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信息化战略:缩小信息差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差距论文,战略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明显存在三大信息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这一发展过程是极不平衡的,突出反映为国际信息差距和国内信息差距,其中国内信息差距又集中反映为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人群之间的信息差距。广义地说,信息差距就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化发展水平与先进国家或先进地区的差距,包括信息基础设施状况、信息应用主体的情况以及信息资源的开发、配置和应用等方面。狭义的信息差距就是指信息基础设施状况。本文主要从狭义的信息差距来表征中国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三大信息差距。
1.我国同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信息差距。当前国家间的信息差距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以因特网的用户为例,目前富国和穷国因特网用户数量的悬殊比国民收入的悬殊还要严重。全球收入最高国家中的1/5人口拥有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86%和因特网用户的93%,而收入最低的1/5人口只拥有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1%和因特网用户的0.2%。根据国际统计信息中心的测算,我国信息能力不仅大大落后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分别是它们信息能力得分的8.6%、8.8%和9.4%,同时也落后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甚至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我国的印度(见表1)。
表1
世界一些国家信息能力总指数排序与比较
资料来源:国际统计信息中心,2000年。
2.我国各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信息差距,大大高于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按31个省市区计算,1998年我国各地区相对差异系数和基尼系数是,人均GDP分别为72.2%和0.25,因特网普及率分别为383.9%和0.56,人均电信业务分别为142.0%和0.45,电话普及率分别为88.7%和0.29。若以全国平均数为100,东部、中部、西部因特网普及率之比为197:45:32,人均电信业务之比为182:71:49,电话普及率之比为141:80:58。我国各地区的信息差距与各地区人均电信基建投资差异过大极其相关,1998年东部、中部、西部人均电信基建投资之比为156:67:65。此外,尽管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信息化建设发展速度较快,但是信息化水平的差距并没有因此而缩小,反而有扩大之势,以电话普及率为例,20世纪90年代以来,尽管各地区电话普及水平都呈现高速增长态势,但是这种增长是极不平衡的,电话普及率的相对差异系数一直处于90%以上的较高水平上(见表2)。
表2
各地区电话普及率差距状况
资料来源:胡鞍钢、邹平:《社会与发展——中国社会发展地区差距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1998年数据根据《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各省数据计算。
3.城乡之间的信息差距十分悬殊,且呈现扩大趋势。1990年城市电话渗透率(注:电话渗透率=本地电话用户/人口数。)为1.78%,而农村仅为0.17%,相差1.61个百分点;到1998年,城市电话渗透率为19.19%,而农村仅为3.92%,相差15.27个百分点,明显高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此外,农村电话资费高于城市。先进的移动电话和因特网城乡比重差异更大,1997年底城镇居民每百户有移动电话1.70部,到1999年达到7.14部,而农村农民家庭还几乎没有使用移动电话;目前网络用户中只有0.3%的用户是农民,也就是说城市普及率为农村普及率的740倍。在传统体制下户口制成为城乡两大社会隔离的制度基础,在改革过程中这种制度基础正在不断地被打破。但是新的信息差距又将扩大城乡居民之间的发展差距,这也反映了城乡居民获得信息公共服务机会的严重不平等性,8.7亿乡村人口几乎被排斥在信息化之外,成为最大的信息“落后者”,极不利于农业现代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农民进入农产品市场增加收入机会。
由上可知,当中国信息与电信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信息差距,大多数中西部地区,几乎百分之百的农村人口在信息革命与网络革命中被边缘化了,从而形成了新世纪新型的知识贫困人口和信息贫困人口。根据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森(Amartya Sen,1999)的定义,所谓贫困就是指对人类权力的剥夺。所谓知识贫困、信息贫困是指那些被剥夺了获得知识与信息的能力和机会的人们,不能够参与创造和分享以知识为基础社会的文明成果的状态,其本质就是与现代化隔离,与对外开放无缘,与经济全球化无关,形成知识社会与信息社会的“落伍者”或“边缘化”人群或地区。传统的反贫困战略更关注“收入贫困”近年来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又提出了消除“人类贫困” ,而知识贫困和信息贫困则成为21世纪的新型贫困。知识贫困、信息贫困既是收入贫困、人类贫困的重要原因,也是它们的结果。知识和信息不仅是国家的战略性资源和资产,也是个人在21世纪生存与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和资产。我们认为,在21世纪,获取知识与信息是人类的基本权利,投资于信息基础设施也是投资和扩大人类知识资产和信息资产的基本途径。因此,发展、利用信息与电信技术的重要任务是普及信息与网络技术,逐渐实现普遍接入,从而逐步地消除知识贫困和信息贫困。
二、缩小信息差距对未来中国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随着以计算机和因特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各国政府,尤其是发达国家政府逐步认识到信息技术革命对未来经济和社会的影响,都把建立“信息社会”视为重大的发展战略,以谋求新世纪的竞争优势。1998年2月26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发表了震动世界的被称为“网络新政”的重要演说;(注:新政有三点:促进网上交易,开展电子商务;保持美国在高科技领域的领导地位;通过网络更好地传播美国文化。)1999年12月,欧委会提出了建立“网络欧洲”的“政治倡议”;(注:要求欧盟15国努力达到三个目标:第一,使家庭、学校、企业和政府机构全部上网;第二,建立一个具有网络文化的欧洲,使欧洲人从支持企业文化、发展和资助新思想中得到益处;第三,确保向网络时代的过渡是一个社会包容的过程,既能建立消费者的信任,又能加强社会凝聚力。)前不久,日本首相森喜朗也在他的施政演说中提出了“日本式IT社会”(注:“日本式IT社会”是所有国民能够共同享用以数字信息为基础的信息和知识,并可以自由交换信息的社会,超高速因特网是其最基本的社会基础,并且承诺5年后把日本建成世界上通讯技术最先进的国家。)的国家战略。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大国,信息化与网络化为中国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应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发挥大国效应、规模效应以及后发优势,使中国信息化获得跨越式发展的机会,从而缩小与发达国家及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信息差距,同时也缩小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的信息差距。
信息与通讯技术对促进西部大开发、缩小各类信息差距和发展差距具有重要作用。信息、技术和知识具有明显的外溢性,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革命相互作用过程中,有助于落后地区直接获得和利用这种外部性,直接分享各种技术与知识的收益,从而可以充分运用信息与通讯技术实现某种形式新的“追赶”。正在迅速发展起来的信息革命和网络革命既可能为落后地区带来一次跨越式发展的机会,但也可能使这些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进一步加大,这取决于如何加快中西部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消除各类信息隔离、数字隔离和知识隔离,使人们特别是贫困人口获得既包括基本的公用电话服务也包括移动电话、因特网等先进通讯服务,从而使他们能够低成本地获取外部知识与信息(特别是卫生健康知识、农业技术知识、农产品和劳动力市场信息),进而获得各类发展机会。
提高信息公共服务水平,实现人人享有信息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务应当成为新世纪信息化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在21世纪,保证最低数量和基本质量的信息服务应当被视为具有重要发展意义的基础性服务,也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电信及网络作为一种特定的基础性服务,最低消费水平往往被认为是某些用户的“生存线”,即使他们无力负担费用也不应当禁止他们使用这些设施(World Bank,1994)。因此,缩小地区间以及城乡间的信息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发展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公平问题。加快西部地区以及农村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际上就是投资于人民,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与其他基础设施相比,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周期相对较短、技术含量高、投资预期回报高、服务覆盖面大、具有广泛的外溢性,因此,信息基础设施应被列为最重要、最优先的公共设施投资领域。同时,加快具有竞争性电信增值服务市场的全面开放,利用竞争机制,扩大信息服务市场的供给,提高信息服务水平,满足消费者对信息消费的多样化需求。
三、缩小信息差距的国家战略与政策
21世纪中国最重要的国家信息战略目标是,为十几亿中国人民提供和创造信息机会、信息接触、信息利用、信息消费和信息服务,特别是确保所有学校、所有社区、所有公共场所和公共服务机构都具有利用、获取信息与网络技术的“平台”与服务;消除信息隔离、信息障碍,减少信息歧视和信息差距,既包括城乡居民之间在获取和利用信息能力的差距,也包括不同地区通讯与信息基础设施的差距,缩小不同年龄、性别、民族、收入、人群在信息获取和利用方面的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经济全球化、通信与网络技术三大动力建立和发展世界上最大的信息市场(包括信息设备制造业、信息基础设施投资、电信及网络服务市场),并使国内信息市场与世界信息市场联为一体。通过信息市场发展来缩小信息差距,使中国利用信息技术加快改造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发展服务业,建立信息社会,从而为所有中国人创造信息机会,进而创造收入和发展机会。这是一个长期的发展目标,又是一个十分紧迫的发展任务。
根据上述中国21世纪信息社会的构想,我们认为应确定5年的近期目标:(1)加快城乡电话普及率,实现所有乡镇进入长话自动网和公共电话服务,达到村村有电话和公用电话服务,进一步提高农村电话普及率。(2)城市因特网使用人口比例由目前不足4%提高到15%以上,农村由目前0.01%至少提高到3%以上,农村乡乡通公用因特网,70%的行政村通因特网,3%农户家庭实现上网。(3)所有城市学校全部上网,70%的农村中学上网,50%的农村小学上网,并且大力开展学校的网络教育和计算机教育。利用机顶盒等技术通过信息家电实现上网,大幅度降低上网的价格,使因特网这种信息消费成为一种大众化、平民化的消费。(4)大力加强超高速因特网的建设,主要大中城市和有条件的小城市和乡镇优先接入光缆,政府、公共机构、学校、企业实现普遍接入。
我们提出上述目标,其目的就是要促进和实现信息产业与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从我国居民家庭的信息设备拥有量来看, 1999年底城市每百户家庭彩色电视拥有量为111台,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38台,电视机为100台;1999年城市电话普及率为28.4%,通电话的乡镇为97.7%,进入长话自动网的乡镇1998年为87.5%。从信息产业发展的情况来看,我国信息产业正经历着爆发性的增长。根据统计数据计算,1991~1999年,电信业务总量年复合增长率为46.1%,本地电话用户数和移动电话数的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37.62%和134.41%,1998年7月~2000年7月,互联网用户的年复合增长率为279.25%。这些都为实现上述目标奠定了基础。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全面开放电信增值服务业,形成有效竞争。优先开放西部电信服务市场,不仅要向外资开放,而且应当首先向民营资本开放。从统计数据来看,西部人口占全国的29%,而西部地区电信业务量1999年仅占全国的13.37%。因此西部地区的电信市场业务比例不大。全面开放西部电信市场不会对整个电信业形成太大的冲击,相反有利于这些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同时为中国电信业全面开放提供了缓冲机会。(2)实现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互联网的“三网融合”,加快发展城乡有线电视网,并使之成为互联网信息传输的重要载体之一;综合利用现有基础网络资源,转变传统的部门专线电信网的运营机制,实现专线电信网的企业化经营,使公用电信网和各部门专线电信网互联互通,发挥规模经济效益。(3)加大政府对中西部地区信息基础设施投入,同时鼓励有实力的非电信企业、民营资本、外资普遍进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市场机制进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也可以利用市场进行融资以支持基础设施建设。(4)强化农村电信基础设施投资,进一步降低电话初装费和电话使用资费,提高乡镇公用电话普及率。建议国家设立农村电信与网络发展专项基金,专项基金的运作实行工程招标制度,降低农村居民安装电话以及使用电话的成本;逐步实现网络在农村地区的社区普及,确保政府机关、农业科技推广站、储蓄所、邮电局等公共服务机构实现上网,使农民能够从网络革命中受益;投资于人民,重点发展农村中小学的计算机与网络教育。(5)大力推进“政府上网工程”,逐步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社会公共服务网络化、政府采购和公共工程网上竞标,建立国家公用数据库以及工业信息网,促进金融、保险、财税、贸易、统计、地理、环境保护等领域的信息化,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