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有经济控制力与竞争力的有机结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控制力论文,国有经济论文,竞争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478(2000)04-51-04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在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的同时,又强调要着力培育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使之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力量。实际上,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体现在实践中,就是既要牢牢掌握控制力,又要努力提高竞争力,实现国有经济控制力与竞争力的有机结合。
一、结构创新是实现国有经济控制力与竞争力有机结合的前提
国有经济战线过长,结构失调,力量分散,“大而全”,“小而全”,重复投资,盲目建设等,是造成国有经济效益不高,竞争力不强,影响控制力主导作用很好发挥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国有经济进行结构创新,坚持突出重点、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以及有生有死、有合有分、有先有后的原则,这是实现国有经济控制力与竞争力有机结合的前提。
进行结构创新首先必须树立提高国有经济总体效益与效率来实现有机结合的观念。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的《决定》,第一次在党的文件中明确使用了“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提法,划出了国有经济的控制范围,在重申“抓大放小”方针的同时,第一次将国有中型企业纳入“放开搞活”的范围,从而为国有资产的战略重组敲定了方略。关于“进”与“退”,可以这样认定: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国有经济必须控制,其他行业和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创新,集中力量,加强重点,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国有经济控制力与竞争力的有机结合,而不是回到从前国有经济比重越高越好、公有制性质越纯越好的思维。事实说明,国有经济布局分散,反而使大量国有资产在低效运行中流失。从分散走向集中,这种国有经济的结构创新,不仅不会削弱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反而会使其大大加强。离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发展去简单化、理想化地理解国有经济,只会使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越搞越弱。因此,不能把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等同于国有经济为主体,过分追求数量上的优势,更不能不顾实际情况,追求国有经济在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都占绝对优势。应逐步调整国有经济的分布结构,进行结构创新。
进行结构创新还必须注重以市场需求和产业政策为导向。进行国有经济的结构创新,要按照市场要求的方向进行资产流动,要以市场和产业政策引导竞争性领域的国有资产向高效益领域转移,以利于更有效地实现国有经济控制力与竞争力的有机结合。对国有企业要搞好大的,放活小的(包括中的),把优化国有资产分布结构、企业组织结构、资产负债结构等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对现有低水平分散、重复的企业,通过兼并、联合,进行重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择优扶强,优胜劣汰,形成兼并破产、减员增效机制。
进行结构创新还必须强化政府作用。国有经济的结构创新离不开产权交易(如企业租赁、兼并、收购、拍卖等),这需要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来推动,这就要求政府一方面要有效引导、协调和服务,另一方面要通过政策和完善法规体系,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当前,政府特别需要大力推动产权交易市场的发展。从我国产权交易市场的现状来看,除上市公司的产权交易有固定交易场所外,非上市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整体拍卖、出售、购并及产权和股权转让,无形资产转让和交易,则由于受到没有建立和形成统一、高效、功能齐全的产权交易市场的限制而难以有所作为。以结构创新实现国有经济控制力与竞争力的有机结合,必须大力发展对结构创新中资产存量进行高效配置的产权交易市场,通过其优胜劣汰的内在激励机制的作用,既可使闲置资产或低效运行的资产流动起来,流向资本产出率高的地区、行业和企业,解决国有资产存量结构失衡问题,又可以充分发掘存量国有资产的潜在价值,扩大产权交易信息的覆盖面,增加受让方的参与者数量,通过市场竞价,使国有资产的潜在价值得以充分评估和实现。这样,就能从总体上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
二、制度创新是实现国有经济控制力与竞争力有机结合的基本条件
十五大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以产权问题和所有制为突破口,使国有企业改革进入全面彻底的攻坚阶段。其意义不仅在于国有企业改革本身体制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更为重要的是标志着国有经济控制力与竞争力的有机结合寻到了最基本的条件。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这一制度上的突破性创新,使多年来一直模糊不清的国有企业的产权关系有了明确的界定。国家有最终所有权,公司有法人财产权,其目的是使国有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成为真正的企业,即市场竞争主体。这既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主要特征,也是国有企业更快地适应市场竞争的环境,并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制定和推行其正确的基本竞争战略的前提,从而克服企业的短期行为,使企业能较持久地保持其在市场上所应有的竞争优势地位,从而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与竞争力。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这是理论上和政策上的一大进展。现在的问题是,搞企业制度创新,搞股份制(公司制)改革不能浮在面上,而应紧密结合实践解决问题。根据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多年实践及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通过制度创新实现国有经济控制力与竞争力的有机结合,至少要从三个方面进行:
一是要创新股权结构,实现股权结构多元化。国家股在十分必要的情况下可以控股,但不应在多数企业控股。这是因为只有在改变国家控股的情况下,才能彻底实现企业股权多元化,才有可能实现政企分开。而只有政企分开,企业才能成为完整意义上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才能成为市场的主体。国有独资企业是不可能政企分开的,也不应当要求他们政企分开,它们完全可以由政府操作;国有控股企业也难以做到政企分开,只能做到在企业外部真正地政资分开,在政资分开的前提下实现国有资产监管职能与国有资产经营职能的分开,使企业拥有法人财产权。可见,就绝大多数国有企业来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要实现股权结构多元化,实现政企分开,通过多元化的股权结构和真正意义上的政企分开,为国有经济控制力与竞争力注入新的活力。
二是要创新内部组织形式,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前几年我们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治理结构是很不完善的,治理结构的形成,仍然是按照旧模式、老办法,即董事长、总经理人选由上级党委首先决定,由行政部门任命,顶多走走形式,由合法机构通过一下。由于这些人的“乌纱帽”实际上掌握在党政领导手中,而不掌握在出资者、所有者手中,他们不能够对出资者真正负责,也不可能按照市场的形势,自行决策、自主经营,独立地处理问题,更不会对所有者负责,行使资产保值、增值的职责,到头来,只能是国有经济控制力与竞争力的削弱。不规范就得不到创新,要创新就必须规范,要规范同样需要股权结构多元化。在股权结构多元化的前提下,实现所有者对企业拥有最终控制权。如果是国有独资公司和国有控股公司,国家作为出资者,派遣企业领导,进入企业治理结构是合情合理的;如果是规范化的、多元化投资者的公司,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和管理者的选择,国家机构不应插手,要敢于把权交给股东,这样才能规范运作,才符合管人和管钱统一起来的原则,放权了,所有者(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提高了,决策企业重大问题的选择管理者会更加认真负责,更加能行使好自己的权利,从而推动国有经济控制力与竞争力的提高。
三是要创新经营者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经营者激励机制的配套措施。企业家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生命力之所在。国有企业改革必然要求企业家群体的出现。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已推进到制度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很显然,没有企业家群体的出现,制度创新只能成为空中楼阁。因此,制度创新必然要求职业化企业家群体的兴起。要形成企业家群体,必须建立相应的企业家激励机制,这是保证企业家价值得以充分实现的一种制度安排。企业家激励机制的激励对象是广大经营管理者,主要目标是激励其努力开发和奉献才能,并通过优胜劣汰最终促进企业家群体形成。然而,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对企业家激励严重不足,具体表现在货币报酬不高、声誉激励不足,严重影响了企业家作用的发挥,必须进行创新,建立健全以物质利益激励为主、精神激励为辅的经营者激励机制。从物质利益激励机制上看,参照中外成功企业的经验,对于股份制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应由年薪制加股权激励构成,非股份制企业则是年薪制加延期支付奖金构成。这是符合世界范国内的分享制趋势的。从精神激励上看,要做好晋升激励和荣誉激励。同时,还应取消经营者行政级别,建立经营者市场选拔机制,破除经营者官本位,改变其干部化管理模式,并取消经营者任期制度。经营者凭其实力参与市场竞争,能者上,庸者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经营者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另外要逐步取消国有企业政策性负担,避免激励失效。政策性负担的存在,使企业之间面临不平等的市场竞争环境,以至于企业的经营状况不能很好地反映企业经理的工作努力程度,市场竞争也就不可能提供一个有效的评估体系,并扭曲信息。而一个有效的经营业绩指标体系是实施年薪制的关键,扭曲的信息必然使得年薪制无法实施。因此,必须消除目前加在国有企业身上的政策性负担,包括债转股等,使国有企业面临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这是建立有效经营者激励机制,实现制度创新的一个根本条件。
三、科技创新是实现国有经济控制力与竞争力有机结合的关键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受种种因素制约,我国科技进步的程度、科技创新的水平还远远不能令人满意,由于科技创新滞后,造成我国工业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落后15-20年,致使国有经济效益低下,给控制力和竞争力的提高带来了严重的障碍。这主要表现在:科技意识淡薄,缺乏依靠科技图发展的长远战略眼光;科技创新体制活力不强,企业技术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政府;科技创新经费投入低,融资渠道比较单一;科技研究人员缺乏与相对过剩并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低,等等。所有这些,都对国有经济的整体效益造成影响。要实现国有经济控制力和竞争力的有机结合,我们必须在形成以企业为中心的科技创新体系的同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努力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的运行机制,消除各种障碍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使科技创新真正成为国有经济控制力与竞争力有机结合的巨大推动力。
首先,必须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的社会条件机制。一要建立科技经济一体化的新型科技经济体制。必须建立起科研与设计相结合的机制,国家应通过立法、建制等手段,发挥政府职能,引导和促成科研与设计相结合,从而使自主研究开发的新技术、新工艺能通过设计这一重要环节,迅速地转化为推动国有经济控制力与竞争力有机结合的现实生产力;必须建立起科研与引进结合的机制,引进机制的关键环节是在批准引进项目的同时,就要落实消化吸收、开发创新的经费和责任,就要预测好推广应用的市场;必须建立起科研与建设相结合的机制;在技术创新、科研与建设的有效结合上促进国有经济控制力和竞争力的提升。二要制定统一的科技创新规划与计划。在制定五年科技与经济计划和十年科技与经济规划的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应组织力量,专门制定一个宏观上目标明确、微观上切实可行的科技创新规划与计划。在这一规划与计划中,应确定科技创新的规划、范围及主要项目所要达到的社会经济和科技指标等,便于从客观上对企业技术创新给予必要的指导,解决它们面临的资金短缺、技术和市场信息不足等问题,确保科技创新的健康发展。此外,还需制定各种任务具体的技术创新项目,这些项目可以分行业、分地区编制并组织实施,以便使规划与计划的制定有利于国有经济控制力和竞争力的有机结合。三要设立旨在协调科技创新的专门机构。这种专门机构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科技创新办公室,它由各部委、计经委、教委等有关部门派员参加,以便协调各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另一类是具有咨询顾问职能的专门委员会,它由科技、经济教育等部门的专家学者组成,定期讨论和交流科技创新的经验、教训、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向科技创新办公室提供促进科技创新、推动国有经济控制力与竞争力提升的评述、倡议和措施。四要建立科技创新信息库和传播中心。应打破经济部门与科技部门人为分割的信息系统。近期内先建立起统一的资源共享的信息网络,加强对科技创新的有效需求、有效应用、有效传播所需的各种科技与经济信息的收集、加工、归纳、整理,并及时公布,为科技创新与国有经济控制力、竞争力的增强提供信息支持。
其次,必须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的经济利益机制。一是直接经济支持,包括:(1)择优拨款,将有限的政府财政拨款重点择优支持有应用前景的基础研究和有关国有经济发展关键性领域的高科技开发。这是从根本上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一环。择优的原则是:“择优、择重、择新”;(2)委托补助,设立专门的委托补助基金支持研究发展以后的各个环节的活动;(3)优惠贷款,对于从研究发展到商业应用的各个环节的连接上,提供低息、无息的优惠贷款;(4)风险投资,应提倡设置科技创新风险基金,有效资助那些积极从事科技创新的国有企业,并按科技创新发生、运行、扩散的不同阶段给予不同程度的支持。二是间接经济刺激,包括:(1)减免税收,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使企业有能力、有愿望把更多的资源用在同科技创新有关的活动上;(2)重点奖励,对于科技创新成果已产业化、集约化、市场化,具有较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国有企业,给予科研进步奖等荣誉和经济上的鼓励。设置“悬赏”基金,奖励国有企业和创新者在攻克重点科技创新的前提条件下,奖励科技创新成果的传播者与利用者,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在实现国有经济控制力与竞争力有机结合中得以共享。
再次,必须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的中介组织发展机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技术市场的蓬勃发展,技术中介主体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在发展中也遇到了诸如技术产品有效供给不足、中介组织服务水平较低等问题和障碍,有实践中必须不断探索,通过发展技术中介组织加速成果转化,最终达到促进国有经济控制力与竞争力有机结合的目的。一是要加强对中介组织的政策扶植和法律规范,以法律的形式确定市场中介的责、权、利,明确技术经纪人的特殊性,制定技术中介和管理法规,实现严格的技术商品和技术中介资格准入制度,规范技术交易行为,严厉打击交易中的欺诈和违法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二是要扩大技术中介组织的能量和深化服务功能。所谓扩大能量,是指扩大其社会化服务的范围和增加服务手段。深化服务功能,是要求技术中介机构要苦练内功,努力加强服务功能,并在社会服务中引入公平竞争原则,创精品服务,从根本上提高技术中介的业务素质,加强中介组织的现代化服务手段。三是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不搞形式主义。发展我国技术中介组织,强化服务功能,既要不断学习借鉴国外和港台地区促进成果转化的有益经验,努力与国外市场接轨,又应从本国实际出发,挖掘潜力,发挥固有的优势,搞好集约化服务,减少资源浪费,在实事求是中为国有经济控制力与竞争力的有机结合创造条件。
四、管理创新是实现国有经济控制力与竞争力有机结合的重要保证
管理创新不仅是国有企业一切工作的基础,也是实现国有经济控制力与竞争力有机结合的重要途径。实现管理创新的内容有加强企业发展战略研究,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狠抓管理薄弱环节,广泛采用现代管理技术、方法和手段等等。笔者认为,当前应十分重视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实现发展战略国际化。
企业发展战略是有关企业全局和长远大政方针方面的决策,它是分析研究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后所作出的具有全局和长远性的一套满足顾客需要,应付竞争情况的谋划和对策。科学的企业发展战略,有利于企业应付环境变化,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实践证明,国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企业是否能经常把握住它所赖以生存的经营环境的变化。国有企业如果对于将来没有一个长期的明确的方向,对于眼前出现的困境又束手无策,它就难以在新的技术和经济的大变革中继续生存下去,就会削弱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
由于长期的传统体制影响,我国国有企业发展战略大多还未走出内向封闭的怪圈,这与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与竞争力的要求相差甚远。市场经济在发达国家的日渐成熟和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扩展,越来越要求在全球范围内对生产要素按国际价值规律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最佳组合。这是任何一种市场经济都必须遵循的一条共同规律。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表明,资本、资源、技术、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都在进行最合理的配置和组合,向着能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国家、地区和市场流动和集结。“入世”的步伐越来越快,面对“入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国有企业只有完成了从单纯的进出口贸易向国际贸易转变,从单纯的商品贸易向多功能、国际化经营转变,才能在全球经营贸易活动的范围内灵活、合理、有效、熟练地利用国际资本、国际资源、国际产业提供的有利条件,选择有利时机,综合运筹,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国有经济控制力与竞争力的有机结合。
从总体上看,我国国有企业的海外投资和跨国经营规模,无论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我国国有经济的潜力相比,都还很小。21世纪初,将是跨国经营的兴盛时期,随着世贸组织成员国的逐步增加,一切高水平、高科技、大规模的贸易和投资活动都将以跨国公司为主体或载体进行,国际竞争也将以跨国公司间的竞争为主要形式展开。面对这种新的发展和竞争格局,我国国有企业发展战略必须及时调整,尽早筹划,抓紧部署,争取在短时间内有较大的作为,以免失去机会,处于落后和被动的地位。
从发达国家企业发展战略国际化的实践看,我国国有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发展战略,一要实行经营战略全球化。全球化经营,必须对汇率变动、贸易磨擦等国际环境变化有较强适应能力,可以在全世界设置生产据点,能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组织生产和销售;二要实行跨国企业的当地化。即跨国企业在海外当地牢固扎根,为当地社会所认可并给社会带来好处。要完全实现当地化经营,不仅要把子公司、孙公司建在国外,在国外进行生产销售,还必须雇佣当地人员,正视与当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遵循其规范,减少企业的本国色彩,增加企业的当地地方色彩,使之成为“地道”的当地公司;三要实行研究与开发的国际化。随着世界经济日益向全球化、地区集团化的方面发展,国有企业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就要把整个世界当作自己的生产与设计的工厂,制造真正的“国际产品”,就必须在技术研究与开发方面进行国际合作,在国外设立研究与开发基地,与国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以及大公司合作,聘用国外的科技人才,从科研与开发上实现国际化经营战略,提升国有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把国有资产的“蛋糕”做大做强,最终真正达到国有经济控制力与竞争力有机结合的目的。
标签:国有经济论文; 国企论文; 经济研究论文; 经济论文; 国有资产管理论文; 企业创新论文; 国资委论文; 经济学论文;