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培原
江西省修水县建筑设计院 江西九江 332400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气候类型多样,传统民居建筑在平面布局、空间营造、立面造型等方面蕴含精湛的技术,是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建筑文化艺术宝库的重要遗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加速,出现了大量的欧式建筑,但许多建筑并没有真正吸收西方优秀建筑理论,建筑风格同质化现象非常明显,陷入了盲目的跟风状态,导致在建筑实践中存在许多问题,如建筑符合的滥用、价值理性的缺失和文化属性的淡化等等。因此,发掘传统民居背后凝聚的人文精神和建筑理念,从我国传统民居建筑中汲取养分,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我国传统民居特点
民居是历史传统和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集时代性、文化性、地域性、民族性于一体,是我国特定时期社会形态、政治制度、宗教文化、地理环境等的反映。
1.1文化因素
吴良镛曾经指出,“建筑的问题必须从文化的角度去研究和探索,因为建筑正式在文化的土壤中培养出来的,同时作为文化发展的进程,并成为文化有形和具体的表现”。儒家率先提出了“人命天予”的论述,将人与天联系起来。道家进一步发展了天命论,并以“道”来诠释。儒道两家都认为天人同源,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深刻影响传统民居的建筑形态。
儒家礼制下,人的社会属性彻底释放,儒家的“天人合一”侧重于将社会伦理通过人世秩序得以展现,强调“人合于天”,建筑便是具体表现形式,并在平面布局等方面表现出严格的等级秩序。道家更加追求自然属性,更加侧重于“人合于天”。总之,“天人合一”倡导的是人、天、建筑的和谐相处,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师法自然、利用自然的建筑法则。在民居建筑上,则充分反映了对因地制宜、因地选材、阴阳有序、风水环境等的遵循。
1.2艺术价值
海德格尔曾说,“绘画、雕塑和建筑必须回到诗”。建筑的诗性,满足人们诗意的栖居,意味着建筑除了满足基本的居住功能需求,还要承载美学的情趣。“八字朝门青瓦屋,飞檐翘角转角楼”的土家民居,“小桥流水桃源家,粉墙黛瓦马头墙”的徽派建筑,等等,无不勾勒出一幅美丽的建筑画面。
传统民居以木、石、砖为主要建筑材料,为了避免建筑材料本身的单调与乏味,人们通过融合精致的木雕、砖雕、石雕、彩绘等工艺装饰手法,构思巧妙,精美华丽,使民居建筑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北方地区装饰多以石雕为主,南方民居装饰则强调木雕,同时注重对材质本身色彩的应用。在雕塑方法上,有圆雕、半圆雕、镂空雕、透雕等等,工艺精湛;在装饰题材上,既有对自然元素形态的描绘,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传统文化如忠、孝的内容,承载文化的教化功能。
1.3环保理念
受“天人合一”思想和生产力等因素影响,传统民居在建筑布局、建筑形态、营造方式等方面,特别注重“原生态”,建筑,主要体现在:
一是选址布局。从选址而言,按照“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原则,传统民居优先选择向阳、背山避风、近河取水。由于朝南,保证了充足的日照,背山则可抵御冬天的寒流。
二是就地取材。统统民居受技术条件的制约,大多以就地取材为主。陕北的窑洞,利用黄土本身直立不塌的特性,依地势开凿,窑洞冬暖夏凉,和环境浑然天成。有数据表明,窑洞比现有高层建筑平均节能20%。南方民居所使用的生土墙,吸湿能力极强,即可防潮隔热,又可保温御寒。此外,傣族的竹楼、西南的木屋,无不是就地取材的典范。
三是适应地理气候。我国从北到南,地理、气候差异大,传统民居建筑根据地理气候条件,因势而为,适应自然条件的差别。例如,在广西地区,为了适应“高温重湿”的环境,当地人们发明了独具特色的干栏式民居,明廊元素的使用,不仅通风透气,而且隔热采光、隔湿避瘴。
2 传统民居突出元素分析
2.1 屋顶
传统民居建筑的屋顶,以其优美的造型和灵动的弧线,形成独具美感的第五立面。不同的自然条件、不同的材料和构造方式,导致屋顶的外观各式各样,甚至成为不同民居建筑的重要特征,如藏族的平顶、汉族的坡顶。屋顶还受气候及文化的影响,如闽南传统民居的屋顶受海洋文化影响,在屋脊处吸纳当地特有的燕尾脊,造型独树一帜,别具特色,同时由于弧度可以降低重心,对提高建筑稳定性、减弱台风影响有很大作用。
2.2 天井
天井是我国传统民居建筑空间的精髓。在南方地区,由于气候原因,天井以其独特的功能属性得到大规模应用。天井最重要的功能为采光、通风、积水排水。天井面积虽小,但作为室内唯一和自然相通的元素,反映了人们回归自然、融于自然的生活态度,且天井一般位于建筑的中间,将厅、堂、房间串联起来,也成为建筑的几何中心和精神中心。
2.3 门、窗
门、窗作为建筑外部的重要构件,其特色往往成为不同类别民居建筑的重要标志。
门在我国建筑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是社会阶层的重要标志。门有正门、边门、景观门等形式,其中最重要的是正门。它们设计精致,充分彰显了主人的身份和地位。正门一般有很多装饰物,多为寓意吉祥、幸福、美好之意。如关中传统民居的大门,具有砖雕精细、工艺考究的特点,且大门上常挂有牌匾。
窗除了通风换气和放进光线,正如贝聿铭所说,它还是一个画框,将自然美景引入室内。传统民居建筑的窗户类型众多,其式样、色彩、形状都充分反映了人们的审美情趣。例如徽派建筑素雅墙壁上的小窗,极具特色,具有很强的装饰性,极易成为人们视觉上的焦点。
3 传统民居建筑对现代建筑的启示
传统民居建筑是不同时期文化习俗和东方审美的反映,具有明显的民族性、地域性,是我国传统建筑的瑰宝。传承民居建筑文化,不能简单的复制建筑的样式,或设计“山寨”传统民居建筑,而是在用其形的同时,更要重其神,用现代设计手法、建筑语言将民居建筑文化表达出来,更好地展现我国传统建筑特色。
3.1设计思想的传承
传统民居建筑按照“天人合一、自然和谐”的理念,根据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建筑原则,倡导人、建筑、自然的和谐统一,同时凝聚了民间的传统工艺和技术,对今天的绿色发展理念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建筑终究是为人服务的。传统民居的空间尺度合理、虚实相间,空间符合人体工程学。院落式空间的引入,除了使人、建筑、自然和谐相处,还赋予建筑的社交属性功能,等等,这些对我们开展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都是极好的遵循。
3.2建筑元素的应用
通过将建筑元素直接或转译应用,融入现代建筑设计之中,产生化学反应,实现传统民居建筑美的重现。
一是直接应用。直接提取传统民居的某些建筑元素。在建筑设计中,直接应用传统民居建筑的代表性元素,这种使用方式非常简单,但一定要把握度。
二是现代转译。通过对传统民居建筑元素符号的抽象与简化、变形与夸张、分解与重构等方式,表现传统建筑文化。转译是传承民居建筑文化最普遍的方法。苏州博物馆通过简化的表现手法,利用徽派建筑的马头墙元素,去除马头,外墙高低起伏,凸显层次感,墙体再用深色线条描绘,简洁、素雅,和周围环境极为协调,如下图所示:
苏州博物馆(图片来自网络)
万科第五园借鉴岭南民居的设计思想,单体设计的庭、院、门、窗大量使用传统民居符号,采用竹简屋和冷巷做法,设计了大量的院落、廊架、孔洞等,提高了居住的舒适性。墙面融合徽州和陕西民居建筑元素,采用双层墙,色彩使用南方民居的浅色,并与水体造园等传统手法,表现出鲜明的传统民居特色。
万科第五园(图片来自网络)
3.3 生态观念
传统民居建筑在选材、选址、布局等方面有诸多的生态考虑。利用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将传统民居的“原生态”思想发扬光大,打造绿色建筑、低碳建筑,节约能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中国美术学院象山园区,通过将该地区特有的多种尺寸旧砖的混合砌筑,将传统与现代营造技术相结合,形成有隔热的厚墙体系,大大减少空调的使用,并使用回收的旧砖旧瓦,充分体现了节能、节材的生态观念。
4 结语
传统民居建筑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了充足的养分。当然,如果仅仅是生硬地照搬照抄传统民居元素,显然不符合现实需求。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居住品质追求的不断上升,我们要在传承与创新、求变与坚守中寻找平衡,突破“千城一面”的困境,积极吸取传统民居建筑的精华,并结合现代建筑理念、技术和材料,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
参考文献:
[1]郑德泉.徽派建筑装饰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6.
[2]陈鑫.江南传统建筑文化及其对当代建筑创作思维的启示.南京:东南大学,2016.
[3]陆元鼎.中国民居的特征及其在现代建筑中的借鉴与运用.古建园林技术,1990(04):3~8。
[4]董杰.闽南传统民居元素的现代转译. 泉州:华侨大学,2016.
[5]王晔.论徽派马头墙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青岛:青岛大学,2017.
论文作者:徐培原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5
标签:民居论文; 建筑论文; 传统论文; 文化论文; 元素论文; 自然论文; 天井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