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新境界的基本规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境界论文,规律论文,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527(2002)05-0003-03
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新境界的本质特征是与时俱进,目的在于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指导新的实践;而其实现机制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 新境界是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是共产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思想保证。而从规律层面 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则是我们坚持好、发展好和创新好马克思主 义的关键。
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有四个方面的内容要求:一是坚定的站在马克 思主义的立场上;二是坚持走自己的路;三是与时俱进;四是解决实际问题。这其中的 关键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或思想解放与思想统一的辩证关系。马克 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就是在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思想解放与思想统一的循环往 复、互相促进的良性发展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由此使马克 思主义在逻辑层面上进一步展开,在历史层面上进一步延伸,从而使之真理性认识不断 达到新的水平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新境界的总规律。这条总规律在实践中表现 为以下9条具体规律:
第一条,“继承坚持”与“发展创新”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规律。马克思主义理论 发展新境界中的“继承与坚持”,是由理论发展的基本规律决定的。这条规律的基本要 求,就是任何理论的发展创新只能从已有的思想资料出发。离开已有的思想资料,任何 理论的发展创新都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就是说,把已有的思想资料作为理论 发展与创新的生长点,是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必由之路。当然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 展新境界的内在逻辑和必由之路。从本质上来说,马克思主义既不是个别天才人物头脑 中的臆想,也不是割断历史的肆意妄为,而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汲取人类一切优秀 文化遗产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动态开放体系。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离开世界文 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根据新 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和表现形式是马克思主义的应有之意,是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之源泉,战斗力之所在。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新境界的阶段性成 果来看,我们说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不 仅因为它们都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为我们进一步思考 现实问题提供了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还因为它们都具有根据新的实践和新 的发展及时修正、发展和创新理论的优秀品质。在这个优秀品质中有两条基本的原则: 一是现实具体性,即它们不从抽象的一般原则出发,无意于抽象的理性主义思辨,而是 从现实运动出发,所关注的是理论在现实中的生命力;二是革命批判性,即在对现实事 物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其否定的理解,就是要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实际的反对 和改变事物的现状。这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方面总是以实践活动为出发点,为现实 服务;另一方面,它又在为现实“服务”中不断的接受检验,不断的修正、发展和完善 自己,使自己的认识一步一步地接近于真理。这里,“继承与坚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 发展新境界的前提和基础,目的在于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指导认识世界 和改造世界;而“发展与创新”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新境界的方法和途径,目的在 于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与时俱进。“继承与坚持”、“发展与创新”,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新境界这一总问题的两个方面。“继承与坚持”是“立”马克思 主义之本,“发展与创新”是“强”马克思主义之路,二者统一于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 义不断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实践之中。经验证明,没有继承与坚持的“发展创新 ”,会将马克思主义引向歧途;而没有发展与创新的“继承坚持”,将会导致马克思主 义失去生机。
第二条,“基本原理”、“基本经验”和“文化传统”融为一体、交互作用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完整科学地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客观规 律的理论体系。在这个理论体系中,包含着有关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资本主义转 变为社会主义的一般规律,以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唯物 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使资本主义的灭亡被置于顽强的经济事实之中;埋葬资本 主义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社会主义是现实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 然结果。由此,以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以剩余价值学说为经济学依据的科学社会主义 理论,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实现道路,从而成为指引 全人类走向自由解放的真正科学。这门科学,从思想理论这个“精神条件”上决定着工 人阶级政党的先进性,是共产党人的思想灵魂和行动指南。所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 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新境界中起着性质定位、方向引导和实现途径的作用。由于马 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新境界的本质特征,是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和民族化,所以,实现马 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在本质上又要求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必须与具体民族国 家的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和执政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具体实际 相结合。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思想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新 境界的理论上的生长点;工人阶级政党领导革命与建设的实际及其经验是现实基础,是 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新境界的实践上的生长点;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是文化中介,是马克 思主义理论发展新境界的文明载体及其民族气派的表现形式。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 史经验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 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经验的理论结晶,同时也 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延续和升华的结晶。因此我们说,中 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又是中国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共产 党的历史经验、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先进文化成果。
第三条,“本质统一性”与“模式多样性”辩证统一的规律。这里的本质统一性或曰 普遍性,即指马克思主义(包括它的继承、捍卫和发展者贡献给这个理论宝库的科学思 想及其理论体系)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统一性。这是决定马克思主义本 质层次上的东西。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首先是对这一本质的坚持和 强化,而不是抛弃和弱化。否则马克思主义的本性就变了,所开拓的也就不是马克思主 义的新境界。而我们这里说的模式多样性或曰特殊性,指的是马克思主义本质层面上的 规定性,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在不同的国度中及其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上所形成的具 体内容和具体的表现形式,这是可以而且必须不断更新变化的。否则,马克思主义的价 值意义就会因失去时代的先进性和国度的适应性而丧失。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及其实践 上的成就和挫折、高潮和低潮,原因相当复杂。其中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工人阶级政党 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统一性”与“模式多样性”,或曰“普遍性” 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能否实现“理论成熟”与“政治坚定”的良性互动。在 这方面,极易出现两种现象:一种现象是离开统一性,一味强调多样性。另一种现象是 无视多样性、特殊性,片面强调统一性、普遍性。经验证明,这两种情况都会使马克思 主义理论的发展迷失方向,陷于困境。
第四条,“客观有需求”、“主观有能力”有机结合、交互作用的规律。任何科学理 论的创新都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实践中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新的理论来说 明,即有其客观必要性;一是理论创新者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方法,即有其主观 可能性。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的150余年间,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历经了马 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发展创新,以及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等不同的发展阶 段。虽其具体内容不同、形式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是“客观上有需求”、“ 主观上有能力”有机结合、交互作用的结果。我们这里讲的“客观需求”和“主观能力 ”,从根本上来说是因经济的发展而引起的政治需求,以及工人阶级政党对这种客观需 求的有力回应。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标志性成果,是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的表现形式。但它没有也不可能穷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真理性认识,因而 也不可能终结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即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因 此,马克思主义还要不断地中国化;在中国这块社会主义大地上仍将不断地生成新的中 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当人类历史进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和世界都发生了巨大而深 刻的变化。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把握,需要历史的胸怀,需要世界的眼光,需要高水平 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这实际上也在要求我们要根据新的发展和新的实践对马克思主 义进行新的理论创新。
第五条,“思想解放”与“思想统一”辩证发展的规律。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新境界 中的“发展”,就是指“思想解放”;而所谓的“新境界”,就是指通过思想解放,把 人们的“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 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1] 。由此在新的层次上和更大的空间里形成新思想,提出新观点,创立新理论,进而达到 思想认识的新统一。马克思主义不断开拓新境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否定自 我、发展自我、进而超越自我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但又是过程中的真理。正是 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所以必须“思想统一”;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是过程, 所以又必须“思想解放”。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新境界来说,这里有一个“思想解 放”与“思想统一”良性互动的关系。由于实践无止境、认识无穷尽,所以解放思想是 思想领域的永恒主题,不会一劳永逸。没有思想上的解放,思想僵化,搞本本主义、教 条主义,就根本做不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而也绝对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思想 统一。经验还证明,只有在真正意义的思想统一前提下的思想解放,才会有正确而富有 成效的思想解放;没有思想的大解放,也就没有思想的大统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新 境界的实现机制来说,思想解放是过程、是手段,思想统一是结果、是目的。我们强调 思想解放的最终意义全在于实现新的思想统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就是在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思想统一的循环往复、互相促进的良性发展中实现的;真正意义 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就是人们在更大范围内和更高层次上的思想解放和 对这种思想解放积极成果的认识与把握的统一。
第六条,理论发展与实践探索动态对接、相互转化的规律。正确的理论只能来源于实 践,而实践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正确的理论来指导;理论的科学性要有先进的事实来说明 ,理论的正确与否要由实践来检验。但是,由于社会主义理论最早是从对资本主义的批 评中产生的,这种情况,使得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关于 这个制度的理论构想在先,而这个制度建设的实践在后。这就势必造成现实社会主义国 家在实践中遇到的许多现实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难以论及的。我们也“绝不能 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 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的任务”。[2]于 是,有关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些理论便因不能说明社会主义的现实问题而必须“动”起来 (发展创新);而社会主义实践本来就是丰富多彩、发展变化的。显然,马克思主义的发 展,不仅取决于理论的功夫,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实践上的功夫,取决于理论和实践动态 对接的功夫。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决不是为了好听、好看而创新,也不仅仅是为了构造 某种理论体系而标新立异,而是为了通过对客观规律的全新认识去能动地指导实践,为 了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解决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
第七条,防止“两种倾向”和反对“两个教条主义”的规律。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不 正确的东西、错误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起来的。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 新境界的过程中,除了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矛盾与斗争外,所表现出来的大量 的经常性的矛盾和斗争,就是一些人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这就是我们所 说的“两种倾向”和“两个教条主义”的问题。所谓的“两种倾向”,一是借时代变化 之口称马克思主义已经“不灵了”、“过时了”,借改革开放之实,否定马克思主义的 指导地位,主张指导思想多元化。另一倾向就是不顾时间、地点和历史条件的变化,固 守马克思主义的条条不放,把那些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具体理论观点,当作亘古不 变的终极真理到处套用。而所谓的两种“教条主义”,除了对待马克思主义采取教条主 义的态度外,就是离开中国的实际,对西方国家的经验和思想不加区别的顶礼膜拜,把 西方的经验和做法当成灵丹妙药。
第八条,共产党执政与马克思主义发展、人类文明演进内在联系的规律。马克思主义 的价值功能在于为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实现道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 新境界”与人类社会全面发展道路的“科学性”,是一个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发展关 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这种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是通过共产党的执政予以实现的。这里 ,如果我们把共产党执政比作“势”,把社会主义社会比作“场”,把人类社会的全面 发展——实现共产主义比作“的”的话,那么,马克思主义理论价值目标的实现,实际 上就是共产党执政的“势”与社会主义社会“场”交互作用、为实现人的自由充分而全 面发展的“的”而积累因素的一种政治过程。在这一政治过程中,“势”由“场”来显 现和张扬,“场”由“势”来统领和保障;而“势”与“场”的发展方向则由“的”来 规范,发展动力由“的”来提供,发展质量由“的”来评判。马克思主义就是在这样一 个共产党执政、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和人的价值逐步实现的有机统一、良性发展的过 程中,其实践经验不断丰富,真理性认识不断加深,理论水平不断提升,由此从一个新 的认识境界进入更高层次认识新境界的。
第九条,党的建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互为前提、互为因果的规律。共产党是马克 思主义理论的传承者、消费者和发展创新者;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共产党的思想灵魂和行 动指南。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这样一种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一方面要求,要建设一个能 够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工人阶级执政党,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为指导,这从根本上 决定着工人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另一方面也表明,能否真正的将马克思主义理 论不断推向新境界,又取决于工人阶级政党自身建设的怎么样,即取决于这个党是否有 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取决于这个党是否具有应时代要求丰富发展马克思主 义的说服力、增强马克思主义战斗力的真本事。换句话说,马克思主义不出问题,取决 于共产党内部不出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质量,取决于共产党创新马克思主义的能力。
收稿日期:2002-03-12
标签: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历史规律论文; 时政论文; 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