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建筑与校园文化建设关系的论文_韦雯馨,董仪菲,杨逸琳,马蕊,刘祖峰,宋青松

长安大学 陕西西安 710018

摘要:图书馆空间规划与布局对主体视觉会产生很大影响。在设计上除了涉及建筑学,还涉及美学等多方面。高校图书馆的建筑需要关注大学生的需求与体验,关注建筑的人文价值,将校园人文精神融入图书馆建筑设计中。其在美观、功能等方面的设计理念既是校园文化的体现,同时也对校园文化的建设产生着影响。本作品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模型,提出一套评价高校图书馆建筑与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的指标体系。探析高校图书馆建筑与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探索将高校图书馆建筑与校园文化建设更好结合发展的策略,着力将人文精神融入建筑设计中。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建筑风貌;校园文化建设;层次分析法;评价指标体系

1、调研背景

图书馆是培养自学能力、获取丰富知识的重要场所之一,而高校图书馆自然成了大学生除课堂以外最重要知识殿堂。大学生除了需要了解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科研成果、理念与需求等,还需要通过学习相关学科知识来拓展知识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丰富、充实自己。

本研究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研及互联网资料查阅等方式调研高校图书馆建筑与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在对相关研究成果综合、归纳、延伸的基础上,创新的运用层次分析法提出一套评价高校图书馆建筑与校园文化建设关系的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模型,探索将高校图书馆建筑与校园文化建设更好结合发展的策略。了解高校图书馆建筑面貌、空间布局、建筑特色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挖掘校园建筑的文化内涵,着力将人文精神融入建筑设计中。

2、探究高校图书馆建筑与校园文化建设关系指标体系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校园文化是大学实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举办活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观,达到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目的。搞好校园文化建设,不但对学校的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产生直接影响,而且对社会和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也会起到重要的辐射作用。图书馆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信息资源最集中的场所,是校园文化的精神之源,它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是不可低估的。

基于上述分析,建立合适的校园图书馆评价体系,对于促进图书馆规划和建筑风貌设计理念更新、数字图书馆与智慧图书馆建设进程、校园文化传承与积淀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关系评价指标模型构建

3.1评价关系模型体系设计

在综合分析了各种评价指标的基础上,结合高校图书馆建设的特点,创造性地运用层次分析结构模型的思想,以高校图书馆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为评价主体对象,提出场地文化、文化价值、空间意义、艺术价值和其他指标等作为五个一级评价指标; 场地文化下设3个指标:基地选址、整体布局、景观体系; 文化价值下设3个指标:校园精神、文献资源、文娱活动、馆风建设;空间意义下设4个指标:共享交流、特色空间、氛围营造; 艺术价值下设3个指标:造型涵义、室内环境、室外环境;其他下设3个指标:信息传播、特殊功能、设备服务;

我们对图书馆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关系层次的讨论以下面的评价体系框图展开研究。

根据上述图书馆评价体系框图,指标分解如下表-1所示。

3.2评价关系模型权重的确定过程

采用层次分析法设计评价体系层次结构,构造判断矩阵,确立各级指标的权重。引用T. L. Saaty的"1-9标度方法",对同一层次的指标两两比较,按照相对重要程度选择标度值,构造出比较判断矩阵B=(aij)nxn

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同一层次指标的两两判断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从而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在对同一层次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判断重要性时,利用YAP软件中的专家群决策功能,分别向专家发放调查问卷,收集关于判断矩阵指标相对重要程度的标度值。对五位专家的判断矩阵各要素求均值,获得均值判断矩阵,再计算排序权重。

4、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图书馆评价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是一个庞大而深远的命题。本文对此进行了初步探索。评价研究结果是基本可以反映高校图书馆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之间关系的真实客观性。后续研究建议改进和完善以下几方面:拓展科学的构建方法,更新维护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更多评价方法,完善评价体系模型;扩展实证研究范围和评价形式,保证数据的严谨性;注重评价研究的反馈与改善,以评价研究促进建设发展,评价与建设相结合,共同推动高校图书馆建筑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更广泛与深入地应用。

5、致谢

在本论文研究过程中克服了无数的困难和障碍,离不开同学和老师的帮助。尤其要强烈感谢刘启波老师、贺嵘老师、杨宇峤老师与董庆辉(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先生,他们进行了无私的指导和帮助,为论文提出了中肯且有价值的改进意见。在此向帮助和指导过我们的各位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由于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学友批评和指正!

参考文献

[1]王子舟.公共知识空间与图书馆[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6, (4): 10-16

[2]欧阳庆.复合图书馆空间概念二题.图书馆管理与实践,2006 (4).

[3]卢高挺.“数字化”生存时代图书馆建筑设计新理念[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3.

[4]川梁玲芳.人性化生态化科学化-数字化时代图书馆建筑的构想[J].图书馆学刊,2005.

[5]鲍家声.现代图书馆建筑设计[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6]王卫红,王芳.数字化时代的高校图书馆建筑[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

[7]郑学军,李景凯.信息时代的新图书馆建筑[[J].图书馆建设,2004: 84-86.

[8]鲁黎明.现代大学图书馆建筑结构、模式初探[[J].图书馆学研究,2004 (9)

作者简介

韦雯馨(1996-06-09),女,汉族,广西南宁市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论文作者:韦雯馨,董仪菲,杨逸琳,马蕊,刘祖峰,宋青松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8

标签:;  ;  ;  ;  ;  ;  ;  ;  

高校图书馆建筑与校园文化建设关系的论文_韦雯馨,董仪菲,杨逸琳,马蕊,刘祖峰,宋青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