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新经济下通货紧缩的特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通货紧缩论文,美国论文,新经济论文,特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4)03-0020-05
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化的逐步深化,使得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更加开放,金融市场效率明显提高,这为美国新经济全球化奠定了基础。种种迹象表明,美国的新经济特征正在世界各国和地区出现,其发展速度十分惊人。新经济下的许多特点促使全球的通货膨胀率逐渐走低,使得全球面临着通货紧缩的压力。美国、德国、英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通胀率就持续走低。日本从1994年起,就开始出现了通货紧缩,通胀率一直呈现负增长。这些迹象表明,新经济给全球的最大影响之一是通货紧缩。本文从三个方面对美国新经济下的通货紧缩与以往历史上的通货紧缩作比较研究,最后得出新经济条件下的通货紧缩所具有的不同特征。
一、新经济下通货紧缩形成的经济背景特征
对美国历史上出现的通货紧缩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形成通货紧缩的经济背景有如下几个特点:(1)有些通货紧缩初始阶段与战争时期急剧的通货膨胀的影响有关。如1780~1791年出现通货紧缩之前,美国独立战争爆发;1812年6月英国与美国宣战,导致1812~1814年间物价迅速上涨,而1815年战争结束以后,英国商品开始大量倾销美国市场,价格开始下降,引起了1815~1833年长达18年的通货紧缩;1864~1896年的通货紧缩与1861年爆发的美国内战引起政府开支急剧上升关系极大;1920~1922年的通货紧缩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起,一战期间需求增加拉动了美国经济快速增长,而货币发行量增长更快,从而引起战争期间的价格水平急剧上升。为抑制通货膨胀,美联储不断提高再贴现率,实行金融紧缩政策,结果货币供应量大幅下降,导致了物价水平下跌。(2)有些通货紧缩是因为外资的流入引起经济增长过快或经济过度繁荣,而一旦外资停止流入,通货紧缩就无法避免。如1837~1849年出现的通货紧缩起因于1834~1836年期间的经济繁荣。当时以同样处于经济繁荣时期的英国为主的欧洲国家的资本源源流入美国,促成美国建立大批新工业企业、新的银行和证券交易所。同时,美国进口商向英国银行大量贷款,后因各种原因,美国贸易陷于停顿,外资的流入停止,造成货币存量大幅度下降,引起物价迅速下跌。1857~1861年的通货紧缩也与外资流入迅速下降相关。
新经济下的通货紧缩,是在世界经济走向全球化、信息化的经济环境下形成的。首先,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中,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壁垒被取消,每个国家都能自由出口有相对优势的商品和服务,而从国外进口价格相对低廉的商品和服务。这样,势必加剧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竞争程度,价格竞争也就在所难免。其次,新经济的最大特点就是不管传统产业,还是新兴行业,都将走向信息化。传统汽车业、传统电器业、传统银行业、交通旅游业以及农业等都正在或即将进行信息化革命。而新兴行业如虚拟企业、网络银行等本身就是信息化经济的产物。各行各业的信息化推动了信息产业的发展,而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又加快了其他行业的信息化。信息产业和产业的信息化都将引起商品和服务价格下跌,对通货紧缩的形成产生极大推动作用。
二、新经济下引起通货紧缩的具体因素
通过分析发现,美国历史上出现的通货紧缩通常起因于以下几个因素:(1)战争是造成价格波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战争一方面引起需求急剧上升,促使价格迅速上涨;另一方面,战争时期由于许多地方的贸易往来被封锁,造成商品的实际供应短缺而出现供不应求,引起价格上升。一旦战争结束,价格因需求减少和贸易的恢复而回落到战前的水平,即出现通货紧缩,尽管它们有时存在很长的时滞。(2)货币政策失误引起货币供应量减少是造成通货紧缩的直接原因。1839~1843年、1929~1933年发生的两次通货紧缩,货币存量分别减少34%和27%。(3)企业不良债务增加是造成通货紧缩的又一因素。例如美国1837~1849年、1929~1933年发生的通货紧缩都与政府及企业欠债太多有关。1837~1849年的通货紧缩是一次典型的生产过剩危机,突出地表现为运河、道路、铁路等基本建设的过量投入,导致借债过多,经济失衡。当繁荣的泡沫被戳穿以后,许多私人和地方政府与企业陷入还债困境导致整个经济的急剧收缩。
新经济下,导致通货紧缩的因素有:(1)成本下降。高新技术的运用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互联网的开通,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深,也将使成本降低。经济全球化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产生通货紧缩效应: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有效配置,促使成本下降;生产从高成本地区向低成本地区转移,产生了贸易创造效应,为价格的下跌创造了条件;关税降低和非关税壁垒的解除,使进出口商品和服务价格下降。(2)供给增加。高科技、新技术的运用使生产能力大大提高,进而造成供给大量增加;全球实行市场经济制度,导致全球供给增加。(3)生产能力过剩,迫使企业降价。美国从1995~1998年制造业、采矿业和公用事业的生产能力以每年5.25%的速度增长,超过生产每年增长4.75%的速度。在生产能力大量过剩的情况下,企业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本身的生产能力,生产不会减少,从而产品出现供过于求,因而存在降价压力。(4)政府支出减少,致使投资和消费需求缩减,总需求下降,总供给相对增加,促成商品和服务价格下降。(5)政府管制放松,竞争加强,引起价格下降。
三、新经济下通货紧缩造成的影响
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一样,对整个经济的发展、对投资者、对消费者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新经济引起的全球性通货紧缩也将会对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不过,新经济条件下的通货紧缩将是“好”的通货紧缩和“坏”的通货紧缩相并存。对于美国及新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和地区来说,一方面由于高新技术的开发和运用,提高了各个行业的生产率,使产出增加的同时大大降低了各种成本,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所引起的这种性质的通货紧缩将伴随着经济持续增长,为“好”的通货紧缩。另一方面,在这些国家中,旧技术、旧产品仍然在经济活动中占据一定的地位,其生产部门的投资领域不断缩小,生产率也很难提高,从而将导致旧产品大量过剩。这种过剩又进一步引起企业普遍开工不足和就业减少,进而导致收入水平不断下降,造成人们生活水平降低。这种性质的通货紧缩为“坏”的通货紧缩。而对于新经济发展较慢或还未出现新经济的国家和地区,也将出现“坏”的通货紧缩。这些国家出现通货紧缩不是起因于新技术的运用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是由于控制不当,盲目地“制造”产品,很少创新出新产品,使产品的竞争力大大下降,继而造成出口下降和经常项目逆差以及资本外流而引起的。由于新经济引起的通货紧缩是“好”的通货紧缩与“坏”的通货紧缩相并存,所以与历史上的通货紧缩相比,所造成的影响也将有较大的不同。
(一)对物价波动幅度大小产生的影响
历史上出现的通货紧缩,其物价下跌幅度一般都比较大,因而对经济发展影响较大。如美国1865~1896年连续32年的通货紧缩,全部商品批发价格指数平均每年物价跌幅为3.1%,总跌幅达到了65.3%;1929~1933年消费物价指数平均每年跌幅为6.7%,1933年与1929年相比,下降幅度达24.6%。
新经济下的通货紧缩物价变化幅度较小,经济将处于相对平稳状态。处于新经济时期的经济,信息技术革命促进了经济波动幅度的减少。首先,信息技术革命以新供给创造了新需求,又以新需求推动了新供给,促进了社会总供求的良性互动,推动了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从而延长了经济扩张期,减少了经济波动幅度。其次,信息技术革命缩短了供求之间的距离,使商品和服务的买与卖之间的脱节得以克服,使库存得以减少,甚或实现了零库存。这可以避免生产过剩或供给不足,有利于缩小整个经济的波动。最后,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使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得到迅速发展,从而增强了经济结构自身的稳定性。因为服务不像有形商品,它不能储存,因而消费者对服务的购买不会提前和推迟。企业也无法储存服务,因而企业在生产服务或购买服务时,不会出现像有形商品一样的存货。这样,无论经济发生怎样的变化,企业都不会与生产有形商品一样,因存货的变化而被迫减少或增加产量。而且相比较而言服务业的资本密集性不高,而在经济不景气时,企业最先削减的是投资,制造商投资的大幅度波动在经济周期中往往起到重要作用。新经济的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两个大的变化,一是由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服务业转移;二是由第二产业里的建筑业及制造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因而,在新经济下将是以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经济,这对经济的稳定是积极的,新经济下的通货紧缩物价下跌幅度将变得较小。
(二)对GDP的增长产生的影响
美国历史上出现的通货紧缩都导致生产的明显下降、对外贸易大幅度缩减和失业增加,因而,GDP的增长受到极大阻碍,有些还呈现明显下降。据国民经济研究局和商务部提供的数据,1920~1921年美国GDP下降了6.7%;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水平大约后退到1908~1909年,其中美国退到1905~1906年。
新经济条件下,通货紧缩使经济增速放慢,但GDP增长受到的影响程度将会减少。有数据表明,近几年美国的实际GDP增长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例如,1996年到2002年的实际GDP增长率分别为:3.6、4.4、4.3、4.1、3.8、0.3、2.4。新经济下,由于技术革命、经济全球化、全球市场化导致全球市场出现通货紧缩压力,经济增长速度将放缓,GDP的增长速度也将放慢,但放慢程度变小,1998年到2001年美国和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实际GDP都继续增长,全球实际GDP增长率分别为2.6、3.4、4.7、4.2。新经济下的低通胀或通货紧缩,GDP能够保持继续增长,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在起作用:(1)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拉动了消费需求,对企业增加产量产生带动效应。(2)高新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运用,提高了生产率,产品价格虽然下降,但企业利润并未降低,因而通货紧缩不会造成传统产业产量大幅度减少。(3)风险投资带来高利润,促成企业投资进一步增加。(4)新经济中,服务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较大,且增长较快。而服务形态的“产”与“销”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一般对服务的需求本身波动较小,所以,以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增长率的波动幅度较小。即使出现通货紧缩,GDP中的这一部分产值也不会发生太大波动。(5)电子商务进入到传统产业,降低了传统产业的销售成本和管理成本,增加了销售额。公司的资本投资取决于销售额以及资本成本和其他因素,销售额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公司增加投资,同样对GDP的增长起到推动作用。(6)新经济是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技术产业占主导的经济,而这些产业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创造了许多就业机会,且远远超过它所毁掉的工作。从而可以使失业率保持在低水平,这对促进经济的增长产生积极作用。
(三)对就业产生的影响
美国历史上发生的通货紧缩,对就业都产生了消极影响。在几次影响较大的通货紧缩中,美国的失业人数或失业率都非常高。例如1921~1922年、1929~1933年、1938~1940年这三次通货紧缩都造成美国工人大量失业。1921年秋,美国的失业人数达到575万,工人失业率由1920年的7.2%猛增到23.1%;1929~1933年,美国失业人数从150万增加到1300多万,约占民用劳动力的1/4,包括半失业者共有1700万,失业率高达1/3;1938年,美国加工工业的开工率降至64.9%,失业率高达19%,失业人数再次超过1000万。
新经济下的通货紧缩,对就业的影响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新经济对人们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就业上,一方面使大量的企业减员增效,另一方面又创造着更多的高科技含量和工资更高的新工作岗位。在新经济下,“好”的通货紧缩使失业率降低,“坏”的通货紧缩使失业率上升。但总的来说,失业率不会太高。在“好”的通货紧缩情况下,由于新的投资领域不断开发出来,新的就业机会将会不断出现。在“坏”的通货紧缩情况下,由于旧技术和旧产品的投资领域不断缩小以及许多企业因竞争激烈而破产,将会导致这些企业的普遍开工不足和就业减少。美国20世纪90年代的新经济出现了经济高增长和低失业、低通胀并存的现象,它使传统的菲力普斯曲线出现失灵。在新经济下,这条曲线发生了新的变化,美国1992~2002年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相互关系的菲力普斯曲线,随着通货膨胀率的降低,失业率不是上升,而是下降了。这说明,新经济下的低通胀或通货紧缩将不会造成大量失业,而且,失业率可以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
例如,美国1996年到2002年的失业率分别是:5.4、4.9、4.5、4.2、4.0、4.8、5.8,日本1996年到2002年的失业率分别是:4.7、4.7、5.0、5.4、5.5,德国1999年到2002年的失业率分别是:8.4、7.8、7.9、8.6,英国1998年到2001年的失业率分别是:6.3、6.0、5.5、5.1。这说明,新经济下,虽然有些国家经济陷入通货紧缩或者面临通货紧缩压力,但由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失业率都维持在较低的比率,并且呈现下降趋势。(1)新一代创业者的高新技术创新,创造了一大批新兴产业,改造了传统产业,开辟了新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空间。(2)新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因出口扩张为劳动者增加了就业机会。出口扩张是增加就业机会的重要因素,这是由于出口部门及相关部门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据美国商务部的统计,20世纪80年代末期,与出口部门相关的产业吸纳的劳动力人数在800万以下,1998年达到1500万,2000年超过1600万。(3)信息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是新经济下保持低失业率的主要因素。信息技术产业的产业链很长,其相关产品的生产可以分解出许多更细的、独立的新行业。如计算机行业就可以分解出许多新的行业:计算机硬件业、软件业;单个计算机生产行业、计算机互联网行业;由互联网又发展出电子商务行业等。这些新分出来的独立行业,产生了许多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如前面提到的美国商务部报告指出,1994~1998年信息技术产业就业人数增加了30%,从400万增加到520万,到2006年,美国工人有一半将受雇于信息产业或者是信息技术的使用者。
(四)对进出口贸易产生的影响
美国历史上出现的几次较大的通货紧缩,都造成美国对外贸易额大幅度缩减。例如,在历史上出现的几次通货紧缩期间,1826年进、出口分别下降了12%和22%,1837年进、出口贸易分别下降了62%和12%,1873年进、出口贸易分别下降了36%和10%,1882~1885年进、出口贸易分别下降了22%和13.4%。这些年份的进出口贸易下降幅度都超过了10%,尤其是1921~1922年发生的通货紧缩,致使进出口贸易下降了一半强。造成美国进出口贸易下降的主要原因是:(1)外贸依存度大且单一。例如,1815~1833年、1837~1849年发生的通货紧缩,就与美国对英国的外贸依存度大而且单一有关。当时,美国经济在许多方面都依附于英国一个国家,美国出口的棉花和粮食主要供应给英国,而美国又是英国棉纺织品和其他制成品的主要出口市场。美国修建运河、道路、铁路等基本建设所需资金靠大量举债筹集,贷款的大部分是从英国借来的。一旦英国发生经济危机,美国的经济也就收缩了。(2)许多重要产品的生产量大幅度缩减。在通货紧缩期间,钢产量、煤产量、生铁产量、石油产量和机车产量都大大降低。如1882~1885年危机期间,机车的生产量下降了64.9%,煤、生铁、钢和石油产量分别下降了7.5%、12.5%、10.7%、28.3%。1894~1895年,钢、生铁、路轨和机车产量分别下降了18%、28%、47%和70%。1921年危机期间,生铁和钢产量分别下降了74%和77%。(3)商业破产事件太多。在危机的冲击下,企业破产、信用机构和银行倒闭数猛增,对美国的贸易都产生较大影响。(4)由于股票行市下跌,引起外国资本和黄金外流,企业投资缺乏资金,生产受到阻碍,也影响到美国的对外贸易。
新经济下,由于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市场化,使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进出口贸易得到迅速扩张。1998年到2001年发达经济实体的进口增长率分别为5.7、7.6、10.3、7.9,出口增长率分别为3.9、4.8、9.9、7.6。发展中国家的进口增长率分别为0.3、无记录、10.0、9.0,出口增长率分别为3.7、3.5、8.8、7.1。这表明,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进、出口量年增长率呈上升的趋势。美国1996年到2002年的出口增长率分别为8.2、12.3、2.1、3.4、9.7、-5.4、-1.6,进口增长率分别为8.6、13.7、11.8、10.9、13.2、-2.9、3.7。虽然2001年美国的进出口贸易量都出现负增长,但2002年又出现回升。这些数据表明,虽然全球市场面临通货紧缩压力,但对新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和地区其进出口贸易往来不会受到太大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在起作用:(1)新经济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每个国家和地区都与世界上其他许多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往来,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危机都不会使另一个国家的进出口下降幅度太大。因而,新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其进出口贸易将维持在较稳定状态。(2)新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出口的产品,其竞争力相对来说比较强。由于高新技术的运用,提高了单位劳动生产率,降低了单位劳动成本,因而使这些国家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有了极大提高。(3)新经济下,放松出口管制的措施极大地促进了与之相关的部门的产品出口。在新经济下,放松各种管制的同时,也大幅度削减多项出口管制,放宽了对科技产品,尤其是计算机与电讯设备的出口限制,从而提高了这些部门出口产品的竞争力。(4)一般而言,通货紧缩预期使消费和投资支出减少,因而国内需求减少,从而影响到该国的进口。在新经济引起的通货紧缩下,这种情况将有所减缓。因为新经济中,一方面是“坏”的通货紧缩使旧技术、旧产品部门的就业人员失业和投资减少,另一方面又是“好”的通货紧缩在不断增加新的投资领域和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特别是创造出工资更高的新工作岗位。这样,通货紧缩对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负面影响程度将降低,因而对该国的进口影响程度也将降低。
四、小结
由于新经济在全球迅速发展,引起新经济下出现低通货膨胀率或者通货紧缩的各种因素,正在促使全球面临着通货紧缩的压力。美国以及其他一些发达国家正陷入通货紧缩之中,但是,由于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相比,具有许多新的特征,因而,新经济下出现的通货紧缩,与传统经济中出现的通货紧缩相比,也会存在较大的不同。通过对美国新经济下的通货紧缩与历史上的通货紧缩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两种不同经济形态中的通货紧缩在产生的经济背景、产生的具体因素以及对经济的影响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新经济下出现“好”的通货紧缩和“坏”的通货紧缩共存的现象。新经济下“好”的通货紧缩对物价波动、GDP的增长率、就业率、进出口贸易增长率的影响程度,都比历史上的通货紧缩影响程度要轻,而且,由于新经济本身所具备的特点,新经济下“好”的通货紧缩对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收稿日期:2003-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