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京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思考_图书馆论文

关于北京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思考_图书馆论文

关于北京市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京市论文,信息资源论文,文献论文,图书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北京市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图书馆众多的地区之一,这里既有我国最大的国家图书馆,也有市属的首都图书馆,还有高校、科研机构、党校系统以及军队的众多大小不一、功能各异的图书馆。尽管如此,还是无法满足学习型社会人们日益增长的知识渴求,因为各自为政的服务体系大大限制了图书馆的服务范围和图书馆文献信息的利用范围。因此,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尽管科技的发展、经济的腾飞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为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提供了重要的机遇,但是现实中却还存在着众多的制约因素,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促进北京市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1 当前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意义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最直接的意义就是使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要,使文献资源利用最大化,也解决了当前我国图书馆馆藏数量增长有限与人们需要增长无限的矛盾,而且还提高了图书馆的办馆效益,拓展了图书馆的现有功能。

1.1 实现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可以使文献资源利用最大化,减少浪费

北京尽管图书馆林林总总数量很多,而且各个图书馆的藏书量也非常大,但是这些图书馆之间相互分割,服务范围和服务对象非常狭小。除国家图书馆和首都图书馆等公共图书馆服务整个北京市以外,其余的图书馆都归各自的系统使用,甚至有些图书馆只是本单位人员使用,如北京市委党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只是本校的教职员工和学员,北京市社科院图书馆亦如此。这样,面对首都1300多万人口和众多外地来京人员而言,藏书量位居全国之首的国家图书馆在满足用户需求上也是无能为力,所以才在办理借书证上提出了诸多限制,大大影响了人们的文化需求。如果首都的诸多图书馆之间实现了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这种矛盾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而且还可以使那些单位所属图书馆的藏书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

1.2 实行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可以提高图书馆的办馆效益

在网络环境下,国内外图书馆的馆藏文献和书目都可以共享,互为补充,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馆藏使用价值。全国范围内,如果通过网络协调订购,就可以减少书刊文献被重复订购的现象,每年将为国家节省近2亿元重复购书费用;通过网络协调编目,可以避免各图书馆书刊重复编目的浪费,每年也将节约1.2亿元。如:北京市社科院图书馆为回溯建立1949年以来的中文图书书目数据库,向国家图书馆购入1949年以来的回溯光盘和书目光盘进行套录,工作效率提高8倍,既提高了编目质量,节省大量人力物力,还可提高办馆效益。

1.3 实现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可以扩展现有图书馆功能

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在网上可提供全天候服务,这将大大提高信息服务的效率,以更少的时间向更多的读者提供更多的服务,读者可在家、办公室等随时利用文献资源。随着上网用户的增多,图书馆将发挥更大作用。

2 当前北京市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面临的机遇

我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经济的日益繁荣、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学习型社会到来人们对知识渴求的不断膨胀都为实现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奠定了基础,使其成为可能。

2.1 科技发展、经济实力增强为实现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了物质基础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实现共建共享有两个基本的物质前提:一是有足够多的可以共享的文献信息;二是实现文献信息共建共享所必须的科学技术随着互联网的诞生和普及而变为现实。当前,我国经济实力日益增强,出版业日益繁荣,文献量急剧增长,文献种类日益繁多。据统计,中国每年出版期刊8000多种,报纸约2200种,2002年出版图书14万种;就世界范围来看,全世界每年出版期刊16万余种,我国引进2.5万种,出版图书约80万种,我国引进9万种。据不完全统计,无论是我国出版的还是引进的这些文献资料,绝大部分在北京都有。如此大量的文献资源为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提供了必要的前提。而在计算机技术带动下发展起来的网络技术为电子资源的即时共享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正在把图书馆信息业推向全球化和网络化的新境地。

2.2 政府更加重视图书馆事业,为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了契机

1998年12月22日,江泽民同志在视察国家图书馆时指出: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都离不开知识,我们要在全社会倡导人们多读书,大兴勤奋学习之风。李岚清同志在视察国家图书馆时也曾指出,要更新图书馆观念,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实现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1999年底时任北京市市长的刘淇同志提出“数字北京工程”,这是首都信息化工程。它通过建设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设施平台,整合首都信息资源,建立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劳动保障、数字图书馆等信息系统,逐步实现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这为北京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了物质条件。由于政府对图书馆事业重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将取得可喜的进展。

2.3 《北京市图书馆条例》的颁布使北京市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有了法律的依据和保障

2002年7月18日,北京市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北京市图书馆条例》。它标志着北京市图书馆事业的建设和发展走上了法制轨道。其特点是不仅限于公共图书馆,而且包含了北京市市属的所有图书馆。《北京市图书馆条例》,使北京市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有了法律的依据和保障,它对资源共享、信息网络建设、规范图书馆服务等方面提出了要求。特别是在资源共享、信息网络建设上确定了图书馆的地位。为北京市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

3 目前制约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因素

3.1 共建与共享意识薄弱,缺乏全局观念

人们受传统图书馆管理思想的影响,在管理文献资源建设上局限于传统的建设和工作规程,“条块”分割和“块块”封锁现象仍然存在。人们都讲整体文献资源建设重要,但都又怕投入,只希望共享,不愿共建;只重视本部门文献资源的建设与发展,而忽视文献信息资源的整体建设与发展。在文献收藏中片面强调馆藏文献数量,求大求全,造成文献收藏的低水平重复,在利用文献方面,重藏轻用,不予人、不求人的思想仍有相当的影响。

3.2 条块分割的多元化行政管理体制制约资源共建共享

长期以来,我国图书馆系统按行政建制进行条块分割,分公共图书馆、高等院校图书馆、科研图书馆、党校图书馆等系统,形成多元分散的结构模式。例如:首都图书馆属市文化局系统,首都师大图书馆属市教委系统,市党校图书馆、市社科院图书馆也分属各自系统。各类图书馆自成体系、自给自足,“大而全”、“小而全”阻碍人们合作的意愿。各图书馆只对上级负责,不重视纵横结合、协调发展和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传统的组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仍然制约着资源共建与共享。国家尚没有一个权威性的机构对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方向、重点、措施进行统筹规划。文化部虽设了图书馆司,但对其他图书情报机构还缺乏应有的制约和指导。这种封闭意识和各自为政的管理体制严重制约文献资源共建共享。

3.3 图书馆文献人藏量普遍下降,而馆际间文献人藏又重复严重

目前,北京的图书馆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境地,一方面由于经费所限,文献人藏量减少,另一方面图书馆之间文献人藏重复严重,浪费了有限的资源。很多图书馆购书经费的增长远远跟不上国内外书刊价格的增长,迫使购买文献品种、数量逐年下降,这使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后劲不足。如国家图书馆作为国家总书库,引进外刊由8860种减少到6457种,引进外文原版图书由36606种减少到28777种;北京市社科院图书馆已有几年未购进任何外文原版图书。同时,多年来,文献资源建设分散平行,各自为政,攀比求全,又浪费了大量的宝贵资源。如总书价为68万元的《续四库全书》和《四库全书存目图书》,北京地区至少有十多所图书馆订购;外文文献重复现象尤为突出,据统计,公共图书馆系统与其他文献信息系统之间外文期刊重复率高达48%。

3.4 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发展不平衡

受经济发展因素的制约,北京地区图书馆之间的自动化、网络化虽然有很大发展,但仍存在很大差异。很多图书馆自动化系统软件都是在没有联网通讯条件、没有统一标准、没有统一规划和联合攻关的环境下研制的,各图书馆又自选软件系统,盲目上马,导致各单位之间数据资源不能共享。虽然各类文献书目数据库已达到一定规模,但是各馆之间不能有效衔接,很难组织起系统性网络化书目信息服务,给网络建设和互联造成障碍。网络成员单位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通讯设施发展不平衡。用户界面不友好、联机检索费用过高等因素制约着网络化水平的提高,资源共享难以开展。目前,北京各图书馆的数据库建设处于初创的无序阶段,文献信息工作标准尚待完善。数据库建设上不但缺乏统一领导,而且缺乏必要的宏观调控,使数据库的结构分布不合理,自用的数据库多,全文、事实、多媒体等一次信息数据库少;建库的重复率高,而标准化、规范化程度却较低。

3.5 图书馆工作人员素质过低也影响了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

信息技术对文献信息工作人员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丰富的学科知识、专业知识,还应具有对信息资源的收集、加工、传播、网络服务的能力,而且随着服务范围的增大,还必须有热心服务、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但是,国内对文献信息工作人员素质的评价依然停留在“大专以上学历达60%”标准上。OCLC数千条书目文献记录都是严格按照MARC格式编辑的,可以直接在网上编目的人员必须具有图书馆学或情报学硕士以上学位的专业人员,而国内各图书馆从事计算机编目的工作人员很难达到这样的标准。

4 实现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对策

4.1 更新观念,树立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意识

各级图书馆应更新观念,树立现代、开放、合作的观念,树立图书馆文献资源为全社会共同所有的观念。各类图书馆应携手合作,发挥整体优势,全面规划,进行文献资源的合理配置,增加文献的种数,提高文献的保障系数;应协调和合作开发数据库,建立共同利用的网络中心,发挥图书馆文献资源效益。要提高认识,强化共建共享整体观念,即走整体建设、资源共享之路。要加大舆论宣传,提高人们对资源共享的重大意义和作用的认识,从建设战略资源的高度,搞好图书馆的资源共建与共享。

4.2 加强宏观调控,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要尽快改变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管理体制,加强国家对信息网络建设与发展的宏观调控,加强组织建设,成立跨地区、跨系统的权威领导机构,做好共享网络和资源建设的规划设计,为资源共建与共享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与条件。确定统一标准及资源共享的原则,实现北京市地区范围内的信息资源共享。经费是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首要解决的问题,政府应对承担北京地区市属图书馆系统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中心——首都图书馆加大资源建设经费投入,专款专用。另外,2002年7月18日,北京市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北京市图书馆条例》,以立法的形式对资源共享的社会地位、经费保证、各信息机构的权利和义务以及信息资源建设的体制和运行机制、总体布局等作出明确规定,保证政府对文献信息资源宏观调控的实现和对北京地区市属图书馆系统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中心——首都图书馆的经费支持。

4.3 加强网络化建设,逐步开展网上资源共建共享

要加强网络化建设,以资源协作网为基础,自上而下地建立相应的文献中心,分工明确,各系统所需专业文献应完备收藏,促进资源的合理均衡分布。首都图书馆开通的“北京市公共图书馆计算机信息服务网络”,已与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北京高校网络图书馆、北京市委党校图书馆、北京市社科院图书馆签订了资源共享协议,并在前两个馆建立了分馆,各提供1万册新书,各馆则为北京市公共图书馆提供资源共享服务。这为本系统和其他系统的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加强资源网络建设,首先,要强调单个信息机构建立自己的特色馆藏,保证重点,突出优势,不但满足本单位读者的需求,而且能为整个网络提供信息服务;其次,要在系统、地区范围内建立文献资源保障体制和共享机制,开展协调采购、联合编目、联机检索等。

4.4 促进信息处理的规范化

标准化、规范化的书目数据是实现文献资源共享的基础。为此,必须首先有一整套统一的文献工作标准,使文献信息加工的各个环节都有统一的依据。按照共享的要求,国际范围的资源共享必须通过国际标准来实行,国家范围的资源共享必须通过国家标准来完成。为了确保中央数据库数据达到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在建立联机编目系统之初就应对系统采用的文献工作标准作出统一规定,采用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同一规格的MARC格式、同一系统的文献分类和主题标引工具、标准的著录规则等,从宏观上控制和加强书目数据生产的质量。只有按照标准建立起来的文献资源,才能实现联机检索,实现资源共享。

4.5 建立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工作队伍

信息时代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科技素质和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馆员综合素质的提高,直接关系到图书馆事业能否长足的发展。因此,造就一支思想素质好、开拓能力强、科技知识面广、业务技能精的馆员队伍,显得尤为重要。在馆员的继续教育中应做到近期业务工作开展和长远业务拓展相结合;岗位练兵和业务强化培训相结合;图书管理业务培训与相关学科需要相结合。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和条件,推进图书馆的社会化、家庭化、网络化建设。不能只注意学历教育,更重要的是注意加强对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等综合素质的教育,以推动北京市网络化建设与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进程。

收稿日期:2003-11-10

标签:;  ;  ;  

关于北京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思考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