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建设情境实践模式的构建_道德教育论文

道德建设情境实践模式的构建_道德教育论文

道德建设情境化实践模式建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境论文,道德建设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情境化实践模式的提出

所谓情境化实践模式就是指道德教育应充分利用形象、创设情境(包括1.物理空间的真实可感的生活情境。2.心理空间的思想意境。3.基于二者的理想人格心境。)从而激发情感、开发潜智的一种实施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体系。情境化实践模式的实质就是将道德形成过程尽可能还原为公民的生活情境或与公民具体的生活、职业相结合,充分唤起公民在具体的家庭、职业和社会生活中的经验和体验,以帮助公民学习和养成一定道德意识和道德规范。情境化实践模式强调以道德实践为前提,以丰富具体的生活内容为源泉,以解决现实的矛盾和问题为目标,强调在具体的道德情境中引导公民进行道德判断、道德选择的教育实践过程。它显著地区别于传统的道德教育认知方式,只单纯地让受教育者认识与接受一定的道德规范。相反,情境化实践模式把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与实践的着眼点,力求让公民在道德情境中独立自主地去思考、判断和选择,以培养起自己的道德实践能力。情境化实践模式不仅仅是对社会道德规范的理论阐述以及对其的同一性要求,更重要的是以公民的个体道德实践为依据,关注公民的个体道德在实践情境中的知、情、意、行的统一。个体的发展、个体的道德品质的提高是情境化实践模式的出发点。

1.情境化实践模式是现代教育观念的体现与要求。现代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认为教育不是强加给受教育者的外在的要求,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长。道德教育倘若脱离了受教育者的生活实际,那么也就失去了教育的功能。倘若忽视受教育者的个体实践经验,它也就违背了教育的规律。情境化实践模式不仅仅是一个施教的过程,而是公民生活的本身,由教育控制转为教育对话,由间接的道德接受转为直接的道德判断与选择。实践证明,长期以来片面强调道德教育的导向作用,忽视受教育主体的实践感受性,恰恰削弱了道德教育的导向作用,更严重的是弱化了教育主体道德的内化与批判。情境化实践模式始终把公民的成长发展问题作为立足点和归宿点,使道德教育不再是生活的指导,而是生活本身。

2.情境化实践模式是解决道德教育接受机制的有效突破口。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教育的要求能够转化为人们的内在品质。而目前的道德教育的结果,不乏“知识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这些人道理上一套,而做法上却不能让人恭维。在道德教育中这样的知行矛盾并不鲜见,这充分说明,对道德接受机制的关注和研究并没有成为道德教育的重点。情境化实践模式则提出一个人的活动方式就是他的道德方式,从道德实践入手,道德的认知才会有现实性和真实性。情境化实践模式正是立足现实性和真实性来解决道德的接受问题。“以精神形态和实践形态相统一而存在的道德,无论就其自身特性、内在结构还是存在状态、作用、方式来说,都内在地、逻辑地存在着一个中介转化层次,这个中介转化层次就是道德的接受活动”,(罗国杰:《〈道德接受论〉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页),而具体可感的道德生活情境是实现这种接受活动的必不可少的媒介。情境化实践模式的实施,使教育主体置身于生活的实践中,使其对纷繁复杂的道德文化信息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从而为主体获得真实的感情和思想创造了极大的可能性。

3.情境化实践模式是开放式道德教育的有益探索。道德教育的核心是培养道德判断能力,在批判和思考的基础上建立起道德理想和道德信念。信息化社会提出了道德教育开放性的新课题。因此,现代道德教育必须具有开放的意识、开放的教育手段和开放的教育方式。道德教育不应该是程式化的教育,而是情境化的教育,其中个体“滤化”是道德教育的关键。任何社会不存在一成不变的道德规范,道德教育不是建立起让公民完全遵从的现成的规范的体系,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道德规范为人们所择取。如果全社会只是片面强调道德的服从和道德的一致,那可能也就没有了个性品质的完善和社会的发展。因为,开放的道德教育体系,它给公民提供的是可供选择的真实道德情感体验,而在自己选择过程中,公民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种由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和谐统一。相反封闭的道德教育的体系,它是外在的强加于公民的规定。作为一种规定,公民没有自觉的自主生活体验与选择,只是被迫接受,往往造成知行脱节和阳奉阴违。

二、情境化实践模式的原则

情境化实践模式作为新的道德教育观念,它立足于个体道德的主体实践性,尊重道德形成的内在规律。为了保证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须遵循如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道德教育过程是“主体出自于道德需要而对道德文化信息反映与择取、理解与解释、整合与内化及外化践行的求善过程”(张琼、马尽举:《道德接受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在这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中,无论从其发生与发展,还是其发展方向以及督促这一活动持续发展的保证,都是作为道德活动主体的人的主体性体现。情境化实践模式实质上是“主体教学论”的应用,要求在道德教育中注重和发展公民的主体性。《纲要》在指导思想上提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就是对公民在道德建设中主体地位的肯定和承认。情境化实践模式的主体性原则本质上就是公民在情境中道德学习的自主建构。在情境化实践模式中公民首先面对的不是先导们的教育灌输,而是生活的情境,这里道德教育不是靠权威进行的,而是靠源自于个体内部的实践经验和靠自由批判意识的不断应用由内向外实现的。

2.实践性原则。道德的本质是一种实践精神,但其归向却是实践。实践性是情境化实践模式的必然要求,也是情境化实践模式的应有之义,离开了人们的个体道德实践,就不可能有鲜活的情境。反过来,没有了具体的情境,道德教育就不可能培养起真实的道德情感。情境化实践模式就是从公民大量的个体道德实践中择取具有普遍性的道德经验,在判断选择的基础上,达到道德知行的整合,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情境化实践模式要求,在道德实践的情境中尽可能多的为公民提供更广阔的把握世界的途径和手段,从而使公民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

3.多元性原则。从主体性和实践性出发,个体道德实践由于个体的差异,造成个体道德需要的差异。情境化实践模式的多元性原则就是允许这种多元需要的存在,并且用宽容的胸襟接纳它,使其在道德实践的领域与形成道德经验、道德理想的过程中有充分的自由。但这种自由又不是离开文明大道的自由驰骋,而是道德实践个体的主动、全面和充分的发展。多元性原则从道德的不确定性出发,为个体的道德进步提供了契机。多元并不是目的,但由多元造成的宽容、接纳、彼此沟通,群性发展,却使个体道德践行的外化有了可能性,也进一步增强了个体在道德实践中的自觉性。

三、情境化实践模式的要求

1.尊重情境中的情感体验。情境化实践模式立足于每个公民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在道德选择中的自主权和自决权,从而在各种氛围中充分生发公民真实的情感体验,使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处于平等的地位,可以说,没有平等就没有情境化实践。情感的尊重最能体现人格的尊重,在情境的人际互动中只有建立起公民的人格自尊,才会有人格的优化。情境化德育实践中任何的偏见都充斥着教育的惰性,在现实生活我们可以轻易地把公民进行优劣划分,但同时也葬送了公民对自己的信任和对教育的信任。情境化道德教育对公民真实情感的尊重,不仅找回了公民的自信,也由此唤醒了公民自我批判的勇气。

2.注重道德认知的价值引导。道德作为一种实践精神,作为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也是对世界进行的评价,同时也体现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情境化实践模式对个体道德价值的引导,是指能够在多元的道德情境中,在比较和选择的过程中,形成自然而然的道德反思和批判机制,形成优化的道德情境以及做人标准和价值目标。而这种标准和目标反过来又作为个体道德的评价依据,审查过滤自己的动机、欲望、态度,从而使个人的价值要求与社会的价值要求贴近。情境化实践模式充分尊重了个体的价值选择,并在自我评价的互动中形成价值引导,把训导型教育变为辅导型教育。

3.突出实践中的观念创新。道德教育在千变万化的社会实践中,要授以公民理解、把握、指导实践的道德范式。这个范式不是僵死的理论抽象或演绎,而是不断创变的道德发展流程。纵观人类历史上的重大社会变革,都要求首先转变观念。我们今天的道德教育要承担历史赋予的使命,必须有一个巨大的观念创新,创新的实践依据来源于丰富的个体道德实践活动。情境化实践模式使个体立足于情境化的实践环境,而这种情境又是个体的独特的情境和实践,由于其主体性特征表现出道德认知的多元性,为个体的道德观念创新提供了条件。同时,情境化实践模式从道德观念的生发机制上,鼓励、保护公民个体的道德观念创新,进而达到对世界的自知和真知。

四、情境化实践模式的流程

1.提出道德关系的可能性序列。可能性序列是指在道德实践关系中,因为社会环境和个人因素会造成道德情感和行为选择上的不同,由此使得现实中的道德关系不是唯一确定的,在同一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有着不同的道德表现,体现出的道德特征是一个多质的可能性序列。如义与利、荣与辱、谦与傲、善与恶、诚与诡等这些异质的内容并不说明是道德和非道德之间的界限,相反,在真实情境中它们往往又是统一于独立的个体之中,都具有道德的合理性。这种道德的合理性更多的是指向道德的工具理性的特质。而道德关系的可能性序列将有效地整合和克服这种工具理性所本有的道德局限性。

2.确认道德原则的评价性序列。情境化实践模式的可能性序列是对现实世界多元道德的容纳和宽容,体现了道德实践的丰富性。这种丰富性必然承认,形成道德实践的多因以及各种因素的相互关联。此时,道德建设应表现为各种道德判断标准的混同,形成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补充。情境化实践模式在丰富的道德关系可能性的基础上确认了道德关系的评价性序列,它提高了道德认知水平,丰富了道德情感,从而使道德实践变得更加可行。

3.形成道德实践的选择性序列。道德评价性序列的存在,是对道德形成因素的全面认识,这必然导致道德实践的选择更趋合理化。这种优化的选择也更多的体现了道德实践的社会性内容。同时,这种社会性并不抹杀个体道德实践的丰富性,也不限制个体道德选择的自由,它为个体道德实践提供了一个更高的发展平台。由道德情境决定的影响因素的相互置换,形成了个体道德实践的选择序列。这种序列体现出人们的行为选择不是唯一的,而是为形成更高层次的道德关系的可能性创造了条件。

标签:;  ;  

道德建设情境实践模式的构建_道德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