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形态的心理学论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学论文,形态论文,常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心理学作为非科学的形态有着数千年漫长的演变,而作为科学的形态则仅有百多年短暂的历史。心理学的研究者通常认为,心理学的发展只是一个连续的更替关系,现代的科学心理学淘汰和取代了原有的传统形态的心理学。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后,其他不同形态的心理学仍然与之并存着,各自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过去人们还认为,历史上只有哲学的心理学和科学的心理学。科学心理学从哲学的母体中诞生之后,就取代了哲学心理学,成为了唯一合理的心理学。其实,历史上出现过的心理学有着许多种形态。这些不同形态的心理学并没有随着现代科学心理学的出现而消亡。它们依然存在于现实生活和学术研究之中,并在不同的生活领域和思想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人类文化史的角度看,共出现五种不同形态的心理学。这就是常识的心理学、哲学的心理学、宗教的心理学、类科学心理学、科学的心理学。[1]解读这些不同形态的心理学,考察科学心理学与其他历史形态心理学之间的关系,对当代科学心理学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常识心理学(common-sense psychology)是第一种历史形态的心理学,常常被称为民俗心理学、素朴心理学等。这是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创建的心理学,是存在于普通人生活经验中的心理学。[2][3][4]自从有了人类,有了人类的意识,有了人类的自我意识开始,人就有了对自身心理行为和心理生活的经验直观的理解、解释和构筑。人都是依据于常识而生活的。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有关于自己、关于他人、关于自己与他人关系的生活经验或经验常识。这是一种素朴的理解和解说。例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含的人格理论,并会通过一个人的表现来推断他的心理品性和特征。所谓的常识心理学是指常人对心理行为的性质、构成、功能和根源的归类、假定、猜想、解释和干预。常识心理学有两个存在水平。一是个体化的存在水平,是个体在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经验中获得的,是个人对心理行为独特的认识和理解。二是社会化的存在水平,是不同个体在交往和互动的过程中共同形成的和具有的,个体可以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接受和掌握隐含于社会文化之中的心理常识。[5]因此,常识心理学是来自于常人的心理生活经验,通过日常交往而成为普遍的共识,并在人际之间得以传递和流行。通过常识心理学来理解、说明和构筑自己的和他人的心理生活,常人有可能涉入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生活,达成交互的心理沟通和影响。常识心理学属于人的世俗生活,它与人的日常生活是一体的。因此,常识心理学带有日常生活的模糊、流变和不定的特点。常识心理学可以是隐含的,它成为常人认识和解说心理行为的知识背景;常识心理学也可以是明确的,它就是常人直接描述和说明人的心理行为的日常知识。科学心理学时常面临着常识心理学的挑战,尽管科学心理学认为自己超越了常识心理学,但却无法替代常识心理学在常人生活中的作用。例如,心理学家对某个儿童心理行为的了解、解释和影响,也许还不如该儿童的母亲对其心理行为的了解、解释和影响。虽然普通人不是科学意义上的心理学家,但他们都是常识意义上的心理学家。在日常生活中,常人时常在观察自己和他人的心理行为,对其进行必要的因果解释,试图改变自己的和影响他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常识心理学就来自于常人的心理生活经验,并通过日常交往而得以传递和流行。
这里所说的常识心理学,就是原本意义上所说的本土心理学。所谓的本土心理学就是日常生活经验汇集起来的思想体系,它们本身就属于常识的范围。[6]在社会文化习俗中体现出来的常识心理学则是民俗心理学(folk psycholow),目前的研究者常常交叉使用这两个术语。尽管有研究者更愿意使用“本土心理学”,而不愿使用民族心理学、常识心理学和民俗心理学等。但是,这里所说的本土心理学仍与之属于一类。
二
常识心理学的确与社会个体的生活密不可分,却很少受到学者的关注。实证的科学心理学家为了维护心理学的实证科学性质,要么忽略常识心理学的重要性,要么否认外行的理解值得认真对待。当然,近年来情况有一些改变,一部分心理学家开始尝试透过常识心理学来了解人的心理生活,一部分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则开始尝试透过常识心理学来重构实证的科学心理学。[7]
常识和科学存在着特殊关联,并非有如水火。有的学者就曾持此主张,认为科学实际上就植根于常识之中。常识是基本的材料,科学就开始于此并必然借助于此。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许是对常识进行修饰,也许是对常识吹毛求疵,也许是对常识进行批驳。但是,科学最终却要依赖于常识,遵循常识的引导,从常识中获得灵感。否则,科学就不可能成为人的生活依赖。
心理学也并不例外。所有的心理学家都在他们的科学思考中运用常识的观念,但这样做时,通常并不分析常识和使之明确化。在日常生活中,常人拥有的民俗心理学是由大量心照不宣的原则和范式构成的松散网络,它制约着各种常识心理学术语的使用,如感觉、愿望、意图、信念、希望、担忧、痛苦、快乐等等。许多心理学家都借用常识心理学的词汇。实证的科学心理学采纳自然科学的定向,把心理科学的进步看作是抛弃常识、神话和迷信的过程。特别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兴起,把常识心理学的心灵主义的用语都当作前科学的怪物。行为主义不仅把常识心理学扔进了垃圾箱,而且力图设计新的术语和概念取而代之。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就认为,常识心理学的概念是未开化时期的遗留物,是迷信、魔法和巫术的拼凑物。
有些科学心理学家强调了常识心理学对常人生活的重要性,及其对科学心理学具有的意义。他们把常识心理学称之为外行的想法,是外行对人的心理行为的理解和解释。这些学者认为,外行通过自己的经验就能够证明自己的心理状态,知晓自己为什么在这样的情境中做这样的事情,在那样的情境中做那样的事情。可叹的是,心理学家却常常看不到这样的事实,并忽略外行的见识。为此,有学者在半个多世纪之前,就向心理学家提示了外行的心理学理解的重要性。其实,外行声称拥有的那类经验在现代的科学心理学中几乎无容身之地。实际上正是普通人而不是科学家意识到了和把握到了基本的真理。外行对人的心理行为的理解很有可能会成为未来心理学发展面对的重要论题。常识心理学有时也被称之为外行对人的心理行为的理解。实际上,每个普通人都拥有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能力,这种能力给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个自相矛盾的任务。对一个已经理解他自己的生物,心理学家寻求的是什么样的理解呢?心理学家的反应常常是忽略这个问题,或者否认外行的理解需要加以认真的对待。此等反应的结果是灾难性的,心理学家迟早要面临着常识心理学的挑战。科学心理学完全可以从常识心理学中学到很多有益的东西。
常识心理学体现出了不同的形式、意义和功能。常识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既是模糊的,也是鲜明的。一方面,这种日常的知识构成了普通人观看世界和理解社会的框架。如人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心理事件,但支配着人们这样去看的是常识心理学提供的参照系。因此,常识心理学隐退到背后,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它是模糊的。另一方面,这种日常的知识就是人们对看到的世界的描述、说明和解释。人们看到了心理行为,就可以直接地陈述、判定、推论它们,因此,常识心理学浮现了出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它又是鲜明的。
也有从另外一个角度区分常识心理学的。人们关于心灵的智慧就像关于事物的智慧一样有两种,一种是常识的,一种是科学的。但是,关于心灵的常识与关于其他事物的常识不一样,它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主观素朴的心理学,一种是常识公认的心理学。主观素朴的心理学是基于每个个体的日常心理生活的体验,这是自发的、非反思的、直接的和个己化的。实际上,每一社会个体都有他自己的心理生活的体验和经验,包括他自己的特定感知印象,特定情绪感受,特定心理状态,特定信念愿望等。完全可以说,每个人都是自然的和杰出的主观素朴心理学家。常识公认的心理学涉及大量主观素朴的心理经验、但又显然与之完全不同。常识公认的心理学是基于对认知和行为的人际归因和评价等多方的和有效的社会实践。常识的观念不仅反映认知和行为的特点,而且反映社会规范、习俗和环境条件。成为社会的人,就要掌握常识。每个人实际上都是自然的和杰出的常识心理学家。
常识心理学既是普通人心灵活动的指南,也是普通人理解心灵的指南。常识心理学提供了有关日常心理生活的一套观念,这成为社会文化习俗的重要构成部分,任何生活在该社会文化习俗中的人,都会在习得、掌握和运用日常语言时,习得、掌握和运用常识心理学的那一套观念。科学心理学家也不例外,他们在从事科学研究之前,实际上就已经拥有了常识心理学的观念,这必然会不同程度地渗透到他们后来的科学心理学的研究之中。因为,心理学家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会按照常识以及常识心理学去认知和行动。
在特定的或不同的社会文化当中,存在着特定的或不同的常识心理学。本土的社会文化中会有本土的常识心理学。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普通人思考自己心理生活的出发点会有非常大的差异。常识心理学就根源于本土的社会文化历史,并形成特定的常识心理学的传统。这种传统会积累起来,会流传下去,会透入生活,会支配心理,会引导行动。
三
对于常识心理学的性质来说,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后,常识心理学就被科学心理学认为是属于非科学的心理学,或者被认为是科学心理学所淘汰了的知识门类。因此,科学心理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怎样把自己与常识心理学区别开来。在科学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中,科学心理学家总是力求与心理常识或常识心理划清界线。[8][9]
常识心理学是普通人的心理学,是普通人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是普通人理解自己的心理行为和理解别人的心理行为的依据。常识心理学是来自于人的社会生活,是来自于人对自己的社会生活经验的总结,是来自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日常生活中,普通人总是在观察、说明、解释、干预、影响自己的和他人的心理行为。
个体对心理常识的理解是个体化的。个体从社会常识中获取心理常识,但个体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同时,心理常识通过社会个体之间的互动和交流,逐渐地形成社会群体所能够共同理解的含义。这就是所谓“常识”的含义。
常识心理学在人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功能。普通人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常识来解释生活事件,来安排日常活动。如果没有心理常识,那么自己和他人的所有心理行为就都难以理解。同时,如果没有心理常识,那么自己和他人的所有心理行为就都无法安排。
常识心理学是常人探索自己生活的依据。普通人正是通过常识心理学来考察自己和他人的心理行为。常识心理学的最为重要的特征就是普通人试图追踪日常生活中人的心理行为的原因。这包括在日常生活中去推测或者推断人的打算、人的意图、人的思考、人的动因、人的感受、人的规划,等等。这会使周围人的行为变的可以理解,可以掌握。
常识心理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与个体的生活体验、生活经历,与共同体的共同目标、共同生活一起变化。所以,常识心理学总是伴随着人而不断地在演变。常识心理学在人的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尽管常识心理学一直是科学心理学所回避的、所排斥的、所贬低的、所放弃的,但是常识心理学又是科学心理学所无法回避的、无法排斥的、无法贬低的、无法放弃的。
在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后,科学心理学家就认为科学心理学取代了常识心理学。常识心理学就应该进入历史的垃圾箱。但是,实际上常识心理学仍然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0]常识心理学是普通人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是不可替代的。[11]所以,最为重要的就是科学心理学应该把常识心理学当作自己的资源,是创新的资源,是发展的资源。常识心理学的未来并不会随着科学心理学发展与壮大而灭亡。相反,常识心理学会从科学心理学中吸收资源。当科学心理学的普及使心理学的科学知识变成常识,常识心理学就会通过科学化来进入和影响普通人的生活。
四
科学心理学诞生和独立之后,许多心理学家就认为,科学心理学已经和必然与其他形态的心理学划清了界线,其他形态的心理学都已经成为了历史的垃圾。这就包括常识形态的心理学。在科学心理学家看来,只有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心理学才是唯一合理的和规范的心理学。其实,这是一种谬误。常识心理学以及其他各种不同历史形态的心理学,不仅有其独特的历史意义和价值,而且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现代科学心理学实际上并不是简单地埋葬了其他历史形态的心理学,或是替代了其他历史形态的心理学。正相反,那些不同历史形态的心理学实际上成为了被埋藏的矿产,它们仍然存在着,并在特定的领域里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只要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这些不同形态的心理学,就会推动和促进科学心理学的发展或飞跃。心理学不仅在于它有着巨大的社会应用的前景,而且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的资源。但是,当代心理学的发展重视的是它的未来前途和未来前景,而轻视和忽略了它的历史的和文化的资源。这无疑大大限制了心理学的进一步的发展,或者大大限制了心理学的眼界或视野。科学心理学的独立,并不等于说就是横空出世,独来独往。科学心理学仍然还是植根于文化和历史的土壤之中。关键的问题在于,科学心理学应该怎样提取文化传统中的资源,并从中去汲取什么样的养分,并把这种养分变成自己成长的动力和内容。[12]
在科学心理学之外,其他历史形态的心理学传统对当代心理学发展的实际意义和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的一些方面。一是提供了某种特定的透视人的心理行为的角度,这为全面和深入地理解人的心理行为带来了可能。任何一种心理学传统都是在特定的方面或特定的层面去理解人的心理。这尽管带有片面性,素朴性,扭曲性,但这却具有某种独特性,真实性,直白性。毫无疑问,常识心理学会在某种程度和某些方面启发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和探索。二是提供了解释人的心理行为的独特的概念、理论、思想。这其中有着多样的说明人的心理行为的内涵和意义。这些内涵和意义都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累积和积淀起来的。三是提供了揭示和了解人的心理行为的非常独特的方式和方法。如中国文化中的儒家、道家和佛家都提供了特有的心灵内省的方式和方法。这不仅仅是心灵认识自身的方式和方法,而且也是心灵改变和提升自身的方式和方法。四是提供了影响和干预人的心理行为的技术和手段。任何的一种心理学传统都有其改变或提升人的心灵的技术手段。科学心理学的发展其实拥有非常深厚的文化资源。丢弃、放弃、抛弃、舍弃这些文化资源,是科学心理学发展的一种不幸。任何心理学的创新,都不是凭空的飞跃,而是广泛地吸收所有可能的营养。这是心理学创新的必由之路。中国心理学不仅是缺少创新,缺少创新的根基,缺少对创新根基的认识、理解和把握,也缺少对创新资源的挖掘、提炼和再造。这就是探讨心理学各种历史形态的基本价值和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