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肖雅 南京市江宁区空港小学 210000
【摘要】语文教育专家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成了与书交往的主要手段。而对于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更是“读占鳌头”。本文主要探究低年级学生在朗读上的几种问题,针对这几种问题,笔者提出了变换形式,渗透情感的朗读教学对策。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现状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4-043-02
一、拖、 作、 淡--低年级朗读存在的问题现状
教育部在最新修改的《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但是在低年级的朗读中,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读音拖沓,停顿模糊
低年级学生接触到的书面语言文字材料比较少,当他们借助汉语拼音朗读课文时,经常会小心翼翼地、一字一顿地读或唱读,从而导致读音拖沓,总是把音调拖长。甚至会把词、句读破,更难以把握重音、停顿、语调、节奏、语气的处理。当遇到一个长句时,班级中同学就会“各有各的读法”,读起来混乱不已。
(二)拿腔移调,表演作秀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正确地朗读,杜绝一切惺惺作态的朗读。在低年级的朗读教学中,我发现有个别朗读能力较好的学生由于对文本的理解不够,只一味模仿教师的朗读,导致朗读流于形式。更有学生朗读过于做作,读起来有些表演的样子。
(三)缺乏情感,淡而无味
很多同学能够做到正确地朗读,甚至熟练地背诵课文,但朗读时却缺乏情感,失去朗读的“灵魂”。这是因为学生在朗读时没有把“眼到”“口到”与“心到”结合起来,没有用心地体会课文与作者的情感,只是机械地读。
二、变换形式,渗透情感--朗读教学对策
(一)揭题时:初窥门径,抓住文眼,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文章的题目是文章核心内容的精准概况,是学生对文章通篇的第一映像,如果教师能够抓住这一契机,便能够把握住教学节奏,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带动起整个课堂朗读的氛围。如,在教学《“红领巾”真好》时,我首先抓住“真好”这一文眼,让学生读出“真好”的心声,从而,学生都带着一份感激,一份柔美走进文本,表达出真好的感觉。所以,文眼抓得好,学生的情感呼之即出,水到渠成地让读书声活了起来
(二)初读时:登堂入室,变换形式,让朗读披上梦幻的纱衣
低年级课文普遍有着内容短小精炼,题材偏于童真,表达的意思浅显易懂的基本特点,其中尤以每册书安排的《识字》单元,取材丰富,朗朗上口,如,儿歌、对子、谜语、谚语、 三字经……因此,利用课文的特殊形式,创造性地进行朗读,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还易让学生感受汉语的语言美。至此,美就在朗读中流淌。
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教师需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于教学的内容及其深意要有自己的理解,因文而异的采用与之匹配的朗读形式,让朗读表达语言美,见证语言美,更让朗读的香味沁满课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精读时:精益求精,授之以渔,让读的技巧融入其间
每一篇文质优美的课文能够选入教材均有编辑者的深意在其中,如何让理解能力偏弱的低幼龄儿童享受到文章的声与色,在所有的方式方法中最为有效且最易行的,莫过于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有必要起到示范的作用,给学生范读,为学生“抛砖引玉”。如,在教学《明天要远足》时,特别是对破折号的处理,学生还很陌生,这时,我毫不犹豫地进行范读,呼出小姑娘对于旅行的期待之情。学生的朗读声,与我交相辉映,浓郁的感情即刻化为深深的期盼之心,声音中充满着柔情。
总之,在教学中,时刻以优美的旋律感染学生,以悦耳的声音打动学生,以动人的感情激励学生,使他们跃跃欲试,急于参与,急于体验,急于模仿, 达到了我让学生“想读”的目的。
1.抓住感性形象的词语进行指导朗读,彰显词语的生命力
词语是一篇文章整体框架下具体展现作者中心思想的最小单位,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形象可感的词语使得文章的内容跃然纸上,更能激发他们阅读的欲望以及朗读的兴趣,富有技巧,声情并茂的朗读能让他们更好的去理解文章的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抓住词语的这根线,因材施教,让学生在朗读中对每个词语能够做到融会贯通。如,在教学《狼和小羊》时,我重点抓住“气冲冲”、“可怜”两词进行对比学习,让学生想象温和的小羊是如何的可怜,狼是如何的凶恶?不一会儿,学生就说出了它们不同的表现,在想象中悟出了词的真谛。此时此刻,词语已不再单薄而变得形象可感。
2.煽风点火,催化感情,使感情“千呼万唤”使出来,使朗读之气韵亮起来
(1)设立情境,带入情境,让学生朗读时犹如身临其境。每一篇文章,在它的语言文字背后,隐藏着的是作者某时某境所怀有的精气神,而读者只有用心地沉浸进去,才能够去体会,感受到作者那时那境的心灵体悟。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自由朗读,才能够缩短时空的距离,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从而激起学生体验、对话的欲望。通过学生真情实感的朗读,使文意渐渐鲜活起来,使语言与形象交融,相得益彰。学生通过动情的朗读、激情的背诵,表现出来的人物也就显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用心、用情去读,这种情境会让学生永难忘记,文中人物也会让学生长久记忆。
(2)在引导朗读时,教师的心境在很大程度上会带动学生的感受,朗读的过程中会有“一咏三叹”的说法。“文如其人”,文章之情有时豪放,有时含蓄;有时悲壮,有时阴柔……学生在朗读文章时,就是把书面语言变为有声语言,他们就如同替作者说出了这一番话。“作者之神气音节和声调,拂拂然似与我之喉舌相应。”
(3)补充缘起,设立情境,才能更好地带入感情,让朗读声活起来。目前大部分的课文与现代学生的生活相远离,学生很难有代入感,也更难以切身表达。如果教师以故事性的方式交代文章的缘起、始末,学生就能够更容易、更轻松地融入文章的语境中去。
(四)结题时:画龙点睛,升华感情,让朗读之声回环往复
朗读,是贯穿整个教学的主线。在课堂开始与课堂结束时,学生朗读的状态定然是会有一些差异的,而以朗读来结束,则具有升华感情,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如,在教学 《一分钟》时,结束时,我问:元元失去的仅仅是一分钟吗?他失去了( );失去了( ),失去……根据学生的回答,我让学生重读课题,让一分钟意义深远,使朗读的魅力在课堂彰显出来。
叶圣陶先生说:“好文章是读出来的,美文尤需要美读。”加强朗读的教学,能促使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神奇的语言、丰富多彩的内容,感受美、体验美,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意识、阅读能力与阅读品质。因此,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重视朗读教学,在教学中充分实行四种朗读教学策略,使学生的朗读拒绝流于形式的做作,让孩子的读书声活起来。
参考文献
[1]颜朦朦.情有独钟 让孩子读在起跑线--对低年级朗读现状的分析及解决方案的探讨[J].考试周刊,2018(3):30.
[2]肖忠,李雪琴.让朗读焕发生命力--浅析低年级的朗读指导[J].杏坛沙龙.2014,(2):121.
论文作者:成肖雅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4月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18
标签:学生论文; 文章论文; 课文论文; 词语论文; 情境论文; 感情论文; 教师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4月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