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全球化发展的新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跨国公司论文,新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市场化、网络化和自由化趋势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与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廉价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通过跨国公司的有效运作而最大限度地聚合在一起,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发展呈现以下特点及趋势:
1.跨国公司的规模不断扩大,分布范围日趋全球化。根据联合国贸发会1997年7月公布的数字显示,1996年全球跨国公司已增至4.4万家,子公司28万家,在世界各地的雇员达7000多万人。这些跨国公司不仅控制了世界生产的40%、国际贸易的50%—60%以及对外直接投资的90%,且使母国日益多样化。在1970年联合国认定的7000家跨国公司中,半数以上属于英美两国,80年代末则不到半数来自美国、日本、德国和瑞士,英国退居第7位。同时,跨国公司分布的全球化进程在加快, 发展中国家出现了3800多家跨国公司,它们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和交换的国际化,在推动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大型跨国公司在国际直接投资中占主导地位。据统计,1996年全球吸收国际直接投资总额为3490亿美元,比1995年的3150亿美元增长了近11%,其中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就达2950亿美元,占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85%。目前,跨国公司境外分支机构的资产已超过8万亿美元,其销售总额已突破6万亿美元。世界100 家大型跨国公司中,86家属于美国、欧洲、日本,这86家公司的境外资产占100 家大型跨国公司境外资产的88%。可见,美国、欧洲、日本仍是当代跨国投资的三大中心。
3.跨国购并成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形式。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的强劲复苏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进一步发展,全球企业兼并再起风潮,且愈演愈烈。西方许多跨国公司为绕过贸易壁垒,到区域集团内部寻找合作伙伴。跨国公司通过收购一些当地企业,并把它们纳入母公司的海外经营活动之中,达到建立海外子公司和生产厂及在当地直接生产和销售产品的目的。90年代以来,全球每年约有16000多家企业被兼并,其中80%以上进入跨国公司行列。 跨国公司通过兼并企业,一则可以扩大资产规模,二则可以不断扩大发展空间,三则可以不断延伸产业门类,因而已成为发达国家向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美国波音和麦道两家世界最大的飞机制造厂的合并更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在此兼并浪潮中,跨国公司更加注重把其产业资本与跨国银行的金融资本融合起来,这就推动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
4.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规模迅速扩大,亚洲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迅速崛起。90年代以来,以亚洲、拉美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以及对外国直接投资管理的自由化,使跨国公司即使在发达国家直接投资衰退期间,向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仍保持繁荣的势头,这成为国际直接投资全球发展趋势的一大显著特征。1993年跨国公司向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达800亿美元,这一水平相当于1991 年的2倍。1994年为840亿美元,1995年为1000亿美元。在向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中, 其中又以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跨国投资最为活跃。 据1997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由于亚洲是当今世界经济最富有活力的地区,因而国际投资纷纷涌入。1996年向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较上年增加了25%,达810亿美元, 占整个发展中国家当年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2/3。跨国公司在对发展中国家投资规模扩大的同时,亚洲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也在不断发展。据统计,1996年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达510亿美元,较1995年增加了40亿美元, 约为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15%。联合国贸发会列名的发展中国家50 家大型跨国公司中, 有34家属于亚洲国家,主要来自于韩国、香港和中国大陆。1996年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外投资增长近10%,达457亿美元, 相当于整个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的90%。仅香港1996年对外直接投资就高达260 亿美元,占亚洲对外直接投资的57%,占世界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51%。
5.跨国战略联盟成为跨国公司组织形式的再创新。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新技术、新产品开发风险的增大,跨国公司为进一步拓展市场,分散新产品的开发费用,充分利用各种金融市场的条件,提高企业总体竞争力,纷纷进行各种股权或非股权结盟活动。这种跨国战略联盟为达到某些共同的战略目标,通过协议、契约而结成的利益风险共享、经营权与所有权分开的松散联合体。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战略联盟呈现以下特征:(1)联盟已涉及基本技术, 信任关系一般较为牢固;(2 )联盟主要集中于国际竞争极为激烈的半导体、电子信息、药品、汽车、航运、银行等行业;(3 )联盟显示出一揽子根本性合作的趋向,大多是从研究、开发到生产、销售、服务的全面合作;(4)大公司联盟一般都是多边的、网络化的, 从而形成众多公司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关系,跨国公司国籍观念日趋淡化,正在迈向“无国籍公司”。
6.跨国公司组织结构进一步网络化,组织管理趋向“联邦制”。以往的西方跨国公司组织形式注重纵向分工和强调命令控制,经理阶层庞大,总部权力集中。80年代中期以来,在产业信息化和服务化浪潮冲击下,跨国公司日益暴露出官僚、臃肿、低效的弊端,从而引发了组织形式的调整。90年代,跨国公司组织结构调整成为跨国公司全球化发展的一次战略性调整。这次组织结构调整以“精简”为主题,不仅业绩不好的公司进行组织结构调整,就是业绩优秀的大公司也大规摸实施裁员。这次调整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幅度大。二是裁员对象不仅有一线蓝领工人,而且有相当一部分白领阶层的职员。三是大幅度减少管理层次,管理重心由基层移向高层。四是对传统的作业流程进行重新设计和安排,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隔阂。五是改变公司内部信息的传递与决策方式,向“合作网络”型组织模式转变。这次战略调整使跨国公司组织中母子公司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实质性变化,许多跨国公司成为控制最关键领域的职能公司,而把生产活动从公司经营中彻底分离出去,以分包的形式借助于众多独立的生产供应商完成。在这种组织体系下,生产供应商与核心企业不属于同一公司,但在共同的战略体系下运营,形成一种具有一体化效应的虚拟组织,这种组织的生产调整、规模调整以及组织结构调整都是通过对生产供应商的重新组合来完成,其调整成本低,而适应性又很强。
7.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同东道国的社会、经济、文化日益融合。发展中国家民族经济的高涨,加剧了贸易摩擦,迫使跨国公司逐渐摆脱民族观念,注重培育全球经营者,不失时机地推行当地化策略。在产品方面,努力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在生产方面,尽量将高增加值的生产经营活动分布在众多国家;在利润分配上,尽可能实行利润再投资;在管理上,尽可能多地了解当地文化和风俗习惯,不分国籍地选用管理人员,尽量挖掘当地的管理资源。
8.国际避税已成为跨国公司追求全球利润最大化的一种重要手段。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在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发展的同时,其内部贸易额占世界贸易总量的比重已达30%以上,且呈不断增加的趋势。因此,国际避税已成为跨国公司利用国际税收差异及其它政策差异追求全球利润最大化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国际避税,使绝大部分利润聚集在其在低税国、减免税国建立的外国子公司。同时跨国公司内部贸易中的定价原则,即转移定价更成为跨国公司不可少的实现其全球战略的重要工具。跨国公司通过这一工具的运用,可使其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子公司服从于它的全球战略目标,以调整利润和资金、控制市场、避开税收,从而保证整个公司系统获得最大利润。近几年来的发展趋势表明,子公司突破了仅为母公司转售产品的模式,发展为信箱公司、信托公司、服务公司、受控公司等多种形式。
事实证明,一方面跨国公司作为经济全球化的载体和主要动力,加速了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给人类的生活质量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要求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必须打破社会、政治、宗教、文化等种种限制,要求资本在世界各国间流动,要求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其对跨国公司的进一步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及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这种突破国界的客观要求正在逐步实现。目前世界上众多的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采取措施,不同程度地开放本国市场,加入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力争从经济全球化中获益,这就为跨国公司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应密切关注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把握和利用经济全球化及跨国公司发展所带来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