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九五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科书简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京市论文,义务教育论文,教科书论文,地理论文,初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1995年秋季起,北京市部分区县的三年制初级中学将实验由北京市组织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材(以下简称“京版教材”)。这套教材是由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二部和北京市教育局教学研究部合作编写的,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包括教科书、填充图册、教学参考书和陆续配套的电教教材。
京版教材的教科书为16开本,彩色套印,并首次尝试课本与地图册合一,在课文中插印四色教学地图和景观图片,适当减少文字量,增加地理图像,版式新颖,有较强的可读性。
一、京版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京版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是以中等和中等偏上学校为主要对象,兼顾重点中学和偏远农村中学,具有改革性、创新性和实用性,体现首都特色。
改革性,指从大面积提高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质量出发,充分发挥教材对教学改革的导向作用,改变传统教材偏重于浓缩地理知识的倾向,在精选知识内容的基础上,加强基础技能训练和智能培养的内容,突出德育因素,以利于中学地理教学三项基本任务的落实。
创新性,指在博采各版教材优点的基础上,统筹教材的内容、体系和体例,根据地理基础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材内容,编排章节顺序,设计教材栏目,提高地图、图片和学生活动内容的比重,使教材的文字系统、图像系统和作业(学生活动)系统趋于协调统一。
实用性,指为了体现教育和教学观念的转变,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在适当减少过难的知识内容的同时,增加学法指导,利于学生阅读或自学,同时提出明晰的教学线索,使教师可以按照教材的编排思路合理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
二、京版教材教科书的体系安排
根据编写者的教学实践,初中地理教材的体系安排是否合理,主要不是看其是否符合于地理科学的知识体系,而是看其是否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关键是处理好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系统地理和区域地理、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三方面的协调、统一和融合。
京版教材的总体框架是:
基础知识——地球、地球仪、地图
中国地理
总论——国土、居民、地形、气候、陆地水、农业、工业、运输业、商业和旅游业。
分论——北方地区(东北、华北)、南方地区(华中-西南-华南)、青藏地区、西北地区和北京市。
世界地理
总论——人种、民族、国家和地区的划分
分论——各地区、各国(名称略)
总论——地形、气候、自然带、环境和持续发展
关于这一体系的基本考虑有以下几点:
1.从初中学生的实际出发,先讲中国地理后讲世界地理,利于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地理感性知识和经常接触的比较熟悉的地理资料,深入感知和理解新的地理事实和地理理性知识。
2.中国是学生的祖国,又是地理环境十分复杂的大国,学生首先研究她,并从身边的现实出发,由近及远,从区域地理事实和区域地理特征中归纳出系统地理知识,避免先讲地理原理后讲区域特征所造成的“先难后易、前重后轻”的倾向。
3.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灵活安排总论和分论;先讲基础知识,然后从中国开始,依次讲世界各地区和国家,最后讲地理环境的几个整体特征和全球环境问题。但在中国这个特殊区域中,又是先讲总论后讲分论。
4.为了融合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将一些自然地理原理,如地形图的判读、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气候类型的成因、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自然资源的类型和特点等,不单列章节讲授,而是作为必要的基础知识,分散在有关的区域地理知识之中,结合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来讲授。
三、京版教材教科书的内容选择
在以教学大纲为基础依据的前提下,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和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京版教材对系统地理知识删繁就简,对区域地理知识适当补充,对有关智能培养和德育的内容着重处理,加以明确表述。例如:
1.一些教学大纲虽有要求但初中学生很难理解的知识,如黄赤交角、气压和风、气压带和风带、降水的形成等,不列入教材内容。
2.对一些必须列入教材内容的但初中学生较难理解的内容,特别是一些名词和一些原理,如经线、纬线、经度、纬度、水系、水文特征、商业等,尽力作出通俗性的解释,并不给出严格的科学定义,使学生达到大体了解的标准即可。
3.改变传统的将区域地理知识内容按要素和部门罗列的表述方法,按照正确理解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教学观念,从人类发展的角度,突出若干区域特征,避免繁琐的资料堆砌。例如,中国地理中的“华中-西南地区”一节,只用了“鱼米之乡和天府之国”、“江南丘陵和红壤改良”、“长江沿岸经济地带”和“大西南的开发”四个框题进行归纳,其中长江沿岸经济地带等内容是根据形势发展而增补的。
4.增加“地理图像知识”的内容,并单独列为一个栏目,系统介绍有关专题地图、普通地图、统计图表、景观图片和示意图的判读及填绘方法,引导学生围绕地图来发展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5.增加作业(学生活动)系统的内容,不仅在各章节的最后安排有“思考和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技能和能力,帮助教师对学生进行检测和评价,而且在正文当中插入一些“思考和练习”及“阅读”内容,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和实验,并承转教学环节,优化教学过程。
6.在正文和阅读课文中,明确提出了有关德育内容,按照地理科学探险、中国古今地理科学成就、著名地理学家和人口、资源、环境及发展问题等几个方面,结合地理知识,对学生进行系列化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基本国情教育。
四、京版教材教科书的体例设计和栏目设置
教科书的体例设计直接关系到教科书的可读性和实用性。京版教材教科书充分考虑了地理教科书特有的文字、图像和作业系统必须协调平衡的特点,与传统的地理教科书相比,在体例设计方面有较大改革,主要表现在:
1.将课本和地图册合为一本,意在增加地理图像的比重,落实地图教学。这样既可以帮助教师真正实行“图文对照”的地理教学,又可以克服地图册容量过大使学生难以迅速查阅的困难,培养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
2.减少课文的文字量,增加彩色景观图片和统计图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图片和其他图像来感知、识记和理解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3.使栏目设置多样化,除正文和图像外,还设置了“地理图像知识”、“读图”、“阅读”和“思考和练习”四个栏目,并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地理教学过程的特点,确定各栏目在每一章节中的数量和编排顺序,力求从图像出发,从事实出发,从感性到理性,通过探究而得出结论,避免直接给出定义或结论。
五、京版教材第一册教科书的简要说明
1.各章内容:第一章地球和地球仪;第二章地图;第三章中国的国土和居民;第四章中国的地形;第五章中国的气候;第六章中国的河流、湖泊和水资源;第七章中国的农业;第八章中国的工业。
2.各章的地理图像知识:地图的三要素、地图的分类、政区图、人口密度图、民族分布图、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等温线分布图、等降水量线分布图、水系图、农作物分布图、工业部门分布图。
3.自然资源不单列为一章,将有关中国自然资源的内容分布纳入第六七八章。将“世界海陆分布”放在第一章“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之后。将地形特征和地形图的内容放在第四章的起首。将气温、降水、天气预报等内容放在第五章的起首。
4.略去地轴的倾斜方向和角度、地图投影、气压和风等内容。
5.在阅读教材中介绍了地理大发现、郦道元、僧一行、裴秀、沈括、竺可桢及中国古代历法、气象、地质等方面的成就。
6.有关栏目的设置尽可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启发式教学原则,便于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合理设计教学过程。例如,“地形特征和等高线地形图”部分,教科书的编排顺序是:
(1)“思考和练习”,学生读图讨论:如何说明某地高度——正文:说明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含义——“思考和练习”,学生确认读图讨论的正确结论。
(2)正文:说明等高线的含义——示意图:解释等高线地形图的意义——“地理图像知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与绘制——示意图:解释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意义。
(3)正文:地形的含义——示意图:对照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各种地形特征在地形图上的反映——景观图片:五种基本地形类型的特征——正文:概述五种基本地形的特征。
教师在使用教科书的时候,应该认真领会编写意图,转变教学观念,根据教科书所提示的教学线索进行备课和组织课堂教学。
(说明:本文经编写组集体讨论起草,由钟作慈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