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关联会计:中国现代社会亟待研究的课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现代社会论文,课题论文,会计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增长,GDP年均增长率达9%。近几年产品出口更是持续高幅增长。但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是对资源的大量浪费和对自然环境的毁灭性破坏,我国也为经济高增长付出了较大的代价。在2004年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国家发改委主要负责人公布:“虽然去年我国取得了9.1%的高增长速度,但付出的代价也相当大。中国的GDP占世界GDP的比重大约为4%,却消耗了相当于全球总产量30%的主要能源和原材料,其中石油为7.4%,原煤为31%,钢材为27%,氧化铝为25%,水泥为40%。由此也带来煤、电、油、运的全面紧张和资源约束的加剧。”最近发生的“松花江污染”事件更为我们的环境保护敲响了警钟。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毁灭性破坏的原因除我国企业生产技术落后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没有或没有全部承担其生产经营活动的负外部性,即企业没有或没有完全承担资源损耗成本和环境破坏成本。企业的这种行为显然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国策相背离。而要改变这种状况的措施除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外,还应要求企业对其经营活动的全部后果负责。这就要求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还要考虑对整个人类社会进步的影响。
众所周知,会计作为一个系统具有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两大基本职能。事实上,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会计系统长期以来主要是以财务会计为核心,以财务会计报告的形式向以股东为中心的利益相关者提供会计信息。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内外众多学者对会计系统所应当承担的责任提出了质疑,并认为,会计不仅要对企业的资金运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还应承担向社会提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环境责任”、“员工雇佣”等相关的社会关联会计信息。
社会关联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利用会计上特有的技术和方法,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全部后果(含与社会关联的各方面)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的会计系统,它主要包括社会责任会计、环境会计、人力资源会计、增值会计、公司治理会计以及平衡计分卡等。随着经济的发展,迫切需求会计服务对象多元化和社会化,要求会计对企业经营活动成本的计算和披露必须完整,且要以提高社会整体经济效益为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促使企业在决策时不仅考虑企业自身的效益,还应考虑对整个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贡献。对会计的新要求,必然导致会计的裂变,以此为目的会计体系应如何进行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经营成果如何进行考核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可以说,进行社会关联会计问题的研究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社会关联会计产生的理论基础
应当指出,社会关联会计的产生体现了社会实践的客观需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一)哲学基础
哲学是关于客观世界最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社会关联会计最一般的理论基础,它为社会关联会计提供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恩格斯把辩证法定义为“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①,这是因为当考察整个物质世界时,“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②。人类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与自然界的关系。社会关联会计从联系的角度考察企业的本质,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完全成本计算,是对普遍联系观点的具体运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使人类利用自然资源、控制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但在人类生产过程中,为了自身的短期利益不顾自然规律,盲目改造自然,从而造成了一系列环境问题,阻碍了人类本身的生存和发展。随着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加深,人们逐步认识到建立和谐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促使人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定义。人与自然不是对立关系,而应该是和谐发展的关系;人类应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保证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持续发展。这一思想就是建立和谐型社会的理论基础,也为社会关联会计提供了理论依据。社会关联会计就是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哲学理念的指导下,充分考虑企业对外部的影响,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二)经济学基础
社会关联会计虽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已为其奠定了理论基础。从1819年开始,法国古典经济学家西斯蒙第在《政治经济学新原理》中首次提出“社会成本”概念。随后,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英国福利经济学创始人庇古以及1991年诺贝尔奖得主罗纳德·科斯等经济学家的理论都为社会关联会计提供了理论支持。
福利经济学是社会关联会计产生的直接理论基础。福利经济学研究如何增进社会整体的经济福利,它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关联会计的产生。福利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分支认为改进社会整体福利状况是研究经济学的主要目的。近年来,西方经济学家对福利经济学中的外部性理论③进行了大量研究。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愿意提供负外部性的经济行为,而提供正外部性的经济行为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这两者都会使资源配置偏离帕累托最优,从而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必须履行其相应的社会责任。这就需要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进行完整计量和报告。传统会计信息所反映的只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内部成本”和“内部收益”,无法反映企业各种活动所带来的社会效应(包括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社会责任会计只着重与企业社会成本与社会效益的核算,二者都是不完全的。因此,必须将会计信息披露进行拓展,使其既能反映传统企业成本与效益,又能反映企业活动的社会效应,我们认为,社会关联会计具有该项职能,能提供全面会计信息服务。
(三)会计学基础
现代会计发展到今天,逐步形成了完善的体系和科学的核算方法,使社会关联会计的产生成为可能。其一,在现代会计的管理与核算中广泛使用初等数学、高等数学以及统计学的方法,对生产经营活动及其成果的数量方面进行更为精确的记录和计算,为会计管理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为信息处理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其二,现代会计使用电子计算机及其相关技术处理会计信息,大大加快了会计信息的处理速度,也扩大了会计信息的处理范围,使短期内处理大批量的信息成为可能。其三,现代会计重视会计信息的收集与开发,其收集范围不仅包括定量信息,也包括定性信息,为社会关联会计处理定性信息积累了经验。其四,近年来在中国会计学界,对社会责任会计、环境会计、人力资源会计、附加值会计等的研究逐步深入,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为社会关联会计的产生提供了会计理论和会计技术上的准备。
三、社会关联会计:会计主体的新认识
(一)会计主体的传统观点
长期以来,会计学界一直存在着对会计主体的争论,西方国家对会计主体的探讨比较有代表性。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使企业经营状况发生变化,并由此产生了对会计主体的争论。围绕着会计主体的争论主要观点有业主权益理论和企业主体理论。
业主权理论最早产生于对复式簿记所作的解释,即“资产-负债=业主权”。业主权理论是假定构成会计的主体为企业所有者(即业主)。业主把自己的财产交给管理者,在会计责任制度下接受会计报告,同时业主也有对其他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损失及分配处理情况提出报告的责任。因此也就产生了会计主体业主论。业主权益理论的主要代表是查尔斯·E·斯普拉格(Charles·E·Sprague)和哈特菲尔德(Henry Rand Hatfield)④。业主权理论的会计信息以投入企业的资本成果(利益)的计算为中心,同时也对债权人的财产存在状态进行描述。可见,这个理论的基础就是企业的利益属于业主。
业主权理论在20世纪初已显陈旧过时,会计界开始流行企业主体理论。佩顿⑤是美国最著名的企业主体理论的倡导者。企业主体学说所依据的会计等式是“资产=权益”。企业主体理论认为企业是一个独立的实体、独立的法人,企业会计关注的中心应该是公司而不是业主和债权人。在高度发展的股份制公司中,所有者即股东仅仅是资本的提供者,企业有权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合理地决定筹资方式以及资金来源。资本经营成果名义上归股东所有,但是在决定分红之前一直保留在企业内,而且获得的利润并不是全部都能作为股息分配给股东。基于对未来经济变动风险的回避以及企业发展前景的考虑等,部分利润要作为内部保留储存在企业内。在这里企业对剩余控制权表现出了很强的占有意识。
因而,作为会计主体的企业在给股东、债权人等提供的会计信息里,对利润的分配以及利润计算过程都应进行说明。根据这些信息,股东明确了利润的来源,即企业提交的会计信息不仅是企业经营活动的利润报告,也是股东预测企业收益变化的可靠依据,所以,企业会计信息中心就从财产计算转移到了损益计算。
(二)社会关联会计对会计主体的新认识
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关联性使社会经济活动构成了一个有序的社会价值链。从宏观角度考察,企业是社会价值链中的节点,是众多社会经济活动和制度的关联体。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会计主体的企业内涵有了质的变化。企业作为社会关联体,其经营活动必然和经营环境密切联系。要想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全面核算和报告,就必然要求扩展其核算和报告外延与内涵,否则,这种核算和报告是不完全的。因此,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和反映的会计就被赋予了新的内容。从根本上讲,会计反映的是社会价值链一个节点的活动,而这个节点是由其和周围事物的联系形成的。按照这种理论,企业不仅是通过经营活动追求利润的主体,也是消耗自然资源、创造社会财富并按一定比例分配给社会的经济主体,在这里,会计主体的内涵与传统会计主体的内涵就有了质的区别。我们认为企业的经营活动是在社会生产和流通系统中进行的,企业负有向社会报告创造其财富和分配关系的责任,因此,应将企业视为一种“社会关联体”来认识。可以说,企业不能只向利害关系者提供以收益为中心的会计信息,还要向包括利害关系者在内的社会全体提供相关会计信息,这与企业主体论有所不同。
四、社会关联会计核算对象:完全成本
既然企业本质是社会价值链中的一个节点,即社会关联体,有向包括利害关系者在内的社会全体提供会计信息的义务。因此,它反映的信息对整个社会而言应该是真实的、完整的。为了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应该反映为制造该产品所付出的全部代价,这与传统企业成本计算有很大不同,它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生产经营成本的内容,也包括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而造成的公共资源的消耗成本、对整个自然环境的损害成本、对人类自身的损害成本以及社会管理成本等。这种反映生产某产品或提供某种劳务所付出的全部代价的成本可称之为“完全成本”。
(一)社会关联会计“完全成本”包括的主要内容
1.公共资源的损耗成本
自然界中的许多资源不可再生或再生速度缓慢,一旦使用就难以恢复,或寻找替代资源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公共资源的损耗是指企业经营活动对公共资源,如水、空气以及其他没有明确产权归属的资源消耗。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正常消耗;二指在开采、储存、运输等环节中对自然资源的浪费。企业消耗的公共资源的价值就是资源消耗成本。
2.自然环境的损害成本
自然环境的损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为获取自然资源而对自然界造成的毁坏,如对地形地貌、自然植被等的毁坏;二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如废气、废水、废料对环境的污染,以及产品生产对整个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三是产品使用后的废物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自然环境的损害成本是指为治理由企业经营活动而造成的,对环境直接或间接损害需要付出的代价。
3.人类自身的受害成本
企业经营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可能对人类自身产生不利影响,如由于环境污染可导致居民身患癌症的可能性增加,进而损害身体健康,对受害人群的治疗以及对健康人群的防护都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这些措施离不开经济支持,另外由于受害人群劳动力的丧失也会影响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所有这些都是人类自身受害的成本。
4.社会管理成本
社会管理成本是指国家或地方为管理企业所发生的费用,这部分费用是企业的社会成本,它可按发生的费用在各企业中分摊。社会安定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运行的基础,是企业维护资产完整、获得生产资料和人力资源,以及企业提供的劳务和产品得以正常销售的基本保障,离开安定的社会环境和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大多数企业就难以生存。社会的安定需要管理,它离不开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需要大量的财政支出,其中一部分是为维护企业正常运转而发生的,这部分支出就应由企业来负担,并反映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中去,也就是企业要承担的公共机构运行成本。
5.传统生产经营成本
传统生产经营成本是指企业现行的、按常规方式计算的成本。主要包括生产成本、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三大类。(1)生产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燃料和动力以及制造费用四部分;(2)销售费用包括营销成本、配送成本和客户服务成本;(3)管理费用包括研究与开发成本、设计成本和行政管理成本。
(二)社会关联会计“完全成本”的核算方法
根据社会成本核算的特点,适合社会关联会计成本核算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1.完全成本法
完全成本法就是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成本(内部成本)和外部成本综合起来的方法。它将企业所有关联关系引发的成本——内部成本和外部成本都纳入核算体系,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真实成本并最终影响企业决策,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它可以使不同层次、不同职能部门的企业管理者获得有关成本和特定产品、服务、过程和投入之间数据关系信息,更好地做出包括定价、资本投资等在内的决策。对于社会管理者来说,完全成本法可以使他们了解企业经营活动的外部影响和后果,以及由外部主体承担的成本,从而更好地评价可替代的科学技术和制造技术,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虽然外部成本在当前难以加以确认、计量,甚至无法准确地归属到某个特定企业,但是作为一种理论探讨,我们有必要借助完全成本法尽可能地把外部成本用货币指标进行量化。
2.寿命周期计算法
寿命周期计算法就是对产品在整个寿命周期里的所有成本进行确认和计算的方法。这里的成本是把企业成本和外部成本综合起来考虑的,包括上游成本、制造成本和下游成本。上游成本是发生在材料进入制造阶段前的成本,它涵盖了恢复物质生产对环境和当地居民健康造成影响的成本。制造成本是指产品在制造过程中产生的成本,包括企业成本和外部成本。下游成本是指产品进入使用直至废弃阶段的成本,包括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以及废弃后对环境和当地居民健康造成影响的成本。
五、社会关联会计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作为会计主体的企业是社会价值链的重要环节,是各种联系的关联体。社会关联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利用会计上特有的技术和方法,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全部后果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的会计系统。社会关联会计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经营活动的整体社会效益;它的任务在于提供科学的方法,核算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完全成本,测定企业经营活动及其社会影响对社会所带来的效益与损益;并提供经济、社会指标,以利于企业做出符合人类持续发展的决策。因此,社会关联会计主要包括了社会责任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环境会计、公司治理会计、增值(附加价值)会计以及社会关联平衡计分卡(BSC)等内容。
(一)社会责任会计
我国学术界对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企业界和新闻媒体的密切关注则是近几年的事情,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和实行SA8000(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进一步促进了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目前我国对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责任会计概念和产生的原因,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基础和理论结构,社会责任会计的对象和目标,社会责任会计假设和信息披露等方面。应当指出,社会责任会计研究在我国尚属起步阶段,一方面我国至今没有出台有关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规范,另一方面,我国绝大多数企业也没有全面履行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但也有部分国有企业,在社会责任会计实践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2006年3月10日国家电力公司向社会公布了其社会责任报告书(即《国家电网公司2005社会责任报告》),其中涉及到多项会计信息。应当说,这是社会责任会计在我国全面实践的一个良好开端。
我们认为,研究社会责任会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社会责任会计问题是国内外会计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和进行相关会计信息披露对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其次,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意识较为淡漠,通过对社会责任会计问题的研究,对强化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规范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再次,加强对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和运用,对缓解我国资源短缺,提高产品质量,维护员工权益,改善环境污染等具有积极作用。
(二)环境会计
在西方发达国家,环境会计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逐渐形成一个新的会计分支,我国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目前,国外对环境会计的研究已向环境会计准则与制度等方面纵深发展,而我国对环境会计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应当说,还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与定型的实践模式。但也应看到,我国会计理论界与实务界就环境会计问题进行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主要涉及环境会计的概念、对象、目标、基本假设、确认与计量、成本的计算、信息披露和环境审计等。
众所周知,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和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推行和完善环境会计是我国政府和企业的迫切任务。尽管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但由于环境会计在我国起步较晚,要在企业中全面、系统地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如环境会计的计量、成本确认等方面尚未形成共识;与环境有关的法律法规不尽完善,难以协调企业逐利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会计市场普遍存在信息披露不规范、内容不真实的现象等等。因此,当前要深入地开展环境会计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工作还需要做出多方面的努力。
(三)人力资源会计
在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1980年,上海《文汇报》发表了著名会计学家潘序伦教授的文章,提出我国应重视开展人才会计的研究,既要计量人才成本,也要注重效益,率先在国内提出人力资源会计研究的问题。随后一段时间内,会计学界陆续发表了多篇关于人力资源会计的文章,就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和方法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如人力资源会计建立的必要性,人力资源会计的主体、对象、基本假设、确认与计量、信息披露等。应当指出,对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是财务信息使用者的客观需求,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也为人力资源会计的推广创造了历史性的契机。
(四)增值(附加价值)会计
“增值”这个概念最初出现在宏观核算层次中,它指总产出价值扣除中间投入后的余额。随着会计信息需求的多元化,现代会计所服务的利益相关者,超出了所有者的范围,拓展到了整个社会范围。熊楚熊(1996)认为,会计从为个别利益主体服务逐渐转变为更多利益主体乃至整个社会利益服务,是会计发展的总趋势。这种趋势将增值的概念引入会计的范畴,使其应用由宏观进入微观,用以衡量企业对整个社会的贡献。⑥增值会计是以增值额为重心,即以追求增值额最大化为企业目标。增值会计将企业看作一个合作体,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增值额的受益者不仅包括股东,还包括职工,债权人和政府。增值会计的实质在于反映企业对社会责任与义务的履行情况。
对增值(经济附加值)会计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第一,增值会计扩大了计量企业收益的视野。与传统的收益表(利润表)相比,增值额内涵比净利润更广泛,它面向全社会、面向所有与企业相关的团体或个人报告企业的收益,揭示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第二,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值额,增值额的大小,反映了企业资源配置的优化程度。第三,能使分配对象——增值额与各种利益主体的利益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第四,根据增值额可以按效分配,即制定出工薪同增值额的标准比率,超标准给予奖励,这样促使职工节约能源,减少物质消耗,提高企业的增值额。第五,增值额的计算和分析是宏观的国民经济核算的一个组成部分。
(五)公司治理会计
公司治理是现代公司制企业在决策、激励、监督约束方面的制度,涉及利益相关者之间在权利与责任方面的分配、制衡以及效率经营与科学决策。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世界经济的日益全球化,公司治理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公司治理存在着密切联系。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和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是保证公司资金安全、资产完整、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部控制有效的基本条件。目前世界各国对公司治理会计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披露、内部控制、会计监管、股权结构、公司绩效等方面。从权责利的角度审视公司治理:权利是经营者履行受托责任的前提;利益的分配是激励的基本手段;而责任是经营者必须承担的任务,是连接权利和利益的纽带,也是公司治理的一个核心。如何计量经营者履行受托责任的完成情况,会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公司治理会计是社会关联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社会关联平衡计分卡
平衡计分卡是由美国诺立诺顿学院执行总裁戴维·P·诺顿(David·P·Norton)和哈佛商学院教授罗伯特·S·卡普兰(Robert·S·Kaplan)在1992年提出的。平衡计分卡采用了衡量未来业绩的驱动因素指标,弥补了仅仅衡量过去业绩的财务指标的不足,使企业在关注财务指标的同时,更多的关注非财务指标对实现战略的影响。从四个层面来考察企业的业绩:财务(财务的)、客户(消费者)、内部业务流程(内在的商业过程)以及学习与成长(知识和生长),这四个层面组成了平衡计分卡的框架。通过这四项指标的衡量,组织得以明确和严谨的手法来解释策略。平衡计分卡理论实现了四个方面的有机协调和平衡:战略管理与经营管理的平衡、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平衡、内部人员与外部人员的平衡以及结果指标与动因指标的平衡。⑦
经过多年的发展,平衡计分卡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它已经从业绩衡量体系转变成为一个用于战略执行的新的管理体系。平衡计分卡管理体系正在更进一步向无形资产的测量和管理以及组织流程方向全面深入,应用范围也向新的组织形式拓展,其中包括非赢利组织、公共事业、卫生保健、风险投资和董事会。随着我国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平衡计分卡的提出与应用推广对国内企业产生的影响也愈加明显。平衡计分卡在我国的应用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有些企业将平衡计分卡与全面质量管理、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其他管理制度结合起来;有些企业开发了平衡计分卡软件;还有些企业将平衡计分卡嫁接到公司原有的评价体系中,弥补其不足。目前我国国内企业的现代化企业管理正处于一个起步的阶段,迫切需要借鉴国际上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经验,而平衡计分卡系统则可以为我国企业的科学化决策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总之,社会关联会计作为会计学新领域,其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社会关联会计的理论体系、核算方法、信息披露内容等诸多方面均有待进一步探讨。
虽然社会关联会计理论在世界各国的发展步伐快慢不一,研究水平也有高有低,但近年来,社会关联会计在会计领域迅速渗透,取得了显著成果,其会计理论体系也在逐渐形成过程中,在社会关联会计实践方面的发展态势也颇令人瞩目。
众所周知,党的第十六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中国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且提出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的要求。因此,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社会关联会计研究具有更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2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0页。
③外部性是指个体经济活动对他人造成了影响而又未将这些影响计入市场交易的成本与价格中。外部性问题的产生原因在于个体没有完全承担其行为后果。外部性有负外部性和正外部性之分,负外部性是指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而收益大于社会收益的情形;正外部性是指私人成本大于社会成本,但收益小于社会收益的情形。
④1907年查尔斯i/Ei/斯普拉格(Charlesi/Ei/Sprague)在《账户原理》中,1909年哈特菲尔德(Henry Rand Hatfield)在《近代会计学》中对业主权理论进行了论述。
⑤威廉A佩顿关于企业主体理论的代表性著作为1922年出版的《会计理论》以及1940年与利特尔顿合著的《企业会计准则绪论》。(转引自迈克尔·查特菲尔德著,文硕等译,《会计思想史》,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年10月第1版。)
⑥熊楚熊,《增值会计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第1版。
⑦王化成、刘俊勇,企业业绩评价研究回顾及卡普兰和诺顿的理论贡献,财会通讯,2003年12期。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关联会计论纲,《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2006年9月)
[2]日本《新版会计学大辞典》.番田嘉一郎等编著,日本中央经济社,1979年4月出版
[3]迈克尔·查特菲尔德著,文硕等译,《会计思想史》.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年10月第1版
[4]李秀林等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
[5]熊楚熊:《增值会计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第1版
[6]于玉林著:《现代会计哲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7]葛家澍、刘峰著:《会计理论——关于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8]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52页
[9]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专题研讨会综述.《会计研究》,2002年第1期
[10]王化成、刘俊勇:企业业绩评价研究回顾及卡普兰和诺顿的理论贡献.财会通讯,2003年12期
[11]许家林、蔡传理:中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会计研究》,2004年第4期
[12]田昆儒:社会责任会计渊源及构造初探。《北京商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
[13]田昆儒、齐萱、张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提升问题研究.《当代财经》(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标签:会计论文; 社会责任会计论文; 环境会计论文; 社会责任报告论文; 会计成本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企业的社会责任论文; 人力资源会计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平衡计分卡论文; 关联营销论文; 企业环境论文; 会计主体论文; 经济学论文; 现代社会论文; 财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