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宏观资源配置与微观资源配置的差异性--兼论市场“决定作用”的含义和范围_市场经济论文

论宏观资源配置与微观资源配置的不同性质——兼论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含义和范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源配置论文,微观论文,决定性论文,含义论文,性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对几种流行提法的是非辨析

      在当代社会经济运行与发展中,有两种资源配置方式:一种是由计划配置的计划经济,一种是由市场配置的市场经济。在20世纪的长时期中,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实行计划经济,而且是指令性计划经济。全国的资源配置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经济部门分配,完全取决于国家的计划安排,也就是计划决定资源配置。而所有资本主义国家在其存在和发展的几百年中,始终实行市场经济,也就是由市场机制决定资源配置。可以说,讲计划配置资源,就是计划决定资源配置;讲市场配置资源,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无论从理论上讲,还是从实践历史看,都可明确这一点。

      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计划经济,在一定时期内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计划经济的弊端日益显露,于是普遍进行市场化取向改革。我国最终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也就是由计划决定资源配置转向由市场决定资源配置。

      明确这一点,就会理解和认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观点:“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而且明确说明:“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

      (一)怎样理解和把握“基础性”作用和“决定性”作用的本意

      目前,对有关理论观点的解读还存在一些值得推敲的认识,需要进一步探讨。有一种流行的解读和宣传认为,过去讲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现在将“基础性”改为“决定性”,是“认识上的一个新突破”。“两字之改,是全会《决定》一大亮点,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涵的‘质’的提升”。这是一家中央大报在2014年8月22日刊发的指导性文章中讲的。在另外有关文章中更多地认为,提出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理论“创新”和“发展”等。我发表过一篇讲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文章,也被加上“创新”一词。我觉得这样解读和宣传,似乎存在一种理论逻辑上的矛盾:既然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那末,只要实行市场经济,这一规律就要起作用。客观经济规律是会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即使有人设置障碍,它也不会失去其“决定”作用,否则就不是客观规律了。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如果实行市场经济,但市场不能起决定资源配置的作用,那就背离了市场经济的本质,不是市场经济了。但习近平同志在《说明》中明确肯定:“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市场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宏观调控体系更为健全。”肯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建立,就是肯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已经起了决定作用。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完善不健全,那是进一步予以完善和健全的问题。否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已起决定作用,就必然客观上否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建立,成为有市场经济之名而无市场经济之实的悖理逻辑。

      我们注意到习近平同志在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说明中没有讲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提出是理论认识上的“突破”和“质的提升”,或重大理论创新等;而是讲:“关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这次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观点。”明确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这是市场经济的本质和规律,确实是“一个重大理论观点”。过去人们对这个道理并不完全清楚,现在点明了,清楚了。如果对比一下习近平同志在另一问题上讲“理论突破”,问题就看得更清楚了。他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一重大理论突破,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也说明,理论创新对实践创新具有重大先导作用。”显然,将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的理论与实际意义,不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的意义等量齐观。

      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代过去一直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确实是“重大理论突破”和“创新”。因为根据传统理论,无论西方政要和学者,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和马克思主义者,都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做是两种对立的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实行计划经济,资本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而现在改革中要放弃计划经济,代之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当然是前无古人与事例的突破与创新。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将党的十四大提出的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提法上更明确、更符合市场经济的本质和规律。但过去讲起“基础性”作用,是否就排斥“决定性”作用?是否还由政府起决定作用呢?要知道,放弃了计划经济就是放弃了由政府决定资源配置的作用。

      多年来讲“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在理论阐述与解读中,没有见到有谁对“基础性”作用的内涵做过解释。现在用“决定性”取代“基础性”,同样没有人讲一下原来的“基础性”提法的问题在哪。其实,西方经济学讲市场经济、讲市场配置资源,也一般不提“决定作用”。尽管在字面不提“决定”一词,但不言而喻地是指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请翻看一下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或看看斯蒂格列茨的《经济学》,讲市场经济都未专门提及其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

      回头来研究一下过去讲的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只要正面去理解其内涵,“基础”一词就有决定性之意。讲建筑,盖大楼要打好基础,基础好坏对大楼的质量具有决定性意义。讲经济学,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表明所有制对生产关系体系起着决定作用。讲哲学,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是基础,决定着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等上层建筑。也可以从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来正面把握其含义:十三大报告讲“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企业是微观经济,处于基础层次,企业的经济活动由市场调节即市场决定,但市场行为不应是完全盲目的、无政府状态的,要受国家政府的宏观调节。形成政府—市场—企业的运行机制。政府处于宏观层次,市场处于中间层次,企业处于基础层次,表明市场在基础层次上起决定作用。

      上面对“基础性”作用的正面阐述,既符合理论逻辑,也符合经济实际情况。让我们回顾一下我国自放弃计划经济、实行市场经济以来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

      (二)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规律在我国已起作用

      市场配置资源的规律,就是政治经济学所讲的价值规律起调节生产的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就是价值规律在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合比例分配于不同部门中起着决定作用。有的学者对讲价值规律调节生产决定着资源合比例地分配容易理解和接受,因为这是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常识;但一听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就不好理解和接受,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可经由市场决定,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与改革大业都在党的指导和领导下进行,怎么能让市场去盲目地决定呢?也有的学者感到迷惘,误认为今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要完全由市场去决定了。其实,只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实地考察一下,我国的微观经济运行,其资源配置已由市场机制决定了。

      市场配置资源分两个层次:一个是投资取向层次;一个是经营管理层次。从第一个层次看,在计划经济制度下,往哪里投资,兴建什么企业完全由国家计划决定,也就是由政府决定。从第二个层次看,国有和集体企业怎样经营管理,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也由计划决定。实行市场经济后,私营、外资、个体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它们是私有制经济。这种私有制经济是天生的市场经济派,与市场有如鱼水关系。根据国家工商总局提供的数据,截止2013年底,我国私营企业达到1 253.86万户,个体工商户达到4 436.3万户。外商投资企业2011年上半年达44.59万户。从市场配置资源的第一个层次看,这些私有经济单位的投资方向是自己根据市场需要决定的,不是由政府决定,政府只起引导作用和提供发展条件作用。再从市场配置资源的第二个层次看,它们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不由政府决定,而是自己根据市场信号即反映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的市场价格状况做出决定,它们的产品也全部进入市场,由市场决定盈亏和成败。尽管它们会受到某些地方政府官员的不当干预,但由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总的格局是确定的。

      在我国市场经济总规模中,私有制经济已占70%或以上,它们已成为市场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所以,考察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状况,首先要对它们的市场配置资源的状况做出判断。总没有根据讲,私营、个体工商户和外商的投资方向和生产经营不是由它们自己根据市场供求、价格变动和收入预期决定,而是由政府或别的什么决定。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其资源配置也主要由市场决定。由于放弃了计划经济,国有经济与政府实行两权分离,企业具有经营权,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不再由政府下达指标,而同样是根据市场供求和竞争状况以及市场价格信号安排生产,生产产品同样要接受市场检验。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规律在私有制和公有制经济中一样起作用。

      从国民经济运行的总体和全局来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现了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规律,可以从三个主要方面来检验和判断:一是商品价格由市场决定。我国95%以上的商品价格已经放开,由市场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来调节。二是企业和各经济单位的生产结构和规模及其经营管理行为,主要根据市场信号进行安排。三是市场购销中的顾客与经销商的关系,完全按市场经济规律运行,取消了过去的凭票供应,消费者可进入市场自由选购,挑价格、挑品种、挑质量。作为过去计划经济特点的“短缺经济”、“卖方市场”已经消失,作为市场经济特点的“买方市场”已经形成。

      当然,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只是已初步建立,还不完善、不健全,还存在种种问题,诸如市场秩序不规范、市场规则不统一、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竞争不充分、地方保护主义割据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存在政府官员不当干预问题,也存在政府监管不到位和某些越位情况;还存在某些官员腐败、借机寻租问题。这需要通过深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消除贪腐,逐步解决。

      对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来讲,资源配置的两个层次即投资取向层次和经营管理层次是有区别的。前面讲,公有制经济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为谁生产,和非公有制经济一样,也是由市场决定的。这是从经营管理层次讲的。在投资取向层次上,建立什么新的国有企业,不完全是也不主要是由市场决定的。撇开国防军事工业不说,这个领域资源配置的两个层次都不由市场决定。建立何种军事工业,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都由政府和国防部门决定。某些新兴高科技产业的投资与生产,如航天工程等,也不由市场决定。就是新建一般的国有企业,其投资取向也不是主要取决于市场价格的高低和赢利的多少,如发展民航事业,修建高铁、地铁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等,是为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要由政府决策的。

      (三)分清政府的正当干预与不正当干预

      在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曾经历过企业自由放任发展的自由资本主义经济阶段。企业完全独立自主,除向官方照章纳税外,政府不干预企业的活动,只起“守夜人”的作用。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其内在矛盾日益显露,劳资矛盾也并不断激化,需要政府采取一些缓解措施,进行一定的干预。政府的干预分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微观经济即工厂的直接干预,一个是对市场的干预。资本主义政府的干预首先是对企业劳动时间的干预,随之又对市场进行干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英国的《工厂法》的实施进行了系统的说明,“现代工业中的正常工作日,只是从1833年颁布了有关棉、毛麻、丝等工厂法起才出现的,……1833年的法令规定,工厂的普通工作日从早晨5点半开始,到晚上8点半结束。”“每个少年每天不得做12个小时以上,……每人每天至少应有1

个小时的吃饭时间。”“禁止雇佣未满9岁的儿童;9岁至13岁的儿童的劳动每天限制为8小时。禁止9岁至18岁的少年做夜工。”以后又颁布了新的《工厂法》,工作日进一步缩短。如1848年规定,少年和女工的工作时间限制为10小时。八小时工作制是多年以后的事情,工作日的立法缩短也是工人斗争的结果。

      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集中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严重缺陷。美国罗斯福总统实行新政,对过去的自由市场经济实行国家干预,利用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政府也直接投资新建一些大型项目,还在田纳西河流域搞计划试验区,缓和了经济下滑。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也随之产生。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获得了积极效果。

      “二战”后,英、法、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实行指导性经济计划,引导企业发展方向,治理公害和环境破坏等问题,对市场和企业都进行某些干预。经济计划的引导与干预对私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的程度是有区别的。例如,日本1958~1964年的增长计划,“明确了计划在私有部门中,的作用和它在公有部门中的作用是不同的。在私有部门中,计划只是预测性的,……主要是通过对计划的深入而广泛宣传和财政、金融、贸易政策等间接控制手段来实行计划目标。但在公有部门,特别是在国家直接控制的政府公共部门,要尽可能制定具体而又切实可行的计划。”①

      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发达的市场经济,也要对市场和企业进行适当的“控制”。萨缪尔森的《经济学》讲:“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逐渐离开了过去的信条,‘统治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把联邦经济控制的边线向外推进,他们设计了新的管制手段和财政手段,为消除时代的病症而斗争。”“除了价格管制和企业标准外,国家还试图通过越来越严格的社会管制以保证健康和安全。经过90年代早期的贪污腐败时代的揭露之后,纯净食品和药品法获得了通过。其后,60年代和70年代中,国会通过了一系列法律,内容涉及:矿山安全和更为普遍的工人安全管理;关于空气、水源污染、有害物质及消费品的联邦管制框架;控制矿山开采;管制核动力安全及原子废料等。”“私有权越来越少地归私人;自由企业变得越来越缺少自由。不可逆转的演变是历史的一部分。”②作者还讲:美国的法律强制地影响着经济。在19世纪,厂商并不对工人生病承担责任,尽管是在一个不安全不卫生的工厂里工作;消费者买了有缺陷的商品也不能退换。在20世纪,法律体系发生的演化使得企业要对它们的行动和产品负起法律责任。如果工人因工作而生病,企业可能被起诉要求补偿,企业越来越多地被判决对有毛病的产品负有责任。作者还论述了美国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我们美国经济从基础上说是市场经济。对于所遇到的任何微观经济问题,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应留给或鼓励市场去解决。但有时候,政府做出的选择凌驾于基于市场供给和需要的配置决定之上。”“政府的一个中心经济目的是帮助按社会需要进行资源配置。”③

      我在这里大段引证了西方经济学的有关资源配置的论述,是因为在我国学习和讨论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有的学者用新自由主义的观点进行解读,用市场万能的观点夸大市场的决定作用和作用范围,贬抑政府的作用,主张削弱甚至否定宏观调控;而批评者往往说持这种观点是要实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或美国模式的市场经济。其实,看看西方权威性经济学著作就会明白,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已不是原始自由市场经济。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不能弱于而只能强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

      现在有一种流行的观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政府只能是裁判员,而不应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观点。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政府具经济职能。搞社会主义,就要以公有制为基础或主体,以国有经济为主导。政府的职责在发展公有制经济和发展私有制经济中有很大不同。发展私有制经济,只要政策放开,给予支持与鼓励,就会自然和自发地不断发展与壮大;而发展国有经济,就需要政府策划、投资、管理(直接管理或间接管理)。发展集体经济也需要有关政府部门操办。发展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的必要经济职能,这是在《共产党宣言》和马恩的著作中反复说明了的问题,否定和放弃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就必然导向忽视和放弃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发展与壮大,偏离社会主义道路。

      因此,社会主义国家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职责与干预要多于资本主义国家。这里所说的政府干预是必要的合理的和正当的干预。政府对市场和企业的干预分为正当和不正当两种,正当干预应完善和加强,不当的干预应当消除。近年来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讨论和宣传中,提出要解决政府干预过多的问题。这个提法需要明确化和具体化。因为必要的、正当的干预不存在过多的问题。而不正当的干预再少也不应有。抽象地讲政府干预过多,导致有些地方政府会去减少正当干预,或者去保留少一点的不当干预。简单地抽象地批评政府“闲不住的手”、“伸手过长”,不分伸得当与不当,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政府不当干预有三种情况:一个是个别政府官员腐败性干预,借检查索贿,为索贿而检查,借审批索贿,不给好处就拖延不办事,等等,这是违法干预,需要惩处。二是不必要的多个部门的多头检查,使企业穷于应付。官门办事拖沓、繁琐,办成一件事不知跑多少门,盖多少章。这需要改进,减少干预。三是重重叠叠的审批制度,不利于企业的建设和发展。对此要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企业投资项目,除关系国家安全和生态安全、涉及全国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等项目外,一律由企业依法自主决策,政府不再审批。”

      二、从政府职能和宏观调控在微观和宏观经济中内容的不同,探讨资源配置理论的发展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作为统一的一句话讲的。有的学者光认同和强调市场的决定作用而不提或不强调后半句“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发挥政府作用,政府就要伸手,伸手就要到位。“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政府伸手要伸得好,而且要伸得“更好”;二是不要乱伸手、错伸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的职能应在三个大的方面起作用:一是有效调控、监管市场,包括建立和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建立公平开放的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消除价格垄断,打破地方市场割据,保障公平竞争,保障商品消费安全,清除假冒伪劣,打击黄赌毒,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应对市场失灵。另外,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安全和职工权益的保障也要检查监管。我国矿难频发,火灾不断,都与监管不到位有关。私企外企侵犯职工权益、劳资矛盾加深问题亟需解决。重资本、轻劳动的倾向应当扭转。上述这个方面的政府职能,也属于宏观调控范围。有的学者认为,讲宏观调控是指调控宏观经济,不调控微观经济。其实,宏观调控既调控宏观经济,也调控微观经济。对市场和微观经济的宏观调控,是指政府居于宏观层次的调控,可称政府调控。十四大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里讲的宏观调控就是针对微观经济的资源配置而言的。这种调控的目的是规范市场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政府职能的第二方面,是建立和发展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公有制经济,根据宪法规定,“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建立新型高科技产业,扩大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国防军事建设,保证国家经济、政治、国防的安全;着力于创新事业,有效应对国际竞争,融入并力求引领新的产业革命;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方面的政府职能与西方不完全相同。

      政府职能的第三方面是对宏观经济进行宏观调控。西方市场经济讲宏观经济政策的任务和目标。萨缪尔森《经济学》讲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产品和消费的高水平和高增长、高就业、价格水平稳定、低通货膨胀、国际间进出口平衡。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或宏观调控目标,要多于和高于资本主义国家。西方宏观经济增长的目标,也要进入我国宏观调控的目标和任务。但西方的目标只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目标,不涉及经济关系和经济制度。因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是自发和自然发展的。我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社会主义制度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我国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消除两极分化。这些内容不属于微观经济而应属于宏观经济范围。西方宏观经济政策不会有这方面的目标,它们应是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目标。

      目前,讲市场配置资源,容易理解为整个经济领域包括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都由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其实,西方经济学讲市场配置资源只是微观经济中的事情。他们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是属于政府的职能,但不等于政府在宏观经济领域配置资源。因为他们的宏观经济目标无论致力于高就业也好,低通胀也好,进出口平衡也好,……都属于起引导和促进的作用,不是资源配置范畴。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只是在市场决定微观经济基础上推行的。所以西方国家讲市场配置资源,可以不明确区分微观、宏观领域,因为都不存在政府直接配置资源问题(少量的国有经济可以舍弃)。而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实际情况不同。西方市场配置资源的概念和原理可以引入应用,但不应照搬,需要结合我国的实际予以变革发展。我们也可以把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用于微观经济领域,宏观经济领域的资源配置不由或不完全由市场决定,政府在某些方面,起着决定作用,市场不起作用;在某些方面,政府起着引领式的决定作用。还要既研究宏观经济中经济增长与发展方面政府配置资源的作用,又研究在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基本经济制度方面政府的决定作用。

      市场经济有两种模式,即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自身不具有“姓资”、“姓社”的属性。如果我国的微观和宏观经济领域都完全由市场决定资源配置,任由市场经济自发发展,其最后导向的是什么?可以肯定,不会导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巩固和发展,不会导向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不会导向贫富分化的消除和收入分配的公平,不会导向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不会导向共同富裕的实现。总之,不会导向社会主义的巩固和发展。有人认为,中国现有的矛盾和问题,都可以通过发展市场经济来解决。这是把市场看做是万能的。连西方学者都不赞同这种看法。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的最后一章,是讲中国的改革与发展。他专门指出:“市场经济几乎肯定会引起更大的不平等……一个重视公正的社会还应该考虑帮助那些按市场经济来评价,其拥有的技能与资源相对较少的人——或者那些由于运气不好或疾病、失业与贫穷的人。”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也讲:看不见的手可能惊人地有效率,但它同时也带来非常不平等的收入分配。在自由放任的制度下,人们或者变得富裕或者落得贫穷。在市场经济中,财富分配的不平等远远大于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在自由放任条件下,收入能被公平地加以分配。结果将是,收入和财富上存在着巨大的不平等,而这种不平等会长期一代代人中存留下去。”④

      市场配置资源具有灵活性和效率性的正面效应,但也有自发性和盲目性的负面效应,只有通过政府用看得见的手进行引导和监管,才能减少和抑制其负面效应,发挥其正面效应。我们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这种坚持不是用西方经济学所讲的“看不见的手”所能完成。而是需要有党和政府的有效领导和经济实践的自觉推进才能获得效果。这就不能排除政府在宏观经济领域的资源配置职能。坚持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就要坚持发展和完善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公有制经济,资源配置就应保证国有经济为主导、公有制经济为基础或为主体的制度安排。这种资源配置不能靠市场,只能靠政府。再有,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也与资源配置相关。这同样不能依靠市场,只能依靠党和政府的领导与安排。以上讲的是宏观经济领域需要由政府配置资源以保持改革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另外,宏观经济领域生产力的发展,也需要政府参与资源配置。比如,西部大开发,政府就要推动资源配置向西部倾斜;为扩大就业,就需要由政府提供相应的优惠贷款;为实现全国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就需要政府在不同地区间推进资源的合理配置。至于战略性资源的开发、海洋资源的利用、南水北调、新的国有经济和高科技产业的建立、航天工程的发展、生态平衡的保护、环境污染的治理、经济结构的调整、发展方式的转变、产能过剩的治理、供求总量的平衡、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等等,都不是靠市场的决定作用。有些方面的资源开发与配置完全由政府进行,有些方面是政府参与和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由政府和市场共同完成。

      总之,资源配置理论需要发展与创新,应摆脱传统资源配置理论的束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只限于微观经济领域。在宏观经济领域,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比,增添了新的社会经济内容,不只有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内容,还有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即经济制度的内容。宏观经济领域的资源配置不是像在微观经济领域那样由市场决定,而是由政府决定或由政府参与决定。

      ①百百和等:《经济计划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8页。

      ②③萨缪尔森等:《经济学》(第14版),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550-557页。

      ④萨缪尔森等:《经济学》(上册),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第544页。

标签:;  ;  ;  ;  ;  ;  ;  ;  ;  ;  ;  ;  ;  ;  ;  ;  

论宏观资源配置与微观资源配置的差异性--兼论市场“决定作用”的含义和范围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