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技术产业的中国经济转型路径分析_经济论文

基于高技术产业的中国经济转型路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路径论文,高技术产业论文,经济转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增长有要素驱动和创新驱动等不同的模式,中国经济20多年的高速增长,其要素驱动特征明显。如何实现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本文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独特视角来分析这一转变的路径选择问题。

一、高技术产业:中国经济转型路径的必然选择

(一)资源约束,决定了转型路径的高技术产业选择

中国经济保持了二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堪称奇迹。但这种经济增长方式是典型的要素驱动型增长方式。中国为这种高速的经济增长付出了沉重代价。2004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4%,但消耗的一次性能源约占全球的12%,淡水占15%,氧化铝占25%,钢材占30%,水泥占40%。① 这种增长结构对一些重要资源特别是石油、铁矿石、氧化铝的需求,超过了国内市场的供给能力。石油、铁矿石的进口依存度分别达到40%、60%以上,而大量依赖进口也受到了国际市场供给与运输能力的限制。资料显示,中国现在耕地的人均占有量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2,淡水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6,人均自然资源是世界平均值的1/2。中国45种主要矿产的现有储量,15年后将只剩下6种。石油已经连续多年净进口,2010年后将70%以上依赖进口。中国能源消耗极大,每万美元产出消耗的能源是日本的11.5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美国的4.3倍、印度的2.8倍。由于资源的约束,决定了中国只有发展高技术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降低资源的消耗水平,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环境约束,决定了转型路径的高技术产业选择

中国用20多年的改革取得了西方100多年的经济发展成果,但西方100多年的环境问题也在中国这20多年内集中体现。中国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大超出了环境容量。全国水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超过环境容量的70%以上。环境监测表明,全国七大水系62%的监测断面受到污染,其中近一半属劣五类水质。大气中二氧化硫年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的60%以上,酸雨区约占国土面积的1/3。全国1/4人口饮用不合格的水。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现有一半以上在中国;受大气污染的影响,中国大约有1亿人每天呼吸不到新鲜空气;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中国的环境危机每年会消耗国内生产总值的8%至12%。②中国在成为“世界工厂”的背后,如果不改变发展模式,将会沦为一个巨大的“世界垃圾场”。面对环境的巨大压力,瞄准高技术产业,走环境友好型道路,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必由之路。

(三)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导致民工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决定了转型路径的高技术产业选择

长期以来,中国把低工资、低劳动力成本当作一种“比较优势”,某些地方为了吸引投资,迎合资本赚钱的需要,放任一些企业无视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对超时加班、拖欠工资、“机器吃人”、过劳死等社会问题重视不够,在这种强资本、弱劳动力的格局下,尽管中国的GDP高速增长,但民工的工资十多年基本没有增长。比如,美国罗技公司的WANDA牌无线鼠标,全部由中国苏州的一家工厂生产,罗技公司450名员工的薪水远远高于苏州那家装配厂4000名职工的薪水,罗技公司员工的人均工资、福利水平是中国劳工的80多倍。③

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必须走出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廉价土地供应和低水平环保要求的低成本竞争增长模式,实现动态比较优势的转换。尽快提高劳工的社会福利水平,改变“血汗工厂”的形象,以高技术产业为依托,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形成以提升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为重点的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四)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决定了转型路径的高技术产业选择

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品牌,我们只能依靠大量消耗能源和原材料来发展加工制造业,一些企业不得不充当别人的“组装车间”和“加工基地”,而高附加值环节发展缓慢,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居于价值链的低端。以汽车制造业为例:尽管我们现在拥有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但真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却很小,国内一些企业特别是轿车制造厂,几乎成了外国公司的组装厂,国产洋品牌轿车占据着90%以上的市场份额。同时,由于中国汽车企业缺乏自主开发能力,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轿车品牌,目前轿车出口数量只占生产总量的1%左右,无法更为有效地参与国际竞争。

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很容易被他人“卡脖子”。相当多的企业和行业正面临着高技术和知识产权问题的严峻挑战,这已成为当前影响中国产业竞争力的一个突出问题。国内DVD生产企业的遭遇已很能说明问题的严峻程度。早些年,我们企业大量投入资金上马DVD产品的时候,大多忽视了核心技术的问题。后来,生产规模越做越大,却又没有适时投入力量搞自主开发。于是,外国公司提取的专利费不断加码,开始是每台1美元,然后又提高到4至5美元乃至10美元,近年来更达14至20美元。其结果,国内DVD生产厂家不仅要将70%左右的利润拱手相让,而且半数以上企业在盈亏平衡点打破后难以为继。因此,只有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减少对技术引进的过度依赖,才能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真正形成长期的竞争优势,由模仿经济转向创新经济。

(五)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的转变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共同规律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并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点:科学技术不断突破人类传统认识极限,引发新的科学和技术革命;科技成果产业化周期缩短,造就新的追赶和超越机会;科学理论超前发展,引领新的技术和生产方向;科技全球化加快,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面对当今科技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世界各主要国家做出了基本相同的战略选择: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把科技投资作为战略性投资;超前部署和发展高技术及产业。在这种发展模式下,后发国家既可以借助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利用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跃升,也可能拉大与先进国家的发展差距,甚至被边缘化。作为创新能力集中体现的高技术产业,是新产业革命的重要技术基础,也是国际科技和经济竞争的重要阵地。随着规模的迅速扩大,高技术产业对经济、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已成为拉动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据世界银行1998年发表的《知识促进发展》报告,发达国家以知识为基础的行业的产值已占GDP的50%,其中高技术产业的产值占25%。这一通过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创新驱动模式,不仅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共同规律,也是促进中国经济转型的必然选择。

二、高技术产业对中国经济转型的驱动分析

(一)高技术产业规模增长显著,推动了国民经济增长

近十多年来,高技术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成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1995—2005年,中国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为21.21%,2005年,全年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7839亿元,比上年增长19.8%,高出工业3.4个百分点,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12.9%,拉动工业增长约27个百分点(见图1)。

随着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的比重也逐年上升。1995年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占全部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6.2%,2004年已经达到10.9%。高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推动中国制造业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不断增加,由1998年的2.1%上升到2004年的4.0%。2005年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3%。高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有力推动了国民经济增长(见图2)。

(二)高技术产品进出口增长迅速,拉动了外贸结构优化升级

1991年以来,中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持续高速增长,拉动了外贸结构的优化升级。1991-2005年,中国的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从29亿美元增加到2183亿美元,增长74倍;进口总额从94亿美元增加到1977亿美元,增长20倍。2005年,全年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突破4000亿美元,达到4160亿,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29.2%,其中进口额和出口额占外贸进口总额与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30.0%和28.6%。2004年高技术产品进出口出现历史上首次顺差,达到41亿美元。2005年高技术产品的贸易顺差继续增加,达到206亿美元,是2004年的5倍。高技术产品已经成为外贸出口商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我国商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对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正日益显现(见图3)。

(三)劳动生产率增长较高,不同行业间的差距较大

1995年以来,高技术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始终保持较高的增长趋势,年均增速高于制造业1.7个百分点,达到20.5%。2004年高技术产业劳动效率继续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达10.8万元/人,比制造业平均水平高2.7万元/人(见图4)。

高技术产业内部不同行业间的劳动生产率差距较大,2004年最高的是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达14.8万元/人,是制造业平均水平的1.8倍;其次是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为11.1万元/人,是制造业平均水平的1.4倍;其余三个行业均低于高技术产业的平均水平,其中航空航天器制造业为5.5万元/人,只有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的37%。

(四)新增就业大幅增加,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

随着高技术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带动了从业人员的不断增长。从图5中可以看出,2000年高技术产业从业人员开始回升,2003年从业人员达到477万人,超过1996年水平。2004、2005年中国高技术产业全部从业人员大幅增加,2005年达到666万人,同比增长11.2%,比工业增幅高5个百分点。表明高技术产业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中增加就业的重要渠道,同时也为中国在更高层次上发挥人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提高国际竞争力创造了条件。

(五)国家高新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成为推动经济转型的重要力量

国家高新区自成立以来,主要经济指标、创新指标保持高速增长。到2005年年末,高新区共有从业人员521.2万人,实现营业收入34415.6亿元、工业总产值28957.6亿元、工业增加值6820.6亿元、净利润1603.2亿元、上缴税额1615.8亿元、出口创汇1116.5亿美元。1992-2005年开发区发展的14年间,高新区以上各项经济指标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7.0%、47.4%、30.5%、38.2%、47.9%和53.9%。高新区已成为改革发展的动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到2005年,国家高新区企业的科技经费支出总额达到1339亿元,其中R&D投入806亿元,占高新区营业总收入的2.3%,占产品销售收入的2.8%。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达到87万人。

(六)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对传统产业的改造

中国传统产业占的比重较大,用高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十多年来,中国大力推广成熟的共性、关键技术,通过改造、引进、合作等方式,用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等高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升了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优化了传统产业的结构,提高了企业的技术档次。在农业方面,中国重点推广了良种良法;在制造业方面,中国大力推进制造业现代化、信息化,推进激光加工设备应用,开发“三高”产品,发展环保通用机械;在金融业方面,以金融信息化为切入点,推动电子商务发展,实现了银行联网跨行交易,带动相关产业和技术发展,以及电子商务、信息安全、远程教育等信息领域软件及其关键产品的开发。通过在制造业、商业、社会公共领域大力开展电子商务应用推广示范,推进了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

三、高技术产业推动中国经济转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纵向比较可以看出,高技术产业有力,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转型。通过横向比较即国际比较,我们还将看出高技术产业推动中国经济转型中存在的不足,那就是R&D投入强度低、产业增加值率低、劳动生产率低、内资高技术企业的进出口比重低等“四低”。

(一)高技术产业的R&D投入强度低

高技术产业作为以技术带动产业发展与经济效益增长的重点产业,R&D投入强度(R&D经费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的高低直接影响该产业的发展。2004年中国全部高技术产业的R&D强度达到4.6%,尤其是航空航天制造业R&D强度高达16.9%。同年,中国全部制造业的R&D强度只有1.9%,与制造业的比较可以看到,中国高技术产业的研发投入强度普遍高于制造业的整体水平,这也是高技术区别于传统产业的重要标志。

尽管中国高技术产业的研发投入增加较快,但仍落后于发达国家。许多OECD成员国的高技术产业R&D经费强度都超过20%,差距之大显而易见。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高技术产业的全球化更加突出。跨国公司在本土投巨资对关键技术和部件进行研究开发,而将高技术制造业转移到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高技术产业只能采用委托加工方式配套生产外部设备或进行整机组装等技术密集度低的劳动,无能力进行高强度的研究开发(见表2)。

(二)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率低

由于研发投入不够,技术创新能力较差,由此导致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率比较低。2004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率为22.8%,而2003年韩国为26.8%,英国为38.6%,日本为38.7%,美国为43.1%(见图6)。

由于增加值率相对不高,导致产业的盈利能力下滑。2005年,高技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3817亿元,同比增长23.5%。但盈利能力却大幅下滑,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1429亿元,比上年仅增长9.8%,增幅比上年下降21.7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利润增速下滑主要集中在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尤其是电子器件制造行业。这些行业利润下滑的根本原因在于目前高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

(三)高技术产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低

2004年中国高技术产业领域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3万美元,只有美国2003年的9%,日本的13%。部分国家的高技术产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见表3。

(四)内资高技术企业的进出口比重低

高技术产品需求量在全球的急增,引发了跨国公司的生产转移。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将高技术产品的加工基地转入我国,如IBM、戴尔、惠普、诺基亚、摩托罗拉等都在我国设立了众多的生产加工基地。2005年,在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的各类企业中,三资企业的进、出口所占比重分别达到88.0%和79.9%,其中外商独资企业的进出口在全部高技术产品的比重均超过了60%以上。与此相对应,内资企业的比重则始终处于下降的趋势。2005年国有企业和其他内资企业的出口占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7.4%和4.6%,进口比重分别为14.3%和5.8%。随着外商独资企业进出口份额逐年提升,内外资企业在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上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四、基于高技术产业的转型驱动措施

(一)实施创新集群战略,培育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走创新集群之路,是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共同规律。从延伸创新链和特色产业链入手,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具备一定科技优势和产业优势的区域流动,促进高技术产业的集群式发展。支持龙头企业,将高技术及产业化的重大项目向其倾斜;支持龙头企业的技术开发机构,鼓励企业有组织的技术创新活动;支持以企业为龙头的产学研新型合作,促进创新资源向企业的聚集。在大力发展国家重点科技机构的前提下,促进企业的改革,重点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和企业创新能力的建设,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重构多元化的投入体系

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是未来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路径之一。10多年来,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一起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包括设立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以及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等。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内、外资以及国有和民营企业享受同等的国民待遇,是现阶段需解决的重点。

研究开发投入的力度与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和经济竞争力的提升是成正比的。美国R&D投入占全球总量的43.8%,创新能力强;中国的R&D投入仅占全球总量的2%,创新能力弱。当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以后,经济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个发展时期由于受到需求的大量牵引,先进国家几乎都通过加大对研究开发的投入来增强经济竞争力,以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这个周期会持续10~15年。中国的人均GDP2005年已超过了1700美元,加大投入,重构政府、民间、资本市场等多元化的投入体系正逢其时。

(三)打造科技条件平台和基础设施,形成共享机制和服务体系

由于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科技研发活动往往围绕科研院所、大学等研究机构设置,造成了科研、实际应用和市场需求之间的脱节,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低。因此,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就要在各创新主体之间建立桥梁和纽带,使各创新主体紧密联系,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创新合力。要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集中力量形成优势学科领域和研究基地,建立科技条件平台、公共信息和公共数据的共享共用机制,提高科技基础设施利用效率,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创新条件和优质服务。

(四)建立促进自主创新的制度体系

发展高技术产业,首先要树立自主创新的思想,避免对跨国公司的依赖和受跨国公司的干扰。为此,要确立高技术产业在中国科技发展中的地位,确立中国科技发展基本方略的法律地位,完善鼓励创新的政策体系,实行有利于技术创新的财税金融政策、分配激励政策等。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必须把技术政策纳入政策系统,协同配套地贯彻执行。制定采购政策,加大政府采购国产高技术产品的力度。

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保障和促进技术创新。知识产权制度是保障和促进自主创新的重要工具,其实质是在保护创新者利益和积极性的同时,促进技术合理、有偿地扩散。知识产权制度不仅仅保护知识产权,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渗透在创造、保护、利用和扩散的全过程,知识产权制度不能孤立地发挥作用。应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和市场环境,把知识产权管理落实到技术、经济、贸易管理等各有关部门的工作中,培养全民的知识产权意识,建立专业人员可以自由发挥所长的激励机制,支持自主技术标准的形成等。

(五)创新高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高技术产业要走在世界前沿,必要条件是要有世界一流的人才。高技术产业发展直接瞄准的是国际前沿技术及产业竞争,与一般技术和产业不同,高技术专门人才应该是国际化人才。拥有一批了解国际产业技术前沿,熟悉国际产业规范和产业发展规律,与国际市场保持密切联系的研究开发或管理人才,是能够在国际竞争领域中保持优势地位的根本。因此,国家应该制定高技术人才计划,培养产业领军人物,从根本上改善中国高技术产业的人力资源结构。建议有关部门会同产业界,积极组织实施国家层次的产业人才采购行动,物色和吸引一批有跨国公司技术开发和经营经验的高级人才投身中国高技术及产业发展领域,同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自主培养一批高技术及产业发展方面的高级人才。

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海外华人和留学人员资源宝库的重要作用在世界科技领域中日益突出。要通过发展高技术产业,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应建立符合海外留学人员特点的引才机制,制定和实施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政策措施,大力支持留学生创业园等园区的建设。要通过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绕过国外的技术封锁。

(六)构建高技术前沿领域的国际合作体系

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可以不断提高对技术预见的认识,改进技术预见的方法和内容,同时正确评价技术发展方向。多年来,我们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最大限度地学习、引进发达国家的最新知识、尖端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在高技术引进上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教训。中国在高技术产业领域的国际合作,如人类基因组计划、国际热核聚变计划、欧洲的伽利略计划等,对提升中国的技术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后,中国应通过国际合作,促进高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一是应重视建立全球研发网络,充分利用全球资源。随着开放和全球化趋势带来的激烈竞争,一个竞争与合作的时代正在到来,应更积极地利用国际研发资源、高技术的科技信息和世界级的先进技术。二是加强重大科技项目的国际合作研究,积极参与国际双边和多边合作计划。三是努力加强国家研发计划与国际科技界的联系,制订并实施积极吸收国外科技专家参与科研的计划。在国际合作中,应特别注意国际合作的目的,不能因为国际合作而削弱了自身的创新意志,应把握国际合作为自主创新服务的方向。注重和鼓励原始性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以及观念、体制和管理的创新。特别应注意在一些关键技术和高技术产业发展上可能出现重大突破的时候,不要被国际合作项目所干扰。

注释:

①马凯,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可持续发展,求是,2005年8月。

②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我国固体废物及危险废物产生、存放现状,2005-03-3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网站(http://www.sepa.gov.cn)。

③何雨华,FDI连续数月下降,外向型经济经受各方置疑,证券时报,2005-08-20。

标签:;  ;  ;  ;  ;  ;  ;  ;  

基于高技术产业的中国经济转型路径分析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