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考古诗鉴赏_古诗赏析论文

浅谈高考古诗鉴赏_古诗赏析论文

高考古诗赏析题小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古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是诗国,诗歌在文学殿堂中占有重要地位。赏析诗歌,也是一名高中学生应该具备的语文能力。因此,高考试卷中出现一点古代诗歌的考题,是合情合理的。可以提请同学们注意的是,高考试卷中的诗歌考题,一般多选用我国古代诗歌全盛时期的唐宋作品,多选用通俗易懂的短诗,多选用写景抒情咏物寄意的诗歌,多从对词句内容的理解为考查点。

1999年高考试卷选用了杜甫的《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全诗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前三句中的月、灯、鹭都是“静”的,末一句鱼的“动”更衬托出安谧、和平的意境来。考题8C项说“二、四两句分别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这一理解当然是不恰当的。考题9似乎要我们比较写法的异同,其实还在于对内容的理解。 请看考题:

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下列四首诗中与这种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山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四首诗中,只C项一首以江山、花草、燕子、 鸳鸯四景组成一个统一的意境。

2000年春季高考语文试卷(北京、安徽卷)也有一道古诗考题:

对下面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垂绥,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A.首句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含有象征意义。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诗人将“贵”与“清”统一在“垂绥饮清露”的形象中。

B.次句写蝉声之远传。“流响状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一个“出”字,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C.三四句蕴含深意,表明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

D.这首诗,事、景、情、议融为一体,显示出诗人寓情于景的艺术才能。

在前三项对诗歌内容理解的基础上,当能明白这只是一首咏物寄意的诗歌,因此就不难判断出D项是不恰当的。

下面提供两个赏析性练习题。

一、阅读杜甫的《画鹰》,指出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

画鹰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掇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A.这是一首题画诗,以描写真鹰的气势特点来表现画中之鹰,使其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B.三四句写画中之鹰的神态:耸身待飞像要掠取狡兔,侧目而视像凝神思虑的猢狲,给人呼之欲出之感。

C.五六句写系于镟上挂在廊柱间的画中之鹰像要挣脱羁绊腾空而去,表现出一种向往身由勇于搏击的精神。

D.这首诗借赞颂苍鹰的矫健善搏卓然不群的形象,来表现诗人亟欲有所作为积极奋发的精神。

二、阅读王安石的《浪淘沙令》,指出对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谈笑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A.词中的“伊”指伊尹,他辅佐汤灭夏而建立商朝;“吕”指吕尚,他辅佐武王灭商而建立周朝。

B.作者王安石对伊吕晚年幸遇明主而建立不朽功业十分感慨,希冀自己也能得到君王的信任重用而完成正在推行的变法大业。

C.“历遍穷通”指伊吕阅历丰富博学多才;“风虎云龙”指商汤如风中之虎,周武似云中之龙,二人如相逢,堪称一对英雄。

D.伊吕一为耕佣一为钓叟,出身卑微而因德才超群得以重用,终于建立了千载伟业,这一点对今天的用人标准仍有借鉴意义。

标签:;  ;  ;  

浅谈高考古诗鉴赏_古诗赏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