子个体差异,也没有尊重孩子感受。其实我们可以这样回应孩子,"好的,这是你的回答。我听到了。"很多的时候孩子在意的是表现自己,是和老师有所互动得到关注,所以才会不假思索就回答又或者是孩子真是的想法和感受,但不管是什么,我们都应该给予还回应,呼应的是孩子发言、思考的行为,可以不否认孩子的答案。这就是积极的师生互动,既可以给予孩子回应,制止喋喋不休的现象同时关注孩子的个体差异,尊重了孩子自身的体验和感受。
(三)安全的氛围营造策略。
营造安全的心理氛围。更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教师不过于追求音乐表演的效果,更注重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情感投入,让幼儿干预并乐于表达表现,愿意在集体面前表演,并认同幼儿独特的音乐表达方式,使幼儿逐步建立良好的自尊与自我意识。音乐活动《顽皮的小猫》中,教师鼓励能根据音乐节奏做出小猫爬、吃东西、做游戏的动作,并能在听到猫叫声,走回家,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不同的表达爬、吃、游戏的动作方式,教师对他们的方式表示了惊喜与赞同,幼儿更乐于在活动中进行表现,这样的活动能使幼儿在其中不断建立自尊自信。又如歌唱活动《森林寻宝》中,幼儿在很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通过领头人的游戏,进行领唱的表演。不仅让幼儿更能听清自己的音色和音准,锻炼独唱的胆量和能力。跟唱的幼儿在提高注意倾听的能力以外还能学会尊重别人。
结语:
幼儿园阶段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健全人格养成的重要时期。音乐是人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它通过音响、旋律塑造出艺术形象,同时以音乐美的感受进行情感教育,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怡昕.如何有效开展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J].速读(下旬),2017,(3):231.
[2]卫建红.幼儿园音乐教育中教师应具备的素养[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6,(10):216.
[3]薛宏宇.关于幼儿音乐快乐教学法的探究分析[J].儿童大世界(下半月),2018,(10):250.
[4]张萍.幼儿园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对策分析--以音乐教学为例[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8(002):P.90-91.
[5]李瑾.幼儿音乐欣赏教学现状及策略研究[J].时代教育,2016,(16):257.
[6]王凯.幼儿音乐欣赏"多通道参与"教学模式及其运用[J].儿童与健康,2018,(7):8-9.
[7]田丽娟.幼儿园教师该怎样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J].数码设计(上),2018,(12):279.
论文作者:曾慧华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工》2019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4
标签:音乐论文; 孩子论文; 幼儿论文; 目标论文; 自己的论文; 心理健康论文; 声音论文; 《中国教工》2019年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