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第208医院 高干科
摘要:目的 探究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方法 抽选我科室2013年1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8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给予临床护理路径干预,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中,显效22例,有效15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2.5%,其中36例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满意,护理满意度为90%;对照组中,显效14例,有效13例,治疗总有效率为67.5%,其中25例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满意,护理满意度为62.5%。可见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及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干预能够提高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促进患者康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原发性骨质疏松;临床护理路径
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低骨量和骨组织细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骼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的代谢性疾病。骨质疏松根据其病因可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1]。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骨质疏松症中最常见和最主要的一种,根据其发病机制不同可分为I型和Ⅱ型。I型即绝经后骨质疏松,Ⅱ型为老年性骨质疏松,多见于65岁以上人群。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生随年龄的增高而增加,呈流行态势,种族、性别和环境因素等对其也有很大的影响。现抽选我科室收治的8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以探究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1.1.1一般资料
抽选我科室2013年1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8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均为Ⅱ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6例,年龄64~76岁,平均年龄(73.6±2.3)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5例,年龄65~78岁,平均年龄(75.2±2.6)岁。两组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1.2临床表现
(1)疼痛: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最主要的症状,包括肌肉疼痛和骨痛,以酸痛、胀痛、钝痛、深部疼痛为主;疼痛部位以腰背痛多见,占疼痛患者中的70%~80%[2]。很多患者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腰背痛,疼痛在活动后可加重,如久坐、久立、久卧、扭转身体、前曲和后伸体位改变等均可加重疼痛的症状。其他部位也可出现疼痛,如髋骨、臀部、骶尾部、膝踝部、足趾部等,严重者可出现全身疼痛;一般骨量丢失12%以上时即可出现骨痛[3]。随着骨质疏松症的发展加重,疼痛可由间断性发展成持续性疼痛。
(2)身材缩短、脊柱变形:这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体征,多在疼痛后出现。脊椎椎体前部几乎多为骨松质组成,而且此部位是身体的支柱,负重量大。当身体出现骨质疏松时,椎体容易压缩变形,使脊椎前倾,形成驼背。严重骨质疏松患者常多个胸腰椎压缩变形,使身高变短。
(3)呼吸功能受损:如患者出现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脊椎后弯,胸廓畸形,可影响胸廓活动,使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显著减少,患者往往可出现由于缺氧而导致的胸闷、气短、呼吸困难、耐力下降等症状。
(4)骨折:骨折在骨质疏松症中不仅常见,有时甚至是患者的首诊原因。骨质疏松症与骨折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轻度摔倒或日常的肢体动作即可导致骨折。骨质疏松症骨折好发于骨的干骺端和胸、腰椎部位。Ⅱ型骨质疏松症骨折好发于股骨上端及胸、腰椎(楔形骨折)[4]。
(5)其他:部分患者还可出现便秘、腹胀、上腹部不适等消化系统症状,头发脱落、牙齿松动也不少见。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给予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具体如下。
1.2.1用药护理
应用双膦酸盐治疗时,需注意下颌骨坏死、食道溃疡等副作用,必须明确告知患者正确的服药方法及用药的注意事项。
1.2.2日常护理
(1)房内物品放置有序,地面、走廊上不摆放杂物,地面避免潮湿,保持干燥,最好穿防滑鞋,以免滑倒引起骨折。
(2)推门窗时不要一次用力推开,提水时不要过度用力,弯腰幅度勿过大。
(3)行走时注意路面情况,防止跌倒。
(4)日常生活中,可将胳膊和腿全部裸露在阳光下,一次5~lO分钟,一周2~3次就能满足皮肤在紫外线作用下维生素D转换成活性维生素D3的作用[5]。冬季或卧床的老年人,补充活性维生素D3是必须的。
1.2.3饮食护理
(1)指导患者进食清淡低盐饮食。
(2)每日摄取足够的钙质,老人应该摄入钙1000mg/d以上。多食含钙量多的食品,如牛奶、豆制品、鱼松、虾皮、芥菜等。
(3)适当补充钙剂,可选用可溶性钙盐,如枸橼酸钙,于睡前服用对骨吸收作用较大,尽量不要喝咖啡、浓茶、可口可乐、酒类等,以免影响钙的吸收。
1.2.4心理护理
(1)提高患者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耐心讲解该病的危害性,让他们了解此病发病率高、危害大的特点,促使其早防早治。
(2)教会患者自我放松的方法,鼓励患者表达自身感受。通过沟通交流,消除患者焦虑恐惧心理,增强其抗病的信心。
(3)针对个体情况进行针对性心理护理。
(4)鼓励患者家属和亲友给予患者关心和支持。
1.2.5骨折护理
(1)损伤早期骨折复位后的护理:严格检查内外固定情况,确定固定效果,注意观察固定端的血运,手指运动及皮肤感觉情况,加强生活及饮食等基础护理,做好防压疮工作。对手术切开复位的患者做好手术后的观察护理,注意伤口渗血、伤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此期的功能锻炼以肌肉舒缩练习为主,防止过度活动或剧烈被动活动。
(2)骨折逐步修复到临床愈合的护理:继续保证固定效果,防止骨折断端移位或骨折处再骨折,加强功能锻炼,逐渐恢复骨折部上下关节的活动,逐步增加运动强度、运动量及运动时间,预防关节僵硬、肌肉萎缩。
2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2.1治疗显效率、总有效率
2.2护理满意度
按照满分100分进行评定,60~80分视为满意,80分以上视为非常满意,分数越高则满意度越高。
3结果
3.1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4讨论
骨质疏松症的具体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1)年龄;(2)骨吸收障碍;(3)遗传因素;(4)不良的生活方式,比如过少或过量的活动,吸烟,酗酒及高蛋白、高盐饮食,大量饮用咖啡,维生素D摄入不足等其他因素[6]。
本研究中两组患者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中,显效22例,有效15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2.5%,其中36例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满意,护理满意度为90%;对照组中,显效14例,有效13例,治疗总有效率为67.5%,其中25例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满意,护理满意度为62.5%。可见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及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中大部分患者能够重视骨质疏松症,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并加强预防;患者主诉不适感减轻或消失,焦虑、恐惧程度减轻;发生1例并发症,得到及时处理。
综上所述,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干预能够提高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达英.护理干预与健康教育对骨质疏松症的作用[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5,(12).
[2]苏桂晶.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3,(22).
[3]耿荣,肖再秀.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饮食及营养护理讨论[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4).
[4]李鲜花.浅谈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护理对策[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12).
[5]齐秀杰.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4,(7).
[6]王迎春,朱芙蓉,王列红,齐维萍.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措施[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22).
论文作者:张艳玲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9
标签:患者论文; 骨质疏松症论文; 原发性论文; 满意度论文; 疼痛论文; 路径论文; 骨质疏松论文; 《健康世界》2018年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