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灵 (四川省泸州市力行路小学校 四川 泸州 646000)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7)12-024-02
词,是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词语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只有理解了课文中一个一个的词语,才能读懂文章的内容。词语又是丰富的,正是有丰富多彩的词汇,才构成了一篇篇内容充实、特色鲜明的文章。然而,审视当前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现状,普遍存在弱化、简化、僵化的"三化"现象,具体表现为:目标不明确,过程没展开,理解不到位,运用被忽视。不少教师认为到了小学,词语的学习只是为学生的顺利阅读扫除障碍,无足轻重,词语完全可以交给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掌握,不必占用课堂宝贵的时间。于是,课堂上教师或者避过词语直奔课文内容,或者简单地让学生读一读。怎样改变这种现状,提高词语教学的"效"呢?我认为应当回归语文本身,以关键词语作为抓手,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世界,体会文本的人文美和汉语独特的魅力,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一、咬文嚼字中悟"妙"
叶澜教授说过:"学语文要把语言文字变得鲜活起来,变成孩子能够看得见能够理解的东西。"意思就是说将文中语言内化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在课堂中我们却经常看到,很多老师在品味解析语句时往往停留在"这句话反映了什么,从哪些词体会到的,然后进行感情朗读"这一层面,仅仅是从文字到文字进行理解,没有把语言文字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这样理解就不够深刻,更无法触摸作者的心灵。词语教学应让学生体验到文字背后的秘密,感受文字背后的精彩。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找准切入点,抓住关键词语进行咬文嚼字式地品析,盘活全文。
如教学《荷花》的片段:
师:作者是如何把自己观察到的景象介绍给别人欣赏的?(出示课文"荷花已经开了不少。荷叶……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让学生自由朗读品味,感受作者是如何来写荷花之美。)你觉得哪些词句写得特别精彩?
生1:我觉得"马上要破裂似的"写得很好,写出了荷花就要开放的样子。
生2:我感觉这个"冒"字写得好,荷花好像要动起来了。
师:那"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吗?
学生回答:长、钻、探、伸、露、冲……
师:作者为什么不用同学们提到的这些字呢?再读读这段课文,体会体会,怎样长出来才叫冒出来。
学生回答:使劲、拼命、一个劲儿、争先恐后的、高高兴兴的、喜气洋洋的、痛痛快快的……
师:是呀,一个"冒"包含了那么多的意思,用得多好啊!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它们想干什么呢?(学生观察课件后想象写话,然后全班交流。)
师:多么可爱的白荷花啊!大家看一个"冒"字,不但把白荷花写活了,而且使白荷花变得更美了。正像同学们说的那样,这是一种生机勃勃的美,喜气洋洋的美!让我们一起,像白荷花一样冒出来!(学生诵读第三段)
这一片段教学,我抓住"冒"这个关键词,通过比较、想象等各种手段引导学生进行咬文嚼字式的品味,使学生产生"顿悟感",词语背后的"情意"跃然纸上,学生不仅体会到用词的精妙,领悟语言文字的魅力,更重要的是在这一个过程中,语言便有了美感,此时,学生眼前浮现的便是白荷花那不同一般的、丰满的美的形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朗读想象中解"意"
《庐山的云雾》一文的第三自然段向学生介绍了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如何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云雾"瞬息万变"的这一特点呢?教学中,我抓住"瞬息万变"一词展开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师:同学们,你们是怎样理解"瞬息万变"这个词的?
生:是说变化非常多、非常快。
师:是的,"瞬息"是说变化快,"万变"是说变化多。那课文写了哪些变化呢?
生:一缕轻烟变成了九天银河,一匹白马变成了一座冰山。
师:是的,文章提到了4种变化。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这一自然段,老师读前半句,你们接着读后半句,要读出变化之快。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
生: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
师:"转眼间",多快啊,这几个字要读得快一些。再来试试。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
生(快速地接):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
师:很好,这样读能让我们体会到庐山云雾变化之快。下面男生读前半句,女生读后半句。(学生对读,气氛很热烈)
师:同学们用朗读的形式表现了云雾的"瞬息万变"。这一自然段最后有一个省略号,你们知道省去的是什么吗?(生纷纷举手)
师:这样,我们来试着加上。我说前半句,你们说后半句。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一只正在奔跑的老虎--
生:转眼间就变成了一只四处张望的小老鼠。
师: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一辆威风凛凛的大坦克--
生: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架小巧的玩具飞机。
师:明明是一顶巨大的绒帽--
生:可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就变成了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对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有不一样的了解了吧?我们再来读这一自然段,一起走近瞬息万变的庐山云雾吧。
(生又一次投入地齐读课文)
三、结合文本,理解词语的形
教学词语:协调有序
词语来源:《搭石》
句子: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的协调有序!
教学片断:
师:你们从哪儿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
生:从人们过搭石的动作协调有序,看出动作很美。
师: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
生:不抢路、不推挤、有次序。
师: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男生是前面的人们,女生是后面的人们。咱们合作读。
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
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速度渐快),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
生:没有人指挥。
师: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对于词语教学,一方面,我们意识到词语对学生思维与语言发展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我们在面对实际的词语教学时,常常无法将词语真正融入学生心灵。我们经常看到脱离语言环境、就词解词的课堂教学场景。在这种情形下,教师虽然下了很大工夫,可是学生还是似懂非懂,甚至越听越糊涂。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说过:"词语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涵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中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也就是说,词语只有与学生的精神世界建立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才能在学生的心中拥有鲜活的生命。
论文作者:李灵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教育前沿》2017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30
标签:词语论文; 学生论文; 云雾论文; 这一论文; 庐山论文; 瞬息万变论文; 课文论文; 《科学教育前沿》2017年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