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杏智
百色市田东县印茶镇龙马小学 531506
摘要:新课程标准确定了“以人为本”的新课程发展核心理念,要求教育要面向每一位血学生,基础教育是国民素质奠基工程。作为教育第一线的小学段教师,教育教学更要面向每一位学生。语文教学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发展,因此,学困生的转化就成了小学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字:农村 小学语文 学困生 转化
对于学困生的概念,学术界众说纷纭。目前,国内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普遍接受这一界定:学困生,就是指那些“在品质、知识、能力、方法等要素及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和学力得不到正常开发,不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或者在标准化考试中达不到学校质量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生”。主要对象是小学语文后进生,指的是在正常的情况下,相应的年龄阶段的儿童无法达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最低标准,而且在语文学科的学习活动中存在异常、成绩长期落后、老师对其语文学业评价较低的学生。
一、农村小学高年级语文学困生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我所遇到的语文学困生语文学习现状来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课前。课前不预习是语文学困生的普遍表现,甚至有的学生根本不知道老师今 天要上什么课或者把老师之前对他们的课前安排忘得一干二净。2、课中。学困生上课时注意力涣散,部分学生只是表面上在听,事实上根本不知道老师在教授什么内容,同时也不会及时做笔记或在课本里作注释。他们出工不出力,人在而“神”不在,浪费时间和精力。最终,他们成为了课堂的附属品。3、课后。这部分学生课后作业潦草,能拖则拖,能糊则糊,有的甚至经常不能按时完成,根本不把课后作业当回事。课堂和课后是学习的两个最基本的环节,听课是接受、探究知识的过程,而做作业则是巩固知识的过程,如果不及时认真地完成课后相应的复习、练习、积累等,那么所学知识的巩固就得不到保障。
4、课外。课外用于语文的学习时间甚少,课外阅读量少之又少,也是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的 一个重要原因。
二、农村小学语文学困生形成原因分析
结合本地区学生实际情况与家庭情况的调查,农村学校语文学困生的成因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1.学困生个人因素。
对自己没有信心,上课不敢举手,不敢回答,怕出错,出丑的自卑心理;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表现在课堂上总是消极听讲,在课堂上想其他事情、发呆、讲空话或者做小动作,不少学困生对教师布置的作业想做,但抱着应付的态度,抄袭甚至懒得做。这些学困生的语文基础非常薄弱,连最基本的识字写字和读课文,对他们来说也比较困难,更何况是阅读和写作了。久而久之他们的学习债务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直至无力偿还而心灰意冷、自甘消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家庭环境因素。
学困生中大多是留守儿童,他们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祖辈由于教育程度不高、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无力关注孙辈学习。父母外出打工与孩子联系少,甚至基本上不与孩子联系,使孩子的情感教育几乎成为空白,造成孩子性格孤僻、难以沟通、攻击性强等。一部分儿童的价值取向甚至出现偏离的倾向,经常出现不遵守制度、厌学、撒谎、欺负弱小等不良习气,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家长,使这些学困生在回家以后的学习和教育几近空白,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够,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效果堪,因此在学习上明显处于劣势。
3.学校社会因素
孩子从幼儿园升入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语文学习的差异很小,同处一条起跑线上。但由于学校的语文实践活动少,没有良好的学习语文的环境,随着年级的升高,每个人的语文学习兴趣有了明显的差别,“语文学困生”日渐增多了。虽然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加强了对学生的保护,但目前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及各种社会丑恶现象给少年儿童带来许多消极影响。而社会上“读书无用”的思潮也在不断地冲击着学校,影响着尚无辨别能力的小学生。
三、农村小学语文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1.激发兴趣,树立信心。
课堂教学注意学困生的学习情绪,遇到一些简单而有趣的问题,不妨让学困生来回答,如果回答正确,老师应及时鼓励;如果回答错了,老师也不要忙于批评他们,围绕学困生的思维,教师引导学生一步一步靠近答案,这样,使学困生获得一种成就感。采取多表扬、少批评的方法,维护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在考试前应对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对学困生知识的薄弱点进行个别辅导,这样可使学困生有机会得到理想的分数,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逐步转变他们消极的情绪,从而树立了他们的自信心,激励他们积极进取,努力向上。使他们意识到只要自己努力也是可以学好的。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2.养成习惯,自主学习。
要把学困生学习作为他们的兴趣爱好,更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这就需要教师长期培养。小学生的自控能力本来就比较差,再加上学困生平时较为懒惰,所以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就要更加细心,同时要有耐心。如晨读时,时引导学生,给他们强调每天要背的要点,争取抓住每一天,当天的任务尽量当天完成,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别老想着自己背不会。写作业时,实行小组合作的形式,在组长的监督下,争取当天的作业当天完成。完成不了的,组长随时汇报情况,在监督下按时完成,不给他拖延作业的空间,不让任何一名学生掉队。由于住校生吃完晚饭后休息的时间很长,要求学生提前半小时走进教室,自觉看书,养成每天读书的习惯。
3.家校联系,取得支持。
我们要密切联系家长,取得家长支持,家校合力转化学困生。学困生的家长,特别是“留守”学困生的家长,因忙于生计长年在外务工,往往无暇顾及子女的学习,鉴于家长这种撒手不管的情况,我们教师在学校里要对这部分学困生特别加以照顾,弥补他们在家庭教育方面的不足,比如辅导他们做好家庭作业,询问学困生在校生活情况,给予他们家庭般的温暖。此外我们可通过家校联系手册、电话以及上门家访及时告知 学困生取得的点滴进步,以树立学困生和家长的信心。
总而言之,学困生是一个弱势群体,学困生的成因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相信只要找准原因,因材施教,长期坚持,充分调动农村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论文作者:黄杏智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3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8
标签:学困生论文; 语文论文; 他们的论文; 学生论文; 作业论文; 课后论文; 家长论文; 《文化研究》2018年第3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