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课文教学中的文学赏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文论文,高中英语论文,教学中论文,文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英语课程应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为此,笔者尝试将一些文学鉴赏的方法渗透到日常教学中。通过文学赏析,把课文内涵展开,使外语教学变得更加立体、丰富,更具文化性,激发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兴趣,以及学习英语语言的热情,从而消除学生在学英语过程中的厌倦情绪和恐惧感;使学生通过英语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拓宽思路,开阔视野,并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和鉴赏能力,得到更高层次的享受。
当然,文学赏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的内容也很多,加之受到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高中英语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进行文章的体裁、章法结构、写作背景知识、语言意境、文学形式的变化以及深层隐含的意义等文学手法的赏析,但只要教师有意识地将文学赏析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从点滴讲起,持之以恒,就能收到可喜的效果。
一、解读标题,进入文本深处
一个好标题,往往用最简洁、透彻的文字高度概括文章的主旨;常常也是课文的精华浓缩,对全文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同时,标题亦是文章的“路标”,沿“路标”寻思路,捷径自然通幽。
例如,NSEFC Book 1 Unit 1中的“Anne's Best Friend”介绍的是Anne's diary,却没有以此作为标题,而是紧扣该单元friendship这一话题采用了一个较为含蓄的题目,使人在阅读过程中出乎意料地发现Anne的好朋友并非某个人,而是她的日记,由此更能激发读者对故事情节的阅读兴趣,促使其迫切地去追索主人公所处的时代背景,并能切身感受主人公Anne在二战期间,为躲避纳粹的迫害,和家人不得不藏身于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一个小阁楼里,不能与外界接触,周围又没有可以推心置腹、与之深谈的朋友的艰难处境,同时也让我们体会到Anne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以及纯洁美丽的心灵。以这样解读标题的方式向学生阐释每个人在社会中的存在不是独立的,万物之间都存在联系,而无论与人或物的交友都是我们内心世界的一种宣泄、一种倾诉,是我们存在和健康成长所必需的。
又如,NSEFC Book 1 Unit 3中的“Journey down the Mekong”,虽然标题不长,可涵盖的信息量却极其丰富,极具概括性。首先,journey告知读者文章将讲述的是一次旅行,不由使人对其相关的when,where,who,how以及途中发生的故事等信息充满期待;down the Mekong,尤其down则直言了本次旅行的始终及其路线。所以,如果在课堂上先和学生一起读透这一标题,从湄公河之旅的筹划到实施,整个Travel Journal的脉络便可一目了然。
可以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个精彩的标题等于文章成功了一半。因此,以标题为切入点,围绕标题巧妙设问进行课文教学,可以使学生从整体上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课文,从而进一步优化自己的思维模式,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所以英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标题在课文中的重要作用,将标题讲通、讲透、讲深。
二、体味语言,感悟文本之美
高中英语新课标教材有很多精言妙语,精辟修辞,扣人心弦,使人读了欲罢不能,回味无穷。修辞可以使语言更加准确精练,幽默生动,使句子结构匀称,音韵和谐,对修辞手法的学习和了解能使学生有更好的、更地道的语感。虽然修辞手法不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点,但是在教学中遇到一些常用的修辞现象时向学生讲一讲也是很有必要的,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下面就高中英语教材中常见的一些修辞现象举几例。
1.比喻
比喻作为一种最简单、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将两种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或现象进行对比,表明本体和喻体的关系,两者都在对比中出现,其基本格式是“A像B”,常用的比喻词有as,like,as if,as though等。如果使用得当可以把深奥的道理说得通俗、浅显、明白,使人可见可感可悟,把简单的事物表达得更为形象,更为生动。
如NSEFC Book 1 Unit 3中“However,the lakes shone like glass in the setting sun and looked wonderful”和“At one point we were so high that we found ourselves cycling through clouds”这两句作者分别用明喻和暗喻描写游历途中在西藏的所见所感。夕阳下的湖面如镜闪耀,山坡上的单车行则如走云端。恰当的比喻使美丽的画面跃然眼前,让读者如身临其境。
2.拟人
NSEFC:Book 1 Unit 4的标题和文章末句都采用了拟人的写作手法。一句“Slowly,the city began to breathe again”道出了自然灾难如此残酷,令人窒息,而国家、军队、人民的及时救助让受灾民众看到了希望,重燃生活的信心。
可见,拟人即把无生命的事物当做有生命的事物来描写,赋予无生命之物以感情和动作或是把动物人格化,使语句更为生动,表达更富情感。
3.排比
排比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它能加大语言的信息量,使语言条理性强,且节奏鲜明,适于反映事物的情状,尤利于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
如NSEFC Book 1 Unit 4中“The Story of an Eyewitness”的“A list of buildings undestroyed was now only a few addresses.A list of the brave men and womenw ould fill a library.A list of all those killed will never be made.”整个城市仍然矗立的建筑物已寥寥无几,与地震顽强抗争的英雄人物和事迹则可以填满整个图书馆,无奈在地震中丧生的却不计其数。寥寥数语,描写却极其精练,极其形象,可以说对地震灾后的讲述达到极致的效果。
由此可见,高中英语新课标教材中蕴涵着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举不胜举。使用修辞手法,能使文章更生动,更有趣,更鲜明,更感人。理解修辞手法,有助于读者体会文章的“感染力”,更好地理解语言的“神奇功能”,使许多看似平淡无奇的语言现象变得妙不可言,从而更好地欣赏作者所创造的感官印象和情感效果。向学生讲解修辞手法,可以激发兴趣,陶冶情操,培养初步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提高人文素质,这正是英语素质教育的真谛所在。
三、把握结构,领悟写作技巧
高中英语课文篇幅较长,有自己独立的主题、完整的情节,且根据文章体裁的不同、作者写作风格的迥异,文章内容的展开、主题的呈现都会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日常的教学材料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去赏析的,如作者的写作意图、语言运用的独特风格、文章的脉络框架等等。
如NSEFC Book 1 Unit 4的Workbook中描述San Francisco那次地震的阅读材料“The Story of an Eyewitness”,全文仅三个段落,作者从当事人的角度来讲述,真实且感性,从震后的城写到震后的人,写城市的不复存在,写人的貌似平静,写海上的宁静与旧金山的凄凉,篇幅不长,作者却能将自己的震惊通过对人、事、物和景的描述毫无保留、毫不夸张地传递给读者,使读者如亲历震后现场。文章首尾都运用了否定词提前的倒装结构,首句“Never before in history has a city been so completely destroyed”,末句“Never in all San Francisco's history were her people so kind as on that terrible night”,两个never、两个in history使肆虐的灾难与无声抗争的人们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如此开头与收尾更强化了作者目睹地震时那种震撼,更凸显了遭遇灾难时人们内心深处真善美的进发,只要团结携手,灾难又有何惧!这样的文章只有通过朗读、体味、赏析才能使学生理解幸存者的无语、麻木,理解他们在这样的灾难面前已不知如何表达也无暇表达自己的悲痛,他们所能选择的唯有活着,所能做的只能是站立起来。
而NSEFC Book 4 Unit 1的“A Student of African Wildlife”属传记式文章,作者却没有以时间为顺序从她的出生讲起,而在第一段记叙Jane与她的同事们在非洲原始森林观察非洲黑猩猩的一个片段,在第二段才叙述她自孩提时就有的梦想。由此Jane作为一个女性在森林里四十年如一日的生活便凸显在读者眼前,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森林里一天的游历已足以使他们tired and dirty,Jane却放弃了一切,在那里度过了大半辈子,观察猩猩的饮食起居、它们的喜好、习性,并呼吁全世界来保护野生动植物,她所面临的困难与她取得的成就立刻形成强烈的对比。
很显然,文章不同的构架可以达到完全不同的表达效果,在高中英语课文教学中渗透对文本结构的赏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加强语篇意识,更有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的提高。
四、欣赏内容,增强人文素养
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英语课程应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高中英语课文教学不是单纯的语言教学,它也是情感的教学。语言文字仅仅是个载体而已,教师应该借助这个载体,教会学生透过这个载体去揣摩感知作者的内心世界,深入认识课文的思想底蕴。新课标英语教材均是每单元一个主题,教师几乎可以从每个主题中挖掘出人文素质教育因素。其文章内容丰富多彩,包含着许多人生的哲理,它引人向上,劝善惩恶,提倡互助和奉献,激励人们热爱生活,追求理想,同时文章展现出的各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矛盾冲突也是很好地进行人文教育的生动例子。
例如,NSEFC Book 1 Unit 5中介绍Nelson Mandela的文章,NSEFC Book 4 Unit 1的Jane Goodall和Lin Qiaozhi以及Unit 2的Yuan Longping都是人物传记式的文章,在描写人物时无不显露他们在实现梦想过程中所展示的人格魅力,他们同样执著、坚强,同样吃苦耐劳,同样有宽容博大的襟怀,可他们在不同的领域做出了非凡的成就:曼德拉几十年身陷牢狱却无时不为黑人的平等权利而斗争;林巧稚终生未嫁却成就了万千生命的顺利降生;农民般朴实的袁隆平却解决了亿万人的温饱问题。这些都是中学生所应该敬仰和效仿的典范,教师在教学中应突出剖析这些取得卓越成就的人士在其奋斗过程中所展示的personal qualities,从而给学生以正确的人格导向。在课文教学中,教师必要时还可以辅以一些相关的名言名句,让学生更加直接地感受名人风采,如:Think about what you do every day and the impact your life is making on people and the environment.(Jane Goodall)
I never see what has been done;I only see what remains to be done.(Marie Curie)
所以,通过引导学生透过语言的外壳去品味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辨别是非的能力,端正其人生价值观,从而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具有高尚的品质,顿悟人生的真理,燃起生活的激情。
以上教学实践,充分显示高中英语新教材是集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好教材,课文中所反映的中外文化习俗、世界名人传记、体育竞技比赛、饮食卫生习惯等都能唤起高中生的注意和兴趣,有很多素材都可以让教师扩展延伸开去,挖掘它们深层的内涵,从作品内容到作品的文学形象、写作背景、写作风格等等。只要教师在英语教学当中将一些文学鉴赏的方法渗透到教学中,有意识引导学生进行赏析,英语课堂就会变得更加丰富生动,让学生饶有兴趣地度过“漫长”的英语课。这样的英语课堂与高考目标并不相悖,却恰恰有助于学生语言学习兴趣的提高,写作能力的改善,也有利于陶冶师生的审美情趣,帮助学生更好地通过阅读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学会欣赏地道的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