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制度内涵和技术内涵——烟台农业发展模式剖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内涵论文,烟台论文,农业发展论文,我国农业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农业现代化问题在理论上已经进行了相当多的研究,各地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已经并继续进行着广泛的探索和实践。烟台市近几年确定的农业发展模式是一种成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业的做法,体现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制度内涵和技术内涵,对这一农业发展模式进行剖析有重要的理论、实践意义。
一、农业现代化的涵义与烟台农业发展模式
农业现代化,即把建立在直接经验和手工基础上的农业转变为以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生产资料、组织形式和现代化的经营管理为基础的农业。其中,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资料是其技术内涵,现代化的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是其制度内涵。从这一意义上说,农业现代化是一个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过程。为说明烟台农业发展模式,有必要先对烟台农业30年的发展过程进行回顾。
从制度层面看,烟台农业的发展轨迹与全国一致:七十年代是“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体制,八十年代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九十年代则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制。
从技术层面看,30年来烟台农业的发展经历了高产农业、高效农业、优质农业和精准农业四个阶段。改革开放前的七十年代,在短缺经济背景下,搞的是“高产”农业,即追求“高产”。八十年代,开始调整农业产业、产品结构,提出发展“海上烟台”、“山上烟台”、“田间烟台”的战略,根据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变动,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搞的是什么赚钱多就种养什么的带有一定盲目性的“高效”农业,没有把提高产品质量放在首位。进入九十年代,在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这里“高效”注重的仍然是农产品价格)农业的思想指导下,出台了“引洋、养野、串季、仿古”八字农业开发方针,以创农业名牌为重点,突出农业“优质”,而对农业成本核算和投入产出比尚重视不够。近年来,随着绿色食品的走俏和生态环境意识的增强,开始引导农业经济突出低耗、高效、优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兼顾,走上了以可持续农业为主要特色的精准农业之路。
通过这个过程,烟台人逐步认识到,改变抓农业生产的指导思想,调整和完善适应农业生产力状况的生产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三者是相随而行的。要使后两者充分发挥积极作用,首先是要转变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以崭新的思维方式追求农业生产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基于这一认识,烟台形成了一种成功的农业发展模式:在制度层面上发展产业化经营,搞产业化经营农业;在技术层面上,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自动监控技术、农艺与农机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为基础发展精准集约经营,搞精准农业。简言之,就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化经营和以精准为要求的集约经营。它要求在更大范围内和更高层次上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其本质是,通过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产业体系,使农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通过综合运用农业科技,既准确地控制投入,又有效地提高产出,从而实现最佳经济效益。
二、农业现代化的制度内涵
如前所述,农业现代化的制度内涵包括农业作为一个产业的组织形式和一个具体的组织形式内经营管理制度两方面内容。这两方面很好地体现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之中。换句话说,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现代化的良好制度载体,和谐地容纳农业现代化的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等制度内涵。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以众多农户的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是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引导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它以系统内“非市场安排”与系统外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方式配置资源,能够适应市场农业自我积累、自我调节、自立发展的需要,并兼顾体系内多元主体的利益。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经济体制深化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它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了融稳定(家庭承包经营、改革(经营方式和管理体制)、发展(市场经济)于一体的整体推进的新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必然引起农民对组织形式的选择和农业经营方式及农业产销制度的演进。这种选择和演进作为农业经营制度的第二次改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内在动力推动和引致的自发性制度创新,属于诱致性制度变迁,并非政府强制推行的变革,更非主观臆造的产物,此种制度创新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它能够引导分散的小农户进入社会化大市场,排除传统体制障碍,降低交易成本,生成规模优势,从而使多元主体预期经济利益大于参与成本。
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或者说从制度层面上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必须有两个基本的前提条件,一是农业产品必须是为市场而生产的;二是农业生产要有一定的规模。换句话说,农业产业化经营只有在市场化和规模化这两个前提下才能得以顺利进行。农业的市场化就是改变农村几千年来传统小农经济的封闭式的经营方式,建立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和农产品销售市场体系,使农业生产的各要素和农产品能进入通畅的市场。农产品流通是当前阻碍农业发展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理顺农产品流通的关键是建立平等竞争的多元流通主体,特别是要培育农民自己的或是代表农民利益的流通中介组织。同时,要逐步建立起结构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初级农产品市场网络体系,并在通讯、交通、邮电、金融、信息等方面加强配套建设,使之成为运行成本低、效率高、触角能延伸到农村每个角落的大市场。农业的规模化就是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创办工商企业参与农业开发与经营,把农户分散经营的小生产与大市场联接起来,从而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适度的区域化集中布局与专业生产,在更大范围内和更高层次上筹措运用资源、资金的集约经营。
三、农业现代化的技术内涵
农业现代化的技术内涵包括科学技术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有育种、农艺、化肥、农药、农用机械等具体表现形式。在这里必须指出三点,一是作为农业现代化技术内涵的生产资料本身往往是科学技术的结晶和物化;二是作为农业现代化技术内涵的科学技术不仅包括各种农业技术,也包括诸如环境科学技术、管理科学、资源经济科学、经济科学等相关科学技术;三是农业现代化的技术内涵还包括农业劳动者对科学技术和生产资料的掌握使用情况。作为烟台农业发展模式技术层面的精准农业和谐地概括和容纳了农业现代化的技术内涵。
“精准农业”一词,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的“intensive farming ”,意为细耕农业、集约农业。所谓“精”即精细,“准”即准确或标准化。精准农业指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自动监控技术、农艺与农机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主要包括精准种子技术、精准播种技术、精准平衡施肥技术、精准灌溉技术、作物动态监控技术、精准收获技术等,其中精准播种技术及其紧密相联的种子工程是精准农业的核心和关键)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农业,是蕴含着高科技含量的农业综合系统工程。它相对于传统农业的一个最大特点,是以高科技投入和管理获取资源的最大节约和农业产出的最佳效益。它的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能够实现农业的科学化、标准化、定量化、高效化。
精准农业的核心内容就是综合运用现代农业科技。首先,它以产品的质优化为方向运用已有的先进技术手段,着力培育新品种,改善产品的品质。如莱州农科院培育的紧凑型玉米杂交种创出了亩产1096公斤的夏玉米世界高产纪录;烟台苹果红富士1—6号成为世界优良的红富士品种;“王子二十一世纪”莱阳梨,造型优美,品质优良,供不应求。其次,它以效益最佳化为目的运用已有的先进技术,以最低的投入,获得最高的产出。这方面涉及到的技术内容最多,是精准农业的主体。烟台市推广小麦叶龄指数、促控模式栽培技术180万亩, 玉米叶龄指数栽培法200万亩,花生地膜覆盖技术150万亩,日光温室蔬菜大棚达8 万多亩,草莓促控栽培技术3万多亩,每项技术平均亩增产都在10%以上; 实施配方施肥技术,使烟台市农作物产量提高8—15%,最高达30 %以上,同时降低化肥亩成本20元左右。再次,它以提高技术实施效果为目的,重视农机与农艺对良种的配套程度与普及程度,这一点在烟台农业中已有正反两方面的例子。烟台市小麦优种理论产量为500公斤, 实际已突破600公斤;玉米优种的理论产量是1000公斤,但实际却刚刚达到500公斤。总的来看,在烟台,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已达5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
作为烟台农业发展模式主要内容之一的精准农业,还包含以下内容:
(1)节约使用资源。资源状况任何, 始终是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我国许多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何节约使用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是一个永恒的战略性课题。烟台发展精准农业,适应了我国的资源条件,探索出一条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的道路。如采取管灌、微灌、喷灌等精确灌溉技术,替代传统的大水浸灌,不仅节水,而且省电、省工;采取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既节约了肥料,又降低了化肥对环境的污染;采取精量机播比传统的人工播种更可以实现作物植株在田间的最佳分布,形成结构合理的高产群。由此可说,精准农业是资源节约型农业,也是可持续发展农业。
(2)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 我国以往农业经济的增长主要是靠投入,以粗放经营解决供不应求的总量问题。但在农产品基本形成买方市场的条件下,品种、品质问题已经取代数量问题成为主要矛盾,依靠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集约经营解决这一矛盾远比粗放经营更为现实和可能。集约经营是现代农业的主要特点,也是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重要区别。集约经营的实现有两个条件,一个是资金,一个是制度。从资金来看,烟台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近几年农村经济的发展为集约经营提供了资金条件,并且引进农业开发外资6亿多美元; 从制度来看,烟台农村和城镇的各种农产品加工企业、各种形式的协会、合作经济组织等中介组织已有了相当大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
(3)高产高效。增加农民收入是关系全局性的问题, 也是农业发展的根本目的, 但提高产量受土地数量和科技条件限制, 在即将加入WTO的情况下靠提高农产品价格已没有多大潜力, 单纯依靠某种或某几种农产品背离正常价值的高价位来获取“高效”已不具有普遍性意义,必须瞄准市场,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精准农业,通过控制投入,提高产出,做到高产高效,从而达到保证农产品供应、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的目的。1998年烟台采用苹果套袋技术,仅此一项就增加农民收入6亿多元;采用草莓促控技术,每亩年均收入超万元; 发展设施栽培大樱桃,每亩投入2万元左右,当年可收回5万元左右。
四、统一把握两方面内涵,整体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
在现阶段研究如何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必须考虑下列历史背景和条件因素:①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②农业资源尚未充分开发利用。③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比较低,农业生产水平低(以上三方面因素已引起充分的注意)。④我国经济体制已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也是从自然农业转向市场农业的过程,农产品不完成从产品到商品的转变,农业生产连简单再生产都难以维持,更谈不上发展和现代化。简言之,我国农业现代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化。⑤我国农业已经告别短缺经济时代,农产品结构性买方市场已经形成。
考虑到以上因素,在我国现阶段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用现代化的物质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管理科学管理农业,用市场经济知识和现代科技教育培养农民,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把农业建设成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技术先进、管理科学、环境优美和土地产出率高、市场化程度高、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开放式的现代化农业。其主要标志有:①农业集约化程度高。农业的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农业的物质装备、农业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科技含量都达到较高水平。②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水平高。农业生产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③农业市场化程度高。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和农产品市场通畅而规范,市场机制发育良好,农业商品率和农村经济外向度较高。④综合效益高。农业产业、产品结构对价格信号反应灵敏,农民收入高,农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提高。⑤劳动者素质高。劳动者具有较高的科技文化水平、经营管理水平、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⑥农业生态环境质量高。农业的大气环境、水环境、生物环境、土壤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的自净能力和保护能力显著增强,建立起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由此可见,农业现代化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必须统一把握农业现代化的制度内涵和技术内涵,整体推进。
首先,必须正确认识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农民三个基本载体及其相互关系,不断提高其承载能力。土地是作物的载体,提高土地的承载能力包括三方面:一是全面逐步开发利用各类土地;二是逐步改良已经开发利用的土地;三是充分利用正在利用的土地。可以说,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也就是提高土地承载能力的进程。家庭承包经营是基本的制度载体。在我国推进农业现代化要长期坚持家庭承包经营这一基本制度载体,这是由我国人多地少、农业劳动力不能大量转移到非农产业的现实决定的。换言之,在人多地少的国情下,可以而且必须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在此基础上,以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协会等中介,以农产品加工营销企业为龙头,在这种组织形式中进行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整体推进农业产生化经营,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一段时间内,有人认为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经营会影响先进农业科技推广的应用,搞不成现代化大农业,因而提出“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搞“规模经营”的主张。这种意见是把农业现代化简单地同“规模经营”划等号,容易对稳定家庭承包经营产生不利影响。“土地规模经营论”来自对工业生产经营“规模经济”观点的直接移植,同时也与受西方发达国家尤其美国规模农业的影响有关。它脱离我国人多地少、农业劳动力是个大数的国情,也忽略了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应看到,土地规模经营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它取决于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过程、人均耕地占有面积以及其它一系列社会经济因素。土地经营规模的大小,只能根据一国土地与农业劳动力的相对丰裕程度来确定,这就是所谓的适度规模经营。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农业发展的事实表明,在土地资源相对稀缺的条件下,农民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提高效益的内动力,要比土地相对宽余的国家和地区更强些。烟台精准农业模式也证明,土地经营规模较小的家庭承包经营形式,只要着力建设和完善农民愿意接受的信息、科技、农机、销售服务体系、实行农业生产的集约化、产业化经营,完全能够适应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的现代农业。农民是农业现代化的具体实施者,是关键的综合性载体,没有现代化农民的农业现代化是不可想象的。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不管是在以劳动集约还是资本集约为特征的阶段,都必须把提高农民素质摆在重要位置。这首先要改变农民的思想观念,培养他们的市场经济意识;其次是提高农民的科学水平,要提高科技在农业中的利用率,主要还是要依靠农民自身进行科技积累;再次是提高农民的经营水平。
其次,必须认识到在农业现代化这一系统工程中有三座桥梁,要不断强化其纽带作用。第一座桥梁是农户与市场之间的桥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集中产出与均衡消费的矛盾,使农产品价格与农产品的增长呈逆向运动,农业对市场的依赖程度比一般产业有过之而无不及。1993年日本粮食减产,需从国际市场进口200万吨大米时, 国际市场大米价格就翻了一番。这种市场价格的放大效应,加剧了市场风险对农民的影响。农产品生产经营单位的小规模与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是各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普遍遇到的问题。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大市场面前,家庭承包经营的农户需要组织起来进入市场,这种起桥梁作用的组织,可以是横向的,即同种农产品的生产者之间的联合;也可以是纵向的,即农产品生产者同加工者、经营者之间的联合。第二座桥梁是技术与农民之间的桥梁。这一桥梁制约着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推广应用,也制约着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推广应用,也制约着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拓宽、加固这一桥梁。目前,科学技术在我国农业领域的推广应用还很不充分。我国“八五”期间科技对农业的贡献仅为34%,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一半,约2/3的科研成果没有全面推广。 全国近半数农区仍靠传统技术维系, 现有的耕地中有40%是中低产田。我国的农产品大都是老品种,品质差,在国际市场上价格很低而缺乏竞争力。这说明农业通过科技获得发展的潜力很大,今后应重点在良种培育、施肥技术、病虫害的防治等方面下功夫。第三座桥梁是市场信息与农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之间的桥梁。从表现形式上看,农产品和其生产者进入市场的桥梁只是市场信息反馈给生产者从而诱导其调整产业结构的桥梁之一,后者的形式要比前者宽泛得多,内容上看更是完全不同。在目前和今后一个相当时期内,农民作为实施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的主体,其信息意识处于识别能力薄弱、时间空间意识薄弱、反馈意识薄弱的原始和不发达状态,这样,要架起市场信息与农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之间的桥梁,除了要注重邮电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注重信息的全面、及时、准确外,更要注重主动耐心细致地为农民服务。
再次,必须正确认识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整体性、长期性和重复性。从广义上看,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整体性有三方面含义:一是在整体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中推进农业现代化;二是在整体推进农村现代化中推进农业现代化;三是全面把握农业现代化各方面因素和环节,整体推进,这也是狭义的农业现代化的整体性。农业现代化的整体性决定了其复杂性,其复杂性又决定了其长期性,对此如无足够重视,浮躁冒进,必须损害我国农业现代化事业。
[收稿日期]1999—12—12
标签:农业论文; 精准农业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烟台苹果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三农论文; 烟台论文; 农村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农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