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联盟十年来研究的新进展_威尔逊论文

国际联盟十年来研究的新进展_威尔逊论文

近10年来国际联盟问题研究的新进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联盟论文,新进展论文,年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73(2002)01-0024-04

国际联盟建立于1920年1月,1946年4月宣告解散,是世界上第一个政治性的国际组织 。两次世界大战间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几乎都与国际联盟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长期以来 ,我国史学界对这一问题未予深入研究,基本上是照搬苏联的观点,批判和揭露的简单 否定甚于具体中肯的分析,几乎使国际联盟研究成为世界史研究的一片空白。可喜的是 ,近10年来,这一局面已有很大的改观,涌现出不少新成果,新观点。

一、关于国际联盟的起源

传统观点认为,最先提出建立国际联盟的是美国总统威尔逊,他在1918年提出的“十 四点”原则中明确指出:“为了大小国家都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必须成立 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近年来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渐趋深入。吴小 安指出:“威尔逊是国际联盟的真正创始人,但未必是这种思想的最初倡导者。”他指 出多种国际联盟的起源。英国早在战争期间就提出过建立国联的主张,塞西尔勋爵和史 末资将军都提出过较为详细的方案,而且英国还任命了一个以法学家菲力姆勋爵为主席 的专家委员会,并于1918年3月28日拟出草案;几乎与此同时,法国也制定了一个详细 的计划;在美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也是一个热情的倡导者。1906年,他在接受诺 贝尔和平奖时,就提出要建立一个“和平联盟”;意大利、荷兰、斯堪的那维亚国家也 有如此的设想和方案[1](P56)。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之《现代史编》(上 册)中也指出,1915年英国成立的“国际联盟协会”和美国成立的“美国实现和平联盟 ”都提出了建立具有政治约束力的国际常设机构。不仅如此,到战争后期,英国和美国 政府还把建立国际联盟作为它们进行这场战争的目的加以阐述。比如,英国首相劳合· 乔治在1918年1月5日同工会代表会见时,表示英国的作战目的之一就是“我们必须通过 建立某种国际组织来设法限制军备的负担和减少战争的危险”。三天后,美国总统威尔 逊才提出“十四点”原则[2](P125)。李铁城在《联合国五十年》一书中特别强调了南 非出席巴黎和会的代表史末资将军的贡献[3](P12)。作者指出,史末资于1918年12月6 日发表的《国联文件》被劳合·乔治称赞为,“它是制定国际盟约的雏形”。总之,到 战争结束时,不仅所有交战国都把“十四点”作为媾和的基础,而且英、法、美等国都 已研究并制定了组织国际联盟的方案。

此外,不少学者还进一步论述了国际联盟思想产生的背景。传统观点论述十分笼统, 只简单认为,一些资产阶级和平主义者从巩固自身利益出发,提出建立所谓“保障和平 ”的国际组织方案;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小资产阶级和群众则受到蒙蔽,幻想能够建立一 个可以制止战争、实现和平的组织[4](P287)。进入90年代,有关的研究突破了这种形 式化的说教。由王春良、祝明主编的《世界现代史》(上册)明确指出,建立国际组织的 思想并非威尔逊独撰,客观上讲是由资本主义生产广泛社会化,乃至国际化的社会经济 基础引起的国际关系的重大变化。20世纪初,一方面是国际政治和国际技术的广泛联系 ,需要有国际性组织进行协调;而战争又给广大人民造成无比痛苦,人们向往和平,要 求建立一种能够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5](P164)。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 》之《现代史编》(上册)则进一步从世界统一性原则进行了论述。书中指出,早在19世 纪,随着社会生产和物质文明的巨大发展,各国之间交往范围日益扩大,人类社会互相 依存程度不断加深。在这种形势下,一些国际机构根据行业需要建立起来,如国际电讯 联盟、万国邮政联盟等,这些机构拥有监督国家个别行政部门的权力。到1914年,此类 国际机构已有30多个,范围涉及宗教、科学、文学、体育、议会等各方面。但这些国际 组织的工作仅限于行政事务方面,并不具有政治上的任何约束力,只有到一战爆发和战 争的长期化,饱受战乱之苦的各国人民渴望和平,各国政治家也都认为有必要建立一个 新的国际体系来防止如此巨大的灾难再度发生,于是建立具有政治约束力的国家常设机 构的想法应运而生[2](P128)。李铁城则认为,国联的产生除了上述背景因素之外,还 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特殊的国际关系形势的产物[3](P10-11)。作者认为,战后形 成的凡尔赛体系打破了战前欧洲的均势并建立起战后欧洲的新秩序,战胜国急需有一个 能维持这种新秩序的国际机构,使其协调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并能钳制战败国服从凡尔 赛和约的裁决。杨泽伟则是从国际组织发展史的角度论述了国际联盟的产生的背景[6] 。作者把从19世纪初国际组织开始出现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止,作为国际组织发展 的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里,总共建立了500多个国际组织,虽然其职能范围仅涉及经 济、技术和社会等方面的某些问题,且大多数为民间组织,参与者也较少,但这类组织 的诞生却标志着国际关系中一种新的组织形式的出现,它为国际组织的进一步发展打下 了组织基础,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没有早期的国际组织就不能有后来的国际 联盟。

二、威尔逊与国际联盟

1.威尔逊提出建立国际联盟的动机。一种观点认为,美国垄断资产阶级为了取得在和 会和在国际事务中的领导地位,以便在瓜分世界中占有更大的份额,实现自己称霸世界 的野心,提出了成立一个在形式上看来是维护和平和国际安全的国际机构的倡议,企图 欺骗世界舆论,掩饰自己的侵略行为[5](P180)。杨生茂主编的《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 ~1989)》也强调了这一观点,并援引威尔逊自己的言论证明这一点[8](P284)。威尔逊 曾坦率地宣称,建立国际联盟的目的是“要为世界其余地区做门罗主义为西半球世界所 做的事情”,是“门罗主义应用于全世界的逻辑的延伸。”吴小安在《论国际联盟的诞 生与威尔逊的失败》一文中较为详细地分析了威尔逊建立国际联盟的动机[1](P57-59) 。除了争夺世界霸权这一根本目的之外,文章还提出了三个目的:(1)是帝国主义之间 争权夺利的斗争,拆散旧的各种同盟或协议;(2)在国联问题上反映了威尔逊的双重性 格,既有理想主义成分,也有通过国联操纵世界的实用主义成分;(3)国联可以作为战 后欧洲秩序——凡尔赛和约实施的保障。

也有学者强调,威尔逊之所以迫不及待地要求建立国际联盟也有反苏反共的因素在内 。威尔逊曾表示相信他花费精力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国家新秩序,一定会代替共产党人 通过战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建立新秩序的要求。有的学者则指出,威尔逊的“十四点”原 则是为了抵消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宣布的《和平法令》在全世界的影响,为了扼杀 摇篮中的苏维埃政权,并借机排挤英、法、日和其他竞争者,争取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 主而提出的[7](P282)。

2.威尔逊失败的原因。威尔逊是国际联盟的主要倡导者也是国际联盟的真正创始人。1 920年1月国际联盟终于建成,但最后美国参议院却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从而导致美 国无法加入国联,这不能不说是威尔逊的一大失败,有人甚至认为“现代历史事件中还 没有一件比这件事更带有埃斯库罗斯戏剧的悲剧色彩。”那么,威尔逊为什么会失败呢 ?对此人们众说纷纭,有强调党派倾轧的,有把威尔逊的失败归于他性格上的弱点,也 有人从威尔逊和洛奇个人恩怨上找原因。近来,我国史学界一般认为,美国拒绝参加国 联的真正原因不应归结于个人纠葛或性格缺点之上,根本原因在于美国问鼎世界霸主地 位的时机尚未成熟[7](P305-306)。这种不成熟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国际上,当时列 强的力量对比对美国不利,美国在欧洲的阵地太弱,而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却十分强大。 二是从国内情况看,1920年美国人民还没有承担威尔逊给他们造就的领导地位的思想准 备。诚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给美国带来了世界上最大经济强国、债权国和金融中心的 荣耀,但是在大多数人看来,并未带来世界霸主的交椅。威尔逊孜孜以求的国际联盟只 会加强英法在欧洲的地位,巩固日本在亚洲的优势,而美国的手脚反而受到束缚。此外 ,也有学者指出,在国际联盟创建过程中,威尔逊犯了一些严重错误,如不该在1918年 10月25日国会选举前夕发表一篇要求选民选举民主党人候选人的演说;在威尔逊亲自率 团离开华盛顿参加巴黎和会以及美国参加和会代表团的人员构成等问题上威尔逊亦有失 误[1](P61-62)。还有学者从美国人民对《凡尔赛和约》的态度上进行分析。当时,美 国人都反对《凡尔赛和约》。除了西部强烈的孤立主义者以外,和约掠夺德国的条款遭 到德裔美国人的反对;威尔逊拒绝把阜姆让给意大利,引起意大利裔美国人的反对;爱 尔兰血统的美国人则以盟约严重威胁了爱尔兰的独立事业而反对盟约;华裔美国人因为 和约把山东出卖给日本,也表示强烈反对。威尔逊则错误地估计了美国人对和约和国际 联盟的认识[7](P303)。

三、关于国际联盟的性质和作用

传统观点遵循列宁对国际联盟的经典论述,认为它实际上是一群你抢我夺的强盗的联 盟。虽然在国际联盟盟约中也有诸如“增进国际间合作并保持和平与安全”,“尊重并 保持所有联盟各会员国之领土完整及现有之政治上的独立”,但这些美丽动听的词句却 不能掩盖其“强盗联盟”的实质。国联成立后的罪恶行径证明,它是用来绞杀苏维埃革 命政权的工具,是一个新的对付各国人民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反革命神圣同盟 ”[4](P290)。

陈旭东在《对国际联盟的再认识》一文中对全盘否定国际联盟的观点提出质疑[8]。文 章从一战后特别是德、意、日法西斯出现以后,世界主要矛盾的变化和国联内部几种力 量对比的角度,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以及国际联盟的作用进行重新评价。文章认为, 一战后期,国际联盟的使命就是维护这种新的国际体系,因此说国联是“强盗的联盟” 是非常适当的。但是自德、意、日法西斯相继出现,远东和欧洲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之 后,国际联盟的性质以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性质已经发生了改变。这主要表现在: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法西斯国家的对外扩张是一种约束力量,是正义舆论的理论 根据,在客观上起到了延缓战争爆发的作用。在这里,作者本着一分为二的原则,在肯 定国联抵制法西斯对外扩张不力,甚至纵容和绥靖侵略者的同时,也指出国联力图制止 侵略维护和平的尝试。例如,对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国联提出的《李顿报告书》中关于 承认东北属于中国一部分,否定伪满洲国合法性等条款对中国都十分有利;对德国,国 联的裁军运动在实际效果上延缓了德国的扩军速度;而国联对意大利的制裁可以说是国 联反对法西斯扩张的顶点。(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所确立的战后秩序,在法西斯战争 策源地产生后,从总的趋势看是向着合理的方面发展的。(3)所谓国际联盟的使命是维 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工具,实际上只是维持战后相对稳定的国际秩序,并不是保证 这一体系所包含的内容绝对不变。因此我们不能说这一体系必然导致法西斯的产生,否 则必然给法西斯侵略扩张行径披上正义的外装。由此分析,文章得出结论,在法西斯战 争策源地出现之后,国际联盟便开始转化为和平工具,它为维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所 做的努力是符合世界人民的利益的,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行动起到了约束作用,延 缓了它们发动全面战争的速度,对反法西斯侵略的各国人民则给与道义上的支持和实际 的援助。

此外,文章还从力量构成角度分析了国联四种力量所起的不同作用。一是德、意、日 法西斯国家,他们的基本目的是要摧毁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为了不受国联的钳制,三 国相继退出了国际联盟。二是英、法、美等国,文章强调这些国家是“非侵略的民主国 家”。对法西斯国家的不断对外扩张,他们既有绥靖的一面,也有积极限制的一面。三 是中小弱国,其中大多数都要求国联积极限制法西斯的对外扩张,从而对国联决议的形 成有重要的影响。四是社会主义苏联,在国联成立之初,苏联是坚决否定这一机构的, 但随着日、德两国相继退出国联,苏联的态度发生转变,认为国联已能够成为制止或阻 碍军事行动发生的一种因素,能够促进和平。1934年9月,苏联加入国联。文章强调, 国联为和平所做出的贡献是与苏联的作用分不开的。吴于廑、齐世荣指出“国际联盟是 世界上第一个政治性的国际组织,它反映了20世纪世界已发展为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的 现实”[2](P128)。

四、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比较研究

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比较研究是近年来兴起的一个研究热点,出现了如李铁城的《联 合国与国际联盟盟约的历史比较》、高华的《联合国与国际联盟比较研究》、杨泽伟的 《国际联盟在国际组织发展史上的意义》等科研成果。这些成果虽然研究的出发点不同 ,且多是以联合国为重心,但都研究了两者的承继和区别。这无疑扩大了国际联盟问题 的研究范围,有助于我们客观地评价国联在国际组织发展史上的地位。

联合国与国际联盟的承继关系:

1.联合国宪章与国际联盟盟约有着密切渊源。李铁城认为,“联合国是集以往国际组 织一切进步和经验之大成,是国际组织发展的一个高峰。国联继承和发展了19世纪国际 组织发展的成果;联合国又继承和发展了国联的成果。”如联合国宪章就继承了被威尔 逊总统称为国联盟约基石的集体安全构想,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比盟约可行和完善的维 持和平、制止侵略的集体安全机制[9]。

2.联合国组织机构的框架结构与国联是一脉相承的。联合国的大会、安理会和秘书处 与国联大会、行政院和常设秘书处在形式、职能、性质方面有不少相似之处。如联合国 的托管理事会是从国联的委任统治制度和常设委任统治委员会演变和发展而来的。它继 承了国联关于委任统治地的主要职能,原尚未独立的委任统治地都成了联合国的托管领 土[6]。

3.联合国所属专门机构中的某些机构也与国联密不可分。如国联卫生组织变成世界卫 生组织;国际航空委员会变成国际民航组织[10]。

联合国与国联的主要区别:

1.成立的背景不同。国联酝酿匆忙,起草仓促,盟约初稿仅用11天就突击完成,特别 是将盟约与战胜国处置战败国的媾和条约结合起来,这使国联从一起步就把它的政治理 想与帝国主义强权政治联为一体。因此国联很难成为它所标榜的维护和平与安全的国际 组织,只能沦为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联合国则是战时盟国在反法西斯战争的烽火中 经过长期酝酿、磋商,最后在比较广泛民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9]。

2.参加国各异。国联虽然由最初的42个创始会员国发展到后来的63个,但实权被英法 操纵。二三十年代世界上潜力最大的两个国家,美国从一开始就没有加入,苏联虽在19 34年才加入国联,但在1939年即被开除。可见,国联缺乏一个世界范围的国际组织应具 有的广泛性和普遍性。联合国成立之初即有51个创始会员国,遍布世界6个洲,代表着 世界80%以上的人口,到1995年已多达185个国家,其中发展中国家已近120个,占会员 国总数的2/3。这使得联合国成员在结构和力量对比上发生了巨大变化[10]。

3.运行机制不同。国联在内部运行机制上存在很多弊端。例如,国联大会和行政院权 限划分不清,互相掣肘,难于工作;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会员国普遍拥有否决 权,使国联失去采取有效行动的可能性;国联决议对会员国无约束力,而国联自身既无 权力,亦无手段来强制实施决议等等。联合国则纠正和防止了国联运行中的上述弱点, 不仅规定了较为明确的宗旨和原则,且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如联合国拥有派 遣部队充当安理会支配下的一支常设力量的权力[9]。

4.对待战争的态度不同。国联盟约虽列有实现集体安全的多项条款,但并没有宣布战 争为非法,只是在特定条件下不允许会员国进行战争。此外,盟约对侵略未下明确的定 义,没有禁止侵略国家加入国联的规定,也没有对侵略国家拟定实行强制制裁。这在客 观上给侵略者发动战争提供了有机可乘的机会。联合国宪章不但废弃了战争的权利,而 且废弃了诉诸武力的权利[9]。

5.对经社问题与人权问题重视程度不一。国联不仅过问和平与安全问题,还兼顾经济 和社会问题,如人权问题,这在国际组织发展史上是一次创新。然而国联对经社问题规 定的范围窄,且仅限于管理和监督。后由于自身不稳定,许多努力往往有始无终。联合 国对经社问题和人权问题则给予了高度重视。宪章对经社问题从服务到福利一一做出原 则规定,几乎涉及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为了有效贯彻这些规定,宪章还精心设计了 以经社理事会为中心的190多个运行机构,有效分工,各司其职,取得了明显成效[10] 。

有的学者指出:虽然国联以失败而告终,但若没有国联的理论和实践,联合国这个崭 新的国际组织就难以顺利地建立起来。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地肯定国联存在的历史意 义。它不仅有助于联合国避免重犯昔日国联的错误,而且也可以更好地完善和发展联合 国机制,从而在新的世界形势下更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6]

标签:;  ;  ;  ;  ;  

国际联盟十年来研究的新进展_威尔逊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