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价值论、劳动价值论和分配论的几点思考_劳动价值论论文

关于价值论、劳动价值论和分配论的几点思考_劳动价值论论文

关于价值论、劳动价值论与分配理论的一些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论论文,分配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理论界对于劳动价值论的讨论明显增多,其针对性主要有两个:一是在世界科学技 术取得重大突破,信息经济、知识经济兴起并发展的情况下,如何看待知识、技术、信息等 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二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处理在分配领域出现的 新情况和新问题。讨论已经取得了一些突破。总的感觉是,对劳动价值论的讨论比较深入, 而对价值论从总体上把握得不够;一些重要范畴如价值形成、价值决定等尚未得到明确区分 ,有关的重大问题尚未形成共识。本文拟谈一些看法,以参与这一讨论。

一、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

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两个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别的重要基本理论。在 讨论知识、技术、信息等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分配关系时,如果仅 限于劳动价值论而忽视对整个价值理论的研究,可能使本来可以分析清楚的问题,显得非常 复杂。

人类社会自产生商品生产、商品交换以来,所有的经济学理论几乎都与价值理论有关,这 是 因为价值理论确实是理解商品、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基础和核心。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 学产生之前,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中的价值理论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并包含有许多科学的 成分。马克思的不朽功绩在于,在继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科学成分的基础上,又运用 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创立了科学的价值论特别是劳动价值论,并运用这 一理论进一步发现了剩余价值理论,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的来源、资产 阶级与工人阶级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对抗关系和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代替的必然趋势。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论和劳动价值论,有两点需要特别指出:一是马克思的价值论和劳 动价值论是紧密联系的但并不完全等同,劳动价值论是其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 部;二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主要目 的是揭示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剥削工人阶级的实质,而并不是为了解决社会 主义社会的经济问题,因为很显然,马克思设想,在社会主义社会并不存在商品生产商品交 换,不需要著名的“价值”插手其间。对于后一个问题,我们暂且不论,对于前一个问题, 先进行如下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论,包括十分丰富的内容,价值形成理论、价值创造理论、价值实现 理论、价值分配理论等等都是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劳动价值论 。

劳动价值论,即价值创造、价值决定的理论,它回答的主要问题是价值是谁创造的和如何 被决定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包括:第一,商品有二因素:价值和使用价值,使用价值 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包括生产中转移的价值C和新创造的价值V+M)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生产商品的劳动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生产价值。商 品的价值,不仅有质的规定性,而且有量的规定性,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 劳动时间决定的,是由社会总劳动时间分配到生产该类商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只有社会 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注: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2页。)第二, 生产商品的劳动有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倍的简单劳动。”(注: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8页。)第三 ,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有着密切关系,“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 ,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注: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3-54页。)第四,劳动力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变为劳动力的那 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改变自己的价值。它生产自身等价物和一个超过这个等价物而形成 的余额,剩余价值。”(注: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35页。)劳动力的劳动,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

价值形成理论,即价值是如何形成的理论,它回答的是劳动力如何与其它生产要素相结合 形成价值,在形成价值过程中各生产要素发挥什么作用。劳动力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必须 以与其它生产要素相结合为前提,没有这种结合,商品不可能被生产出来,价值也自然不可 能形成。在劳动力与其它生产要素相结合形成价值的过程中,劳动和生产要素发挥的作 用虽然有所不同:劳动创造新的价值,而其它生产要素只是随着它的物质形态在生产中的改 变,将其旧价值转移到新的产品上去,因而价值量不会增加,但是,其它生产要素在商品价 值形成中的作用是不可不得到承认的。

价值实现理论也称资本循环、周转和社会再生产理论。它回答的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价 值如何得到实现,即实物和价值如何都得到补偿。马克思把社会总产品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 资料两大部分,与之相适应,社会生产部门也可划分为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和生产消费资料 的部类,然后经过分析,得出社会再生产顺畅进行必须保持的两大部类之间和部类内部的比 例关系,即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马克思的价值实现理论的意义,不仅是提出资本主义社 会化生产必须保持的比例关系,而且,也提出了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 重含义,因而实际上也是对劳动价值论的重要补充和丰富。

价值分配理论回答的是实现了的价值如何分配。工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得到了利润,农 业资本家得到了地租,金融资本家得到了利息,资产阶级瓜分了工人阶级创造的价值和剩余 价值。而工人只得到了其必要劳动创造的工资。

从上述可以看出,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是包括劳动价值论在内的极其丰富的理论体系。构成 价值理论体系的各个理论部分是互相联系的,但又彼此有不同的适应性。在我国理论界的一 些讨论中,特别是在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分配关系的讨论中,有学者似乎比较多地关注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而对马克思价值论的总体内容注意不够,在一些情况下,没有区分价 值形成理论和价值创造理论,使本来宜用马克思的价值形成理论分析的问题而用劳动价值论 去说明,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二、价值理论与分配理论 马克思的分配理论有两个主要的组成部分,一个部分是研究并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分配关系 的,可称为资本主义的分配理论;一个部分是预测未来社会分配关系的,即通常所说的社会 主义按劳分配理论。

按照马克思的分析,分配包括生产资料的分配和消费品的分配,生产资料的分配实际上就 是生产资料所有制,消费品的分配即社会做了必要扣除之后,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在资本主 义社会,生产资料实行的是资本家私有制,这是资本主义基本的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在个 人消费品的分配中,工人获得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在量上只是劳动力 创造价值的一部分,而剩余价值被资本家瓜分了。资本家之所以能够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 不仅仅甚至最主要的不是因为他们作为共同劳动的指挥者进行指挥和管理,而是因为资本家 占有了生产资料。这些基本内容和观点是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分配理论的基本组成部分 ,也是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价值理论的组成部分。

在深刻剖析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马克思对未来社会作了预测,其中影响深远的是提出 的关于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的设想。

按照马克思的设想,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阶段,对个人消费品实行 按劳分配原则。按劳分配的基本要求是:第一,在全社会范围内,社会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 各项必要的扣除之后,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唯一的尺度分配个人消 费品,实行按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第二 ,按劳分配所依据的劳动排除任何客观因素如土地、机器等生产资料的影响,只包括劳动者 自身脑力与体力的支出。第三,作为分配尺度的劳动,不是劳动者实际支出的个别劳动,而 是劳动者在平均熟练程度和平均劳动强度下生产单位使用价值所耗费的社会平均劳动。

按照马克思的设想,按劳分配的实现,要有一些前提条件,包括:1.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 生产资料公有制。消费资料的分配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只有实行全社会范围的生产 资料公有制,才可能使全体劳动者能够平等地占有和使用生产资料,这样才能够消除由于生 产 条件占有的不同造成的劳动者在分配上的差别,使劳动成为消费品生产与分配的唯一因素。 2.经济社会条件要能够保证劳动者各尽所能。这些条件包括,要有足够的生产资料可供投入 生产,要有足够的就业机会并且劳动者有充分选择职业的自由。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按劳分 配所要达到的目标。3.商品经济已经消亡。在没有商品货币关系的条件下,每一个人的劳动 ,无论其特殊用途是如何的不同,从一开始就成为直接的社会劳动,而不需要著名的“价值 ”插手期间。这样,劳动者付出的劳动可以简单地用时间衡量,一般都可以得到社会的承认 。4.社会可以统一对社会总产品做各项扣除。劳动者除了可供个人消费的消费资料之外,没 有任何东西可以成为个人的财产。(注:参见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9卷第19—20页。)

从马克思对于按劳分配论述的本来意义看,按劳分配主要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公有 制的基本条件决定的,其实现是有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消除商品货币关系等在内的严格条 件限制的。劳动创造价值是按劳分配的重要尺度,但显然不是理解和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充 分必要条件。在目前的讨论中,有一种倾向似乎按劳分配只是由劳动价值论决定的,只要承 认劳动创造价值,就得实行按劳分配,或者反过来,只要不实行全面的按劳分配,就是否定 劳动价值论,其实这并不全面。

从马克思的设想看,实行按劳分配,可以排除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而占有他人劳动成果 的可能,从而对消除剥削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把每个劳动者的劳动和报酬直接联系起来,从 而使每个劳动者从物质利益上关心自己的劳动成果,这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实行 按劳分配,实现了劳动平等和报酬平等,有利于实现社会分配的公平与公正,从而可以调动 劳动者的积极性。从这样的意义上说,实行按劳分配是人类历史上分配制度的一场深刻革命 。但是,科学分配理论的实现,需要具备这种理论发挥作用的必要前提条件,当这些条件不 具备或不完全具备时,必然要求有另外的分配形式作为补充,这是合乎理论和实践逻辑的。

三、马克思的价值论、劳动价值论和按劳分配理论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价值论、劳动价值论和分配理论都是在分析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基础上得出的 结论。这些理论对今天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否还有现实意义呢?

回答是肯定的。其理由主要是:

第一,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市场经济依然存在。马克思分析的当时的资本主义经济具有 两重性质,一重性质是社会化生产条件下的货币经济即今天我们说的市场经济,一重是资本 主义的生产关系。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言,从总体上说(不是局部,就局部而言,初级阶 段的社会主义也还存在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对此下面要专门分析),社会主义生产 关系与之相比,在所有制关系、劳动者所处的地位等方面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所以在 马克思价值论、劳动价值论和分配理论中那些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和结论,如工人 阶级与资本家阶级在生产资料占有和分配中的那种对抗性的阶级关系、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 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对抗性矛盾、资本主义生产目的与资本主义生产手段之间的矛盾、资本主 义生产条件与资本主义实现条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力和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 盾等等,显然是不适应我们今天要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但就社会化条件下的市场经 济而言,作为一种经济发展采取的方式,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共同的内 在规定性而没有本质的区别,所以在马克思价值论、劳动价值论和分配理论中那些揭示社会 化生产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分析和结论,对我们今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依然有重要的 指导意义。

例如,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关系就可以从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劳动 价值论和分配理论中吸收科学的成分。我国已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关系,实行多 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的按劳分配原则就有了基本的基础,但我国仍要发展市 场经济,而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品分配的就不仅仅是对劳动创造的价值的分配,还要包括各 种生产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并经过市场检验实现了的价值的分配。由这些条件所决定,在个 人消 费品的分配中,在实行按劳分配的同时就不能不承认除劳动以外的各种生产要素的作用,包 括在市场实现过程中各种要素所发挥的作用。从这样的意义上看,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劳动 价值论和分配理论仍然是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重要理论 依据。

第二,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所决定,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过 程 中,还要保留、利用甚至发展一些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我国现在和今后相当长时间仍处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大家没有疑义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特点是要适应生产力发 展状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多种所有制经济就包 括外商独资经济、私营经济、外资或私有资本控股的股份制经济等,而外商独资经济、私营 经济、外资或私有资本控股的股份制经济就其性质而言,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经济。这些 经济中的分配关系,除了会受到社会主义公有经济的制约和政府的引导之外,马克思对资本 主义经济的分析和得出的若干结论对其是适应的。

例如,工人与雇主之间的分配实际上要实行以按资分配为主,除劳动力以外的生产要素的 作用在分配中要得到充分的体现,雇主要占有工人的部分剩余价值,雇主与工人之间存在一 定的剥削与剥削关系。再例如,这些企业的劳动存在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等等 。承认这种经济事实,并不意味中国要改变社会主义方向,而相反,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和利 用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为建立发达的名副其实的社会主义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研究马克思价值论、劳动价值论和分配理论的现实意义时,有一种观点是需要讨论的。 有学者将劳动价值论区分为革命的劳动价值论和建设的劳动价值论,认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 之所以研究劳动价值论,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资本和剩余价值理论,主要是为了揭示人与 人的关系即资产阶级如何剥削工人阶级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关系,揭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 内在矛盾,以此来唤醒、武装、鼓动工人阶级和和广大群众,拿起武器来革命,推翻资产阶 级 统治,埋葬资本主义。因此,当时的劳动价值论是完全用来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的,因而可 称为革命的劳动价值论。而如今,我们研究劳动价值论主要不是为了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 立无产阶级专政为主要内容的革命,而是为了建设新社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总 的来说是用它来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因而可称它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注:宋养琰:《怎样区别看待革命的劳动价值论和建设的劳动价值论》,2001年8月20日《深 圳特区报》。)这种认识虽有一 定的道理,但并不一定准确。劳动价值论作为一种反映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客观经济关系的 科学理论,其科学内核只有一个,即揭示劳动与价值之间的本质联系。至于在资本主义和社 会主义不同的经济制度下,它揭示的经济关系不同,这是两种经济制度、社会制度存在根本 性的差异使然,这恰恰是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和生命力所在,而不在于它有革命的和建设 的区分。无论是革命的劳动价值论还是建设的劳动价值论,关键都应该是科学的。只有科学 的劳动价值论才是能够解释现实并为实践服务的。

四、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论、劳动价值论和分配理论的研究和认 识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论、劳动价值论和分配理论深刻揭示了价值与劳动、价值与分配、劳动 与分配之间的本质联系,并运用这种联系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马克思的 研究方法、所得出的许多结论都为我们研究和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论、劳动价 值论和分配理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但我们今天建设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无论是 国内的条件还是国际的条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新问题、新情况都是前所未有的,如 果只是停留在已有的理论上肯定是不够的,所以必须研究新情况,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 理、吸收马克思价值论、劳动价值论和分配理论科学成分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创新。

首先,要研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创造价值的劳动的内涵。

对于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创造价值的劳动,马克思曾经在不同的条件下给出了多种界定 ,例如,从事物质生产的生产性劳动创造价值;从事剩余价值生产的劳动都是生产性劳动, 都创造价值;科技人员、管理人员的劳动是生产商品“总体”劳动的组成部分,都被列在生 产劳动的概念之下,都创造价值;资本家作为共同劳动的指挥者,其劳动虽然是为了获取剩 余价值,但也有社会化生产必要劳动的一面,而这一面也是生产价值的劳动,等等。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马克思关于创造价值劳动这些界定的基本原理都是适应的。 除此之外,由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用于交换的物质产品和劳务都是商品,同时也由于 公有制主体地位和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生产目的的确立,所以创造价值的“总体”生 产性劳动的范围应该大大的拓宽。一切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所付 出的被市场检验证明是有效的劳动,都是整个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都应该被视为创造价值 的劳动。

其次,要研究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信息、科技等在价值形成和价值创造中的特殊作用 。

与马克思创造科学的价值论、劳动价值论和分配理论所处的时代相比,今天我们所处时代 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信息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兴起,极大地推动 了世界范围内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引起了并将继续引起经济学理论发生革命性的 变革。知识、信息、科技在价值形成和创造中的作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强得多。

知识、信息、科技是如何参与价值形成和创造的?理论界有不同看法。其分歧的焦点在于, 知 识、信息、技术是否创造价值。有的学者认为,过去是劳动创造价值,现在是知识、技术创 造价值,主张用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有的学者则认为,科学技术本身并不创造价值 ,人的劳动依然是价值的唯一的源泉。(注:杨国昌:《科学技术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2001年8月21日《人民日报》。)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我认为关键是要区分价值形成 和价值创造,因为知识、信息、科技对于价值的作用是在价值形成和价值创造两个不同层次 以不同的形式发挥作用的。

价值形成是劳动与生产资料(包括劳动对象和劳动手段)结合,生产和实现价值的过程;价 值创造是人类抽象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创造新的价值的过程。在实践中,价值形成过程与价值 创造过程是同一个过程,价值形成过程包括价值创造过程。但为了研究的需要,我们可以进 行必要的理论抽象,分别对在这两个过程中知识、信息、科技的作用进行研究。

在价值形成过程中,知识、信息、科技的作用是通过提高劳动对象和劳动手段的效率实现 的。由于新知识新技术的应用,作为劳动对象的旧材料变成了高科技含量的新材料,厂房的 改造甚至虚拟化使厂房的利用效率大大提高,利用成本大大降低。而劳动手段,由于知识、 信息、科技的应用也大大提高了效率。所有这些,都会使生产资料的价值在价值形成过程中 被转移的效率极大提高,从而使单位商品的价值中“C”的部分大大下降。在价值创造过程 中,由于劳动者对新知识、信息、高科技的掌握和应用,可以大大提高直接劳动的生产效率 、管理效率和服务效率,从而使单位商品价值中的“V”的成本大大下降。总之,随着世界 科技的高速发展和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的出现,知识、信息、科技在价值形成和价值创造中 的作用将越来越大。从这样的意义上说,在剧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谁掌握了知识、信息、 科技的领先权,谁就会处于竞争的优势地位。

再次,要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合理性。

经过对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总结和理论探索,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 分配既不能实行单一的按劳分配,也不能实行完全的按生产要素分配,而必须要坚持以按劳 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对于这样 一个不争的客观事实,应该说大家已经基本形成了共识。但是,对于如何从理论上说明这一 现象,我国经济学界存在争论。有的学者认为,由于劳动、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在价值形 成中都发挥着各自的作用,所以,社会主义的工资、利息、地租,不过是根据劳动、资本、 土地等生产要素所做的贡献而给予这些要素所有者的报酬。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就是在社 会必要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基础上,按各种生产要素在价值形成中所做的贡献进行分配,或 简称按贡献分配。(注:谷书堂主编:《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12页,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0年版第141页。)另有学者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其“错误在于混 同了价值创造和收入分配问题,硬把取决于生产关系的收入分配说成是取决于生产要素在创 造价值中的贡献”,“把特定历史阶段上索取权的合法性当作自然的必然性和永恒的合理性 ” 。(注:吴易风:《价值理论新见解辩论》,见《当代理论界的意见分歧》,中国经济出版社200 0年版第58页。)

我认为,理解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同时还要按生产 要素分配的关键有四点:

第一,必须把价值形成和价值创造予以区别,把价值论和劳动价值论予以区别。生产要素 在价值形成中发挥了作用,但它本身并不创造价值;劳动创造了价值,但离开了其它生产要 素,劳动创造价值就没有可能。所以在收入分配中,要承认劳动创造价值的作用,同时也要 承认其它生产要素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否则,谁可能持久地提供生产要素呢?这样的认识 问题,不是对劳动价值论的否定,而是在肯定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对价值形成理论的认可。 这是我为什么在本文中坚持必须把价值论、劳动价值论与分配理论放在一起进行讨论,而不 仅仅是就劳动价值论与分配理论进行讨论的初衷所在。

第二,必须明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根本性决定因素。“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 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 (注: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9卷第23页。),这里说的生产条件,是指包括劳动力在内的生产要素的所有制 关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要求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形式,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要求实行多种分配 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多种分配方式就包括按生产要素的作用进行分配。例如,国家和企业 发行债券筹集资金,会要求凭债权获得利息;股份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会要求凭股权取得股 息和红利;某些企业经营者的收入中,包括部分风险补偿;私营企业雇佣一定数量的劳动力 ,会给企业主带来部分非劳动收入;还有其它属于个人的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也参 与分配。由此构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十分丰富的分配内容。

第三,必须把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关系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考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经济是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发展劳动、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市 场,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由于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活劳动创造价值,而且 随着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掌握了科学技术、拥有知识的复杂劳动者创造价值的 作 用和创造的价值越来越大,这就要求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同时,由于资本、技术、信息 、土地等其它要素是商品生产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这就要允许各种要素参与收入分配, 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更重要的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分配是经 过市场进行的分配,分配的商品价值是经过市场实现了的价值,在市场实现过程中,实际上 ,不仅劳动创造的价值进行了交换,而且生产要素参与形成的价值也进行了交换。共同进行 交换和市场检验的价值分配,如果只承认劳动创造的价值而不承认其它生产要素形成的价值 是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

第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承认生产要 素也要参与分配,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 不平衡、多层次和不够高的状况是分配方式呈现多样性的最深层次原因。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关于价值论、劳动价值论和分配论的几点思考_劳动价值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