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针对大学语文课程在高校中处于可有可无的境地以及被不断边缘化的现象,提出在“文学鉴赏能力”部分引入区域文学,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了解区域文化精神,同时增强民族认同感、历史认同感,以及具备一定的世界文化视野。
关键词:教学目的;边缘化;区域文学
一、大学语文课程的目的
任何学科以及社会生活都需要语文知识和素养。任何一个社会人他都不能缺少阅读理解能力和交际沟通能力。大学语文课程不仅可以教会学生如何更好地与社会对接,还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文学知识,拥有必要的人文素养,让学生体味语文之美,人文之美。让学生发现语文学科真正美丽的一面,培养起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亲近感、自豪感。
二、大学语文的边缘化
大学语文从成为大学的必修课程开始,常常不像同级别的大学英语、大学数学那样受到学生的重视。在学生的角度:第一,多数学生认为自己从小生活在“听中文”“说中文”“学语文”的文化环境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且经过中小学共12年的语文学科训练,大体掌握了一定程度的语文素养。第二、课时被压缩,学习专业课都倍感压力,很难再分出时间留给大学语文。第三、语文“无用论”。在具体的学习过程(尤其是在古代文学鉴赏部分)古文记录的语言、事件、风俗大都已远离当下的时代,学生难以在其中找到共鸣,也学不到立马就能在生活中派上用场的技能;在教师的角度:第一,在目前课时被一再压缩的情况下,很难精细有力地讲完课本知识,授课内容多是浅尝辄止,导致学生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多数教师只能做好量化的工作,即教授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知识,但课程的人文性就被削弱。这与大学语文的初衷——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有了差距。第二,快速灌输工具性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使课堂内容枯燥冗长,导致学生更加不爱听,更加不重视大学语文。
三、引入区域文学
笔者认为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对于大学生三观的健全、人格的完善、精神的丰富,是极其重要的和必要的。现实生活中,仍有大多数人说话逻辑混乱,表意不清。对常识性日常文书的格式也不甚清楚,更别说对文学艺术的鉴赏了。同时,即将接触或已经接触社会的学生,都会遇到许多社会问题,而这正可以借助大学语文加以引导或解决。那么不能放开大学语文,又想让学生学好大学语文,就需要一些变化,即在课程教学中引入区域文学。区域文学引入大学语文教学, 是引进地域文化的活水, 使大学语文与广泛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让大学语文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1]
(一)定义
区域文学是指某一区域内的劳动者受到特殊的历史、地理、经济、政治、风土、民情等因素影响而生发的文学;或由其他区域知识分子书写记录的,有关于某一区域的文学文本。二者都是该地域文化的体现。它也是中心文学的组成部分。“现代民族国家文学发展的历史是由这个民族共同体中各个区域的文学创作者共同书写的。”[2]区域文学与传统的中心文学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区域文学是中心文学另一侧面的体现。与中心文学相比,这种文学更加贴近生活、充满活力、独具地域色彩而易产生文化共鸣。因此就目前各高校的总体情况来说,要使大学语文不再边缘化,发挥上文提及的作用,就需要在教学内容与模式方面进行创新。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在“以提高学生鉴赏能力部分”的教学内容上,保留古今中外承认的经典作品,酌情删去中学中已要求掌握的古文和文言知识,引进地域文学篇目,并作为该部分的主要学习内容。
(二)以青海区域为例
笔者就读的青海师范大学,位于青海省西宁市。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青海自古以来常为周边多民族争夺之地,战争频繁,此消彼长。汉族文化、藏族文化、伊斯兰文化,在战火中相互影响与融合,形成极具特色、瑰丽多彩的文化。所以以此地为例,作为参考。
选择经典。虽然时代的快速发展使得文学文本的选择需要兼顾当下的时代特性,但教学文本一定是经典性的,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学。良好的大学课程是以经典阅读为基础,不能为吸引学生,而一味追求快餐式的文学文本。我们不能用大众阅读区代替经典阅读。[3]
1.引入关于本土的文学
如《山海经》提及的“昆仑之丘”被普遍认为是青海的昆仑山,众所周知的西王母就住在这座山上。早已印入中华民族记忆之中的治大水的禹,也是来自昆仑神话系统;如一些的唐代边塞诗如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中“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杜甫《兵车行》中“青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高骈《寓怀》中“关山万里恨难销,铁马金鞭出塞遥”高适《塞下曲》中“关山万里恨难销,铁马金鞭出塞遥”等等许多诗歌之中无不呈现出青海独有的巍峨旷远肃壮的景色,与厚重苍凉的边境底色;如灿烂夺目的敦煌文化更是青海地区文化不可避开的话题。始建于十六国时期的莫高窟,历经隋唐宋元多个朝代的修建完善,聚集着古代跨区域文明的结晶,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文化在那里交汇,那些饱经风沙的壁画与雕像至今仍震惊着世人,而至敦煌残卷的发现,大量珍贵抄本不断刺激着国学研究者的神经,它们不仅让专家在错综复杂的资料中厘清历史的来龙去脉,而且填补了许多上古、中古时期的文学、历史、政治、经济、军事的空白。一代又一代学者不惜一切代价去发现、去爱、去保护它。文明在此交融,历史与当下、驼铃与转轮、荒漠与信仰、金戈与繁华、尘封与开启、喜悦与遗憾,此般种种至今仍在这片厚重的边陲之地,等待着学生们去品尝。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引入本土文学
如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至今在中国藏区仍然被广为传唱,对于藏族人民的民族性格有着巨大影响。“在神魔角逐、正义战胜邪恶的基本框架中,传达了藏民族英雄的英雄崇拜意识,在历代传播者层层堆积的神迹叙述中包裹着有关本民族的文化历史、宗教信仰、道德取向及民间风习的细致入微的描绘。格萨尔的神性智慧、英勇无畏已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渗透在藏民族的精神血脉之中。”[1]这样的作品不仅能激发藏族同学的民族自豪感还能让其他民族的同学深入地了解藏族文化,教育学生崇尚正义,理解每个时代对人的社会担当与具体历史要求,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传播、继承、发展了藏族的优秀文化;如流传于青、甘、宁地区的民歌“花儿”,据说因歌词中把女性喻为花朵而得名,多以情歌形式存在。歌者可根据情境,即兴选调填词,这种“漫唱”形式大大丰富了“花儿”的内容。笔者也曾听过当地同学趣唱花儿,前面部分列举青海各地名花,毫不吝啬地赞美花儿的美丽,而歌末点题兄弟共心,情比花美之意,使人欢心不已。不禁联想《诗经》中所使用的赋比兴的艺术手法,这种淳朴富实,悠扬婉转的歌谣,让人有如清人方玉润读《芣苢》有感“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人们常在节日、集会、农事之时即兴漫唱,其常常具有介绍民情风俗,赞叹自然风物传递伦理情感的功能。它正如一条文化系带,穿越时空,跨越地域,萦绕着这片深厚的土地,连系着祖辈的家族记忆和古今的民族关系。
(三)具体措施
1.教学方式
传统的大学语文课程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记忆知识,这种方式自有它易于教师把控课堂的好处,但在本文叙述课程改革部分的教学上,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作为参与者而非权威者的角色。在教学中可以贴近生活中的文化现象,让学生自主发现,主动收集,再引发思考。如:
带领学生进行歌谣采风(如“花儿”)追寻考察实地历史人文的足迹,以了解其思想的生发与演变,明白每个历史人物的精神与品格;(如仓央嘉措的生平轨迹)追寻文本中提及的景物,实地去观看。(如诗歌中日月山、倒淌河与文成公主进藏传说的联系)找出在文本中出现的极具文化内涵的物品,让学生讲述其历史文化渊源;民族产物、风俗中的历史文化(从物中寻找文化,如青海地区独特的敬酒方式、赛马会、玛尼堆、藏族朝拜等);区域工艺、建筑以及该其背后的故事(如塔尔寺建造的传说故事)。
2.全球视野
文化的交流在经济全球化、科技高速发展的红利下愈发频繁。世界各民族在反思、继承、发展自身文化的同时,也研究着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呈现出各文化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和而不同的文化局面。因此研究文化已经不能囿于本民族文化之内,教师应基于全球视野,利用地域文化时,要协调好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资源,在认识、继承、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通过不同文化的对照、碰撞与交流, 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和胸襟, 培养其反思批判精神和文化洞察力。[4]
四、总结
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它不仅帮助当代大学生学到交际或办公文件等具体能力,而且使他们发现文化的魅力,思考人性和历史的问题,最终能够准确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增强民族自信心与民族凝聚力。但其传统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难以适应当下学生的课程心里预期与需求,导致该课程无法达到良好的预期效果。因此将区域文化引入具体教学之中,让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地体味文化、思考文化的源流、了解其中的人文内涵,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以继承发展自身文化为基础,对比世界其他民族文化,思考其中的异同与规律,最终达到大学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陈建清.基于地域文化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7,3(07):111.
[2]刘晓林,赵成孝.青海新文学史论[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7.8
[3]白燕.大学语文课程专题教学模式探讨——解读温儒敏主编的《高等语文》[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1(10):144-145.
[4]陈红梅.地域文化视域下《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探究[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8(02):68-74.
基金项目:本文系创新项目:青海师范大学创新训练项目“语文卓越教师专业技能训练实践与理论研究”(项目指导老师:铁生兰)。
作者简介:林烨(1998-),男,汉族,福建福安人,本科,青海师范大学,2018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生。
Introducing regional literature into College Chinese Teaching
Linye
(College of Humanities,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 Xining, Qinghai 810008)
Abstract:This paper aims at the phenomenon that college Chinese course is in a dispensable position and is constantly marginalized in the University.It is proposed to introduce regional literature into the "literary appreciation ability" part to attract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improve their literary appreciation ability, understand the regional cultural spirit, enhance their sense of national identity, historical identity, and have a certain world cultural vision.
Key?words:instructional objective;Marginalization;Regional literature
论文作者:林烨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9月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1
标签:文化论文; 文学论文; 青海论文; 学生论文; 区域论文; 藏族论文; 大学语文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9月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