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读题策略举隅,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学数学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读题是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认识水平去理解文字文本或图表文本的阅读过程。在这个阅读过程中,学生必须知道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更要在字里行间中寻找有用的数学信息,建构数量间的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策略。能否顺利解决问题,读题的有效性就显的尤其重要。有效的读题能最大化地搜集到解决问题所必需的信息,从而帮助自己整合有效信息,最后成功解决问题。下面是小学数学有效读题方法的一些策略。
圈注法——凸显细节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数学题目是呈现数学信息的载体。学生在阅读信息时,习惯于从整体上收集和把握信息,以便在思维上形成知识和方法的脉络。由于学生在审题时,注意力高度关注方法的选择和数量之间关系的建构,容易忽视题目中的一些关键性字眼,以致出现解题的错误。为了高效地分配注意力,让学生在解题时关注到细节,在读题的过程中需对细节进行特殊化处理,让它们在题干中凸显出来,引起解题时的有意注意,为成功解决问题扫清障碍。比如画圈、标注着重号等。例如:一块长方形菜地,长15米,宽8米。如果每4平方分米种一棵白菜,一共可以种多少棵白菜?在其中的“平方分米”画圈。又如:二(1)和二(2)班原来都有学生46人,现在二(2)又来几名学生,增加到52人。现在两个班一共有多少人?在其中的“都有”“增加到”标注着重号。
译文法——洞悉句意
学生的信息理解力对数量关系的建立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很多原有的文本或图表信息都需要学生进行提炼和加工,加以译化,以促进自己对信息的理解,深化对信息的认识。
首先,数学文本表述者在表述信息时喜欢让表述的语言简练化。当学生面对简练化的数学信息时,有必要把表述者的语言进行全方位复位,把原有的语言省略成分扩充进去,呈现出翔实的语言情境,从而更准确地理解题意,更顺利地解决问题。如:冰化成水后,体积减少了。通过补充再现为:冰化成水后,水比冰少的体积占冰体积的。当学生把语言扩充完整时,便可以顺利找到这个数学信息中对解题至关重要的“比较量”和单位“1”的量,从而正确地得到数量之间的关系。
其次,学会将原有语言换一种说法,也是译化文本意思的重要方法。用自己的语言去译化原有的信息,让信息变得通俗易懂。
如:一个水壶装满水,可以倒满8碗或者10杯。如果倒入3杯和2碗水在壶中,里面的水占水壶容积的几分之几?
面对题目中“一个水壶装满水,可以倒满8碗或者10杯。”这一信息时,我们可以换一种说法,译化为:一碗水占水壶容积的,一杯水占水壶容积的。
删减法——排除干扰
数学题目常为数学问题设置问题情境的背景材料,把抽象的数学问题放在某些情境之中。这些情境有时会加重学生读题的记忆负担,可能使学生陷入非本质的情节之中,干扰题中有用信息的接受和感知。为了正确地解决问题,就必须删除无关的修饰和枝节,排除干扰,突出条件和问题,从具体材料中把数学问题抽象出来,抓住繁杂信息中的数学灵魂。
如:小明带着一只小狗,和小兵同时分别从相距1200米的两地相向而行,小明每分钟行55米,小兵每分钟行65米,小狗每分钟跑240米。小明的小狗遇到小兵后立即返回向小明这边跑,遇到小明后再向小兵这边跑……当小明和小兵相遇时,小狗一共跑了多少米?这道题目中阐述的小狗的运动轨迹非常复杂,一直处于往返状态。通过题意我们可以删繁就简:小狗每分钟跑240米,跑的时间和小明相同:1200÷(55+65),小狗跑了多少米?
调整法——理顺思维
数学题目中条件叙述的顺序或是数字出现的顺序,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思维。然而题目的陈述,有的时候并没有依照日常生活中认识事物或事情发展的一般次序。当题目中的条件出现的顺序与思维进程不一致时,就会引起学生思维的障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需要调整信息呈现的顺序,以顺应自己的思维需要。
如:某雨伞厂第二天生产的雨伞比第一天少30把,第一天比第三天多20把,第三天生产了400把。这三天一共生产多少把?
这道题的信息呈现顺序应作适当调整:第三天生产了400把,第一天比第三天多20把,第二天生产的雨伞比第一天少30把。
实验法——演绎题意
学生阅读数学文本时,有的数学信息题目本身并没有直接呈现给读者,而是隐匿于实验操作情境之中。这时,实验操作能帮助学生顺利获取题目中的隐性信息。学生在经历实验操作的过程中,直视数学现象,可以为解决数学问题积累丰富的认知经验。在边操作边研究的动态研读中,极大化地充实了题目本身的数学信息量。
如:一根绳对折三次后,从中间剪断,这时最长的一段占这根的( ),最短的一段占这根绳的( )。此题中对折三次后,绳再从中间剪断,最长的一根有多长,最短的一段有多长等解题必需的信息都隐含在实验操作之中。通过实验操作,背后的信息被具体地呈现出来:一根绳对折三次后,从中间剪断,最长的一根相当于把这根绳平均分成8份中的一份,最短的一根相当于把这根绳平均分成16份中的一份。
联想法——架构桥梁
联想是指根据题目中呈现的信息,架构起知识间的联系,由已知信息通过迁移融合获得新的信息的思维活动。在收集题目信息的过程中,运用联想,扩大每条信息的外延和内涵,让读题者获得显性信息以外的延伸信息,从而优化题量间的关系,生成有效的解题策略。
如:王华、李明和张刚都喜欢集邮,他们三人一共有邮票260张。王华和李明邮票张数的比是3∶4;李明和张刚邮票张数的比是2∶3。他们三人各有邮票多少张?联想:由题中可知:王华和李明邮票张数的比是3∶4;李明和张刚邮票张数的比是2∶3。其中李明邮票的张数在两个比中用了不同的份数表示,可以把它转化为相同的份数,那么李明和张刚邮票张数的比是4∶6,由此可联想得到王华、李明和张刚邮票张数的比是3∶4∶6这一外延信息。
作图法——明晰题意
作图法是学生以文本信息为蓝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文本进行理性思考并构图的活动。常用的作图方法有线段图、表格图、示意图……通过作图可以将抽象的信息形象化,将模糊的表象清晰化,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通过作图可以让题量间的关系更直观,让含蓄的题意更明朗,从而让读题者最清楚全面地掌握数学信息。
如:一个小球从高处落下,第一次弹起时的高度是4.8米,第二次落下后弹起的高度是2.4米,第三次落下后弹起的高度是1.2米……依此,小球第5次弹起的高度是多少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