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设计”--论现代产品设计过程的改进_产品设计论文

设计“设计”--论现代产品设计过程的改进_产品设计论文

设计“设计”——论现代产品设计过程之改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品设计论文,过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几年,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以产品研发为主的企业为了确保设计所产生的输出能切实满足商业化要求,都纷纷开始致力于设计过程的研究及改进,换言之,越来越多的业界人士认识到,如何能设计好“设计”本身,目前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可以肯定地说,每件新产品在形成过程中都会有“故障”的,而故障的产生既可能发生在产品交付之后,也可能显现在设计过程之中,如设计未能满足主要需求、设计成本超出预算或延长开发周期等等。此时,能结合适当的战略计划、适当的风险分析和适当的管理手段,及时消除这些故障的原因,对于企业来说一般是生死攸关的。如果在此基础上,又能尽快发掘出一些手段,使产品更好、具有更高价值或者更为独特,比竞争者更好地向消费者传递这些利益,而且消费者的需要在设计过程中及时地被识别出来并在新产品的设计和营销计划中体现出来,企业就成功了。由此可见,设计的过程至关重要。对于屡屡生产出不能激活市场的产品而身陷困境的企业来说,产品研发设计过程的完善和改进已势在必行。

一、动态的平衡

工业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其核心的产品设计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整体看来,今天产品设计的全过程是一人(一个部门)力所不及的,它需要一个分工明确、配合默契的团队组织,并在一个计划性强和管理科学的系统中才能完成。其中涉及的每一个工作环节都是极其重要的,直接关系到最终交付产品的成败。目前,产品作为一个项目从启动到交付最终使用群体一般要经过这样一个流程:项目出现——市场研究——产品企划——基本设计——评价测试1——设计实践——评价测试2——销售计划——设施计划——生产管理——导入市场——客户事务(跟踪反馈)。但我们不应只把它简单地理解成为一个逐步渐进的工作流程。首先,从设计的角度看,产品设计要实现商业化,需要团队中各组织机构(部门)及时沟通,严密部署,不断调整,达到各种技术的平衡,实现产品物化;而从商业角度理解,产品设计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以及产品开发周期的长短,都会影响产品质量、开发成本以及企业的形象,最终决定企业命运。总之,在商业压力巨大的今天,设计需要大胆、快速、高效和周详并进的研发过程。

1.引入设计管理(Design Management)

设计管理的概念是在1966年由英国的著名设计师Michael Farry首先提出的。但一直以来,学术界和商业界对于设计管理众说纷纭的争论使得我们在企业的舞台上迟迟不见它活跃的身影。只有当企业的设计进程开始变得停滞不前、杂乱无章、束手无策之时,当人们看到世界上几家著名公司因采用设计管理来管理设计而获得丰厚利润之时,才有越来越多的目光关注它,也同时迎来了属于它的喝彩。

所谓的设计管理就是对机构内部及外部有效的设计资源进行管理,从而达到企业的目标。而有效的设计资源则是指对最终交付的设计起作用的人力、物力、信息、各种关系的组合等等所有的因素。其中值得强调的一点是不要计较某些资源作用的微弱和其换来的收益的微不足道,因为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没有任何小的成本或利润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设计管理重在“沟通”,是由内而外、由外而内地把原有各自独立的企划、营销、创造、设计、生产、交付以及后续支持和商业利润等过程恰当地组合在一起,成功地实现整合,为梦想中的高地与投放新产品的实际能力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不断把设计过程推向前进。

一般来说,对设计的管理工作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基础层面和复杂层面。基础层面上的工作是为了确保机构内的良好运转,包括对设计常规事务的管理、设计人员的管理、设计项目程序的管理等;复杂层面是指设计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如:大众设计(关心各种人群),设计对人类、生态的影响等。归结起来,都是为了体现企业总体战略中的三个核心要素,即:顾客——购买产品和服务;过程——交付产品和服务;员工——支持过程、产品和服务。

由于企业内部机构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对于设计管理也会有各自独有的处理手法,但共通之处就是设计管理和整个机构的策略是紧密相联的。设计管理会使企业的总体战略目标在产品设计的短期需求和长期需求的平衡中得到很好的发挥,其中关键的环节往往体现在产品开发初期对设计的计划、定位、动机、周期、策略、衡量标准的工作上。

时至今日,设计管理已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名牌企业的高度关注并在国际上逐步形成了相应的学科体系。管理也将随之专业化、规范化,如在设计运作过程中所涉及的一些法律程序(刑法、民法、商业法、合同法、专利法、广告法等)的补充、在整个开发过程中与各方企业交往所必备的职业道德的底线等等。进入WTO后,我国企业正在面临国际市场竞争的压力和挑战,设计管理的推广和交流必将会对我国企业的设计水平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2.运用并行设计,而非顺序设计

并行设计一般被称为并行工程(Concurrent Engineering),源于美国军方战变工程方式,后逐渐渗透到商业中。它是对新产品及相关设计、工艺、制造等过程进行并行、综合设计的一种方法。

并行工程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1)提高整个研发设计过程的质量;(2)降低产品全寿命周期费用;(3)缩短产品研发周期和减少设计反复;(4)提高产品的可靠性,满足客户要求;(5)提高新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新产品的投放速度,赢得市场先机。

并行工程的最显著特征是组织机构的分布形式,它从层次式转变为平面式。这种分布形式突出了整合性,主要表现在把各方面的专家融合到一起,赋予充分的职责,发挥各自专长,使设计周期中获得必要的技术支持。各部门共享数据信息,及时沟通,相互合作,尽早分析产品整个周期中的所有因素,尽快发现并解决浪费、故障和差错问题,以免造成错误的串联,像病毒一样蔓延,还可避免行政政策带来的僵化和墨守成规,最终提高工作效率,大幅度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并行工程的另一个特征是集成化的产品设计、制造、营销的过程,既注重企业内部的机构集成又重视企业与外部供应商、消费者、经销商等的集成。传统单一的设计过程一般是始于“设计舞台”,止于“生产舞台”,实施并行工程以后,设计从“商务舞台”顺流而下,经过“设计舞台”、“生产舞台”到达“应用舞台”,其基本工作原则是在进行上游环节工作的同时,尽可能早地考虑下游环节的工作,集成和并行地进行产品及其有关过程的设计,特别注意产品概念设计的并行协调。而在运行之中并行工程还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是以人为主体的设计过程。主张简化各种过程,强调管理的作用,注重整体效益,建立项目团队,发挥团队合作精神,使作为团队的推进者共同保证企业运行机制的顺利完成。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和飞速发展,并行工程将迎来智能化、信息化和柔性化方向的发展时代,从而会更有利于设计过程的完善。

3.设定量化标准

从本质上说,设计是一项极具创造性的活动,然而,以往的事实说明,设计活动如果完全不受制约,出现混乱和无任何结果是在所难免的。因此,对设计商业化输出的要求,决定了必须对设计施加适当的标准制约。设计怎样才能交出最好的成果?答案不在于设计本身,而是在于为设计活动的执行所设置的各个标准中。

在过去的设计岁月中,一般设计师先行设计,而后才对设计方案进行判断、修改,甚至打破原有设计的情况也屡见不鲜,这样的过程带来的损害不言自明。其实,一名优秀的设计师是会在设计过程中不断给自己提出限制标准进行测评的,但是这些标准限制究竟应该是什么,有多少,并不应该完全由设计师决定,因为设计师不是绝对全能,不会绝对全面。更重要的是,这些标准不应只停留在模糊的概念上,除原来所涉及的人机指数、生产工艺等等,还应将源源不断发现的用户需求进行相对抽象的表达,运用不同的分析手段,转化为具体的易于操作的衡量尺度,以此引导设计,使设计趋于完美。这些标准在用户需求与设计之间架起了又一座桥梁。它们是在设计过程的完善中被其他专业人员设计出来的,是精确的、有市场依据的,甚至是创造性的。

目前,在国内外部分著名的巨无霸型的企业中正在实行“六西格玛”的质量标准。80年代诞生于摩托罗拉的六西格玛(Six Sigma),在5年的时间里,曾使其产品质量提高了10倍,而后,又用5年的时间,使推广它的通用电气的年收益升到25亿美元,也正是它所创造的神话般的现实使得六西格玛迅速传遍全球。但今天看来,它对于国内许多企业还尚属陌生。

所谓“六西格玛”,可以从几个不同的方向去理解。简单地讲,西格玛是希腊字母σ的发音,代表一种标准差,随着这个标准差的提升,西格玛的指数也会增加(如:一西格玛到二西格玛、三西格玛……六西格玛),而每跨越一个西格玛时,就说明所测量的标准差的一组全面数据的改变,意味着企业的产品/服务每百万个/次中缺陷值的大幅度降低。而六西格玛,是挑战零浪费、零差错的目标。但即使是最完美的产品/服务,也总会存在潜在的疏漏,所以具体到数值表示是每百万次的缺陷数值是3.4,合格率在99.99966以上,就可称之为是达到了六西格玛的标准了。

全面地说,六西格玛不仅是一个统计量,一个挑战零缺陷的目标,还是一个可以领先世界水平的管理手段。在从认识到了解六西格玛的过程中,我在受到启发的同时,还有感动,因为从始至终,六西格玛是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其他的一切测量、措施、制定的管理等等都紧紧围绕着它展开。它视过程为关键,重视问题预防而非事后补救,但决不盲目遵循惯例,能坚持创造性地综合利用工具和方法,以动态的、积极的管理风格取代被动的管理习惯。显然,六西格玛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和设计以人为本是不谋而合的,其近乎苛刻的标准和细腻的分析数据都是可以用来引导设计的,哪怕是从中汲取一种工作态度,一种行业理念。

以上三点,设计管理、并行工程和综合的量化标准纳入到设计全过程,并在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将可以保证整个产品开发的动态过程能在张弛有序、健康、平衡的系统中顺利进行。

二、互动的设计

不管对产品设计过程的完善和改进是不是完全出自商业行为,它都是值得设计人员进行反思的。审视一下原有的工作程序,思考一下原有的设计思维及方法,如今,什么才是好的产品设计?怎样才会使新产品得到成功的相伴?

1.设计初期

首先,设计人员应尽早参与到设计计划中去,但在实践活动中,可能会出现两类情况:一是企业内的设计师作为产品整体性发展策略的一部分,参与了新产品的设计研究和计划活动;二是企业委托专业设计公司或聘请自由设计师来完成新产品的后期设计工作,在此之前,项目工程计划已经结束,设计师只可基于已定型的产品计划进行相应的设计工作。前者,当然是比较理想的程序,其优点有三,分别是:有利于早期明确产品风格和适用人群需求的准确化,避免不同部门的重复工作;有利于不同部门不同思路的碰撞引发出的创新火花和减少中途因各种技术数据模糊造成的设计反复;有利于企业长期开发系列产品的系统化和连贯性设计,以便树立企业识别形象。透过这些现象,其本质是,它可以尽可能早地从总体思路出发预防并消除不适宜问题,而且新产品概念化阶段成本较低,随着进入设计、原型设计、生产以及商业化行为,成本指数会成倍上涨。正确的设计起步不仅会带来长期的战略性效益回报,而且还可以给予短期的实际成本的效益回报。不夸张地说,在细节上的及时调整,往往会造成收益上的天壤之别。

那么,对于把项目授权给独立的设计公司或自由的设计师而言,企业有义务提供一些基本资料,或说设计方有必要、有义务索取这些资料。这些资料包括:

(1)现况介绍:产品阵容和早期的产品外形、型号及科技上的机会;

(2)商业策略:公司(客户)制定的市场定位、现存的商业难题或机会;

(3)市场资料:市场情况和占有率、目标市场的规模和增长率、公司是市场的先驱还是追随者、顾客细分和销售量、最佳的销售产品线和方法、产品相对于竞争产品的比较优势和劣势、竞争对手进行市场防御的惯用方式、生产中的成本和工程设计的优势、营销计划的创造性、市价和销售卖点等;

(4)产品概念与市场策略的关系;

(5)现有产品设计的不足和改善要点:保养、维修的集中问题、不同环境下的使用方式的适应度。

结合委托方给予的资料,可以去除设计师原有的想当然、主观性入手的设计状态,然后开始从原创设计和市场两方面设计构思,并使它们综合后的角度得以配合机构的策略。

2.设计实质期

在掌握并分析了消费需求和市场态势的一手资料后,设计师便要集中精力寻找产品创新的突破点了。一般产品设计的工作程序是从设计草图、平面效果图、方案提交、三维设计制作(电脑制作或草模)到实物样机制作,但设计程序不等同于方法,设计师合理的构思和巧妙的设计思路的真正体现,还是要应用一些可遵循的设计规律和方法的。

(1)当设计任务确定后,可视产品类型互动地展开分析,从人类、产品、环境三个因素上,借助图表和文字的形式清楚地列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具体到人类与人类、人类与产品、人类与环境、产品与产品、产品与环境、环境与环境的关系上,需要时还可以指出其中能源、安全、运输等具体的影响设计的因素是什么,总之,在略显刻板之余是为了让设计不忽视每一个应该考虑的侧面;

(2)绘制简练的“产品剧本”,即把产品和将使用它的人之间可能发生的一系列互动情节用简练的图形逐一地表现出来,真实地再现生活的场景,反映出何人、何时、何地、为什么以及如何使用一件产品,包括使用的步骤,揣测用户的心情,改善使用中发生的不便,或是能否变换方式,增加使用乐趣等等,要求设计师深入生活,直接观察,追溯肯定和可能需要的功能;

(3)语义区别法,借助一串串反义词、形容词作为对未来产品形象和等级的划分和定位(如:薄点一厚重点、女性化—男性化、传统风格—时尚派、简洁—复杂、个性的—大众的……),可以有设计师本人的看法,但更应从用户口中获取,接受对设计的信息和建议,寻找人们对产品和生活的渴望;

(4)市场战略图,把现有的和有关的、有价值的产品拼贴在一起,从中捕捉市场缝隙,可能将发现潜在的商业机会;

(5)在设计进程中,作为设计组织还可以采取集体献策法来进行讨论,也是快速找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这种互动式的献策会议具体可以以头脑风暴法、逆向头脑风暴法、多维头脑风暴法的模式以及戈登法和菲利普66群体法等等形式,按照具体的规则操作。

方法肯定还有很多,但不得不反过来强调,方法绝不是设计的公式,使用它并不会有顺理成章的答案,只是在连贯性地、交叉地使用有序的方法时,使无序的思辨感受顿悟,产生灵感,锻炼在灵活地尝试各种途径的同时,使设计的价值最大化。

3.设计的评价

设计评价应该是持续贯穿于产品设计的过程中,并且延伸至设计投放后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可以及时地对设计进行修正,而且还可以引导设计,助设计一臂之力。

首先,从商业角度上,判定产品优劣的评价标准主要是强劲而有影响力的市场效应和销售数字;但同时,在一定时期内,是否受公众认可和赞许、受机构内部人员的认可,是否今后会对企业发挥主导和影响作用,也一并要作为衡量的条件。这个评价标准主要用于设计冻结、产品投放到市场后进行跟踪评价,以利于新一代产品设计时参考。

那么,从设计角度看,评价活动要一直延续始终,同时,评价的标准也映射着好的产品设计的标准,分别有:1.基本需求,即设计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2创新程度;3.设计元素的统一,功能与外观的协调程度(外观、颜色、材质、装饰);4.设计的原则(耐用设计、低耗设计、环保设计、个性设计……)要考虑生产、运输、使用安全和易操作,维修、保养方便和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度等;5.设计特色的审美性、观赏性,情与理的相互交融;6.企业发展目标与设计的相互吻合。

一个规范化的企业运作是离不开合理的评价体系的,而不断调整评价标准,也反映出了不断进步的社会和人类追求的永无止境。

对于今天的商界企业而言,其成功设计本身的重要性和价值是难以数计的。只要扫视一下我们周围的产品,便会立即发现,许多都是新产品;但同时,紧随全球一体化,又伴随着e经济、m经济的到来,竞争日益加剧,新产品的预期寿命大大缩短,而且越来越变得司空见惯,生存于此,产品设计过程的改进是必然的必然。本文对于产品设计过程改进的论述不一定全面和深入,有待进一步探讨和实践。在设计起始于不断探索的历程中,历程的终点又会变成起点。重要的是,在路途前、路途中和路途后,我们面前不停地出现各种挑战,而我们选择了面对,并因此而成长壮大。相信,只要我们不停地找到超过它们的新方法并永远保持一种创新优先的状态,我们就有可能对每个工序都有所创新,从而阻止、控制每种不良的后果和新出现的问题,这正是设计“设计”的意义所在,被设计的“设计”也必定会更精彩。

标签:;  ;  ;  ;  

设计“设计”--论现代产品设计过程的改进_产品设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