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施工应用管理模式研究论文_徐剑林

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施工应用管理模式研究论文_徐剑林

嘉兴市冠天建设有限公司 浙江省 314000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建筑行业也越来越与时俱进。在实际的建筑发展过程中,多种高新技术的运用,高效的推动了建筑行业的发展。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分析探讨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建筑施工;BIM;应用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筑行业也迅速崛起。这种发展得益于相关科学技术的合理应用。在实际的建筑过程中,装配式建筑的推行,有效的解决了墙体裂缝、渗漏等质量问题,并由此提高了建筑物的整体性、安全性、防火性和耐久性。可以说,该技术的运用有效的提高了建筑行业的建设和发展。在实际的发展环节中,为了高效的推动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相关部门引进了BIM和RFID技术,继而带动了相关的管理环节的发展。住建部在《建筑产业现代化化发展纲要》中指出:到2020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20%,到2025年,比例达到50%以上。“装配式建筑”和“BIM技术”作为2017年建筑领域的两大热词,如果说前者是生产方式的变革,那么后者则是推动这个变革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吉林市某装配式住宅项目为例,对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建筑施工阶段管理应用进行分析和总结。

1装配式建筑施工的优缺点

在中国现阶段的建筑行业的发展过程中,装配式建筑得到了较多的运用,所谓的装配式建筑指的是利用预制的构件在施工现场装配而成的建筑。关于这种建筑方式,笔者认为其优缺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优点。装配式建筑的应用能够有效的解决墙体裂缝、渗漏等质量问题,并在最大限度上提高了建筑的安全性、防火性和耐用性。除此之外,由于该建筑模式将预制构件带到现场装配施工,因为其有助于缩短工期、节约成本并在最大的程度上减少环境污染和建筑垃圾的制造。(2)缺点。当然,装配式的建筑方式也由于实际情况的局限,而出现了诸多的问题。比如,由于该模式是将预制构件带到施工现场进行装备的,这就导致了实际的施工进度受到厂商构件生产的效率、运输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此外,由于相关的建筑配件都在施工之前进行预订生产,这就导致了一旦施工环节中对相关方案作出变动,就会导致前期的构件生产需要重新开始,这就导致了施工成本的增加以及工期的延后。此外,在实际的安装过程中也会出现错装、漏装、碰损等多种情况的情况出现。此外,还由于相关专业人才的缺失,导致了装配式建筑的制作、安装环节都缺乏技术指导和专业性。

2.BIM技术的原理和实际运用

基于预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导致了其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继而不利于中国建筑行业的发展。

为了有效的解决此类问题,相关部门以及人员在实际的环节中引进了BIM的技术,从而推动预配式建筑以及中国建筑行业的发展。

2.1 BIM技术的原理和运用

所谓的BIM技术指的是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其指的是以建设工程项目所需要的各种数据、信息为基础,并由此建立起相关的建筑模型,之后再利用数字信息仿真技术模拟处建筑物所包含的确凿信息。现阶段运用的BIM技术具有三个特点:一是把分散在各个建筑环节中的单一构建集合起来组成一个数据库:二是将建筑环节中的各个构件的多种各种信息集和在一起,构成一个项目信息的数据化建筑图元。三是其所构建的模型信息具有相互关联、动态变化的特点。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应用主要施工场地管理、成本管理以及可视化技术交底这三个部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所谓的施工场地管理,指的是在施工前,将BIM技术同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进而模拟施工场地的布置,并具体到主要的施工机械的施工过程,该技术的实际的运用能够有效的帮助实际建设环节中的场地布置和建设管理,继而避免了在场地布置过程中的二次搬运,、并最终提高了建设的效率。

所谓的成本控制,主要采用的是以BIM技术为基础的5D动态成本管理。在实际的运用中,主要是通过对施工现场进行相关的模拟,继而推测施工现场的材料堆放、工程进度以及相关的建设资金的投入是否合理。通过这种技术模拟能够在施工环节开始之前就对实际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关的评估,进而能在最大程度上优化相关的资源配置,并对相关的资金运用都作出适时地安排,从而加强了对于成本的控制。

最后一个方面就是可视化技术交底。该方面的实现主要也是在施工之前,利用BIM技术进行相关技术的模拟化展示各种施工环节中的工艺,尤其是对那些还不为人所熟知的新技术或者是较为复杂的技术进行全尺寸的三维展示。该技术的合理应用能够有效减少因相关工作人员的主观因素而造成的错误,继而使得在实际的建设环节中,能够再大程度的推动相关建设技术的合理运用,继而推动了相关建设的合理、高效的发展。

2.3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项目施工场地管理

装配式建筑项目施工场地布置与传统施工项目场地布置有所不同,施工中主要是以吊装为主,现场布置中的构件堆放问题尤为重要。由于施工现场有限,因此要严格控制现场材料的堆放量,为构件安装提供充足的空间,防止运输吊装时出现碰撞等事故。一般情况下,PC构件的堆放量需保持在1-1.5层左右,并且在构件入场前需对现场材料的存放情况进行调查,控制现场材料数量。科学规划场地道路、合理布置场地设施,使道路与设施发挥最大作用。合理布置现场作业区域与塔吊位置,避免施工时不同专业出现交错。利用广联达BIM施工现场布置软件模拟施工的流程,根据现场情况添加建筑物、绿化、道路、施工设备、构件等虚拟模型,模拟出一套最完整的施工流程,提高建筑施工进度。经过方案比选选出最佳施工方案后,需对施工方案的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并且将信息录入BIM模型中,建立与实际工程状况相符的建筑模型或计划网络实体等。对于吊装施工来说,BIM技术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建立吊装施工模型,模拟现场吊装施工方案实施效果,并且依据工程施工选用的构件,对构件安装位置、安装顺序予以明确,便于施工指导和调度。需注意的是,在构件入场前需进行质量与性能检查,对生产厂家提供的说明材料以及质量合格证书等进行核查,检查通过后方可入场投入使用。同时,指挥调度管理人员均可通过现场的手持机进行工作,施工吊装模型直接显现在在手持机上,现场人员可使用手持机对构件进行扫描,对扫描得出的构件机构及相关信息进行分析,与施工设计方案进行比对,对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行深入研究,完善现场施工作业,保证构件安装质量。添加前期建立的模型文件,利用广联达BIM5D软件检查施工现场的材料堆放、工程进度、资金投入量是否合理,对施工过程进行模拟,及时发现实际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编制的施工计划和现场施工信息等进行深入分析。优化工期、资源配置,实时调整资源、资金投入,优化工期、费用目标,提升沟通和决策效率,形成最优的建筑项目模型,从而达到节约时间和成本,提升项目管理效率的目的。

结语

总之,以上就是我个人见解。近年来,中国的建筑行业不断的发展。在取得了一系列的经济效益之外,中国建筑行业也遭到了一定的冲击,为了高效的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BIM和RFID技术被逐渐引入到建筑行业,并在实际的发展运用中,推动了建筑行业的发展和进步。BIM的出现对原有的建筑装修施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种更加方便省时的方式得到了很多设计师的喜爱,在如今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于生活品质的提高是非常明显的,希望这篇文章可以为设计师们提供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张家昌,马从权,刘文山.BIM和RFID技术在装配式建筑全寿命周期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39-41.

[2]常春光,吴飞飞.基于BIM和RFID技术的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管理[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70-174.

论文作者:徐剑林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8

标签:;  ;  ;  ;  ;  ;  ;  ;  

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施工应用管理模式研究论文_徐剑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