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礼德语言研究取向之哲学溯源-《韩礼德的新马克思主义语言研究取向》评介论文

韩礼德语言研究取向之哲学溯源-《韩礼德的新马克思主义语言研究取向》评介论文

韩礼德语言研究取向之哲学溯源
——《韩礼德的新马克思主义语言研究取向》评介

董保华,石明明

摘要: 《韩礼德的新马克思主义语言研究取向》全面深入地阐述了韩礼德对新马克思主义语言观的继承和发展,不仅成为系统功能语言学新的学术增长点,更为读者深入了解与认识韩礼德的语言观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从3个方面对该书内容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该书的特点及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 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新马克思主义语言观;语言哲学

系统功能语言学创始人韩礼德早年参加共产主义语言研究小组,并声称其语言学研究是基于新马克思主义的语言观[1-4]。然而,学界对此并未予以应有的关注,更谈不上对韩礼德的这一学术思想进行深入挖掘。我国青年学者何远秀(以下简称“作者”)以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在其新著《韩礼德的新马克思主义语言研究取向》(以下简称《取向》)中,系统论述了新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思想在韩礼德语言研究中的具体表现,加深了学界对韩礼德的新马克思主义语言研究取向的认识。这不仅有利于深入了解和认识韩礼德的学术思想,而且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取向》的问世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淀粉糊化的本质,就是在外界热能的作用下,打开淀粉颗粒内部相互作用的氢键,使亲水基团(-OH)外露,并与水分子亲和,吸水膨胀并最终导致淀粉颗粒破裂溶于水中的过程[9]。所以水分、温度和作用时间在淀粉糊化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胡友军等[10]的研究中表明,温度、水分和作用时间不同程度地影响淀粉糊化度,但是其中水分的作用最明显,见图7~图9,其结论表明:

一、《取向》内容简介

根据《取向》一书的研究内容,可分为以下3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章和第2章)。作者在第1章为《取向》的撰写缘由作出说明后,界定了研究对象和介绍了研究内容。作者首先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区分和界定,进而切入《取向》一书的研究主题,即新马克思主义语言研究取向是指“现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语言研究者的研究取向,以区别于传统马克思主义语言研究取向”。卫道真指出,韩礼德在总结自己的语言研究之路时,曾明确表示自己是用新马克思主义的语言观和研究方法来研究语言的。基于此,作者将韩礼德的新马克思主义语言研究之路分解为3个方面,并以此作为《取向》的研究内容,即韩礼德的语言观和新马克思主义语言观之间的学理渊源如何?韩礼德的新马克思主义语言观是如何形成的?韩礼德的新马克思主义语言研究取向体现在哪些方面?第2章梳理了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有关语言论述的相关文献,厘清了新马克思主义的语言哲学内涵,分析了东西方有关新马克思主义语言观和韩礼德语言观的研究现状,指出了现有相关研究的不足,从而凸显了《取向》研究的必要性及其学术价值。

第二部分(第3章至第6章)。该部分是全书的核心。作者紧紧围绕第一部分提出的有关韩礼德的新马克思主义语言研究之路的3个方面问题分别展开论述。第3章就前两个方面问题即韩礼德的语言观和新马克思主义语言观之间的学理渊源及韩礼德的新马克思主义语言观是如何形成的展开讨论。就前者而言,作者指出韩礼德和新马克思主义语言研究者都秉承普罗塔哥拉和柏拉图式的语言研究传统,即从人类学和文化学角度研究语言;同时,这种学理渊源关系还体现在彼此对超语言学现象的研究[5]。就后者而言,作者追溯了韩礼德的语言学习和研究历程。在语言学习方面,作者指出韩礼德语言观的形成与其汉语学习经历密不可分,特别是其在学习中受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比如,韩礼德在中国学习期间,曾目睹了新旧中国的变化,并对变化的促成者即马克思主义政党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后来在英国攻读博士期间还加入了英国共产党。在研究历程方面,作者指出韩礼德在研究汉语和其他非英语语言的基础上,对结构主义和形式主义语言学的弊端有了充分认识,在列宁格勒学派等影响下开始接受并自觉运用新马克思主义语言观指导自己的语言研究,并把发展新马克思主义语言学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6]。就第3个方面即韩礼德的新马克思主义语言研究取向的具体体现而言,作者在第4章至第6章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语言哲学观入手,从语言的发生论、语言的本质属性论和语言的研究方法论3个方面进行了讨论。第4章在分析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语言起源观的基础上,从语言起源的唯物论和进化论视角考察了韩礼德的历史唯物主义语言观。作者指出,韩礼德的语言起源观比语言天赋论和语言神授论更具优越性,历史唯物主义语言观还体现在韩礼德从种系发生、个体发生和语篇发生3个维度分别与语言系统、语言使用者和语篇使用结合的角度,剖析了语言演化的动因,进而揭示了语言的演化机制等问题。第5章作者在分析传统语言本质属性的基础上,从语言使用的社会化过程、语境与功能观、语言符号使用的社会特性、语言使用的无意识性和语言使用的工具性等方面论述了韩礼德的社会建构主义语言哲学思想。作者指出,韩礼德的语言本质观与新马克思主义语言本质观一样,均强调语言的社会属性和语言的社会实践性。第6章在回顾辩证法思想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介绍了马克思实践辩证法思想的内涵,特别是在对比实践辩证法和自然辩证法的基础上,从韩礼德在语言研究中所采用的具体的语言研究思想和方法总结了新马克思主义实践辩证法的语言研究方法论,即语言研究的总体性思想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语言实践观。前者包括三维研究视角、渐变群研究视角、概然率研究视角、关系轴研究视角以及整合性研究视角等;后者则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即阶与范畴语法、系统语法、功能语法及适用语言学4个阶段进行了详细阐述。

[15]National News Bureau of Thailand, “The Princess Who Strengthens the Ties That Bind Two Nations”, http://nwnt.prd.go.th/nnt_en/Royal_Highness_Princess/ThePrincessWhoStrengthens.html, 2015年4月2日。

课程实施:现代远程教育环境由于教师与学生时空上的相对分离性,使得以师生双方的参与、交流、互动为标识的课程实施阶段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等[4]。

二、《取向》内容简评

然而,学界对韩礼德所言的新马克思主义语言观并未引起足够关注。正因为如此,此类研究可谓是一种拓荒,可资参考的文献极少,研究难度也极大。据作者讲,其在访学期间曾致力于语言哲学研究。抑或正是因为作者具有一定的语言哲学研究基础,因此探索出了一条拓荒之路,即《取向》将韩礼德的语言观与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命题进行对比,主要从历史唯物主义语言观、社会实践观和实践辩证法3个方面展开探讨,为读者了解和认识韩礼德的新马克思主义语言研究取向提供了很好的视角。具体而言,在历史唯物主义语言观视角下探讨韩礼德有关语言起源的唯物思想和语言发展的演化思想,在社会实践观视角下论述语言的社会属性观和社会实践观,前者包括语言使用的社会化过程等,后者则涉及语言对社会的表征性和建构性;在实践辩证法视角下揭示韩礼德语言学研究的总体性思想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语言实践观。

以韩礼德为领军人物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迄今已有60年的发展历史,相关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众所周知,韩礼德在创建与发展系统功能语言学时借鉴和吸收了众多学者的成果。但这些借鉴和吸收并没有让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显得零乱分散,相反,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表现出了特有的学术整体性和系统性。或许,很少有人去关注系统功能语言学这种兼容并包思想背后的内在逻辑,抑或缺乏考察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体现出的学术整体性和系统性背后的深层原因。其内在逻辑或深层原因正如韩礼德所言,他用的是新马克思主义语言观在指导自己的研究[6],即在语言研究中遵循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语言观、社会实践观和实践辩证法,并以此来构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大厦。

显然,仅是讨论韩礼德的新马克思主义语言观,抑或是仅涉及韩礼德的语言学思想是受新马克思主义语言观影响而形成的这一论题,无疑是不够的。这只是论及了韩礼德对新马克思主义语言观的继承。倘若真是如此,韩礼德的语言学体系便不过是换了术语包装的新马克思主义语言观。因此,作者不仅讨论韩礼德对新马克思主义语言观的继承,而且着墨于韩礼德对新马克思主义语言观的发展。首先,韩礼德在新马克思主义语言研究者从种系发生和个体发生的二维视角考察语义的基础上,以神经达尔文主义、贝尔法则和语篇生成规则为参照,立足种系发生、个体发生和语篇发生的三维视角论述语言的发生和发展,并探讨语言演化在三者之间的互动机制。其次,韩礼德借助语境理论从概念基块如何构建经验意义入手,对语义资源如何构建主客观世界进行深入的探索,从而弥补了新马克思主义语言观关注语言对社会的构建作用的缺失。第三,韩礼德基于总体性原则和并协互补性原则提出的语言研究方法,继承和发展了新马克思主义语言研究思想和方法。

第三部分(第7章)。第7章是《取向》的最后一章。作者针对第一部分提出的3个研究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概述了韩礼德对新马克思主义语言观的继承和发展的具体体现,对《取向》的研究成果作了高度提炼和概括。

可以说,探讨韩礼德的新马克思主义语言观,就是基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路径去追溯其哲学缘起。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取向》称得上是一种学科史的探讨。这势必要求作者对文献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梳理,找到韩礼德语言观与新马克思主义语言观之间的逻辑理路,避免论述出现“两张皮”现象。尽管如此,倘若没有韩礼德本人对相关问题的陈述,其研究结论可能也难以让读者信服。作者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不仅通过文献对韩礼德的马克思主义情结进行了深入阐述,而且还对韩礼德本人进行了专访。韩礼德在访谈中明确表示:“我是用马克思主义的语言观和方法来研究语言的……马克思主义语言观值得大家研究和学习,这也是欧洲语言研究的传统之一。”[7]难能可贵的是,《取向》还附录了韩礼德近来撰写的《马克思主义对我语言研究的影响》一文,让《取向》的研究结论有了坚实的文献基础和事实依据。

正所谓金无足赤,《取向》也有值得商榷之处。首先,韩礼德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创立者及思想集大成者,但系统功能语言学则是众多学者思想和智慧的结晶,倘若不充分认识这一点就必然会影响研究结论的说服力。韩礼德本人也不主张将系统功能语言学视为“韩礼德语言学”(Hallidayan Linguistics)[8]。以此为参照,《取向》在论述语言符号的评价性时,将马丁的评价框架纳入韩礼德的思想体系,着实让人费解。其次,《取向》探讨的是“新马克思主义语言观”,但在全书很多地方却被冠以“马克思主义语言观”。事实上,《取向》中论及的“马克思主义语言观”就是指“新马克思主义语言观”。这不仅易于产生学术术语上的混杂,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取向》的学术严谨性。另外,《取向》还存在编写体例不一致的地方。比如,在对例句编号时,书中用了圆括(第94页)、中括(第96页)和圆圈(第160页)3类标记。

然而,瑕不掩瑜,《取向》的问世,不仅让读者能够充分了解韩礼德的新马克思主义语言研究取向,而且为系统功能语言学提供了诸多全新的值得探讨的话题,其中之一便是适用语言学研究。适用语言学提出之初就引起了学者们[9-10]的广泛探讨,然而,这些探讨并没有涉及韩礼德的新马克思主义语言研究取向。韩礼德在《马克思主义对我语言研究的影响》一文中明确指出,语言学应致力于解决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并声称自己正以语言学家的身份为此努力,同时阐明这正是其将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叫作“适用”语言学的原因。这充分说明韩礼德一直坚持走新马克思主义语言学研究之路,从未忘记语言学者的社会责任[11]。可见,基于韩礼德的新马克思主义语言研究取向讨论适用语言学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此外,生态语言学将得到新的关注。韩礼德在《作为进化主题的应用语言学》[12]一文中将生态语言学进行了机构生态语言学和系统生态语言学的区分,而后者正好反映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马克思主义语言研究取向[1]。那么,如何基于新马克思主义语言研究取向来探讨生态语言学的韩礼德模式将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三、结语

总体而言,《取向》一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结论科学。作者立足韩礼德的语言观与新马克思主义语言观之间的学理渊源,韩礼德的新马克思主义语言观的形成过程以及韩礼德的新马克思主义语言研究取向3个方面,全面深入地阐述了韩礼德对新马克思主义语言观的继承和发展,为系统功能语言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系统功能语言学新的学术增长点,更为读者深入了解与认识韩礼德的语言观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试验1针对覆膜玉米比不覆膜玉米成熟度高,增加粒重而增产的优势[3,7],采用早熟品种不覆膜种植保证成熟度,同时通过3种方式加大种植密度,保证产量不减的途径实现去膜目的。从试验效果看,KX9384具有早熟、耐密、抗倒、抗病优点[8],1穴2株、1穴3株和1穴1株,在密度121 215~121 470株/hm2下,不覆膜种植产量均极显著高于西蒙6号常规覆膜对照,其中以1穴2株增产效果最好,达到15.79%,不仅去膜,还实现增产增效。

参考文献:

[1]MARTIN J R.Grammar Meets Genre:Reflections on the“Sydney School”[J].Arts: The Journal of the Sydney University Arts Association, 2000(2).

[2]HALLIDAY M A K.The Influence of Marxism[M]//WEBSTER J.The Bloomsbury Companion to M.A.K.Halliday.London and New York:Bloomsbury Academy,2015:94-100.

[3]常晨光,廖海清.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适用语言学探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6).

[4]李忠华.韩礼德的马克思主义语言观[J].山东外语教学,2013(6).

[5]何远秀,董保华.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超语言学观[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

[6]MARTIN J R.Interviews with M.A.K.Halliday:Language Turned Back on Himself[C].London and New York:Bloomsbury Academy,2013:118.

[7]韩礼德,何远秀,杨炳钧.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马克思主义取向:韩礼德专题访谈录[J].当代外语研究,2015(7).

[8]黄国文.学术之“神”生活中“人”:怀念韩礼德先生[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

[9]胡壮麟.解读韩礼德的Appliable Linguistics[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6).

[10]朱永生.适用语言学:定义、基本特征、形成过程与发展趋势[J].外语学刊,2012(4).

[11]杨炳钧.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未来:纪念韩礼德先生[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

[12]HALLIDAY M A K.Applied Linguistics as an Evolving Theme[M]//WEBSTER J.Language and Education:Collected Works of M.A.K.Halliday.London:Continuum,2007:1-19.

中图分类号: H0-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999(2019)06-0069-03

作者简介: 董保华(1978—),男,博士,重庆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功能语言学;石明明(1988—),男,硕士,重庆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功能语言学。

收稿日期: 2019-04-26

基金项目: 2017年度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外语专项项目“独立型形式标记句法合理性的纯理功能解释”(2017WYZX08);2019年度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认知和功能界面视阈下认知功能语言学理论构建研究”(19SKGH194)阶段性成果。

(编辑:文汝)

标签:;  ;  ;  ;  

韩礼德语言研究取向之哲学溯源-《韩礼德的新马克思主义语言研究取向》评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