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哲学的研究论文_胡涛,吕益康,董彬彬

关于社会哲学的研究论文_胡涛,吕益康,董彬彬

武警警官学院 四川 成都 610213

摘要:社会哲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在中国, 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才开始关注和建构社会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的研究生长点, 社会哲学有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理论的发展, 对中国的社会转型及发展具有指导作用。长期以来, 人们对于社会哲学学科定位一直存在争论, 对于社会哲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见解更是不一而足。文章对社会哲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 社会哲学; 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

一、社会哲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 社会哲学是以社会为对象进行的哲学反思。它所关注的是社会内在结构和过程的本体问题, 社会制度的合理评价问题, 与人有关的各种社会价值, 例如自由、民主、平等、正义、人权的分析和评价问题。[1]这一观点主要源自于西方社会哲学家贝克的《社会哲学手册》对于社会哲学的定义:对于社会结构及社会功能有关的社会过程所做的一种哲学批判。贝克主张人们对于社会哲学无非是从两个层面去认识:一种是根据规范和价值对社会作出评价;另一种是对于人们提出的支持某些特定制度和实践的论点进行分析和评价。可见, 这种社会哲学的研究是运用一定的哲学方法从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的本体问题入手, 展开对于社会价值观念的评价。所以, 这一观点下社会哲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是社会本体论、社会价值论、社会方法论。

第二, 社会哲学是以社会结构及其变化为基本的研究对象, 或者说社会哲学是以对社会结构的研究为考察社会历史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研究那些必须通过对社会结构的剖析才能真正得以解决的社会历史和现实问题。[2]这种观点的论者把马克思哲学区分为两个维度:历史哲学的维度和社会哲学的维度。历史哲学的维度就是指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唯物史观;社会哲学的维度则是以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 着眼于19世纪西欧社会从“人的依赖关系”的传统社会转变到“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完全的商品经济社会这一社会转型, 提出的关于社会结构及其内在变迁规律的理论。

第三, 社会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在现实社会的应用和深化。持这种观点的人主要认为,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野下, 社会哲学可以同历史唯物主义等同起来, 在一定意义上, 社会哲学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只是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发展最普遍规律的哲学概括, 而社会哲学的研究触角则更为宽泛, 马克思的社会哲学既包括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 又包括比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更为广泛的内容。由此他们认为, 马克思的社会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以及这些基本思想在社会历史领域的总体性应用。马克思的社会哲学包括两个部分:其一, 是社会哲学的基础理论 (即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其二, 是这些基础理论在社会历史领域的总体性应用, 即运用基本理论去分析、阐释带有普遍性的社会历史问题。

二、社会哲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 历史、现实、未来相统一的方法。社会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从纵向来看, 社会的统一主要是指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统一。为了把社会哲学和历史唯物主义区分开来, 有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分为“历史哲学”和“社会哲学”的两个维度, 将从总体上研究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及其规律划归到历史哲学的范畴, 硬性地让社会哲学面向现实的特定时空。这种方法虽然有一定的道理, 但仔细想来是不够科学的。社会和历史从本质上是不可分的, 历史是社会发展中的历史, 社会是历史发展中的社会。截然把二者分开对待, 难免如近代西方哲学历史方法那样有否认社会历史整体性之嫌。即使是从总体上把握现实社会, 探讨现实社会的社会结构、社会运行、社会发展、社会价值和社会矛盾, 也必然要回溯到社会各要素历史发展轨迹, 否则对社会总体的把握就是没有根基的。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 实践既具有直接现实性, 又具有社会历史性, 二者共同构成了实践的内在生成机制, 凝聚起社会生活的本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 进行社会哲学研究时, 必须把社会发展及其内部要素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统一起来整体把握, 从历史中透视现实、展望未来, 保证社会哲学研究彻底的实践性。

第二, 人、自然、社会以及社会内部诸要素相结合的方法。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 自然是人类实践的基础和前提;人是自然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是在人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和自身的过程中形成了人类社会以及社会内部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内在机制。因此, 人、自然、社会本质上是不可分离的, 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在研究社会哲学时, 应当首先秉持“人—自然—社会”的系统性思维范式, 以此为基础逐步渗透到社会内部机制的研究中, 探讨社会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以这种系统性思维为指导, 把社会看成是一个鲜活的、有序的、开放的体系, 探讨社会内部诸要素间的结构优化、功能整合以及发展机制稳步推进的基本途径, 进而更加充分发挥人的社会主体效能, 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 基础理论与现实问题相整合的方法。社会哲学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特别是离不开历史唯物主义对于社会历史普遍规律和一般本质的阐发。不仅如此, 历史唯物主义所揭示的社会历史的普遍规律在一定情况下还可以下降到社会哲学的层次, 纳入社会哲学的研究体系中, 促进社会哲学根基的深刻化和内容的完善化。另一方面, 社会哲学在汲取基础理论精华的同时, 应当肩负起自身的学科使命, 更加切近地面向现实社会本身, 集中力量以科学的哲学世界观、生活观和价值观探索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方法。在探索将基础理论和现实问题相整合的实践中, 有的学者提出了“反思平衡法”。这种方法借鉴了着名哲学家罗尔斯关于正义问题的分析方法。反思平衡法在社会哲学研究中应用有以下几个基本环节:一是对于人类生活总体的现象性描述, 二是基于一定理论原则把这一生活总体构建起来, 并对其中的问题加以探讨和解决, 三是反复对照现象性描述以平衡之。

第四, 价值思维与事实思维相联系的方法。在社会哲学的语境下, 所谓价值思维, 就是指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 在总体把握社会的过程中主体依照自身的需要和尺度, 选择和评价社会客体, 在人与社会的互动交流中充分实现价值的运思活动。所谓事实思维, 就是在对社会总体进行哲学反思的过程中, 充分尊重社会及其诸要素的变化发展状态及其规律的运思活动。在社会哲学的研究中, 将价值思维与事实思维联系起来, 要着重处理好两方面内容:一方面, 要在充分反思和把握社会整体及诸要素运动变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找到社会发展需要与人自身发展需要的契合点, 推动社会价值的充分展现, 以社会哲学的研究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 要处理好价值与事实相互渗透的关系。对社会进行总体把握的过程, 既是对社会规律追问的理性运思过程, 又是促进社会价值的生成过程, 二者统一在人的实践活动当中。价值和事实总是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一切事实本身, 一旦被科学探索活动确认, 就已经打上了人的印记, 渗透了理论, 预设了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守昌.社会哲学导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 (1) :1-8.

[2]陈晏清, 阎孟伟.社会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J].南开学报, 1996 (6) :14-20.

[3]艾福成.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与社会哲学[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3 (1) :41-46.

[4]罗大文.近年来社会哲学研究综述[J].哲学动态, 1996, 4:18-20.

[5]贾高建.关于社会哲学研究的若干思考[J].哲学动态, 2011 (10) :5-9.

[6]王南.社会哲学:现代实践哲学视野中的社会生活[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1:44.

[7]袁贵仁.价值学引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37.

论文作者:胡涛,吕益康,董彬彬

论文发表刊物:《城镇建设》2019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6

标签:;  ;  ;  ;  ;  ;  ;  ;  

关于社会哲学的研究论文_胡涛,吕益康,董彬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