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市场经济原则进行的重大改革--对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几点看法_农民论文

按照市场经济原则进行的重大改革--对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几点看法_农民论文

一项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重大改革——对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几点看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点论文,体制改革论文,市场经济论文,粮食流通论文,看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国务院最近颁发的“粮改”决定, 从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上可以解决粮食生产和流通中长期困扰我们的几个重大难题。

(一)有效地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增长。

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大国,吃饭始终是第一件大事。预计到下个世纪三十年代,我国人口将增加到16亿,耕地将减少几千万亩。我国农业既面临人口增加、需求扩大的巨大压力,又面临耕地减少、资源紧缺的严重制约。因此,我们对粮食生产在任何时候都要抓得很紧,绝不能丝毫放松。一定要保证粮食基本自给,供求大体平衡。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也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重要出发点。抓好粮食生产,关键是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这次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一个鲜明的特点是,把改革的基点放在保护农民利益,促进粮食增产上。国务院明确规定:(1 )农民完成国家粮食定购任务并留足自用和自贮粮食后出售的余粮,由国有粮食收储企业敞开收购。(2 )国家对粮食收购实行保护价制度,保障粮食生产者出售粮食,能够补偿生产成本,并得到适当收益。(3)粮食收购坚持户交户结,一手交粮,一手交钱, 不打“白条”,保证农民交售粮食拿到应得的现金。这些政策的制订和实施,对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将长期发挥重大的作用。

(二)按照粮食供需的自身规律,加强对粮食生产的吞吐调节,防止市场粮价暴涨暴跌引发粮食生产大起大落。

粮食生产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过程,既有自然风险,又有市场风险。粮食产量往往有丰有欠,而粮食需求弹性不大。粮食多一些,就会引起市场粮价大幅度下降;粮食少一些,又会引起市场粮价大幅度上扬。粮食供需的这个特点,决定必须在丰年与欠年之间,丰收地区与歉收地区之间,进行必要的余缺调剂。否则,就会造成粮食价格和产量的过度波动。这方面,我们有不少的经验教训。1984年粮食大丰收之后,国家采取定购粮以外放开不管的政策,致使市场粮价急剧下跌,有的地方每斤玉米跌到8分钱,严重挫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粮食生产连续五年徘徊。1990年粮食再次大丰收之后,粮食部门把按超购加价敞开收购的议价粮,并转为国家专储粮,没有直接向农民大量收购余粮,专储措施仅起到缓解国有粮食企业压力的作用,未能产生抬起市场粮价,保护农民利益的效果,导致粮食产量连续两年滑坡,市场粮价不断上涨。面对这种情况,1994年国家大量抛售专储粮,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的主渠道作用,稳定了市场粮价。同时,连续两次大幅度提高粮食定购价格,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从1995年以来,粮食连年丰收。1996年国家决定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大量增加专储粮,防止了粮价过度下跌,保证了粮食稳定增长。我国由粮食短缺的国家成为粮食有余的国家,从粮食净进口国成为粮食净出口国。应当说,这几年粮食生产的宏观调控是成功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暴露出粮食流通体制的严重问题。有些粮食企业“逆向操作”。在市场粮价上涨时,跟着私商高价抢购,甚至把国家为平抑粮价抛售的专储粮也高价卖出;在市场粮价下跌时,不是积极地按保护价收购农民的余粮,反而低价抛售粮食。针对这些问题,这次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明确规定了国有粮食企业的职责,完善了粮食储备体系和风险基金制度。当市场粮价下跌至接近或低于保护价时,政府及时增加储备粮的收购;当市场粮价涨至销售限价时,政府及时抛出储备粮。通过储备粮吞吐调节,把市场粮价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上。既不会谷贱伤农,挫伤生产者的积极性;又不致粮价暴涨,超过消费者的承受能力。

(三)促使国有粮食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严格控制亏损挂帐,减轻国家巨额的财政负担。

现行的粮食流通体制,突出的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粮食行政管理职能与商业经营职能混在一起,粮食企业往往以政策性亏损掩盖经营性亏损,躺在政府身上吃财政和银行的大锅饭,职工则吃企业的大锅饭。大锅饭又带来大量冗员,粮食系统的职工近10年增加一倍,一半以上的人员从事与粮食收储无关的业务。不少粮食企业经营管理混乱,损失浪费严重,违法乱纪事件层出不穷。粮食系统亏损挂帐增加之快、数额之巨,令人触目惊心。无论中央和地方、财政和银行,都不堪重负。到去年年底,粮食企业在银行的亏损挂帐,已达1210亿元,加上挤占挪用银行的资金,累计挂帐达到2140亿元。一个国家仅粮食一个行业就挂帐这么多,怎能增加其它方面的投入?这样发展下去,势必影响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大局。如不能有效遏制,将成为引发金融和财政危机的重要因素。通过深化改革,促使粮食企业不再发生新的亏损挂帐,并逐步消化过去的亏损挂帐,国家就可以拿出较多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公用品的供给,拉动市场需求,促进经济发展。这确实是关系经济发展全局的大事。

上述情况说明,现行的粮食流通体制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到了非改不可、不改不行,刻不容缓的时候了。改革的成败,关系国家整个宏观调控政策的成败。这项改革部署以来,由于全国粮食系统统一行动、顺价销售,市场粮价已停止下跌,并开始回升,农民种粮积极性日益高涨,粮食生产呈现稳定增长的势头,国有粮食收储企业亏损明显减少。遏制和逐步减少粮食企业亏损的企盼,出现了希望的曙光。这说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必须坚定不移地进行到底。

二、这次“粮改”是按照市场经济原则进行的制度创新。

(一)重塑粮食市场经济主体,把国有粮食企业推向市场。

前已述及,我国国有粮食系统一直是行政职能与经营职能交织在一起,既承担政策性任务,又从事盈利性经营,同一行为主体兼任双重职能,双重身份造成了双重缺陷。国有粮食企业既缺乏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内在动力,又难以履行政府赋予的调控职能,使粮食市场既缺乏具有活力的经营主体,又缺乏国家宏观调控的基本载体。这次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从掣肘改革进程的这个最大难题入手,实行政府粮食行政管理职能与粮食企业经营职能分离,粮食收储体系与经营体系分离,这是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原则的。市场经济首先要发育具有活力的市场主体,进行公正、平等的市场竞争。通过这次改革,所有国有粮食企业(包括乡镇粮库),不再承担行政管理职能,切断了企业吃国家大锅饭的后路,逼着企业积极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成为粮食市场的经营主体,使国有粮食企业与其他经济成份的粮食经营者,在市场上平等竞争,优胜劣汰,努力改善经营管理,降低经营费用,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与此同时,国有粮食行政主管部门,不再参与粮食经营,代表政府对全社会粮食流通进行管理。从中央到地方建立粮食储备体系,中央储备实行垂直管理体制,使政府运用经济手段对粮食市场进行宏观调控有了基本物质基础,真正做到储得进、调得动、用得上。这样,就使对粮食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政府行为和粮食企业的经营行为,都可能达到了效用最大化。

(二)理顺粮食购销关系,健全粮食市场体系。

这次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一个明显的特点是敞开收购,放开销售,搞活流通。在敞开收购中,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的主渠道作用,不许私商和其它企业直接向农民收购粮食。这样做,可以真正保护农民的利益,使国家掌握必要的粮源,保持粮食价格的基本稳定。不然,粮食丰收时没人要,歉收时都去抢,粮食市场就会出现混乱。这样做,会不会影响粮食的流通和市场的发育?我认为不仅不会如此,而且还会促进粮食市场体系的建立,加快粮食市场的发育。这是因为:(1 )国家在农村已建立近2万家粮食收储企业,建设大量的粮食收储设施, 完全可以满足农民出售粮食的要求。再增加其它渠道多头收购,从整个社会角度看,也是个浪费。(2)农贸市场是常年开放的, 农民可以到集贸市场出售粮食,调剂余缺,调换品种。(3 )国有粮食企业收购的粮食也要在市场上销售,而不是象统购统销时那样,基层粮食站只能收购,收来的粮食由国家统一调拨。目前,国有粮食企业都是收购、存储、加工、销售原粮的主体,收购以后都可以顺价销售。由于各个收储企业经营成本不同,在正常情况下,他们的收购价和销售价也会有所区别。国有粮食收储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必须强化管理,做到降低成本,顺价销售。这样做,对农民利益不但没有损害,反而还有好处。对农民来说,卖给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卖个好价钱。至于有些粮库收购时服务态度不好,甚至压级压价,那是管理问题,而不是制度本身的问题。 (4)粮食销售市场是全部放开的,实行多渠道经营。国家正在加快建立和完善区域性和全国中心粮食交易市场。各类粮食经营和加工企业,包括国有、集体、个体企业,都可以到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和县以上粮食交易市场购买粮食。这些企业有充分的自主权,可以自由选择供货单位,选择经营方式,确定销售价格。它们之间必然有竞争,这对发育粮食市场,形成通畅便捷的粮食流通体系,是有促进作用的。这些做法同过去统一收购、统一调拨、定量供应的做法,显然有着本质的区别。

(三)建立和完善价格形成和管理机制。

市场机制的核心是按照市场供求形成价格。过去的统购统销,收购价格、调拨价格、批发价格、零售价格,都由国家统一规定,既不反映供求关系,也不反映企业经营状况。这次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把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放在重要位置。在正常情况下,粮食价格主要由市场供求决定,粮食企业按照市场价格经营粮食。当粮价过度波动时,政府主要靠储备粮吞吐,保持粮食价格的基本稳定。这种价格形成和管理机制的内核,是调节供求关系,这正是市场经济价格形成的通则。但是,不同年份的粮食供求状况会有不同,各个粮食企业管理水平也不一样。因此,无论是收购价、批发价还是零售价,都不可能完全一样,也不可能一成不变。这样的价格机制,不仅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供求关系,有效地调节粮食的生产和消费,而且有利于促进粮食企业改善经营,改进服务,减少消耗,降低成本。显然,这种体制能够使市场机制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四)转换国家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方式,建立灵活、有效的调控体系。

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政府的调控方式,应由主要靠行政手段转为主要靠经济手段,由以直接调控为主转为以间接调控为主。这次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正是体现了这一要求。其重要内容是完善中央和地方两级粮食储备体系,完善粮食风险基金制度。政府为了保护生产者的利益,制订主要粮食品种的收购保护价,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在市场粮价过低时,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国有粮食收储企业超过正常周转库存所发生的费用,由国家建立的粮食风险基金支付,不加重企业的负担。保护价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措施,显然是属于经济手段。政府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保持市场粮价的相对稳定,制订主要粮食品种的销售限价。这种限价不是用来约束粮食零售企业的,而是国家的调控目标,主要靠政府及时抛售储备粮来实现。显然,这也是经济手段。政府通过储备粮的吞吐,调节市场供求,既强化了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又促进了生产,稳定了市场。有的同志担心,采用上述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国家财政是否承担得起。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用这种经济手段对粮食市场进行宏观调控,不但更有效,而且更节约。过去,国有粮食企业每年亏损挂帐几百亿元。通过改革,把这些巨额资金省下来,远远超过建立粮食储备制度和风险基金所需的费用。

综上所述,这次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目标、思路和政策措施,完全符合市场经济的原则,是一次具有根本性变革的制度创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替代传统的计划经济,是历史的前进,而绝不是倒退。

三、顺利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必须把握要领, 狠抓落实。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是一个设计周密、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每个环节都牵动着全局,牵涉到各方面的经济利益。改革的原则和措施能否行得通,能否见实效,这也是一些同志担心的问题。我认为,顺利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必须把握要领,狠抓落实。按照中央、国务院的要求,重点抓好以下四个环节,则会取得预期的效果。

(一)坚持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的余粮。

这是国家保护和支持粮食生产的一项重大政策,也是实现粮食顺价销售的重要前提。只有真正做到按保护价敞开收购,才能防止农民把粮食低价卖给私商小贩,才能使国有粮食收贮企业掌握主要粮源,主导粮食市场。中央为了落实这项政策,采取了一系列配套措施:(1 )保证及时供应收购资金,而且封闭运行,专款专用,钱随粮走,每一分钱都用来收购粮食。(2)收购资金封闭运行后, 有些基层粮站的粮食暂时卖不出去,经费发生困难,农业发展银行支付一部分资金,用以发放职工工资,支付经营费用。(3)国有粮食收购企业, 因敞开收购致使库存增加,流转费用提高,财政部门从粮食风险基金中拨补资金,补贴超正常库存粮食的利息和费用。(4)国家拨付专项资金, 加快中央直属粮库建设。这些措施都是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

(二)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实行顺价销售。

这是保证不出现新的亏损挂帐,并逐步消化老的亏损挂帐的重要措施。粮食企业扭亏,是这次粮改的重要目标,也是粮改成败的关键环节。粮食顺价销售,不仅符合经济规律,而且符合粮食企业自身的利益。按照粮改方案,农业发展银行与国有粮食收贮企业,实行钱粮挂钩,收多少粮,付多少钱,不准再发生新的挂帐。不实行顺价销售,国有粮食收贮企业自身就难以生存,更谈不上发展。目前,实行顺价销售遇到的一个问题是,有些私商小贩,还掌握一部分粮食。只要管住粮食收购,私商小贩的粮食卖完后,国有粮食企业的销量就会增加。因为全国12亿人口都要吃饭,许多轻化工企业都要用粮。只要按照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加强对粮食收购市场的管理,国有粮食收购企业统一步调,统一行动,财政和农业发展银行有关政策及时落实到位,粮食顺价销售是可以做到的。

(三)粮食收购资金封闭运行。

这是保证粮食收购资金不再被挤占挪用,确保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的根本之计,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举措。对此,中央、国务院规定了一套严格的管理办法。国有粮食企业只能从农业发展银行贷款,不准多头开户。粮食收购坚持粮钱挂钩,钱随粮走,收一斤粮,给一斤粮的钱。粮食销售坚持钱库两清,足额还贷,卖一斤粮,必须还一斤粮的本息。农业发展银行和国有粮食收购企业都严格坚持这样做,封闭运行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四)加快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不仅关系到落实以上三项政策,而且关系自身的生存发展。

国有粮食企业应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危急感,切实转换经营机制,真正面向市场,做到自负盈亏。加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的力度,直接从事粮食收储业务的人员,减少到现有人员的一半左右。同时,积极拓宽经营领域,扩大服务范围,提高经济效益。随着内部活力的增强和外部压力的加大,国有粮食企业的改革一定会不断进展的。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意义重大,任重道远。现在,改革的目标、方针和政策措施都已经明确了,关键是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坚定信心,狠抓落实。只要把大家的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决策上来,同心协力,同舟共济,确保各项改革措施的顺利实施,这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改革就一定能够成功。

标签:;  ;  ;  ;  ;  ;  ;  ;  

按照市场经济原则进行的重大改革--对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几点看法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